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 七夕行台诸公见饯
问谁争乞巧。谁知巧处成烦恼。天上佳期,底事别多欢少。
雨梦云情半饷,又早被西风吹晓。愁未了。星桥隔断,银河深杳。
可笑儿女浮名,似瓜果登盘,情丝萦绕。百拙无能,赢得自家华皓。
我笑姮娥解事,但岁岁孤眠空老。归去好。江上绿波烟草。
)
问谁争乞巧。谁知巧处成烦恼。天上佳期,底事别多欢少。
雨梦云情半饷,又早被西风吹晓。愁未了。星桥隔断,银河深杳。
可笑儿女浮名,似瓜果登盘,情丝萦绕。百拙无能,赢得自家华皓。
我笑姮娥解事,但岁岁孤眠空老。归去好。江上绿波烟草。
)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登上江边的高楼眺望前朝的甘露寺,秦淮河上已是一片秋色。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残垣断壁荒草萋萋,廊殿空寂落叶飘零,厚厚的青苔爬上了台阶。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游人都已归去了,暮色已深,只有大江日夜奔游不息,淘尽了千古英雄人物。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木兰花开,似见一点生机,因无人观赏不知为谁而开。
江皋(gāo)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江皋楼:皋,江边的高地。江皋楼,指甘露寺一带的楼阁,如清晖亭、江声阁、多景楼、祭江亭等。秦淮:即秦淮河,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败垣(yuán)芳草,空廊落叶,深砌(qì)苍苔。
空廊:指响糜廊。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北方战乱初定,春风吹落梅树枝叶上的尘埃,经冬的梅花今又开放,不由得联想到以爱梅著称的林逋。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或许这北方的梅花,在经历了战争烽烟后,也梦想着能够植根于林逋的孤山梅园中吧?
东风吹落战尘沙(shā),梦想西湖处士家。
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bū)。林逋,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亦终生未婚。。古人称像林逋这样的有德才而隐居的不仕者为处士。
只恐(kǒng)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元:同“原”。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
参考资料:
1、 关汉卿.《元曲三百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第83页2、 齐义农.《诗情画意品读元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1参考资料:
1、 关汉卿.《元曲三百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第83页2、 齐义农.《诗情画意品读元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1“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瑟瑟秋水,朗朗秋月,江滨送客,以酒饯行,歌女弹着送别的曲调,牵引出作者万般的离愁别绪,和着愁绪倾听着这断肠的曲调,时问仿佛己倒流,依稀可见当年唐朝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浔阳江头夜送客,写下《瑟琶行》的情景。如今作者身临其境,郁郁不得志的遭遇使之对此诗产生了真切的共鸣。
“客乍醒”,是小令的收尾之笔,也是整篇的高潮,虽言“客”醒,实则主人和客人都己醒来。明写从酒中清醒过来,暗指作者从宦游生涯中醒来,产了强烈的隐归山野之心。一个“醒”字,表明了作者的醒悟,猛然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到此为止,再在宦海沉浮已无多大意义,只有隐归山林,享受山村野趣,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道路。
词人把自己的经历、感受融迸了对历史往事的追思中,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沉浮宦海、郁郁不得志所产生的矛盾心情,这也是元代下层文人的普遍情绪。
本首小令怀古伤今,虽然篇幅较短,但辞句清淡,韵味悠长,与自居易的《琵琶行》一脉相通,表现出略带忧伤的官场失意情思。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余曲主编,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 图文本 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1,第58-59页
)
浙江秋,吴山夜。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寒雁来,芙蓉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浙江秋,吴山夜。
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
寒雁来,芙蓉谢。
北雁南来,荷花凋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浙江秋,吴山夜。
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寒雁(yàn)来,芙蓉谢。
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今宵(xiāo)醉也,明朝去也,宁奈(nài)些些(sā)。
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语尾助词。
浙江秋,吴山夜。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寒雁来,芙蓉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18-219页
)
参考资料:
1、 张文珍注析,元曲三百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05,第264页参考资料:
1、 张文珍注析,元曲三百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05,第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