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峡寄弟

: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未尝冒湍险,岂闭垂堂言。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
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
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
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
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先前我和你们,读书不常出门。

未尝冒湍险,岂闭垂堂言。
不曾冒过激流的危险,哪理会坐不垂堂的古训。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从这次出来游历江湖,艰辛困苦难以一一述陈。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峡中往来的旅客疲弊不堪,幸赖大禹开凿之功至今犹存。

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
两岸峭壁耸立起上千座险峰,湍急的水流在万条壑谷涌奔。

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我来这里总共才几天,没有一夜不听到猿的啼声。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
江边宿息时归思依依,船只行进中落魄失魂。

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
明月峡中泪水沾湿了衣裳,原野的鹡鸰使人断肠伤神。

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
离得太远星星也难相聚,晚秋季节露水越来越深。

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趁着先生顺流直下南楚,写下这首诗寄给家乡亲人。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22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孟浩然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24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入峡:指进入长江诸峡入蜀。峡:指长江流经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险隘地带,其中最著名的有巫峡、巴峡、明月峡等。弟:指孟洗然、孟邕等。尔:一作“汝”。

未尝冒湍(tuān)险,岂顾垂堂言。
湍险:指在急流中行船的危险。湍:急流。垂堂: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坠落会击伤人,故以喻危险的境地。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yǔ)功存。
行旅:旅客。弊:困,疲乏。禹功:大禹开凿三峡之功。大禹治水,疏通江河,传说他开凿黄河三门峡,连同长江三峡也附会为他所开凿。

壁立千峰峻,潈(cóng)流万壑()奔。
潈:众水相入交会之处。

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凡:只是,不过是。几宿:几次过夜。

(pǔ)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
浦:水口,江边。摇:一作“思”。摇动,这里作引动。归恋:归家之思恋。失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躯体,失梦魂意为梦中魂归故乡。

泪沾明月峡,心断鹡(jí)(líng)原。
明月峡:在今湖北巴东。峡口南岸壁高四十丈,壁上有圆孔,形如满月。鹡鸰原:比喻兄弟。鹡鸰:一作“脊令”,鸟名。

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
离阔:阔别。星难聚:参星和辰星,一在西方,一在东方,出没各不相见。借以比喻彼此隔离。

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因:依凭。君:指被托咐寄诗的人。南楚:指江陵、襄阳一带。书此:写下这首诗。示:一作“寄”。乡园:家乡。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22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孟浩然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24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
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
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
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
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一至六句写在旅途中回忆在家读书时的情景。诗人青少年时代和诸弟在家闭门读书,攻读儒家经典。读书之余,也学剑、弹琴、游乐。兄弟们同室求学,携手共游,融洽无间,情深谊厚。但那时毕竟未历风险,以致连“坐不垂堂”这句话的意义也不理会。及至出门游历,其艰险程度,真是一言难尽。

  七至十二句写游历三峡的所见所闻。这次远游,他乘船逆江而上,经宜昌而入三峡。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之地,以险滩多、水流急而闻名,两岸山势峻奇多姿,虎啸猿啼,气象万千。这时诗人心灵完全沉浸在雄奇壮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十三句至二十句写进入三峡所见所闻引发的怀乡思弟的情愫。当夕阳西下,夜深人静之际,听到猿猴啼叫,不免激发心中凄凉心情。诗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归家的念头油然而生,甚至梦中返回故乡。特别是来到明月峡时,因峡名明月联想起“团圆”,想起“鹡鸰原”的典故,深感独身在外的凄凉,记挂着弟弟们,不禁泪水模糊了诗人的双眼。“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两句表明诗人的思亲之情达到了高峰。在思乡之际,碰巧遇到一位要返回襄阳的同乡,于是便写了此诗,请他捎给弟弟们,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兄长对弟弟们的一片爱心。

  此诗描写入巴蜀三峡时的艰险,抒发了作者远涉江湖之苦和怀乡忆弟之情。题中的“弟”指作者弟弟孟洗然、孟邕等。作者曾与他们一起隐居读书,都胸怀大志。作者这次经三峡正当深秋,诗中“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正是对三峡险境的高度概括。“浦上”以下各句则触景生情,由入明月峡而思念与家人团圆,见鹡鸰在原而感伤兄弟分离,感情表现得自然、真挚。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222、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第48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先前我和你们,读书不常出门。
不曾冒过激流的危险,哪理会坐不垂堂的古训。
从这次出来游历江湖,艰辛困苦难以一一述陈。
峡中往来的旅客疲弊不堪,幸赖大禹开凿之功至今犹存。
两岸峭壁耸立起上千座险峰,湍急的水流在万条壑谷涌奔。
我来这里总共才几天,没有一夜不听到猿的啼声。
江边宿息时归思依依,船只行进中落魄失魂。
明月峡中泪水沾湿了衣裳,原野的鹡鸰使人断肠伤神。
离得太远星星也难相聚,晚秋季节露水越来越深。
趁着先生顺流直下南楚,写下这首诗寄给家乡亲人。

注释
入峡:指进入长江诸峡入蜀。峡:指长江流经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险隘地带,其中最著名的有巫峡、巴峡、明月峡等。弟:指孟洗然、孟邕等。作者曾和他们一起隐居读书,都胸怀大志,感情很深。
尔:一作“汝”。
湍险:指在急流中行船的危险。湍:急流。
垂堂言:指古谚“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汉书·司马相如传》),意思是富家子弟懂得自爱,不坐堂前檐下,以免房上的瓦掉下来砸伤自己。垂堂: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坠落会击伤人,故以喻危险的境地。
行旅:旅客。弊:困,疲乏。
禹功:大禹开凿三峡之功。大禹治水,疏通江河,传说他开凿黄河三门峡,连同长江三峡也附会为他所开凿。
潈(cóng):众水相入交会之处。
凡:只是,不过是。几宿:几次过夜。
浦(pǔ):水口,江边。摇:一作“思”。摇动,这里作引动。归恋:归家之思恋。
失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躯体,失梦魂意为梦中魂归故乡。
明月峡:在今湖北巴东。峡口南岸壁高四十丈,壁上有圆孔,形如满月。
鹡鸰(jí líng)原:比喻兄弟。鹡鸰:一作“脊令”,鸟名。《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离阔:阔别。星难聚:参星和辰星,一在西方,一在东方,出没各不相见。借以比喻彼此隔离。
因:依凭。君:指被托咐寄诗的人。南楚:指江陵、襄阳一带。
书此:写下这首诗。示:一作“寄”。乡园:家乡。

参考资料:

1、 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22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孟浩然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2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秋季,孟浩然初次离开家乡出游,乘船逆长江而上,经三峡入巴蜀(今四川)。沿途的艰险开阔了他的眼界,也使他产生了思乡怀亲之情。恰逢有人欲赴襄阳,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的弟弟们。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第48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一至六句写在旅途中回忆在家读书时的情景。诗人青少年时代和诸弟在家闭门读书,攻读儒家经典。读书之余,也学剑、弹琴、游乐。兄弟们同室求学,携手共游,融洽无间,情深谊厚。但那时毕竟未历风险,以致连“坐不垂堂”这句话的意义也不理会。及至出门游历,其艰险程度,真是一言难尽

  七至十二句写游历三峡的所见所闻。这次远游,他乘船逆江而上,经宜昌而入三峡。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之地,以险滩多、水流急而闻名,两岸山势峻奇多姿,虎啸猿啼,气象万千。这时诗人心灵完全沉浸在雄奇壮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十三句至二十句写进入三峡所见所闻引发的怀乡思弟的情愫。当夕阳西下夜深人静之际,听到猿猴啼叫,不免激发心中凄凉心情。诗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归家的念头油然而生,甚至梦中返回故乡。特别是来到明月峡时,因峡名明月联想起“团圆”,想起“鹡鸰原”的典故,深感独身在外的凄凉,记挂着弟弟们,不禁泪水模糊了诗人的双眼。“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两句表明诗人的思亲之情达到了高峰。在思乡之际,碰巧遇到一位要返回襄阳的同乡,于是便写了此诗,请他捎给弟弟们,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兄长对弟弟们的一片爱心。

  此诗描写入巴蜀三峡时的艰险,抒发了作者远涉江湖之苦和怀乡忆弟之情。题中的“弟”指作者弟弟孟洗然、孟邕等。作者曾与他们一起隐居读书,都胸怀大志。作者这次经三峡正当深秋,诗中“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正是对三峡险境的高度概括。“浦上”以下各句则触景生情,由入明月峡而思念与家人团圆,见鹡鸰在原而感伤兄弟分离,感情表现得自然、真挚。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222、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第48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270篇诗文

猜你喜欢

春行即兴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5 .

宜阳城下草萋(qī)萋,涧(jiàn)水东流复向西。
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5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此时,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

  鉴赏一首诗可以结合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理解。这首诗就与一些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联系起来体会其情感意境。首句可联系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体会其荒凉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可联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页黄鹂空好音”体会其凄凉冷落的特点。这末二句的“自”和“空”两个字的作用跟杜甫《蜀相》中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另外,“自”和“落”也让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因此不难理解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的情景而产生的感世伤怀之情。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参考资料:

1、 傅经顺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01-603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唱支《还山吟》,天高地远傍晚寒山多幽深,送你还山非常理解你的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人到老成凡事须得任心意,见你懂得怎样安排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山中俯仰自如无意不可至,石间泉水淙淙恰如风吹雨,桂花松子极多常常落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卖药后衣袋里应有很多钱,回到山中服药又可以延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白云悠悠相劝饮尽杯中酒,明月相伴哪里还不能成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睡时回忆追问醒来时的事,梦魂可以和我相互来周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2-2232、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0-392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还山:致仕;退隐。

人生老大须恣(zì)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恣意:放纵,肆意。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cóng)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偃仰:安居;游乐。淙淙:流水声。松子:松树的种实。可食。

卖药囊(náng)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卖药”二句:东汉人韩康常在山中采药,到长安市上卖,三十多年口不二价。汉桓帝派人请他做官,他逃入山中隐居起来。这里以韩康比沈千运。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白云:用南朝齐梁人陶弘景故事。杯中物:指酒。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梦魂”句: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2-2232、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0-392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此诗以时令即景起兴,蕴含深沉复杂的感慨。秋日黄昏,天高地远,沈千运返还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知友分别,不免情伤,而诗人却坦诚地表示对沈的志趣充分理解和尊重。所以接着用含蓄巧妙、多种多样的手法予以比较描述。

  在封建时代,仕途通达者往往也到老大致仕退隐,那是一种富贵荣禄后称心自在的享乐生活。沈千运仕途穷塞而老大归隐,则别是一番意趣了。诗人赞赏他是懂得了人生一世的情事,能够把俗士视为畏途的深山隐居生活,怡适自如,习以为常。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曾把深山隐居描写得相当可怕:“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茏葱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层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以为那是不可久留的。而沈千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游息,无所不到,显得十分自在。山石流泉淙淙作响,恰同风吹雨降一般,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缤纷,松子满地,是山里寻常景象,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这正是世俗之士不能理解的情趣和境界,而为“遁世无闷”的隐士所乐于久留的归宿。

  深山隐居,确实清贫而孤独。然而诗人风趣地一转,将沈比美于汉代真隐士韩康,调侃地说,在山里采药,既可卖钱,不愁穷困,又能服食滋补,延年益寿。言外之意,深山隐逸却也自有得益。而且在远避尘嚣的深山,又可自怀怡悦,以白云为友,相邀共饮;有明月作伴,到处可眠。可谓尽得隐逸风流之致,根本不会有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出奇地用身、魂在梦中夜谈的想象,形容沈的隐逸已臻化境。这里用了《世说新语·品藻》中东晋名士殷浩的典故。较之名士的“我与我周旋”,沈独居深山,隔绝人事,于世无名,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他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诗人用这样浪漫的想象,暗寓比托,以结束全诗,正是含蓄地表明,沈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远非那些言行不一的名士可比。

  综上可见,由于诗旨在赞美沈的清贫高尚、可敬可贵的隐逸道路,因此对送别事只一笔带过,主要着力于描写沈的志趣、环境、生计、日常生活情景,同时在描写中寓以古今世俗、真假隐士的种种比较,从而完整、突出地表现出沈的真隐士的形象。诗的情调浪漫洒脱,富有生活气息。加之采用与内容相适宜的七言古体形式,不受拘束,表达自如,转韵自由,语言明快流畅,声调悠扬和谐。它取事用比,多以暗喻溶化于描写隐居生活的美妙情景之中,天衣无缝,使比兴形象鲜明,而又意蕴深厚,神韵维妙,呈现着一种饱满协调的艺术美感。大概由于这样的艺术特点,因而这诗尤为神韵派所推崇。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0-39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
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
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
以此难挂席,佳期益相思。
海月破圆景,菰蒋生绿池。
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
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
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
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脁诗。

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
潮水涨落有一定周期,比较可信,而大风的起止却难以预料了。

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
清晨还是西北风,黄昏就成为东南风。

以此难挂席,佳期益相思。
所以很难依靠风向挂帆,佳期眼看要过去,所以特别想念你。

海月破圆景,菰蒋生绿池。
海月被风吹破明洁的圆影,茭白也已经生满了绿水塘池。

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
昨日去北湖看看那里的梅花,刚刚开放还没有开满枝头。

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
今天早上来看东门的杨柳,满是夹道下垂的青丝。

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
草木感知季节,我来的时候却难以确定。

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思绪纷纷如江上的飘雪,客旅的我愁绪如岸边青草离离。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脁诗。
明天一早就从新林浦出发,一路高吟谢脁描写新林浦的诗。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周维扬,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9:第118页-第119页

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
期:约定。

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

以此难挂席,佳期益相思。
挂席:行舟扬帆。佳期:指与友人相会的日期。

海月破圆景,菰(gū)蒋生绿池。
破圆景:指圆月又快了。菰蒋:植物名。名“蒋”,或作“菰”,俗称“茭白”,多年生宿根草本。绿池:清澈的池水。

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
昨日:指前些日子。北湖:即玄武湖,在今南京市。

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
白门:指金陵(今南京市)城的西门。古人称西方为白,故称金陵为白门。

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
岁物:指岁时风物。忽:迅速。如此:指前面对时光易逝,景物变化迅速的描写。定几时:定在什么时候?

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草草:忧愁的样子。客中:羁旅之中。这里指李白自己在作客。

明发新林浦(pǔ),空吟谢脁诗。
明发:天将晓时光明始发。谢脁:南齐著名谤人。谢脁诗:指谢脁《之宜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浦》一诗。谢脁到宣城郡去任太守时,从建康(即金陵,今南京)新林浦出发,曾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周维扬,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9:第118页-第119页
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
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
以此难挂席,佳期益相思。
海月破圆景,菰蒋生绿池。
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
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
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
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脁诗。

  此诗交代其现阻风遇雪,只能等待明晨逆流行船,且追忆昨日玄武湖、今朝白门之游。“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两句不仅从大处落笔,描写了潮水涨落和风云的变幻莫测,而且也暗示了诗人难以继续前行的无奈和失落。“难”,“转,“相思””,诗人将真实的感情蕴于其中。追忆昨日玄武湖、今朝白门之游,表面上描写诗人游玩之尽兴,以反衬诗人不能与友人相会而思念友人。表达了诗人飘零孤苦的情怀和思念友人之情。全诗景情交融,意蕴深厚。

  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风浪太大,难于扬帆行舟,与友人相会的时间恐怕难以确定了,暗示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中六句借景物变化迅速,喻时光易逝。诗中的“北湖”、“白门”、都是南京地名,并且强调了玄武湖的梅花的盛开姿态,高洁秀雅,花色浓淡相宜。诗人描写海月被风吹破明洁的圆影,茭白也已经生满了绿水塘池;想像刚刚开放的梅花清幽而淡雅;还有东门的杨柳,满是夹道下垂的青丝。从“昨日”到“今朝”,暗示了诗人充实的行程和美好的游历,“梅花”和“杨柳”,则渲染出了玄武湖优美的景色和金陵的独特杨柳。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玄武湖和金陵的景色的喜悦、悠闲之情。

  后两句意为:我通夕不寐,新林浦天已黎明,但风浪太大,未能平息,只好空吟着谢眺的诗句。“空”字用得恰到妙处,表达了诗人对难以预料的风雨的无可奈何,增添了全诗的思念之情,使主题更加鲜明。且追忆昨日玄武湖、今朝白门之游,诗人对如此美丽的景色已是无心观赏了,只想与友人相会。抒发了作者飘零孤苦的情怀和思念友人之情。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周维扬,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9:第118页-第11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龙池

: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云母屏风张开,龙池宴饮作乐,羯鼓声急促高亢,淹没了所有器乐。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夜深宴罢归来,唐明皇的侄儿薛王酩酊大醉,而儿子寿王却夜不成寐。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 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11:2112、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53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jié)鼓声高众乐停。
龙池:既是地名,也是舞曲名。这里指隆庆宫。云屏:有云形彩绘的屏瓜或用云母作装饰的屏风。羯鼓:一种出自于外夷的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 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它发出的音主要是古时十二律中阳律第二律一度。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xuē)王沉醉寿王醒。
漏永:漏是滴漏的意思,是古代的计时器。漏永形容漫漫的长夜。薛王:唐玄宗弟弟李业之子。寿王:唐玄宗的儿子李瑁。杨玉环先为寿王妃,后被唐玄宗看中,又将其立为贵妃。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 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11:2112、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53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白居易的《长恨歌》对唐玄宗沉湎女色,荒废政事,招致国家大乱,有所讽刺和批判。但说到唐玄宗霸占儿媳——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时,却采取了“为尊者讳”的态度。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晚唐以后,诗人咏玄宗杨贵妃的作品渐多,但对玄宗霸占儿媳的秽行,大都讳莫如深。李商隐的这首诗,把讽刺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对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嘲讽。

  诗选择了唐玄宗与其子李瑁会面的一个典型环境:玄宗在兴庆宫的龙池畔大摆筵宴,敞开云母石的屏风,内外无间,宫中女眷与男性亲属一起参加了盛大的酒会。次句继写酒宴上欢乐场景:羯鼓,其声促急,“破空透远”,响遏行云。这里借用羯鼓震响这一细节,透露出最爱听羯鼓演奏并会击鼓的玄宗的兴高采烈,同时也透露出宴会作乐也已进入得狂欢的高潮。

  上面把狂欢醉舞的气氛写得这样热烈,是为烘托后两句:夜半后,宴罢归来,宫中的铜壶滴漏声绵绵不绝,心中无事的薛王痛饮后早已睡去,而寿王却彻夜难眠,一个“醒”字非常警策,可见其当时的痛苦情状。第三句是纪实,但也是烘托寿王的“醒”,在这漫漫长夜中,他似也有“似将海水添官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益《宫怨》).那样的感觉吧。

  这首诗通篇白描,但内蕴深远,一个“醒”字严于斧钺,尖刻地揭开了在礼义廉耻封建帷幕重重遮掩下的极其丑恶的乱伦关系。较之“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李商隐《骊山有感》)和“寿王不忍金宫冷,独献君王一玉环(杨万里《题武惠妃传》),虽柔婉多了,而深讽冷嘲却犹有过之,是一首语极含蓄而讽意弥深的好诗。

参考资料:

1、 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全解.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1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岳三首·其二

: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安得仙人罗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西岳崚(líng)(céng)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崚嶒:高耸突兀。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guā)通天有一门。
箭栝:箭的末端。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余,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参考资料:

1、 李渗 .杜甫诗集选 :长江出版社 ,2009年 :26-28 .2、 《书立方》编委会编著 .中国最美传世诗词 :重庆出版社 ,2011年9月 :69-71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