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应叔雅及仲雅丈往毗陵过黄埠墩坐篷顶玩月小饮
风声飒飒吹帆樯,菰蒲夹岸如人长。行尽菰蒲凡几曲,船头船尾明月光。
月光照彻篷窗几,惊醒幽人夜半起。不坐舟中坐舟顶,恍然身在层霄里。
应君轩爽张君豪,仰天大笑倾金舠。余沥还将洒湖水,欲把明湖变浊醪。
是时残魄没幽岭,坐久水风侵袂冷。万蛙声里一孤舟,东方欲白星辰静。
风声飒飒吹帆樯,菰蒲夹岸如人长。行尽菰蒲凡几曲,船头船尾明月光。
月光照彻篷窗几,惊醒幽人夜半起。不坐舟中坐舟顶,恍然身在层霄里。
应君轩爽张君豪,仰天大笑倾金舠。余沥还将洒湖水,欲把明湖变浊醪。
是时残魄没幽岭,坐久水风侵袂冷。万蛙声里一孤舟,东方欲白星辰静。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窗外,雨打芭蕉声声,唤起了我对于往事的思忆,痛得心欲破碎。临睡前还展开旧时书信,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记起当时她书写鸳鸯二字时还不熟练的模样。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看着这些散乱的书册,不禁泪眼模糊。在这个冷冷的雨夜里,点着一盏孤灯,独坐这幽暗窗前。料想你我的缘分已尽,可谁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呢?
参考资料:
1、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74页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403页点滴芭蕉(jiāo)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yuān)鸯(yāng)小字,犹记手生疏。
点滴芭蕉,雨打芭蕉:此谓夜雨唤起对于往事的思忆。旧时书,检阅旧时情书。“鸳鸯”二句:追忆当初书写鸳鸯二字的情景。
倦眼乍低缃(xiāng)帙(zhì)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缃帙:套在书上的浅黄色布套,此代指书卷。幽窗:幽静的窗户。
参考资料:
1、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74页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403页该词上片回忆往事,抒写了词人与妻子之间的回忆。下片描写周围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痛之情。全词借景抒情,将词人内心的哀愁与对妻子的无比怀念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窗外雨滴落在芭蕉上的声音,仿佛是在敲打着词人不眠的思绪。从前伊人对镜梳妆,娇颜正好。即使相偎临窗看雨,亦难掩蜜意浓情。但如今却是夜雨迷离,孤枕难眠。那一声声雨打芭蕉,直将人带进那无尽的回忆中去。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这无尽的夜雨,正似那无尽的愁丝落入心间。那些深深浅浅的忧伤,仿佛总是。追逐人的心灵,就如这雨打芭蕉声,让人无法逃避。一点一滴尚可以承受,但雨中的千滴万点却无法承受。即算是干滴万点,一时一刻倒也罢了,而这月月年年常年不息的哀苦,难以承受。容若心中的那种哀婉深痛,可想而知。
“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旧时书,不是指书籍或书信,而是指当初爱人所临摹的书法本子。这一句承首句而来,无眠时回忆往事,不由得又展开她昔日所临的小字书卷。睹物思人,那清秀的笔迹,一如伊人的容颜。一握柔荑,手有余香。当初的温馨景象仍然历历在心中,但那个沉静柔婉的人儿,却已经不知去向了。从前的每时每刻,每一个场景,在心间一一闪现。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恍惚间都还在眼前。或许,从见到她的第一眼开始,那个身影就已经在容若心中生根发芽,再也无法挪开。
旧时书一页页翻过,过去的岁月一寸寸在心头回放。缃帙乱,似纳兰的碎心散落冷雨中,再看时已泪眼婆娑。“胭脂泪,留人醉”,就让眼前这一半清醒一半迷蒙交错,梦中或有那人相偎。
这一阕所描写的,是日常生活情景。用词也简净,用"点滴芭蕉心欲碎"形容全词的语风再贴切不过。本来雨夜怀人,就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
芭蕉夜雨,孤灯幽窗,甚至是一些散乱的,翻过了以后还没有及时整理的书笺。但就是这样一帧一帧的画面不依次序的闪现,才会真实感人不是么?词家说意,说境,说界,意见起落分迭,却不得不赞成再高明的技巧都不及真切情感让人感觉生动辛辣。如果不投入情感,作品就无法生长繁衍,文字亦再美只是美人脸上的“花黄”,一拂就掉落在地了。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亦歌解析.落尽梨花月又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第1-3页2、 卫淇编著.图解纳兰词 哀感顽艳的天下第一词: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06:第136页涨减水愈急,秋阴未夕昏。
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
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
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
涨减水愈急,秋阴未夕昏。
河水暴涨水流更加湍急,秋云密布未到黄昏天已昏暗。
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
乱山中到处是野战的兵营,江村里飘落的黄叶片片。
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
稀稀落落的雨中遥见颗疏星,呼啸的旋风吹过高高的堤岸。
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
所过之处有那么多战船,所剩无几的茅屋若隐若现。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钱学增选注.清诗三百首 新编本:岳麓书社,1994:892、 胡光舟,张明非主编.新编千家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7923、 刘琦,郭长海,吕树坤译注.清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34-35涨减水愈急,秋阴未夕昏。
樵(qiáo)舍:樵夫家。涨减:指上涨的洪水已退。未夕昏:不到傍晚天已昏暗。
乱山成野戍(shù),黄叶自江村。
野戍:军队野外的驻扎地。戍:军队防守。
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xuān)。
回风:旋风。绝岸:高崖绝壁。喧:大声叫。
经过多战舰(jiàn),茅屋几家存?
经过:所经之处,所过之处。战舰:大船。几家:没有多少家。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钱学增选注.清诗三百首 新编本:岳麓书社,1994:892、 胡光舟,张明非主编.新编千家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7923、 刘琦,郭长海,吕树坤译注.清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34-35涨减水愈急,秋阴未夕昏。
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
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
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
首联“涨减水愈急,秋阴未夕昏”所写之景,实际是交待诗人之所以“泊樵舍”的原因:曾上涨的洪水虽正在消退,但水势却比洪水上涨时还要湍急,故不宜行进。这一句不仅写出“泊樵舍”之由,还有其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即间接反映了洪水上涨时水势亦甚“急”可以想见其造成的灾害不小。此时,洪水消退当然是好事,但因“愈急”却造成航程的艰险,使人产生担忧不安之感。后句写天空笼罩着秋天的阴云,未至傍晚江面已一片昏暗,亦不宜盲目行进,同时这句又形成令人精神压抑的氛围。这两句之景虽旨在说明作者之所以泊樵舍一是水急,二是天昏,但其中流露出的担忧不安则为全诗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
颔联“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乃描写诗人泊樵舍镇时远望之所见:那新建县之名胜西山到处是军队野外驻扎的营幕,这不仅使风景绝佳之地大煞了风景,更暗示了社会的动乱不安,以“乱山”称西山,即增添了乱世之感;于江岸上的村庄中,诗人只见黄叶飘零,这恰如杜甫《春望》写“城春草木深”一样,乃“明无人”(司马光《续温公诗话》)矣,即百姓四处逃散,这荒寂的江村显得异常萧条。这正是清初战乱的生动写照。
颈联“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则转写近处江岸立体空间之所见所闻。仰望天色已晚,闪现出稀疏的星斗,但并未给诗人明朗悦目之感。因为“秋阴”,所以天开始飘洒秋雨,使疏星“带雨见”;耳听则觉回旋的江风,在岸壁间呼啸,显得凄厉,回风再卷起涛声,则令人恐惧矣。前句是静态,后句是动态,静与动的秋风秋雨给人带来亦是凄楚与不安。
尾联回写江上之所见:“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战舰”乃官家兵船,与“乱山成野戍”呼应;“茅屋”是百姓住所,与“黄叶自江村”呼应。前句是实写,“战舰多”,使人感到政局形势严重,社会秩序混乱;后句是虚写,“几家存”以问句出之,实指“无家存”。两相映衬,益见形势动荡、百姓流离的现实,其中充满诗人深重的忧虑。
这首诗写景采取由远及近的视角:先写江岸“乱山”与“江村”,继写“绝岸”,终写江面,画面颇见层次,意境显得深远。表面看,这是首景物诗,全诗四联皆写景,其实其“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每一联之景都内含诗人或郁闷、凄苦或不安、忧虑之情,但并不直露,全蕴藏于具体景物的意象之中,诗之风格仍偏于平和。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674-675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参考资料:
1、 温庭筠.婉约词 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0:第129页2、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中国书店,2000年:第699页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夏影半墙如画。
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蜡炬:蜡烛。
醉来扶上桃笙(shēng),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桃笙:夏簟。据陈鼎《夏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夏,节高皮软,制成夏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夏簟为桃笙。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一霎:一会儿。
参考资料:
1、 温庭筠.婉约词 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0:第129页2、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中国书店,2000年:第699页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词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二句,勾画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描写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无声,只有词人在池畔乘凉。“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是写在庭院乘凉的词人所看到的室内的情景。根据下片词首句“醉来”二字判断,词人此时是在以酒销夏,边饮酒边观赏院中的景色,夜风吹来,室内的蜡烛光炬被风吹得摇晃不定,门帘也随风摇动;室外,月光将竹林映照在墙壁上,竹影依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里,词人是以动写静,那被风吹动的烛光,飘乎不定的门帘和那半墙如画的竹影,更显出夏夜的宁静,虽不一字月,却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优美的夏夜图便可在眼前浮现。
词的下片着意描写词人乘凉时的心情。“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二句,是写人的动作。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席上,手执熟罗扇,轻轻的扇风虽使人略感清凉,但却难解词人的醉意,在朦胧的醉意中,词人由凉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眼前池塘正是莲叶碧青,荷花争奇之时,然而瞬间雨过,一夜间便花凋叶残,明朝醒来,庭院里便是一片秋声。最后两句着似写景,实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全词勾勒出一幅常见的池边消夏图,传递了一种闲适、安逸、祥和的气息。水天清话,夜深入静,是小令的基调,但不时有风中烛曳、墙上竹动、席上人晃、手中扇摇、水中波兴,来打破这种静谧。以动衬静,对比分明。项鸿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触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忧情苦绪。这首词就是词人以传神的笔墨,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的如画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田军,王洪.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第1309页2、 黄浩.一杆烟雨:历代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全然找不到来龙去脉,只见一座高峰突然出现,高可入云,直插南斗星。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桂林山水本来就十有八九奇绝卓异,而独秀峰更是首屈一指。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几百级阶梯拾级而上才到达它的峰巅,尽览全城风光,但见轻雾迷漫,碧波荡漾。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青山尚且可以矗立如琴弦,人生孤立无援又有何妨碍!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独秀峰来龙去脉(mài)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来龙去脉:旧时堪舆(风水先生)以山势为龙,以山势起伏连绵为龙脉。南斗:星宿名,在南天。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以平地孤拔,无他峰相对,故名。
三百六级登其巅(diān),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伤:妨碍。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独秀峰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独秀峰》是袁枚晚年重游桂林所作,虽然诸家选评赏析极少,几乎被人遗忘,但细读之,仍然可以从中鲜明地感受到“性灵”说的审美追求。
题名为“独秀峰”,但诗人并未平铺直叙,作一般性的平实说明,而是以“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这种突兀的笔触,夸饰性的语言,横空劈来。一个“插”字,逼真地写出诗人与独秀峰不期而遇时敏锐而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显示了独秀峰的动态美;也生动地突现出独秀峰孤峰横插、直冲云霄的不凡气势。同时,还由孤立的山,联想到孤立的人生,发出青山尚且劲直、人生何必感伤的兴叹,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
这首诗极言独秀峰孤兀参天,并寄寓了孤高自守的高尚追求。作者先写从远处遥望独秀峰,好似插入青天的利剑,高峻笔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奇景多多,却远不如这一峰雄伟奇特。拾级而上,俯视天下,一城烟水浩渺无边,胸襟亦为之开阔。观景生情,奇景感染着像独秀峰一般孤高傲岸清俊的诗人。前三联蓄足情势,尾联水到渠成抒发了“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的豪迈感慨。
这首诗歌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赋予静态的独秀峰以动感的形象,展现了“绝无有”的“插南斗”之势。“插”字用得妙,妙在化静为动,山由无到有、到直冲云天的过程被动态的呈现出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独秀峰的独特姿态。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独秀峰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
你们夫妻二人一同隐居山林,知足保和,风流自适。现在看见你居住在这装饰华美清丽的房子里,远离尘世的浮躁虚名,着实是艳羡不已。
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欲去还留。
人到中年,心逐渐脆弱,禁不起太多悲哀,尤其是今天旧地重游,想起当初和她到此游玩的种快乐来。细雨润湿花枝,夕阳下有人采摘菱角,我不忍独自面对这美好的景色,想要离去,却又恋恋不舍。
参考资料:
1、 朱立春编著.中国历史常识全知道 家庭必备典藏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3:第521页2、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262页林下闺房世罕俦(chóu),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
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林下:本指山林田野隐居之处,但这里则含有“林下风气”之意。忍见:看见。忍,通“认”,认识。鹤孤:像仙鹤一样孤傲。因鹤高飞于云天,故古人谓其清高孤傲;华表:古代宫殿或陵墓前立的石柱。这里指房屋外部的华美的装饰。罗浮:罗浮山,在广东省东江北岸。这里则是借指往日荣华之事。
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浣(huàn)花微雨,采菱(líng)斜日,欲去还留。
其奈:怎奈,无奈。浣花:本指浣花溪。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杜甫曾居此,但此处恐指“浣衣”之事。
参考资料:
1、 朱立春编著.中国历史常识全知道 家庭必备典藏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3:第521页2、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262页上片写纳兰对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风度的赞美。
“林下闺房世罕俦”,这两句谓友人夫妻二人一同隐居山林,知足保和,风流自适。后一句“今来忍见,隐孤华表,人远罗浮”则大量用典,先是有“忍见”,再有“隐孤华表”,取隐生性孤高的特点,词中意为远隔世事,居住在这装饰华美清丽的房子里,用“罗浮”,意指往日荣华。所以,纳兰如今亲眼目睹友人隐居仙境,风景撩人,看见友人住在这华美的房子里,远离尘世的浮躁虚名,安宁闲适,着实是艳羡不已。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风度,叫纳兰敬佩又羡慕,赞美之词发自肺腑,仿佛远罗浮的田园风光,他也能沾点光来。
下片表达纳兰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向往。
“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到中年的时候,纳兰肯定会因为自己曾经来到过这么美丽的地方而禁不住悲伤起来。同时,纳兰又会感到十分幸福和快乐,因为在这里有过美好的回忆。“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浣花”“微雨”“采菱”“斜日”,都是生动的自然景致,一派田园安详的美好乐土之态。最后,词人发出感叹:“欲去还留。”这耕种之福,直叫人嫉妒不已,怎么也看不够。
全文多处用典,却明白如话。既有赞美友人的豁达之心,又能坦言自身对隐居无限向往,可谓一词双关。字里行间,纳兰表露了对退隐凡尘。隐居林下生活的向往,也无意倾吐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