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2、 刘石 评注.苏轼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23、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4、 徐康铭.儿童读唐宋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93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2、 刘石 评注.苏轼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23、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4、 徐康铭.儿童读唐宋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93作品一开头,就以发问的句式“渔父饮,谁家去”,突出烘托渔父以鱼蟹换酒的宁静气氛,到底想去哪个酒家。其意有二:一是哪一家能以鱼蟹换酒,二是哪一家的酒质最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渔父的贫苦状态,也隐含了作者对渔父的深深同情之心。
紧接着写渔父与酒家的和谐与体贴的良好关系,“酒无多少醉为期”,这是酒家发出的敬言,让渔父只管饮酒,饮多饮少,酒家不在乎。
最后一句“彼此不论钱数”,是作者的评论,也是点题之笔,充分反映了当地渔父与酒家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最宝贵的品质:善良、纯真和质朴。用浅易的语言说世俗的生活,尽显日常生活的状态与趣味。
第一首词先叙述后议论,明快自然,写出了渔父以鱼蟹换酒来饮的愉悦心情。突出了渔父“饮”酒中以鱼蟹换酒的特有情趣,以及渔父与酒家特有的淳朴的人际关系。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2、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3、 李世忠.逐臣的悲悯——论苏轼的一组《渔父》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
)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秋天的南方,无数的落叶,又零落地飘下。清澄的江水飘过一阵细雨,清凉的风吹过行人面,黄色的花才开始含苞。白眉羁旅一人,简单的在农家小院宿营,几杯浊酒带来许久感伤。对着斜斜的露滴,有点凄冷的香恰如其分,故人去,徒留感叹。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底事,强成沾洒。
头上的丝带在醉意中不经意掉落,将要睡觉时,水雾萦绕小屋。回来的相互牵着的儿女,归来时欢语嬉笑,依然邀好友同住。从开着的门望去,一轮明月映江,仿佛是很悲伤的小虫鸣唱了整夜。白天再把茱萸细看,牛山下的事,真的是难以忘怀的。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biāo)吹面,黄花初把。苍鬓(bìn)羁孤,粗营鸡黍,浊醪(láo)催贳(shì)。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贳:,赊欠。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qī)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yú)细看,牛山底事,强成沾洒。
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
帘不卷,细雨熟樱桃。数点霁霞天又晓,一痕凉月酒初消。风紧絮花高。
窗帘不卷,窗外细雨淋洒着已经成熟的樱桃。雨后黄昏,晴朗的天空中出现的几片云霞,酒意退去,已是一弯清凉的月牙挂在天边。风吹得急,杨柳花絮高高地飘起。
萧闲处,磨尽少年豪。昨梦醉来骑白鹿,满湖春水段家桥。濯发听吹箫。
这萧瑟清闲之地,磨尽了我少年时的豪气。昨夜酒醉后梦见骑着白鹿,看到段家桥边春水溢满西湖。梦中好逍遥,我一边洗头发一边听吹箫。
帘不卷,细雨熟樱桃。数点霁(jì)霞天又晓,一痕凉月酒初消。风紧絮花高。
数点霁霞天又晓:雨后清晨晴朗的天空中出现的几片云霞。风紧:形容风的猛烈。絮花:柳絮。
萧闲处,磨尽少年豪。昨梦醉来骑白鹿,满湖春水段家桥。濯(zhuó)发听吹箫。
萧闲:闲散,清闲。骑白鹿:游仙赏玩。白鹿,白色的鹿,古人常以白鹿为祥瑞的象征。段家桥:即断桥,在杭州西湖边。濯:洗去污垢。
)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课本版本)
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zuàn)得行人错喜欢。
莫言:不要说。赚得:骗得。错喜欢:白白的欢喜。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课本版本)
拦:阻拦,阻挡。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听说都城汴京元宵晚上灯火热闹非凡,华丽的车辆,俊秀的宝马就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宛如神仙境界。玉帝把碧落打开天上的星儿、宿儿便纷纷下落,使“银界失黄昏”了。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没人看见孤单的我,而妻子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只有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则渐冷而凝。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能在梦中排除孤寂,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找我。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diāo)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gū)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雕轮:指华丽的车辆。棱:神灵之威,这里借用。碧落:道家称天空曰碧落。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pàn)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这首词上片写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下片写现实中羁旅穷愁,无法排遣的一种无奈心情。上片虚写,下片实写;一虚一实,虚为宾,实为主。
首句“闻道长安灯夜好”,“长安”点“都城”,即汴京。“灯夜好”点“元夕”。词题即在首句点出。“闻道”二字,点明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都是神游,并非实境。不过,这“神游”并不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也不是对于期待中的未来的憧憬,更不是梦境,而是在同一时刻对另一空间的想象,即处凄冷之境的“江南憔悴客”对汴京元夜热闹景象的想象。摆脱现实的束缚,按照自己潜在的心愿作几乎是无限的发挥。“雕轮宝马如云”毛滂这一句极言“雕轮宝马”之多(“如云”)。词人把都城元夕的繁华景象描摹尽致。但是,这一片繁华都只是词人想象的产物,首句“闻道”二字点明了这一点。上片越是写得繁华热闹,则越是反衬出下片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下面三句词人把汴京元夜从地上移到了天上,以想象中的仙境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蓬莱清浅对觚棱”是描写汴京元宵之夜宛如神仙境界。“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碧落”,犹碧天。“玉皇”句中的“开”字启人想象。言“开”,则“碧落”原是“闭”着的,只是在上元之夜,玉皇才将原是“闭”着的“碧落”“开”了。“碧落”既“开”,则天上的星儿、宿儿便纷纷下落,使“银界失黄昏”了。词人的写法无非是把人间的皇帝搬到了天上,以在想象中染上一层迷离恍惚的色彩,使帝京元夜在词人的表现中更加热闹罢了。
下片首句,“江南憔悴客”是作者自指。“谁见”,设问之辞,意即无人见。特指作者自己深深思念的妻子反不知自己待罪客舍的窘境。这一句,以设问的口气写出了自己的孤寂。“谁见”二字还将读者(也使作者自己)从想象中的繁华景象拉回到凄冷的现实中来。“端忧懒步芳尘”,这是写闺中人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毛滂词中的闺中人则无须去“寻”,她知道自己的丈夫远在千里之外,乃“懒”去那元夜繁华之地。她只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则渐冷而凝。一种无奈之状展现在读者眼前,像是一幅画得极高明的《闺中夜思图》。这种描写,只是词人的设想,但是设想闺中人在思念自己,也就更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在思念闺中人。“酒浓”句,词人从对闺中人的思念中回到现实中来。上元之夜,本应是欢乐之夕,而作者自己却处在待罪羁旅、凄冷孤寂的心境中,去消受那本不应如此凄清的元夜之夕。“春梦”只能于“酒浓”时去做。而酒并不能真的解忧,它只是使人于麻醉中暂时忘却而已。结句“窗破月寻人”,写词人孤寂一个,只有元夕之月伴春梦之人。“寻”字,以人拟月。这位“江南憔悴客”,待罪羁旅,没有人去“寻”他,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越显其孤独寂寞,心情已从凄冷变成凄苦了。
这首词以乐景写哀情,将词人羁滞异乡、困顿潦倒、憔悴不堪的苦境与悲怀抒写得缠绵悱恻 。然而,尽管词人满怀苦情,却又以飘逸秀雅的笔调抒写内心的情怀,使全词充满了潇洒风流的情致。
参考资料:
1、 邱芬编写.节日诗词: 合肥:黄山书社 , 2012.062、 曹春梅.古诗词阅读训练五则: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13、 夏晨曦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