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遇风

: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象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回到朝堂。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在这春风中行进在汨罗江边的路上,回想起先贤,激励着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修门:此借指长安城门。

为报春风汨(mì)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明时:政治清明之时。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吟咏屈原的诗词,也有相当多的是一些迁客骚人,宦游经过秭归等地时,于羁旅之中吊念屈原,含有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叹。诗人同情屈原的可悲命运,把个人遭受排斥打击的忿恨和不满压抑在心中。柳宗元还写过“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引屈原为知己,抒被贬谪抑郁忧愤之情。

  “南来不作楚臣悲”,南来,点明自己的处境;写诗人回顾贬湘时,已下定决心,不作悲怆的楚臣。即不愿像屈原那样因愤世而怀沙自沉。“不作楚臣悲”,表明自己的心境,自己不会像届原那样,因忧国忧民而自沉于水。为何不悲?

  “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憧憬未来,有信心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诗人以一达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头二句写事、抒情,皆未言及风,三句则引入风的描写。

  “为报春风汨罗道”,述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来到汨罗,这条路不是沉沦之路,而是充满希望之路。诗人为了答谢在汨罗江旅途道上春风吹拂,“莫将波浪枉明时”,再次指出不能像汨水的波涛淹没到大湖中,而是下决心不辜负元和中兴的美好时光。波浪,人生波折,社会动荡。“莫”、“波浪”、“枉”、“明时”暗寓出诗人不因为遭受到挫折而耽搁了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时施展才干的情愫。

  观此诗作,以七绝近体而存古韵,以平实质朴而寄深情,中唐以后少有人能及。东坡尝评子厚之诗: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此诗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实的语句,却能感人至深;没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叙述,却是发自肺腑。诗中写江中遇风,并未具体写风的表现,而是以人生的经历、体验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将“春风”作一点缀,以此与作者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象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回到朝堂。
在这春风中行进在汨罗江边的路上,回想起先贤,激励着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

注释
汨罗江,水名,在湖南省东北部。
修门:《五百家注》引孙汝听曰:“《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兮。注云:修门,郢城门。”此借指长安城门。
明时:政治清明之时。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楚国大夫屈原忧愤国事,怀石自沉于此江。后人常临汨罗江凭吊屈原。宗元三十三岁时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而贬为永州司马(今湖南零陵)。在永州司马这个闲职上任满十年,十年之后,又被发配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此诗可能就作于南行的途中。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吟咏屈原的诗词,也有相当多的是一些迁客骚人,宦游经过秭归等地时,于羁旅之中吊念屈原,含有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叹。诗人同情屈原的可悲命运,把个人遭受排斥打击的忿恨和不满压抑在心中。柳宗元还写过“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引屈原为知己,抒被贬谪抑郁忧愤之情。

  “南来不作楚臣悲”,南来,点明自己的处境;写诗人回顾贬湘时,已下定决心,不作悲怆的楚臣。即不愿像屈原那样因愤世而怀沙自沉。“不作楚臣悲”,表明自己的心境,自己不会像届原那样,因忧国忧民而自沉于水。为何不悲?

  “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憧憬未来,有信心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诗人以一达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头二句写事、抒情,皆未言及风,三句则引入风的描写。

  “为报春风汨罗道”,述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来到汨罗,这条路不是沉沦之路,而是充满希望之路。诗人为了答谢在汨罗江旅途道上春风吹拂,“莫将波浪枉明时”,再次指出不能像汨水的波涛淹没到大湖中,而是下决心不辜负元和中兴的美好时光。波浪,人生波折,社会动荡。“莫”、“波浪”、“枉”、“明时”暗寓出诗人不因为遭受到挫折而耽搁了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时施展才干的情愫。

  观此诗作,以七绝近体而存古韵,以平实质朴而寄深情,中唐以后少有人能及。东坡尝评子厚之诗: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此诗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实的语句,却能感人至深;没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叙述,却是发自肺腑。诗中写江中遇风,并未具体写风的表现,而是以人生的经历、体验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将“春风”作一点缀,以此与作者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170篇诗文

猜你喜欢

望江南·莫攀我

: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你不要死缠着我,不要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了。我只是那曲江边一棵临池垂柳而已,这个过来攀折一支,那个也过来攀折一支,折完就走了,情爱只是一时之间。

参考资料:

1、 作品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提供
莫攀(pān)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大:“大”应是“太”的讹误。者:“者”同“这”。

参考资料:

1、 作品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提供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这是一首反映妓女内心痛苦的作品,通篇采用第一人称写出。她诉说的对象,看来是一位属意于她的青楼过客。曲江是唐都城长安郊外的著名旅游胜地。女主人公自比“曲江柳”,当时就近取譬,可知她是长安的妓女。

  作品开门见山。开头直截了当地奉劝那位男子不必多情。所谓“心偏”,相当于现代北方话的“死心眼”。后三句写出了女子这样决绝的原因。

  从词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那位男子真诚相爱的表示是感激的;惟其感激,才投桃报李,坦率相劝。那男子,也许还是一个初涉青楼的年轻后生,不谙世事;而这女子,却是一位老于风尘的过来人,懂得生活的严峻。

  她用否定的语气说出的“恩爱一时间”,表明她对于坚贞的爱情是向往的。但自己身为烟花女子,只有卖笑的义务,没有被爱和爱人的权利。她对那男子直言不讳,足见她心地善良,也说明了现实的黑暗和她作为妓女的深刻不幸。她拒绝了那男子真诚相爱的表示,也等于认可了自己永远不肯能得到真正爱情的不幸处境。

  词中用比喻的手法,代替直接的叙述,是民歌惯用的手法,既贴切、形象,又符合妓女的身份,富有民歌的色彩,表明它是出自处于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之口。以青楼女子的口吻,奉劝男子不必多情,并以柳树自喻,表明自己沦落风尘的悲凉处境。此词一说是青楼女子对随意玩弄她们的男性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

  这首小词不仅内容可取,而且结构相当完美。前人说“真诗果在民间”(李梦阳《郭公谣序》),此词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77-27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梁甫吟

: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梁甫吟啊梁甫吟,自从诸葛亮唱响以来,多少志士吟颂过你,心中期盼着事业的春天。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你知道周朝居住在棘津的姜太公吗?七十岁的人了,清晨即起,边屠牛时边唱歌,为了做一番大事业,辞别故乡来到长安边的渭水河边,用直钩钓了十年鱼。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清澈的河水映照着他的白发,刺痛了他的心。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当风云际会的时候,当文王来拜师的时候,那是气如东海,势比泰山,治国方略,那是一套一套的。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小人们,别小看我现在普通人一个,机会来临,小猫也变大老虎!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你知道秦末汉初居住高阳的酒鬼俪食其吗?六十多岁了,草莽出身,见了刘邦硬是不跪拜,做个长揖就算给足面子了!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一阵雄辩就折服了他,让刘邦立即停止洗脚,马上放弃美女的按摩!改为洗耳恭听了。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你看他就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攻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市。把刘邦和项羽玩得象呼啦圈一样的转啊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你看看,他那样的落泊之知识分子还云开雾散大干了一番,何况我身强力壮,智勇双全!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我胸有治国大略,我必须为国家担忧,我想见皇上!可是皇上在干什么呢?鼓声敲得震天响。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皇上和宫女贵妃们做投壶的游戏忙又忙!一脸的牙齿笑得多灿烂。可是宫墙外已经危机四起,安禄山准备反叛,这些事情皇上你知道吗?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可是你周围的人却不容许我警告你,还责怪我打扰了你的雅兴。说我是杞国之人无事担忧天倾塌。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白日啊,你整天被乌云蒙蔽着啊,你怎么可以照到我忠诚忧国的心肠?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现在各地的军阀官僚一个个如同吃人的野兽——猰貐,阴险残暴。我却是驺虞样的猛虎,羞与合流。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目前形势危险如同焦原——周围深渊高千丈而方圆才几十米。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我却可以象姜太公和俪食其一样,斡旋处置游刃有余。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别看他们力可拔山的外表,我要去除他们却只需要两三个桃子,知道晏婴杀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等三人的故事吗?其关键是要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别硬碰硬的乱整。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我可是去探过安禄山的虚实,他手下根本没有象剧孟一样的智谋之士,匹夫一个,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

梁甫吟,声正悲。
梁甫吟啊梁甫吟,心事重啊声音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古之名剑——干将和莫邪什么时候可以相合呢?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那时候就会天下无敌,我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皇上风云际会呢?那时候天下将平安无事。等待吧,安心地等待,等待最好的时机!

长啸梁甫(fǔ)吟,何时见阳春?
长啸:吟唱。

君不见,朝歌屠(tú)(sǒu)辞棘(jí)津,八十西来钓渭(wèi)滨。
朝歌屠叟:指吕尚(即吕望、姜太公)。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lún)
经纶:《易经·屯卦》:“君子以经纶。”经纶:喻治理国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三千六百钓:指吕尚在渭河边垂钓十年,共三千六百日。风期:风度和谋略。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大贤:指吕尚。虎变:《易经·革卦》九五:“大人虎变。”喻大人物行为变化莫测,骤然得志,非常人所能料。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yī)山东隆准公。
高阳酒徒:西汉人骊食其。骊生尝自称高阳酒徒。隆准:高鼻子。隆准公:指刘邦。趋风:疾行如风前来迎接。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qū)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xuàn)蓬。
旋蓬:在空中飘旋的蓬草。狂客:指骊食其。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pān)龙见明主,雷公砰(pēng)(hōng)震天鼓。
攀龙:后人因以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建立功业。雷公:传说中的雷神。砰訇:形容声音宏大。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shū)(shuò)(huì)(míng)起风雨。
帝旁投壶多玉女:《神异经·东荒经》载:东王公常与一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次投一千二百支,不中则天为之笑。天笑时,流火闪耀,即为闪电。三时:早、午、晚。倏烁:电光闪耀。晦冥:昏暗。这两句暗指皇帝整天寻欢作乐,权奸和宦官弄权,朝廷政令无常。

(chānɡ)(hé)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hūn)者怒。
阊阖:神话中的天门。阍者:看守天门的人。《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两句指唐玄宗昏庸无道,宠信奸佞,使有才能的人报国无门。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qǐ)国无事忧天倾。
杞国无事忧天倾:《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二句意谓皇帝不理解我,还以为我是杞人忧天。此自嘲之意。

(yà)(yǔ)磨牙竞人肉,驺(zōu)(yú)不折生草茎。
猰貐:古代神话中一种吃人的野兽。这里比喻阴险凶恶的人物。竞人肉:争吃人肉。驺虞:古代神话中一种仁兽,白质黑纹,不伤人畜,不践踏生草。这里李白以驺虞自比,表示不与奸人同流合污。

手接飞猱(náo)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接:搏斗。飞揉、雕虎:比喻凶险之人。焦原:传说春秋时莒国有一块约五十步方圆的大石,名叫焦原,下有百丈深渊,只有无畏的人才敢站上去。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智者二句:智者可忍一时之屈,而愚者只知一味骄横。世俗人看不起我。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力排二句:李白用此典意在讽刺当时权相李林甫陷害韦坚、李邕、裴敦复等大臣。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hāi)尔为徒劳。
吴楚句: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诸侯王起兵反汉。景帝派大将周亚夫领兵讨伐。周到河南见到剧孟(著名侠士),高兴地说:吴楚叛汉,却不用剧孟,注定要失败。咍尔:讥笑。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张公:指西晋张华。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niè)(wù)当安之。
风云感会:即风云际会。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常以风云际会形容君臣相得,成就大业。大人:有才干的人。□(左山右皃)屼:不安。此指暂遇坎坷。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春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李白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之句,显然是袭用了诸葛亮那首的立意。诗大概写在李白“赐金放还”,刚离开长安之后。诗中抒写遭受挫折以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期待,气势奔放,感情炽热,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长啸”是比高歌更为凄厉激越的感情抒发。诗一上来就单刀直入,显示诗人此时心情极不平静,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宋玉《九辩》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之句,故“见阳春”有从埋没中得到重用、从压抑中得以施展抱负的意思。以下诗句,全是由此生发。

  接着,连用两组“君不见”提出两个历史故事。一是说西周吕望(即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岁在春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每天一钓,十年共三千六百钓),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一是说秦末的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雄辩使刘邦改变了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诗人引用这两个历史故事,实际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不相信自己会长期沦落,毫无作为。诗人对前途有着坚定的信念,所以这里声调高亢昂扬,语言节奏也较爽利明快,中间虽曾换过一次韵,但都押平声韵,语气还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龙见明主”句起,诗人一下子从乐观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声韵,语气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犹如一阵凄风急雨劈面打来。这一段写法上很象屈原的《离骚》,诗人使自己置身于惝恍迷离、奇幻多变的神话境界中,通过描写奇特的遭遇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你看,他为了求见“明主”,依附着夭矫的飞龙来到天上。可是,凶恶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聋的鼓声来恐吓他,他想求见的那位“明主”,也只顾同一班女宠作投壶的游戏。他们高兴得大笑时天上闪现出耀眼的电光,一时恼怒又使天地昏暗,风雨交加。尽管如此,诗人还是不顾一切以额叩关,冒死求见。不料竟触怒了守卫天门的阍者。在这段描写中,诗人的感情表现得那么强烈,就象浩荡江水从宽广的河床突然进入峡谷险滩一样,旋涡四起,奔腾湍急,不可抑止。诗人在天国的遭遇,实际上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他借助于幻设的神话境界,尽情倾诉了胸中的忿懑与不平。

  自“白日不照吾精诚”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这段中,诗人通过各种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写了内心的忧虑和痛苦,并激烈地抨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上皇不能体察我对国家的一片精诚,反说我是“杞人忧天”。权奸们象恶兽猰?那样磨牙厉齿残害人民,而诗人的理想则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够的才能和勇气去整顿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飞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样,虽置身于危险的焦原仍不以为苦。诗意象是宕起,可是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来。在现实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辈可以趾高气扬,真有才能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聪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轻如鸿毛。古代齐国三个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国晏子设计害死,可见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剧孟这样的能人而摒弃不用,国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设想了。这一段行文的显著特点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规。如果要求意思连贯,那么“手接飞猱”两句之后,应接写“力排南山”两句,“智者可卷”两句之后,应接写“吴楚弄兵”两句。可是诗人却故意把它们作上下错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铺直叙。诗人那股汹涌而来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回盘旋之势,更显得恣肆奇横,笔力雄健。这段的语气节奏也随着感情发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声韵,忽而换仄声韵,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最后一段开头,“梁甫吟,声正悲”,直接呼应篇首两句,语气沉痛而悲怆。突然,诗人又笔锋一折,“张公两龙剑”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时见阳春”这一设问。诗人确信,正如干将、莫邪二剑不会久没尘土,我同“明主”一时为小人阻隔,终当有会合之时。既然做过屠夫和钓徒的吕望最后仍能际会风云,建立功勋,那自己也就应该安时俟命,等待风云感会的一天到来。饱经挫折的诗人虽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却仍在用各种办法自我慰藉,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写长篇歌行最忌呆滞平板,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正在于布局奇特,变化莫测。它通篇用典,但表现手法却不时变换。吕望和郦食其两个故事是正面描写,起“以古为鉴”的作用,接着借助于种种神话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则把几个不相连属的典故交织在一起,正如清人沈德潜说的“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因而诗的意境显得奇幻多姿,错落有致:它时而和风丽日,春意盎然,时而浊浪翻滚,险象纷呈;时而语浅意深,明白如话,时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测。加上语言节奏的不断变化起伏,诗人强烈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渔家

: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几代生涯傍(bàng)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生涯:生活。海涯:海边。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从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该诗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是很不容易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自蓟北归

: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策马驰奔在蓟门之北,北风呼啸边地马鸣声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远望山口只是苍茫一片,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大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五将已经深入敌境,前军只有一半返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还有谁怜惜我这个失意之人,只好弹着长剑独自归来。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1725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75页

(qū)马蓟(jì)门北,北风边马哀。
蓟北:指蓟门以北。蓟门,在今北京西南。驱马:驰马。

苍茫远山口,豁(huò)达胡天开。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豁达:豁然通达,形容开朗。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止半回:只有半数生还。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长剑独归来:诗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报国无门。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1725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75页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首二句“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起手颇奇,在律诗中运用顶针重叠的手法,前两句中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出浓烈的“哀”气。既有以客观写主观的“边马”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的“哀”,一笔两到,领起全篇。

  紧接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一联,借用上联的意象写“驱马”前行,“北风”呼啸,征途更为苦寒,将“哀”意更进一层。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一联,由前两联写自然、个人之“哀”,突转为悼唐军惨烈大败之“哀”,将“哀”字赋予更为深广之社会内容,“哀”士卒,“哀”国家,“哀”用非其人。

  尾联再照应首联“哀”字,在前文“北风”、“边马”、路遥、苦寒、唐军惨败等边景、边事、边情之记叙中,以“长剑独归来”的形象描写,将诗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全诗极富塞外特色,真实感人,不论是对胡地景色的观察,还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都深深打上诗人塞外生活的烙印。先写南行出发时悲寂的的景象,继而刻画塞外独特的风光,有近有远,形象生动;随后旷远的景象又触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深深思索,当收回眼光回到现实中时,诗人更感悲愤莫名,感慨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全诗言辞悲壮、苍凉,将诗人自身哀伤的感情渲染的无以复加。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12页2、 夏于全主编,唐诗宋词 第三卷 唐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第19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画石

: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画面中一块古老的石头上长满青苔,它那一片坚贞的内质,在画上充分表现了出来。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忽然遇上女娲炼石补天,哪里知道分铢不能得用?

苍藓(xiǎn)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藓:青苔。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zhū)补上天。
非常用:指补天的用处。分铢:一分一铢,形容非常少。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刘商,诗人兼画家。他本人爱画松石树木。这幅题诗的画,也许就是刘商本人的创作。根据诗作的内容,作者是用这一诗一画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施展的悲愤。

  开头两句写画石本身,相当于一般抒情诗中的写景。“苍藓千年”与“坚贞一片”是“千年苍藓”与“一片坚贞”的倒文。这两句的大意是:一块古老的长满了青苔的石头出现在画面上,它那一片坚贞的内质,通过画上的设色充分表现了出来。既赞石,又赞画,亦即自赞。神完气足,犹如累巨石于高冈,为下文的反跌蓄势。

  前两句借画说石,后两句便只就“石”生发。它没有顺着上文说下去,却以“那知”二字拗转笔意。“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感叹突如其来,如石破天惊,出人意表。就“石”来说,其“非常之用”,即不同寻常的用途,便是“补天”了。“补天”,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淮南子》、《列子》中都有记载。据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缺口,造成了很大的灾难。于是,有一个名叫女娲的神炼制出五色石,补好了天上的缺口。因此后代诗人常把炼石补天作为整顿乾坤、挽回颓势的非常之举。而作者却生感叹:遇此“补天”机会,却分铢不能得用,如杜甫所谓“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者,谁为其人呢?两句借天上映喻人间,借石头比拟自身。上下两联一起一跌,相反相成,构成一幅完整的贞士不遇图,完足作者本意。

  《画石》一诗,明写处画是宾,石是主;暗喻处则石是宾,人是主;天上是宾,人间是主。章法井然,余地宽阔,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4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