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参考资料:
1、 王力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4年3月第2版 .海燕岁微渺(miǎo),乘春亦暂来。
海燕: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虽微渺:虽然卑下低贱。亦:也。
岂知泥(ní)滓(zǐ)贱,只见玉堂开。
泥滓(:泥渣。贱:卑贱。玉堂:玉饰的殿堂,宫殿的美称,这里暗指朝廷。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绣户:华丽的居室,隐喻朝廷。时:时而。双:成双。华堂:与上文“绣户”同义。
无心与物竞,鹰隼(sǔn)莫相猜。
竞:竞争,争夺。鹰隼:鹰和雕,泛指猛禽。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对另一方(发出动作)。
参考资料:
1、 王力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4年3月第2版 .刘禹锡《吊张曲江序》说张被贬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这是知人之言。用这段话来评《归燕诗》同样是适合的,《归燕诗》就是“托讽禽鸟”之作。
诗从海燕“微眇”写起,隐寓诗人自己出身微贱,是从民间来的,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乘春亦暂来”句,表明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是不会久留的。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绣户”、“华堂”和“玉堂”,都是隐喻朝廷。末句是告诫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当时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不得不退让,实则并非没有牢骚和感慨。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7-48 .
)
忆妾初嫁君,花鬟如绿云。
回灯入绮帐,转面脱罗裙。
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容颜南国重,名字北方闻。
一从失恩意,转觉身憔悴。
对镜不梳头,倚窗空落泪。
新人莫恃新,秋至会无春。
从来闭在长门者,必是宫中第一人。
忆妾初嫁君,花鬟如绿云。
想起妾初嫁郎君,鬓发簪花仿若绿云。
回灯入绮帐,转面脱罗裙。
重新掌灯入绮帐,转过面容脱去罗裙。
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踮脚折步婉转轻盈,不知是偷香还是熏熏心意。
容颜南国重,名字北方闻。
无双容颜,阿娇得金屋得天下名。
一从失恩意,转觉身憔悴。
自从君恩消散,独剩憔悴。
对镜不梳头,倚窗空落泪。
对镜不再梳妆,只倚窗独自垂泪。
新人莫恃新,秋至会无春。
新人别自骄自己是新宠,秋天来了怎么会没有春天。
从来闭在长门者,必是宫中第一人。
孤寂于长门终老,一定是宫中第一人。
忆妾初嫁君,花鬟(huán)如绿云。
花鬟:美丽的髮髻;美髮。
回灯入绮帐,转绿脱罗裙。
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xūn)。
折步:走路时摆动腰肢,扭捏作态。
容颜南国重,名字北方闻。
一从失恩意,转觉身憔悴。
一从:自从。
对镜不梳头,倚窗空落泪。
新人莫恃新,秋至会无春。
从来闭在长门者,必是宫中第一人。
)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家中厌鸡缚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家里人最讨厌鸡儿缚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9:2382、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18553、 孙士英.酉鸡起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95-96小奴缚(fù)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喧争:吵闹争夺。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pēng)。
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斥:斥责。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yǐ)山阁。
得失:指用心于物。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9:2382、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18553、 孙士英.酉鸡起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95-96《缚鸡行》大约在公元766年(代宗大历元年)夏历岁暮作于夔州西阁。
诗人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诗人一询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然而诗人仔细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诗中似乎表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据《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因而,陈师道说:“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杜诗镜铨》引)但似乎又是佛家的思想。王右仲说:“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杜臆》)
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杜甫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萧涤非先生说:“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杜甫诗选注》)可见诗中仍然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此诗的别致之处,还表现在语言上。杜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千锤百炼而严整精工,但此诗语言却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如同当面交谈,读来亲切动人。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语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他还引了李德远的拟作《东西船行》进行比较:“‘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更是一语破的:“宕开一笔,妙不说尽。”的确,此诗最纯之处就在于结句。一是在结尾处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通篇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二是将上面所议论的内容突然收起,将欲尽未尽之意如盐著水般地化入景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品味和领悟,从而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显得含蕴无穷,韵味悠长。《东西船行》的结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与“注目寒江”同日而语,就在于已经把道理说尽,没有回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90-292页
)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葡萄新抽的芽尚未长全一半还如枯木,高高葡萄架子松散歪斜倒了又被扶起。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如果要想秋天餐盘中堆满美味的马乳葡萄,就不要推辞,应该增加竹杆扎牢架子牵引龙须。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9-80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半犹枯:指老枝于新芽刚出时的状态。支离:松散歪斜,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马乳:葡萄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引:牵引,引导。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葡萄茎上会长出须状丝。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9-80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全诗写景简洁精练,寥寥数语就生动地勾画出自然景象;抒情委婉含蓄,蕴含了作者孤独怨愤的心境;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咏物,实际是表达人生哲理。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
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要在葡萄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托物言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9-802、 卞孝萱 张清华.韩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13
)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渔舟逐(zhú)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逐水:顺着溪水。古津:古渡口。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坐:因为。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wēi)隩(yù),山开旷(kuàng)望旋平陆。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遥看一处攒(cuán)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qiáo)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共住武陵(líng)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lóng)静,日出云中鸡犬喧(xuān)。
房栊:房屋的窗户。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yì)。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闾(lǘ)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灵境:指仙境。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yǎn)。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hè)今来变。
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峰壑:山峰峡谷。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云林:云中山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