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在农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时春已过半。王元鼎的这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里引起的丰富、复杂的感受,或惹动莫名的困倦,或撩拨缠绵的情思,或萌发及时作欢的欲念,主观色彩表现得比较浓烈。这一首却不同,作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融情于景、含藏不露的抒写手法,把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声光画面之中。
在这支小令中,“乳鸦鸣啼”、“雨润堤韶”、“画楼净瓦”、“彩绳半湿”及“红日上窗纱”、“街头卖杏花”等,勾画出寒食时节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语言清新典雅,虽然多处化用前人诗意名句,却自然流畅,毫无牵强拼凑、陈旧过时的感觉。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疏疏的星,淡淡的月,冷冷清清秋千院,愁如云,恨似雨,布满芙蓉般的脸面。
伤情云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寂寞伤心,深情在云足上系红线,对镜照芳容,形影孤单好烦恼,百无聊赖摇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看香炉里烟气低沉,池塘中落花成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这些景物都像一行行字句写入了相思传。
参考资料:
1、 张文珍注析,元曲三百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05,第249页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愁云:谓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烟云。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luán)影闲团扇。
恼人:令人着恼。鸾影:比喻女子身影。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兽炉:兽形的金属香炉。沉水烟:即沉水香,俗名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翠沼:翠绿的池塘。
一行写入相思传。
一行:当即。
参考资料:
1、 张文珍注析,元曲三百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05,第249页首句先描景渲染萧条凄楚的气氛,统领全曲的主色调。“芙蓉面”用得贴切形象,极言女子娇好的容颜,含蓄而准确。把女子的容颜喻为芙蓉,更添西施般娇柔之态,极需人之呵护。
第二句借以典故抒发对男子的思念之深切,含蓄而恰到好处地表达女子内心深处欲迸发出来的情感。“燕足留红线”取自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的典故感人至深,作者匠心独运,反其意而用之,增添无奈、凄楚之感。“恼人鸾影闲闭扇”出自《异苑》中的罽宾国王与鸾的故事,类比见出女主人公抑郁难耐的心情,比平铺直叙的哭诉更显深刻而有力。
后两句寄纷繁的花瓣及沉香之烟以相思,草草结束相思之曲,却很好地把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意推向最高处。
全曲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写来透漏出相思之情至深,全曲含蓄但切情真意切。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007-1008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年:93-94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年:93-94马嵬坡又名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向四川逃难,路过马嵬驿时,扈从的禁卫军哗变,求诛杨氏以谢天下。玄宗为了稳定军心,被迫缢死杨贵妃。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主编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230-231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先生我喝得醉了,仆童好好地搀扶着。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
有诗马上就写,没有酒喝就再去赊。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山声小调想要唱一些、那些俗事咱不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且向青天借一些松间的明月,陪伴俺度过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
长安城里这时候春梦非常热。多少英雄豪杰,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一天过后明天早晨的明镜中就白发如雪,那么点几的乌纱帽实在难遮。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多少可怜的人,星星大个县官也不能舍,晚年则才想着要出家入什么白莲社、等到你加入白莲社,
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腰也经过多少次地向人折,一切都已经晚了迟了许多。看看,那才是抛弃乌纱帽的陶靖节。
参考资料:
1、 李伯钦编;崇贤书院释.图解元曲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03:第234页2、 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349页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三棒鼓声频:元代时令小调,所属官调不明,元散曲中仅曹德有出一曲。曲调弄三叠,构成急促的三棒鼓声。先生:指陶渊明。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shē)。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
长安:指京城。春梦热:借用“黄粱一梦”典故,意谓京城里在朝百官此刻正做耆飞黄腾达的美梦。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乌帽:指官帽。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庐山社: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创建佛门白莲社。
比及眉未攒(zǎn),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参考资料:
1、 李伯钦编;崇贤书院释.图解元曲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03:第234页2、 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349页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一半儿·落花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一半儿·落花《世说新语》载西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王恺是国戚,得到晋武帝的援助,赐他一株二尺来高的珊瑚树,作为炫耀的资本。殊不料石崇举起铁如意,当场狠命一击,珊瑚宝树顿时应声而碎。石崇随即取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作为赔偿,王恺羞惭而去。这段故事并非发生在“酒边”,但该篇首句的“碎珊瑚”,无疑是化用了这则典故。“酒边”是为了加映珊瑚之红,而以宝物的碎溅来比喻落花的飞散,于形象之外更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效果。
第二句的用典也与石崇沾边,即著名的“金谷园绿珠坠楼”。侍中孙秀垂涎石崇的爱姬绿珠,指名索取,石崇坚决拒绝。孙秀就矫诏逮捕了石崇。《晋书·石崇传》对此有一段简练而传神的叙写:“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以美人坠楼喻落花殒香,同样是既逼真又惨怛。“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可见这一比喻是诗人的通感。
第三句语意直白,不像再有什么故实,但仍使读者不禁联想起杜牧的《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狂风落尽深红色”,不就是“落花”命运的写照。作者在“绿叶成阴”即所谓“枝上翠阴”中,还添上了“鹧鸪”的悲啼,让它来悲挽落花的飞尽。元诗人萨都剌《过嘉兴》:“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可见“啼鹧鸪”确是落花时节固有的景观。
小令的这三句鼎足对,首句从树上繁英纷落的角度着笔,即所谓花雨;次句则是落花飘坠的特写,暗含“一片花飞减却春”(杜甫《曲江》句)的寓意;第三句返回枝上,则是绿叶成荫,片红全无,彻底消抹了落花的存在。这样的三部曲步步推进,转接无痕,使人浑然不觉对仗的存在,却强烈地表达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的惋伤。
诗人把落花的蒙难归咎于风雨,两者各负“一半儿”责任。“谩嗟吁”,则一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神情。与张可久同时的曲家徐再思,也有一首《一半儿·落花》:“河阳香散唤提壶,金谷魂销啼鹧鸪,隋苑春归闻杜宇。片红无,一半儿狂风一半儿雨。”两曲不存在渊源关系,却出现了结尾的巧合,可见“风雨落花愁”的意识,在古人是根深蒂固的。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一半儿·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