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庭怨

:
君不见红闺少女端正时,夭夭桃李仙容姿。
幸得君王怜巧笑,披香殿里荐蛾眉。蛾眉双双人共进,
常恐妾身从此摈。甄妃为妒出层宫,班女因猜下长信。
长信宫门闭不开,昭阳歌吹风送来。梦中魂魄犹言是,
觉后精神尚未回。念君娇爱无终始,使妾长啼后庭里。
独立每看斜日尽,孤眠直至残灯死。秋日闻虫翡翠帘,
春晴照面鸳鸯水。红颜旧来花不胜,白发如今雪相似。
传闻纨扇恩未歇,预想蛾眉上初月。如君贵伪不贵真,
还同弃妾逐新人。借问南山松叶意,何如北砌槿花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諲

王諲,登开元进士第,官右补阙。诗六首 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浣溪沙·马上凝情忆旧游

:
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淹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
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

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淹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
骑在马上一往情深地忆起旧游,啊!那条映照花丛浸润翠竹的小溪流。还有那溪边罗幕里的钿筝和晃动的玉搔头。

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
披星戴月地出门离家已经太久,又怎堪离别的相思又经一秋!晚风萧瑟。斜阳惨淡,令人不胜悲愁。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4页2、 赵仁圭主编.学生版唐宋词学习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7月:96

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淹竹小溪流。钿(diàn)筝罗幕玉搔(sāo)头。
旧游:旧时的游客或游侣。钿筝句:钿筝,嵌金为饰之筝。筝,古代弦乐器。罗幕,帷帐。玉搔头,即玉簪。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mèi)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
早是:与韦庄《长安清明》诗:“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羊芊。”句式相同。可堪:那堪,怎能经受得住。分袂,分手。袂: 衣袖。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4页2、 赵仁圭主编.学生版唐宋词学习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7月:96
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淹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
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

  这首词录自《花间集》,写一位行役之人旅途中追念旧游的情怀。

  上片写旧日景致,幽雅缱绻,点明旧游景致之美,人之娇艳,引入对旧游情境的回忆。

  “马上凝情忆旧游”。一位游子离乡远行,鞍马劳顿之际,他凝神远想,情寄旧游。这个开头领起下文,对抒情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感情色彩、想念的对象,都作了概括的描述,笔墨简练省净,既规定了词的下文所将叙写的情事,也为全词创造了深沉哀伤的感情基调。

  “照花淹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二、三句承“忆旧游而来,追想旧游之地和旧游之人。这两句,前句写自然环境,后句写人及情事,都是侧面着笔,以虚涵实,描绘出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片断,非常真切。上句写了三个自然事物,各用一动词来刻画,且写花、竹,避实就虚,不直接进行描写,而是写其被澄明的溪水所反照、所浸渍的情形,倍觉姿态摇曳,灵动有味;那一片甜润温馨、深挚缱绻的依恋之情,更是油然溢出纸外。下句写人、地、乐器,叠用三名词,但所在地的环境,人物的美貌,尽形毕态,跃然纸上;赏心乐事,难以忘怀。

  下片写别后情况,渲染出一位在晚风斜阳中充满忧愁的旅客形象,极言旅途之劳顿与别后思念之情。 [5]  “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过片承“马上”,叙写与旧游分离以后的浪迹情景。别后常是披星戴月,辛劳奔波,忽忽又已经年。行役已艰辛备尝,更难堪分别日久的相思之苦。“早是……可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是……哪堪……”的句式,具有递进、加倍的作用,与上片“旧游”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比较之下,显然见得在外漂泊的艰辛与浪游人的哀伤情绪。

  “晚风斜日不胜愁。”结句再作渲染。晚风萧瑟,斜阳惨淡,游人对着这寂寞苍凉的景色,不禁触目伤情,愁绪无穷。词至这里,既回应了开头情境,使首尾相贯,浑然一体,又借苍茫暗淡的暮色,将无形的愁思衬出,收到语深意长、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按其内容来说,是典型的香艳词了。但作者却将男欢女爱、卿卿我我这样的情事有意淡化,而着重写两颗心灵的追忆与呼唤,这就使香艳词脱离了脂粉气,男欢女爱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与净化,风格也显得清俊明秀,空灵透脱,疏中有密,跌宕多姿。

  词是抒发追忆旧游的感情,表现上却纯用叙述手法。全词通过精心选择、描述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场景,事中见意,景中含情,使词画面鲜明而情味浓郁;再者,以首句领起全词,照管上下片,前后呼应,起承转合,脉络分明,构思精巧,结体颇具匠心,堪称“章法极妙”。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上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92页2、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8 :168-1693、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03:190-19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2、 禾稼.《小儿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01月:第4页

万里辞家事鼓鼙(pí),金陵驿路楚云西。
事鼓鼙: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行客:过客;旅客。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2、 禾稼.《小儿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01月:第4页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万里辞家事鼓鼙”是说李判官将要辞别家人与亲朋好友,不远万里到润州去从事军务。诗人想要强调的,一是行人路途的遥远;一是行人履行公务的特殊性,是要去执行军务。这便暗含了诗人为他送行的原因和忧虑。因为古代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即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无非是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而己。所以古代的分别往往不是意味着“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意味着“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了。更何况李判官这次是到山重水阻的润州去“事鼓鼙”。诗人一再说明行人所去之地的遥远,这里又进一步暗寓着诗人为行人命运未卜而深深忧虑。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

  全文句句、字字都倾注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新编唐诗300首赏读》:金盾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2、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皇帝的公主信奉神仙,别墅盖得直入云霄。

山出业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假山高得像岐山鸣凤岭,池塘大得超过渭河。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梳妆用的起居楼里挂着翠绿帷幔似乎把春色留住了,而舞蹈唱戏的阁楼下摆放着整齐的座椅,金灿灿的,好像把太阳织在了垫子上。

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
我伴驾同来公主的新宅祝贺,酒宴上大家觥筹交错,纷纷向皇帝敬酒祝寿,一旁还有乐手演奏着钧天乐。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
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

  因为沈佺期伴随皇帝公主皇子多年,所以他的诗作多是应制诗,形式很华丽,被流放后风格却也发生过很大变化。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一帮诗人所作律诗使得这一体裁有了一些固定的格式,所以受到了后人很高的赞誉。

  这首诗里用到了“鸣凤岭”和“饮龙川”两个地名。鸣凤岭指陕西凤翔县的岐山,因为传说中周朝兴起前这里有凤凰鸣叫而得名。在这首诗里用来说明公主新宅里假山的高大,凤凰也象征着公主的身份。饮龙川,指渭水,这里曾是文王最初兴起的地方。龙象征着皇帝的身份。诗里写了公主新府邸的大概样子,写了园子里的假山池塘,再写起居楼,写戏楼,里里外外到也算是写得周全,然后还写出皇帝亲临举行宴会时的场面,有礼有节,作者应该是位有急智的诗人了。尤其是他想到的比喻,既说明了公主府邸的豪华,又暗喻出皇家的气派和尊贵,唐中宗时期比较繁华的面貌也间接得到了表露,这样的应制诗,皇帝是一定会很满意的。但可惜诗里带出了的安乐公主的奢侈无度,无意中竟成为他日后被处决的罪证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一句,很是生动,翠绿的帷帐垂下,把明媚的春色留了一段在妆镜前,戏台下的椅子上铺着黄色的垫子,金灿灿的,恍然间好像织进了太阳在上面。上面那句“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就没有这一句好,有点生拉硬拽,因为见过鸣凤岭和饮龙川的人到了唐代应该不多了。这首诗尽管辞藻上很华丽了,而且修辞也较为贴切,但却给人一种空洞的感觉。这也许是因为后人没见过那种场面,但也许是因为诗人急忙中只求说尽好听话而没有用更深意义的说辞。诗人为了支应皇帝,捡尽了漂亮的词汇,没想到这位公主后来怨恨这首作品写得太华丽了,他反而因此丢了性命。

  这样一首煌煌气派的应制诗,竟枉送了沈佺期的性命,而跋扈虚伪的安乐公主最后也落得个死于非命的结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梁园吟

: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我离开了京城,从黄河上乘船而下,船上佳起了风帆,大河中波涛汹涌,状如山脉起伏。

天长水阔欲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航程长,水遥阔,饱尝远游之辛苦,才终于到达宋州的平台,这是古梁园的遗迹。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在平台作客依然愁思不断,对酒高歌,即兴来一首《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又感阮籍《咏怀》“徘徊蓬池上”之诗,念及“泽水扬洪波”之句。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深感长安与梁园隔着干山万水,道路迢迢,想再重返西京希望已经不大了。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人各有命,天命难违,必须豁达,不必忧愁,且登高楼边赏风景边饮美酒,再让歌女唱我的小曲。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身旁有平头奴子摇着扇子,炎热的五月就如同十月清秋一样凉爽。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侍女为你端上盛满杨梅的玉盘,再为你端上花皎如雪的吴盐。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沾白盐饮美酒,人生不得意也要尽欢,别学周朝的夷齐品行高洁,不食周粟,我拿着皇上的金子买酒喝。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以前这附近有个潇洒豪勇的主人名叫信陵君,如今他的坟地却被人耕种,可见权力风流是空。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你看现今这梁园,月光虚照,院墙颓败,青山暮暮,只有古木参天,飘挂流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当时豪奢的梁园宫阙早已不复存在,当时风流倜傥的枚乘、司马相如哪去了?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当时的舞影歌声哪去了?均付池中绿水,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吟到这里,我不由得泪洒衣襟,未能归得长安,只好以黄金买醉。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或呼白喊黑,一掷干金;戴分曹赌酒,以遣时日。

歌且谣,意方远。
我且歌且谣,暂以为隐士,但仍寄希望于将来。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就像当年谢安东山高卧一样,一旦时机已到,再起来大济苍生,时犹未为晚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69-272

我浮黄河去京阙(què),挂席欲进波连山。
挂席:即挂帆、扬帆之义。波连山:波浪如连绵的山峰。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春秋时期宋平公所建造,故址在今河南商丘梁园区东。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suì)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ruǎn)公咏,因吟“渌(lù)水扬洪波”。
蓬池:其遗址在河南尉氏县东南。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旧国:旧都。指西汉梁国。西归:萧士赟注:“唐都长安在西,白远离京国,故发‘西归安可得’之叹也。”

人生达命岂暇(xiá)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达命:通达知命。暇:空闲功夫。暇,宋本原作“假”。据王本改。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平头奴子:戴平头斤的奴仆。平头:头巾名,一种庶人所戴的帽巾。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jiǎo)白雪。
吴盐:吴地所产之盐质地洁白如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yí)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líng)坟。
信陵君:魏公子魏无忌,封为信陵君。仁而下士,当时诸侯以公子贤,多门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曾窃虎符而救赵,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事见《史记·信陵君列传》。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梁王”句:阮籍《咏怀》:“梁王安在哉。”此化用其句。梁王,指梁孝王刘武。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yú)(biàn)水东流海。
汴水:古水名,流经开封、商丘等地。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hān)驰晖(huī)
五白、六博:皆为古代博戏。分曹:分对。两人一对为曹。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东山”二句:《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而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69-272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入长安到出长安,由希望转成失望,这在一个感情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心中所引起的波涛,是可以想见的。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这一转折中产生的激越而复杂的感情,真切而又生动形象地抒发出来。读者好像被带入天宝年代,亲耳聆听诗人的倾诉。

  从开头到“路远”句为第一段,抒发作者离开长安后抑郁悲苦的情怀。离开长安,意味着政治理想的挫折,不能不使李白感到极度的苦闷和茫然。然而这种低沉迷惘的情绪,诗人不是直接叙述出来,而是融情于景,巧妙地结合登程景物的描绘,自然地流露出来。“挂席欲进波连山”,滔滔巨浪如群峰绵亘起伏,多么使人厌憎的艰难行程,然而这也正是作者脚下坎坷不平的人生途程。“天长水阔厌远涉”,万里长河直伸向缥缈无际的天边,多么遥远的前路,然而诗人的希望和追求也正像这前路一样遥远和渺茫。在这里,情即是景,景即是情,情景相生,传达出来的情绪含蓄而又强烈,一股失意厌倦的情绪扑人,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诗人沉重、疲惫的步履。这样的笔墨,使本属平铺直叙的开头,不仅不显得平淡,而且造成一种浓郁的气氛,笼罩全诗,奠定了基调,可谓起得有势。

  接着诗笔层折而下。诗人访古以遣愁绪,而访古徒增忧思;作歌以抒积郁,心头却又浮现阮籍的哀吟:“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渌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咏怀诗》)今人古人,后先相望,遭遇何其相似!这更加触动诗人的心事,不禁由阮诗的蓬池洪波又转向浩荡的黄河,由浩荡的黄河又引向迷茫不可见的长安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一声慨叹含着对理想破灭的无限惋惜,道出了忧思纠结的根源。短短六句诗,感情回环往复,百结千缠,表现出深沉的忧怀,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从“人生”句到“分曹”句为第二段。由感情方面说,诗人更加激昂,苦闷之极转而为狂放。由诗的径路方面说,改从排解忧怀角度着笔,由低徊掩抑一变而为旷放豪纵,境界一新,是大开大阖的章法。诗人以“达命”者自居,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采取藐视态度,登高楼,饮美酒,遣愁放怀,高视一切。奴子摇扇,暑热成秋,环境宜人;玉盘鲜梅,吴盐似雪,饮馔精美。对此自可开怀,而不必象伯夷、叔齐那样苦苦拘执于“高洁”。夷齐以薇代粮,不食周粟,持志高洁,士大夫们常引以为同调。这里“莫学”两字,正可看出诗人理想破灭后极度悲愤的心情,他痛苦地否定了以往的追求,这就为下文火山爆发一般的愤激之情拉开了序幕。

  “昔人”以下进入了情感上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李白痛苦的主观根源来自对功业的执着追求,这里的诗意便象汹涌的波涛一般激愤地向功业思想冲刷过去。诗人即目抒怀,就梁园史事落墨。看一看吧,豪贵一时的魏国公子无忌,今日已经丘墓不保;一代名王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也已早作古人,不见踪影。一切都不耐时间的冲刷,烟消云散,功业又何足系恋!“荒城”二句极善造境,冷月荒城,高云古木,构成一种凄清冷寂的色调,为遗迹荒凉做了很好的烘托。“舞影”二句以蓬池、汴水较为永恒的事物,同舞影歌声人世易于消歇的事物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点染得十分浓足。如果说开始还只是开怀畅饮,那么,随着感情的激越,到这里便已近于纵酒颠狂。呼五纵六,分曹赌酒,简单几笔便勾画出酣饮豪博的形象。“酣驰晖”三字写出一似在同时间赛跑,更使汲汲如不及的狂饮情态跃然纸上。

  否定了人生积极的事物,自不免消极颓唐。但这是有激而然。狂放由苦闷而生,否定由执着而来,狂放和否定都是变态,而非本志。因此,愈写出狂放,愈显出痛苦之深;愈表现否定,愈见出系恋之挚。刘熙载说得好:“太白诗言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艺概》卷二)正因为如此,诗人感情的旋律并没有就此终结,而是继续旋转升腾,导出末段四句的高潮:总有一天会象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被请出山实现济世的宏愿。多么强烈的期望,多么坚定的信心!李白的诗常夹杂一些消极成分,但总体上并不使人消沉,就在于他心中永远燃烧着一团火,始终没有丢弃追求和信心,这是十分可贵的。

  这首诗,善于形象地抒写感情。诗人利用各种表情手段,从客观景物到历史遗事以至一些生活场景,把它如触如见地勾画出来,使人感到一股强烈的感情激流。读者好像亲眼看到一个正直灵魂的苦闷挣扎,冲击抗争,从而感受到社会对他的无情摧残和压抑。

  清人潘德舆说:“长篇波澜贵层叠,尤贵陡变;贵陡变,尤贵自在。”(《养一斋诗话》卷二)这首长篇歌行体诗可说是一个典范。它随着诗人感情的自然奔泻,诗境不停地转换,一似夭矫的游龙飞腾云雾之中,不可捉摸。从抑郁忧思变而为纵酒狂放,从纵酒狂放又转而为充满信心的期望。波澜起伏,陡转奇兀,愈激愈高,好像登泰山,通过十八盘,跃出南天门,踏上最高峰头,高唱入云。

参考资料:

1、 孙静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1-26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乞巧

: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参考资料:

1、 毓明笠,刘卓娟主编,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1,第212页 2、 刘声锷,苗林,李农等主编,精选古诗词解读 含中小学生必背的全部古诗词,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7,第144页

七夕今宵看碧霄(xiāo),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几万条:比喻多。

参考资料:

1、 毓明笠,刘卓娟主编,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1,第212页 2、 刘声锷,苗林,李农等主编,精选古诗词解读 含中小学生必背的全部古诗词,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7,第144页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参考资料:

1、 言鼎编著,古诗文诵读,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7,第5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