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 .花间词全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183 .2、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566-567 .3、 陈如江 .花间词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180-181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 .花间词全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183 .2、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566-567 .3、 陈如江 .花间词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180-181 .孙光宪生长在五代的后唐和北宋初期。他很勤学,博通经史。这首《风流子》,在他的八十多首词中,是别具一格的。它描写了田园、村舍的风光,生活气息很浓。词中描绘的是一幅安详的水乡农家图,连鸡犬都在安详地来回觅食,犹如从容不迫的散步,但作者更看出这安详中不息的生机,在叶上,在花上,在门外流水,门里人家。那轧轧织布声却是他蓦然听到的,就从他驻足留恋的流水家传出。于是他知道,在这安详中忙碌,有急而“促”的劳作。
作品所展现的,是一幅水乡农村的风俗画。作者在艺术处理上的一个最大特色,是准确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水乡农村的环境、景物以及生活内容,用简练朴素的语言加以描绘。在一条小溪的拐弯处,一带的槿(音“仅”,一种落叶灌木)篱掩映着几间茅屋。春天已经到来了,溪边浅水中,菰叶长,水葓(音“洪”,一种水草)开,春波荡漾。这是一个安恬宁静的处所,作者又在这幅画面上配上了动态与音响:屋外鸡犬往来觅食,屋内纺车声响轧轧传出。词中虽然未曾出现人物,但我们已能感受到这农家忙碌的气氛了。全词取材选景的角度和处理都很得当。加之笔墨经济,色调简淡,动静协调,更具有浓郁的农家风味。
在孙光宪之前,文人词中写到农村的,只有刘禹锡的一首《竹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而在孙光宪之后,苏轼曾写有农村词《浣溪沙》五首,辛弃疾则更有数十首之多。农村词的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孙光宪的这首农村词,与他前后绝大部分的农村词一样,都未曾能反映出那个时代农村的矛盾痛苦。但是,他毕竟以这首词填补了五代词中农村词的空白,与他的描写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河传》、边塞征战的《酒泉子》等词一起,在题材内容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花间词的樊篱。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
春去秋来,愁上心头,总是心不在嫣像醉酒了一样,整日昏昏沉沉。临别时候你我相约早日回来相见,但是到现在依然不见归期。
歌扇花光黦,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歌舞用的扇子早已旧迹斑斑,衣服上相思的眼泪星星点点。恨自己当初不能化做马车后滚滚的红尘,这样就可以和你朝夕相处,万里相随。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xūn)。去时邀约早回醉,及去又何曾。
何曾:何能,怎么能。
歌扇花光黦(yuè),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黦:污迹。翻:反而。
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满院的梨花如飘香的白雪,高楼的静夜里,檐下的筝片在风中呜咽。弯月斜照帘帷,我思念的郎君,近来梦中也难相会。
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
小窗上映出幽暗的灯影,梁间的燕叫声,惊断了我的愁梦。屏风旁断断续续的香烟袅袅飞动,仿佛我刚刚梦到的行云,正从巫山飘回家中。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224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700-701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210-211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zhēng)咽。斜月照帘帷(wéi),忆君和梦稀。
香雪:喻梨花。风筝:悬挂于檐间的金属片,也称“铁马”、“风铁”、“风琴”,俗呼“风马儿”。和梦稀:连梦也稀少了。和,一作“知”。
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
断香:阵阵的香气。行云:喻远行的情人。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224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700-701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210-211周密《齐东野语》称毛熙震词“中多新警,而不为儇薄”。词家论词,具有见地。其新警处,不在字而,而在巧思。这首词,写闺中人静夜独居、忆念离人的情状,运笔纤回,含思缥缈。于篇终见意,曲尽掩抑难言的境况。询为五代词中高格。《菩萨蛮》词,前有温飞卿十四篇精湛之作,而毛氏此词,易秾华为淡稚,变密艳为幽丽,别出新意,不得让飞卿专美于前。
“梨花”二句,写高楼静夜的青景,渲染怀人的气氛。楼下的院子里梨花飘谢,楼上只听到风吹檐铁的阵阵声响。二句写景,实已托出素居寂寞的楼中人的形象,“梨花”句,写春光已逝,时不待人。“高楼”句,写夜静闻声,极无聊之状。可与李商隐《燕台诗》“云屏不动掩孤颦,西楼一夜风筝急”参看。“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上句写月光照在薄薄的帷幕上,亦古诗中常见的境界、不外从“明月照高楼”,“薄帷鉴明月”等语化出,以表现闺人的愁思。两句好就好在“和梦稀”的“稀”字,一字可抵宋徽宗《宴山亭》“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数句。恨君之深,思君之切,皆由此字透露消息。忆极而生恨,故作此怨怼之语。
下片写室中情状和闺人动态。“小窗”二句,运思甚奇。她背着小窗前的灯光,是为了不让照见脸上的啼痕,可是,却教栖息在帘帷上的燕子窥到了。它们呢喃相语,仿佛为闺人的愁态而吃惊。二语从侧面描写,一“惊”字尤为入妙。一结两句,“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为全词中精绝之笔。她床前屏风低掩,只见到薰炉中升起的袅袅轻烟。疑是那缥缈的行云,冉冉从山外归来。山就是指屏风绘画的山峦,词中语意相关。亦暗示情人的去处。由断香而想及屏山上的行云,由行云而想到漂流远方的游子。宋玉《高唐赋》谓楚怀王梦巫山神女。神女自言“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因以“行云”喻男女的欢合,“行云山外归”,疑行云之归,正是怨其不归,真是痴心人语。与作者《临江仙》词“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意似相反而情味实同。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4-245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亭前红花飘落,春光亦随花而去,花儿飘落的姿态优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儿不忍归去,似乎在徘徊彷徨。细雨霏霏,这雨,浸润了落花,也浸湿了愁绪,我双眉紧锁,难得一展。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没有远方的佳音,独守绿色窗棂,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飘渺,渐渐烧成了灰烬。思情难耐,百无聊奈时,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儿朦胧进入梦境。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 王沛霖 .南唐二主词析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72、 靳极苍 .李煜李清照词详解: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16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pái)徊(huái)。细雨霏(fēi)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采桑子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逐:跟随。红英:红花。尽:完。徘徊:这里形容回旋飞转的样子。细:萧本二主词中作“零”;吕本二主词中此字空缺。霏微,雨雪细小,迷迷濛濛的样子。不放双眉:就是紧锁双眉的意思。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méng)胧(lóng)入梦来。
芳音:晨本二主词中作“芳英”。芳音,即佳音,好音。断:断绝。香印成灰:指香烧成了灰烬。香印,即印香,打上印的香,用多种香料捣成末调和均匀制成的一种香。成灰,成为灰烬。可奈,怎奈,即无可奈何。情怀:心情,心境。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 王沛霖 .南唐二主词析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72、 靳极苍 .李煜李清照词详解: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16这首词是描写一个少妇在晚春时节缱绻怀人,愁眉不展,百无聊赖的情怀。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词中的女主人公触景生愁。第一二两句“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写这个女子独处事中,举目窗外,所看到的是捕目落花,随风飞舞,看来,春花即将随着这片片飞花无声无息地消逝了。这显然突出了这正是晚春时节。“亭前”一句写“春逐红英尽”是拟人,实际上是少妇在拟自己:“舞态徘徊”看似花舞春归,实际是少妇内心的情思纷扰,无法平复。一个“徘徊”明是写花,暗是写春,尤其是写少妇心中的思忆徘徊。“细雨”不仅打湿了繁枝落花,而且打湿了少妇的思念,所以她才愁眉不展。伤春是一种文人传统,但同时也是一种思妇情怀,“不放”一句形象地写出少妇的愁思是那么浓郁而又沉重。第三句继续描写窗外的景色,漫天的漾潆细雨下个不停。晚春时节的花英是很容易谢树辞枝的,哪里经得起东风的摧残,更何况又加上春雨的打击呢?
正如词人辛稼轩所说: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风物宜人的春天很快就要消逝了,这象征着岁月的蹉跎,青春的老大,教人愁绪满怀。“不放双眉时暂开,’’就是愁绪满怀的形象的说法,连让双眉暂时展开一点的笑意帆没有。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如此愁苦,还有更重要的生活上的原因。
词的下片描写女主人公绿窗孤处,百无聊赖的心情。起首两句"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继续描写环境,从描写环境的寂静中体现女主人公的孤寂心情。“绿窗冷静”是承上片的环境描写而转写少妇的自身境况。暮春时节,花落雨潺,一个人独守在空荡荡的闺房之中,总是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但是这些并不是少妇忧思不断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芳音断”。冷清平添愁苦,而“芳音断。”则愁苦更浓。“香印成灰”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写人,“成灰”,既有时间的概念,也有心情的感慨,如唐李商隐有诗“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灰”字也是以意寓之的。这里少妇的心境似乎也同“香印”一起有“成灰”之感,其愁思苦闷之情不可谓不深。“可奈情怀”近乎白话,同后句一起直接描写,突出了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暗点了百无聊赖的困境,虽然直白,但却言浅意深,把少妇那种梦寐以求的怀思之情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文白,张西平选注 .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 温庭筠 李煜.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173岸柳垂金线,雨晴莺百啭。
岸边的杨柳垂下金黄色的枝条,雨过天晴,黄莺儿在尽情地呜叫。
家住绿杨边,往来多少年。
我的家就在绿杨树旁边靠近通衙大道,来来往往经过许多许多的王孙年少。
马嘶芳草远,高楼帘半掩。
我在高楼上半卷起帘子往下瞧,王孙公子们骑着马越去越远。
敛袖翠蛾攒,相逢尔许难。
我举袖遮睑把眉皱,感叹知音相逢这么难。
参考资料:
1、 费振刚主编 顾农,徐侠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花间派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392、 王洪主编.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93岸柳垂金线,雨晴莺百啭(zhuàn)。
莺百啭:形容莺的啼叫声非常动听。
家住绿杨边,往来多少年。
少年:小青年。
马嘶(sī)芳草远,高楼帘半掩。
“马嘶”句写心上人远去。“高楼”句写少女目送,表现出一片痴情。
敛袖翠蛾攒(cuán),相逢尔许难。
敛袖:整理衣抽。翠蛾攒:即攒眉皱眉,蹙眉。翠蛾:指眉毛。古人称女子的细而长的眉毛为蛾眉,因为其形似蛾的触须。古代女子以黛画眉,黛为青黑色颜料,故称翠蛾。尔许:如许,这样。
参考资料:
1、 费振刚主编 顾农,徐侠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花间派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392、 王洪主编.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93《醉公子·岸柳垂金线》轻借流丽潇洒之笔,用岸柳明媚莺声如簧的环境作衬托,委婉曲折地描写一位别后妇女的春思。“岸柳垂金线,雨晴莺百啭。”起拍二句,为对春日景物的描绘:“岸柳”已被春风吹绿,垂下缕缕长有嫩叶的枝条,而雨后新晴,黄莺百啭,一片春光融融。
“家住绿杨边,往来多少年。”写家居环境及宅前路上来往多青年人的情景。美景当前,故少年人来游者众,这一切都暗示这是一个易于挑起春情的季节,也是一个令人忆起少年情事的地方。潜气内蕴,深藏不露。
“马嘶芳草远,高搂帘半掩。”过片二句,写由所见来往多青年人而引发的对心上的人的思念:女主人公闻马嘶以为心上人即将来到,因而于楼上卷帘望远,但并未见到心上人,唯见郊原芳草连绵直伸向天边。这里只说“帘半卷”,不像后来宋词“倚危楼,望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之类直说,“点到即止”,正是唐五代词的含蓄处。
“敛袖翠蛾攒,相逢尔许难。”结拍二句,言因不见心上人的身影,女主人公眉峰紧锁、愁思满腹,并慨叹和心上人见面是如此之难。这里以蹙眉表愁态,于是不由内心发出惆怅无奈问己又问人的“相逢而不离开却是如此的艰难”的嗟叹。
参考资料:
1、 艾治平著.花间词品读: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2:183-1842、 程自信注评.唐五代词二百首:黄山书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