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在这塞外苦寒之地,直到三月春半时,梨花才开始绽放。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于是我同寺中的老僧吃完饭,又登上了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那清越的歌声令白云停遏,那优美而淡雅的琴韵像清风飒然吹过一般。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我也应该倒骑着马,像山公那样酩酊大醉而归。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gèng)上夫人台。
因:副词,于是。更:复再。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sà)来。
云不去:典出《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山公:即晋山简。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9页2、 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07月:第29页早梅发高树,迥(jiǒng)映楚天碧。
发:开花。迥:远。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shuò)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朔吹:北风吹。滋:增加。
欲为万里赠,杳(yǎo)杳山水隔。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杳杳:遥远。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寒英:指梅花。坐:徒然。销落:凋谢,散落。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9页2、 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07月:第29页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平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平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9页2、 金涛.柳宗元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9年03月:第211页-第212页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59-4602、 左成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1一树寒梅白玉条,迥(jiǒng)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迥:远。傍:靠近。
不知近水花先发(fā),疑是经冬雪未销。
发:开放。经冬:经过冬天。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59-4602、 左成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1页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八九月芦花满天纷飞,深水中垂钓的老人伴着夕阳余晖归去。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秋天的山,满眼都是浓浓的翠绿,云层下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参考资料:
1、 蒋郭雄,舒萱.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第14页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xī)老人重(zhòng)钓归。
谿:同“溪”。重钓:深水中钓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jiàn)云依依。
槛:轩廊临水的栏干。依依,隐约貌。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huī)。
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翻:反而。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储皇:即储君皇太子。
参考资料:
1、 蒋郭雄,舒萱.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第14页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本首诗是诗人《渔父歌》五首的姊妹篇,作者以“南溪老人”来比喻自己,通过写渔父的悠闲垂钓的生活,来暗喻作者自己此时的闲隐生活。此诗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远情志。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两句是说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是说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诗人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轻灵的气息。作者采用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视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景物的转换深处是归家路途的缓缓延伸,弯弯曲曲的小径,踏着秋日的余晖,手把钓竿的老渔父正在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路在脚下徐徐延伸。老人脸上微微的笑意,那是洗尽尘滓,超然世外的满足感,诗人运用绘画的艺术手法,描绘出包孕性的瞬间。
“闲梳鹤发对斜晖”则是完美地传递出老渔父自在悠闲的心理状态。“小径”颇有象征意味,不妨看作是一条自然出世的桃源路。
尾句“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诗人认为四皓未绝尘俗,舍却隐居生活的安逸,卷入宫廷废立的纷争,不免多管闲事。此处议论,运用典故,顺景延情,文理自然,意到笔随,并将作者的人生观鲜明的表达出来。李德裕称张志和“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玄真子渔歌记》)。
《渔父》的尾联正是他人生观最恰当的注解。“古来闲着,多隐于渔”(刘克庄《木兰花慢·渔夫词》),张志和从个体生命的体验出发,塑造了林泉高致的“渔父”形象,并运用富有感受力的艺术心灵捕捉贴切的审美意识:芦花、秋山、白云、野艇、斜晖……无不流淌着诗人对高蹈超逸的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理想化,审美化的隐逸生活暗含着一种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潜在肯定,以及对时代隐隐的不满、失望之情。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落寞的中唐时代赋予了性好道学的张志和更多出世的生命情怀,促使他吟唱出了一曲曲美丽的“渔夫”之歌。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唐诗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6:813-815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汉武帝曾经十分宠爱阿娇,为她筑造金屋让她居住。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武帝对她娇宠万分,即使她的唾沫落下,也会被看做像珠玉那样珍贵。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娇宠到极点,恩爱也就停歇了,武帝对她的情意渐渐停歇淡薄。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阿娇被贬长门后,即使与武帝的寝宫相距很近,武帝也不肯回车,在阿娇那里暂时停留。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雨落之后再不会飞上天空,覆水也难再收回。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武帝与阿娇的情意,各自东西。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往日美丽的芙蓉花,今日成为凄凉的断根之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如果凭借姿色侍奉他人,相好的日子是十分短暂的。
汉帝重阿娇,贮(zhù)之黄金屋。
“汉帝”两句:汉武帝曾有语:“若得阿娇作妇,必作金屋贮之。”
咳(ké)唾(tuò)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咳唾”两句:这里化用的是《庄子》里的故事。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fù)难再收。
水覆难再收:传说姜太公的妻子马氏,不堪太公的贫困而离开了他。到太公富贵的时候,她又回来找太公请求和好。太公取了一盆水泼在地上,令其收之,不得,太公就对她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君:指汉武帝。妾:指阿娇。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芙蓉花:指荷花。断根草:比喻失宠。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这首五言古诗《妾薄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依题立义”,通过叙述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之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剧命运。
这首五言古诗《妾薄命》属乐府杂曲歌辞。李白的这首《妾薄命》通过对汉武帝皇后陈阿娇逃脱不了色衰而爱驰的悲惨终局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悯,悲悯当中又有一种启示。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基本为一个层次。诗的前四句,先写阿娇的受宠,而从“金屋藏娇”写起,欲抑先扬,以反衬失宠后的冷落。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数岁时,他的姑母长公主问他:“儿欲得妇否?”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曰:“不用。”最后指其女阿娇问:“阿娇好否?”刘彻笑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刘彻即位后,阿娇做了皇后,也曾宠极一时。诗中用“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两句夸张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阿娇受宠时的气焰之盛,真是炙手可热,不可一世。但是,好景不长。从“宠极爱还歇”以下四句,笔锋一转,描写阿娇的失宠,俯仰之间,笔底翻出波澜。娇妒的陈皇后,为了“夺宠”,曾做了种种努力,她重金聘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李白《白头吟》;又曾用女巫楚服的法术,“令上意回”。前者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后者反因此得罪,后来成了“废皇后”,幽居于长门宫内,虽与皇帝相隔一步之远,但咫尺天涯,宫车不肯暂回。“雨落不上天”以下四句,用形象的比喻,极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与《白头吟》所谓“东流不作西归水”、“覆水再收岂满杯”词旨相同。最后四句交代其中原因。
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这样一条规律:“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发人深省的诗句,是一篇之警策,它对以色取人者进行了讽刺,同时对“以色事人”而暂时得宠者,也是一个警告。诗人用比喻来说理,用比兴来议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比兴的作用,不去说理,胜似说理,不去议论,而又高于议论,颇得理趣。由此可知靠美色取悦与皇上不能得到多少好处。爱是应该有距离的,不能距离为零,否则物极必反。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气韵天成,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得宠与失宠相比,“芙蓉花”与“断根草”相比,比中见义。全诗半是比拟,从比中得出结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显得自然而又奇警,自然得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奇警处,读之让人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