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淮河环绕着楚都寿春孤城,野草丛生,河岸迷蒙。当年南朝谢家子弟,意气风发,统领数万精兵。以逸待劳痛击前秦军,苻坚百万雄师如受惊的巨鲸,在淝水中溃奔。转眼间,建立起大功。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时隔千年,八公山的草木一如当年,簇拥着险峻的峦峰。而今山头云涛聚又散,昔日的豪杰杳无迹踪。劳累终生。古今往事俱成空。可笑我吊古伤今何必太多情。叹惜谢安晚年,遭疏远,不受重用。
参考资料:
1、 周笃文.《豪放词典评》.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21-222、 孟庆文.《新宋词三百首赏析》.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5:2293、 刘逸生.《宋词小札》.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133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淮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淮南文史资料·第12辑:历代诗人咏淮南》 ,1996 :72 .5、 关永礼,何松子.《白话宋词精华》.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139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jǐ)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hài)奔鲸(jīng)。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故都:指北宋都城汴京。作者写此词时,汴京已残破,所以用“故”。长淮:淮河。当时宋、金以淮河为界。孤城:指寿阳城。乌衣:乌衣: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是晋代王、谢等名门贵族之地。年少:指谢安的子、侄一班在淝水之战中表现出色的年轻将领。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戈戟云横:一语双关,明喻晋军的武器像阵云一样横列开去,赞誉谢安等足智多谋,满腹韬略。奔鲸:奔逃的鲸鱼,这里形容苻坚兵溃如鲸鲵之窜逃。转盼:转眼之间。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zhēng)嵘(róng)。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chuàng)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huán)筝。
草木:草木皆兵之意。峥嵘:形容山势险峻。劳生:碌碌的人生。怆:伤感。遗情:指思念往事。东山老: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恒筝: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孝武帝猜忌谢安,不予重用。谢安听了“泣下沾襟”,孝武帝“甚有愧色”。事见《晋书·桓伊传》。
参考资料:
1、 周笃文.《豪放词典评》.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21-222、 孟庆文.《新宋词三百首赏析》.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5:2293、 刘逸生.《宋词小札》.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133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淮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淮南文史资料·第12辑:历代诗人咏淮南》 ,1996 :72 .5、 关永礼,何松子.《白话宋词精华》.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139“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写登山所见。词人眼中,有环绕“孤城”的“长淮”逝水,以及岸边的迷离衰草。“故都”与“依然”,表现出一种时空变换的沧桑感。“迷”与“孤”二字,则渲染了一种迷蒙、苍茫的历史厚重感,营造出怀古的感情基调。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用一个“想”字,引出对历史往事的回忆。当时谢安推荐自己的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率军出战,因谢家居住在建康城中名门聚居的乌衣巷,而称谢家子弟为“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是作者赞扬他们少年有作为。“戈戟云横”表面写东晋军队武器齐整,兵容肃穆,实则暗指少年将领们带兵的魄力和谋略。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坐看”一词,颇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气概。当时,前秦皇帝因拥兵百万,曾说过“以吾之众旅,投鞭子江,足断其流”的话,态度骄狂。因此词人此处称之为“骄兵”。“沸浪骇奔鲸”描写苻坚的军队仓惶逃窜的景象,十分形象。
“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转盼”和“一顾”承接上句“坐看”,突出谢石、谢玄的才能和他们少年豪杰的风采,同时也表现出胜利者特有的淡定自若。“千载”接续“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这些千年之后依然故在的景物,仿佛在向词人昭示往日的“峥嵘”,但是“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如今空有河山,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感慨中隐约可见词人对当朝无人的失望。
叶梦得是南宋朝廷中坚决的主战派,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却是主和派。他遭受排挤而离京,心中满是愤慨,面对淝水之战的战场故址,回想那段成功驱逐异族侵犯的战争,自然生出今昔对比之意。
“信劳生、空成今古”,谢氏子弟劳碌一生,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殒,如今只空余“孤城”、“长淮”、“八公山”,向人话说当年。一切终将成空,所以词人“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以自嘲的口气笑自己太过执著纠结。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一句,暗含谢安晚年的一段历史典故。谢安年老时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在陪孝武帝喝酒时,当时的名士桓伊为他们弹筝助兴,歌曹植《怨歌行》日:“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声节悲慨,俯仰可观。孝武帝听完后,面有愧色。
同样是忠信见疑,词人拿谢安和自己进行对比,突出了自身处境的悲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年“独听桓筝”。下阕从“峥嵘”、“豪英”到“空成今古”、“笑我”,再到“可堪岁晚”,词情一再转折,怀古叹今的兴味丰厚浓郁,深合词人当时的复杂心情。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321-322汉武天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
汉武帝修建的天台切断了天河,天台总是含云吐雾,郁郁纷纷,犹如紫气护绕的仙家灵山。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
他想像麻姑一样不老,笑看沧海桑田的变化,可是愿望没有实现瓠子口就决堤了,天台求仙成了梦想。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
得到失传多年的夏鼎却不再重视霸业,想效仿秦始皇求仙,却和他修石桥一样未建成就沉没大海无法实现。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司马相如作了《大人赋》讽谏来汉武帝,却没有起到效果,徒为天台增加了飘渺的神韵。
参考资料:
1、 兴平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兴平文史资料·第5辑·茂陵诗词选》.陕西:茂陵博物馆,1987:402、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北京:长江出版社,2008:263-264汉武天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cuó)峨(é)。
汉武:指西汉时期汉武帝。天台:敬巫祀神的高台,此处指通天台。绛河:即银河。又称天河、天汉。嵯峨:形容山高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宫殿之高。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hù)子先成此日歌。
瓠子:即河南濮阳瓠子口,曾经黄河决堤处。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
夏鼎:即大禹所铸的九鼎,象征九州一统。秦桥:指秦始皇曾筑跨海求仙的石桥。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相如作赋:相如,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献于汉武帝。
参考资料:
1、 兴平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兴平文史资料·第5辑·茂陵诗词选》.陕西:茂陵博物馆,1987:402、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北京:长江出版社,2008:263-264这是一首咏史诗,全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汉武帝的事例,深刻地讽刺了当时朝政的弊端与崇尚迷信的风气,目的是为了打破宋真宗东封泰山后所产生的虚妄的吉庆气氛,体现诗人的忧国情怀。
“汉武高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两句是以状物起兴。汉武帝一生好为崇楼峻阁,奉巫祠神。元鼎三年(前114年)春所作柏梁台,高二十丈,“用香柏百余,香闻十里”(《封禅书》),是用来供奉长陵女巫神君的。以后又兴建通天台,高三十丈;井干台、神明台,均高五十丈(《封禅书》),诗中的天台即是这众多仙台的总称,“天”,以言其高。这二句诗抓住了天台“高”而“入云”的两个侧面,以精丽的语言,创造了笼罩全诗的迷离虚幻的气氛。天台之高,竟直切绛河(即银河)。“切”字特为天台拔地矗起、如锋锷参天的气势传神。“非雾”指五色祥云,与上句“绛河”互映,便见彩霭氤氲。又用“半涵”两字,“半涵”与“非雾”相配,加深缥缈空灵之意;切天台含云吐雾,郁郁纷纷,犹如紫气护绕的仙家灵山。“郁嵯峨”三字为二句殿末,水到渠成,工巧而自然。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两句引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并言明汉武帝的教训。诗人借仙女麻姑三历人间沧海桑田之变而自己不变老的典故,明说汉武常修天台的目的是为了敬奉神仙,以求保佑江山稳固、天下苍生安宁、自己成仙登天。而急转直下写汉武帝修仙台祈福,不但没保国泰民安、自己成仙,反而黄河的匏子口连连决口二十余载,多次修治无效,汉武帝亲自督塞也未果,只能望决口而作歌:“匏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间殚为河。”(《河渠书》)诗人取材汉武帝塞河决这一事例,形象指出求仙梦的破灭。此二句转折突兀却流荡妥贴的倒装句,则顿然给人以洪水浩渺之感,有力地表达了诗旨。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两句写造镇国之鼎、修跨海寻仙之桥都难保国势人运盛衰兴亡。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九鼎在汾水边现世,汉武信方士“出与神相通”之言,“上封则能仙登天矣”(《封禅书》),于是即东封泰山,复巡蓬莱,冀遇诸神。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遍封三山五岳,求仙不止。秦始皇也曾多次封禅东巡,修桥寻仙,愚举一生。唐李贺曾作《苦昼短》:“刘彻茂陵多滞骨,赢政梓棺费鲍鱼。”是对两位雄主不羡江山只羡仙可悲结局的真实写照。这两句承三、四句转折之势意讽真宗见祥瑞而乱封禅不智之举应以先帝君之愚举为鉴戒。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两句以司马相如作《大人赋》的典故点睛结尾。汉武帝侍臣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以讥仙家的虚妄,却因描过甚,结果“天子大悦,飘飘然有凌云气游天地之间意。’’(《汉书司马相如传》),“谏意不切”,其含意更深。诗人用此典故,承上讽喻意,称自己也只能与相如一样以作诗为讥,不知真宗见后,是否也象汉武帝一样辜负臣子的初衷,此诗收于叹息期盼之情。
全诗多用典实,深奥但非僻冷,位置妥帖,并不堆垛,这是因为此诗内容充实,不同于西昆体常有诗风;而另一重要因素是结构颇见匠心,既保持了西昆体组织细密的特点,又深得李杜七律构思神理,语言清丽,议论恰到好处。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四月天气已是清明和暖,雨过天晴,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没有了随风飘扬的柳絮在眼前纷纷扰扰,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更无柳絮(xù)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惟有:仅有,只有。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赏析一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赏析二
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赏析三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赏析四
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在群山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宛如世外仙乡,往年我曾在那里找水解渴,因此留下美好的印象。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跨上马转过一道山梁,几株高柳环绕在桥旁,傍山临水几户人家,便是一个小小的村庄。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微风吹过茂密的丛林,送来鸟儿的欢唱,残破的墙壁上青苔斑驳,仿佛是醉墨琳琅。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我要写下一首清丽的小诗,记住这难忘的时光,几缕微云,一钩新月,点缀着山里人的梦乡。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第175页2、 陶文鹏.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613-614页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jiāng)忆叩门。
西村:周密《武林旧事》记载:“西陵桥又名西泠桥,又名西村。”但西泠桥在孤山之后,与此诗首句“乱山深处”之说不合,疑是山阴的一个小村庄。桃源:绍兴乡下的一个山村。浆:茶水。
高柳簇(cù)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簇:聚集。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醉墨痕:酒后题诗留下的字迹。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gěng)黄昏。
耿:发光照耀。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第175页2、 陶文鹏.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613-614页参考资料:
1、 刘扬忠.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第175页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
白日在花园的弯曲延伸的红色栏干内几度来回,城市中的彩绘画鼓已经发出了三叠鼓声。风向已转,天上云翳散去,月色光明。回归时瑞香的香味缭绕竟涌进了梦境之中。
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
劝酒的群妓抢着用大杯劝我们饮酒,她们发髻上一半斜插着红花。夜已深了,灯油残烬零落,而宴会还在热烈地进行,各种酒后狂言痴语一时飞动在宴席餐桌之上。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06-1108页2、 (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346页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
重城:古时城市在外城中又建内城,故称,这里泛指城市。画鼓:有彩绘的鼓。三通:指三叠鼓声。光风:光明。香云:谓瑞香花的香气缭绕如云。
翠袖争浮大白,皂(zào)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秾(nóng)。妙语一时飞动。
翠袖:翠绿衣袖。这里指侍酒群妓。浮大白:本谓罚酒,后世则称满饮大杯酒为浮大白。皂罗:宋时妇女发髻名。斜红:斜戴着的红花。酒花:谓饮酒后面色酣红如花。秾:花木繁盛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06-1108页2、 (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346页上片开头首先写院中赏花的流连忘返:“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说明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游兴正浓,特别在雨过天晴之后,月亮趁着微风爬上树梢,草木都散发着熠熠光泽。“归去香云入梦”,等到回归卧室一觉睡去,那缭绕如云的瑞香花香气,竟涌进了梦境之中。词篇倍写出了瑞香花的秾艳魅人,移步换影,时空相映。
下片则细致地描写饮宴场景,衬托出瑞香花赋予人们的无比乐趣。“翠袖争浮大白,阜罗半插斜红。”在酒宴上,甩着翠色衣袖,在阜罗特髻上斜插着红花的漂亮侍酒女郎,往来奔忙着给大家斟满大杯劝酒。写得生动逼真,可谓察物密致。“灯花零落酒花秾”,看来宴席已经很久了,灯花为之零落,而脸上因酣酒所浮现出的红光却异常耀眼。末句“妙语一时飞动”,则尤其传神妙绝。由于过分酣酒,人们已失去常态,各种酒后狂言痴语一时飞动在宴席餐桌之上。“飞动”二字,把情不自禁之态,状溢目前,写形传情,令人揣摩不已:醉人或者跳跃欢唱,或者猜拳罚酒,或者挑逗戏谑,或者跑动打闹……总之,赏瑞香花后的欢乐,尽情表露在酒宴之中了。
此词抒写了赏瑞香花和饮酒作乐的场景心态。全词词彩清华,流丽蕴藉,意象跳跃,章法高老。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06-1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