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谢豫章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谢病

:
碧树杳云暮,朔风自西来。佳人忆山水,置酒在高台。
不必问流水,坐来日已西。劝君速归去,正及鹧鸪啼。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曹邺

曹邺

曹邺(约816~875),字业之, 一作邺之,桂州(今广西桂林阳朔)人。晚唐诗人。 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曹邺曾担任吏部郎中(唐)、洋州刺史(唐)、祠部郎中(唐)等职务。 1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山中与幽人对酌

: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已喝得昏昏欲睡您可自行离开,明天早晨定要抱着琴再来。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4-865 .

两人对酌(zhuó)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对酌:相对饮酒。

我醉欲眠卿(qīng)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4-865 .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表现了诗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

  李白饮酒诗特多兴会淋漓之作。此诗开篇就写当筵情景。“山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盛开的“山花”更增添了环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此情此境,事事称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采用词语的重复,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由于贪杯,诗人李白的朋友喝得大醉,就告诉李白“我已经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明天你若还觉得有意的话,就请顺便抱只琴来!”“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晋代伟大诗人陶渊明。《宋书》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几乎用陶潜的原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的所在。盛唐时期,绝句已经格律化。而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却不迁就声音格律,语言上又有飞扬的气魄,有古代歌行的风格。

  诗的艺术表现也有独特之处。盛唐绝句已经律化,且多含蓄不露、回环婉曲之作,与古诗歌行全然不同。而此诗却不就声律,又词气飞扬,一开始就有一往无前不可羁勒之势,纯是歌行作风。惟其如此,才将那种极快意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这与通常的绝句不同,但它又不违乎绝句艺术的法则,即虽豪放却非一味发露,仍有波澜,有曲折,或者说直中有曲意。诗前二句极写痛饮之际,三句忽然一转说到醉。从两人对酌到请卿自便,是诗情的一顿宕;在遣“卿且去”之际,末句又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又是一顿宕。如此便造成擒纵之致,所以能于写真率的举止谈吐中,将一种深情曲曲表达出来,自然有味。此诗直在全写眼前景口头语,曲在内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率然天真的妙处,又不一泻无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远。

  此诗的语言特点,在口语化的同时不失其为经过提炼的文学语言,隽永有味。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话,却是化用一个故实。《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此诗第三句几乎用陶潜的原话,正表现出一种真率脱略的风度。而四句的“抱琴来”,也不是着意于声乐的享受,而重在“抚弄以寄其意”、以尽其兴,这从其出典可以会出。

  此诗表现了一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具有高度个性化、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全诗在语言上词气飞扬,体现出歌行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48-34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涧

:
野桂香满溪,石莎寒覆水。
爱此南涧头,终日潺湲里。

野桂香满溪,石莎寒覆水。
满溪飘着野花桂香,冰寒莎草依附水面。

爱此南涧头,终日潺湲里。
喜欢南涧这里游玩,整日在听着水流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05

野桂香满溪,石莎寒覆水。
桂: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椭圆形,开白色或暗黄色小花,有特殊的香气,供观赏。莎:周围长有莎草的水池。

爱此南涧(jiàn)头,终日潺(chán)(yuán)里。
爱:喜欢;喜好。湲:水流声。潺:水缓流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闺怨二首·其二

: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陇山底我们哀叹长相别,伤心流泪竟沾湿了衣襟。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在分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说什么,那就是一场生离死别啊!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3-44

陇底嗟长别,流襟(jīn)一动君。
流襟:泪流沾湿衣襟。形容极度悲哀。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幽咽:谓声音低沉、轻微。此处形容哭泣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3-44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本首诗应该是写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根据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考证,此诗为征南诏而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少年行四首

: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
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霜满中庭月满楼,金樽玉柱对清秋。
当年称意须行乐,不到天明不肯休。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
青午时在边城使性放狂,骣骑着蕃地马箭射黄羊。

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到如今年纪老没了筋力,还靠着军营门来数雁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清河郡五城原是我的家,博取功名全靠着好箭法。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秋原飞驰本来是等闲事,宝雕弓独自向着寒空发。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霜满中庭月满楼,金樽玉柱对清秋。
庭院里霜满地,月亮已过了小楼,倚着玉柱畅饮,欣赏那深秋景色。

当年称意须行乐,不到天明不肯休。
当年的称意,不过是片刻的快乐,开怀畅饮不到天明,不肯罢休啊。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0-42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3-7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chǎn)骑蕃马射黄羊。
边州:靠近边境的州邑。泛指边境地区。骣骑:骑马时,马不加鞍辔。蕃马:西域地区。黄羊:一种野羊,腹部带黄色,故名,古代产于关右一带。

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yǐ)营门数雁行。
营门:军营之门。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清河:郡名,汉置,辖今河北省清河、枣强及山东省清平、高唐、临清、武城等县。五城:地名。弓箭:这里指代箭法、武艺。功名:功业和名声。

等闲飞鞚(kòng)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飞鞚:飞驰。鞚,有嚼口的马络头。秋原:秋日的原野。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xián)阳。
咸阳,秦的都城,这里指唐代京城长安。

未收天子河湟(huáng)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河湟地:指河西、陇右之地。河,湟水;河湟,指湟水流域及湟水注入黄河一带地方,这里指河西、陇右一带,这一带,当时被吐蕃侵占。拟:打算。

霜满中庭月满楼,金樽(zūn)玉柱对清秋。
金尊:即金樽,酒杯的美称。玉柱:石柱的美称。

当年称意须行乐,不到天明不肯休。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0-42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3-7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
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霜满中庭月满楼,金樽玉柱对清秋。
当年称意须行乐,不到天明不肯休。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是诗人的回忆。诗人怀着留恋的心情描述了自已青年时期在边城的生活。“骣骑蕃马射黄羊”的生活确实令人怀恋,“放狂”二字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欣赏。此时,诗人已经年老力衰。越是到这时,越是怀恋青年时代,因此写起来感情就饱满充沛。诗的后两句表述了诗人现在的状况与心境。诗人现在已经是“年老无筋力”了,但他仍然身靠着营门“数雁行”,仍然想把成排飞行的大雁射下来,一试自己的苛法与筋力。遗里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一种“年老”而不服老,“无筋力”而欲有筋力的心理写得逼真具体,淋滴尽致。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无生僻的词语,无深奥的典故,而是口语入诗,以口语写自己青年时期及现在的生活,写现在的心境,而“数雁行”一句又含蓄深刻,意在言外。

  第二首诗中,诗人先介绍自己的籍贯。在第一句诗中,七个字就有四个字是地名,诗人又把本属于一个词组的“本”与“住”分开,使之与地名互相配搭,安排巧妙。第二句写博取功名需要箭法纯熟,武艺高强,而自己现在已经博取了功名,那当然是箭法纯熟、武艺高强了。这种写法比直说自己箭法纯熟、武艺高强更为好。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了自己当年秋原骑马飞驰、寒空射猎的边塞生活。“飞鞚秋原”本来是很壮烈的,而诗人却说是“等闲”事,这说明这种生活的频繁,又点出诗人气概的豪迈。最后一句的“独”字与“试”字恰当风趣地表现出诗人独立不群,气派宏大。一个“声”字说明诗人放的是响箭,又使这首小诗增添了音响色彩。诗从多方面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形象突出,语言优美,概括力强是这首诗显著的特点。

  第三首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诗,诗中抒发了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这里,诗人的自我形象鲜明,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得十分充分。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这比汉代霍去病“句奴未灭,何以为家”(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话更进了一步。

  这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抒情时,诗人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这首诗语言简炼、生动,节奏感强。

  第四首诗看似与前三首无关,实际上,这一首与前三首不可分的整体,这一首诗是作者年老时饮酒回忆过往之作。第一句先点明环境:这是一个下霜的清晨,月亮已经过了小楼。这就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在唐代,以清晨为诗作的时间的着实不多,可以说,作者在这里写清晨是非常新颖的。然后写作者倚着柱子,观赏深秋景色,这里就照应了前面,只有深秋才下了霜。后两句述怀。过去的称意和快乐早就过去,诗人只能饮酒直到天明也不罢休了。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0-42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小松

: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我喜爱这庭院中孤傲秀拔的小松,枝叶细小树荫轻淡带来满座清风。

桃李叶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桃李争芳吐艳时你虽然默默无闻,但霜雪降下后却生长得郁郁葱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随着季节生长枯萎,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了。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告诉乘车去西园游赏的人们,等到雪飞霜落的季节,百花纷纷凋零,你们将感到悲哀失望了。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5232、 刘静生.李商隐抒情诗艺术透视: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122-1253、 薛晴.中华美德古诗选读: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123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孤秀:孤傲秀拔。轻阴:指松树覆盖下的树荫。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盛时:这里是指春天桃花和李花盛开的时候。青葱:形容松树充满了生命活力的长势。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zhù)石功。
一年几变:指非常绿植物的生态和长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枯:指草木之花凋谢,草木枯萎。荣:指草木开花。百尺:形容高大,是就小松将来的发展而言。方资:正可用作。柱石功:栋梁之材的功用。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为谢:因为这个原因而相告。谢,是告诉、相告的意思。西园:泛指一般园林。车马客:指乘车马去西园游赏的人们。摇落:凋谢,衰败。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5232、 刘静生.李商隐抒情诗艺术透视: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122-1253、 薛晴.中华美德古诗选读: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123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这首咏物诗热情赞颂了松树不畏严寒,不惧霜雪淫威,刚劲挺拔,四季葱翠的高尚品格,对艳丽一时花开易谢的桃李给予辛辣的讽刺,寄寓了诗人高远的政治抱负,表达了对社会上庸俗浅薄之徒的鄙视。此诗虽非上乘,但仍清新隽永,颇有韵味。

  诗人同情小松的“寂寞”:在阳春三月桃李争艳的季节,它孤独地挺立在庭院中,被人冷落。诗人又赞赏它的无私:在盛夏炎日中,它默默地以“细叶轻荫”给人们带来满座的清风。诗人更欣赏的是在那霜雪凛冽的严冬,它非但没有枯黄,倒愈显得郁都葱葱。

  开篇这四句,通过对小松四时遭际的描绘,写出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风姿。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咏的不是繁叶如云盖,老枝似盘虬的老松,而是一株枝叶未茂的小松,因此诗人很精心地用一“秀”字来形容它,令人想到其枝干的纤细,柔韧,犹如一位英俊少年亭亭玉立于庭院之中。同样,以“细”状其叶,以“轻”状其荫,都是抓住了小松不同于老松的特征而加以刻画的。从“秀”、“细”、“轻”这几个字眼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爱怜之情。

  后面的四句写诗人对小松的殷切期待: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花开花落,“一年几变枯荣事”。而小松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了。百花本是“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而诗人在这里却说“一年几变”。这是夸大百花“枯荣”之易来强调小松成材之难,以百花之“变”来反衬小松之坚定。

  最后,诗人对那些不知“怜”松、只会赏花的“西园车马客”说:“等到雪飞霜落的季节,百花纷纷凋零,你们将感到悲哀失望了。”语气间充满了对小松必定成材的信心,“怜”松之情溢于言表。

  在表现手法上,此诗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以桃李春日之盛来衬托小松的“孤秀”,以桃李冬日之“摇落”来衬托小松的“青葱”,以桃李的“枯荣事”来衬托小松的“柱石功”,使小松的刚劲挺拔、生动勃勃表现得格外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

  清代王士祯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未着一“松”字,却句句写松,不仅写小松的形貌,还写了小松的品格、精神,更妙的是还通过写松来写人。反复吟诵,字里行间仿佛挺立着一个抱志守节,傲岸不屈的正人君子的身影,在他的周围是一群趋炎附势的西园赏花客。“怜”松即怜人也。似彼似此,不即不离,正是此诗艺术表现的高妙之处。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954-95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