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遇风

: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象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回到朝堂。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在这春风中行进在汨罗江边的路上,回想起先贤,激励着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修门:此借指长安城门。

为报春风汨(mì)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明时:政治清明之时。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吟咏屈原的诗词,也有相当多的是一些迁客骚人,宦游经过秭归等地时,于羁旅之中吊念屈原,含有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叹。诗人同情屈原的可悲命运,把个人遭受排斥打击的忿恨和不满压抑在心中。柳宗元还写过“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引屈原为知己,抒被贬谪抑郁忧愤之情。

  “南来不作楚臣悲”,南来,点明自己的处境;写诗人回顾贬湘时,已下定决心,不作悲怆的楚臣。即不愿像屈原那样因愤世而怀沙自沉。“不作楚臣悲”,表明自己的心境,自己不会像届原那样,因忧国忧民而自沉于水。为何不悲?

  “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憧憬未来,有信心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诗人以一达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头二句写事、抒情,皆未言及风,三句则引入风的描写。

  “为报春风汨罗道”,述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来到汨罗,这条路不是沉沦之路,而是充满希望之路。诗人为了答谢在汨罗江旅途道上春风吹拂,“莫将波浪枉明时”,再次指出不能像汨水的波涛淹没到大湖中,而是下决心不辜负元和中兴的美好时光。波浪,人生波折,社会动荡。“莫”、“波浪”、“枉”、“明时”暗寓出诗人不因为遭受到挫折而耽搁了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时施展才干的情愫。

  观此诗作,以七绝近体而存古韵,以平实质朴而寄深情,中唐以后少有人能及。东坡尝评子厚之诗: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此诗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实的语句,却能感人至深;没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叙述,却是发自肺腑。诗中写江中遇风,并未具体写风的表现,而是以人生的经历、体验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将“春风”作一点缀,以此与作者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象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回到朝堂。
在这春风中行进在汨罗江边的路上,回想起先贤,激励着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

注释
汨罗江,水名,在湖南省东北部。
修门:《五百家注》引孙汝听曰:“《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兮。注云:修门,郢城门。”此借指长安城门。
明时:政治清明之时。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楚国大夫屈原忧愤国事,怀石自沉于此江。后人常临汨罗江凭吊屈原。宗元三十三岁时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而贬为永州司马(今湖南零陵)。在永州司马这个闲职上任满十年,十年之后,又被发配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此诗可能就作于南行的途中。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吟咏屈原的诗词,也有相当多的是一些迁客骚人,宦游经过秭归等地时,于羁旅之中吊念屈原,含有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叹。诗人同情屈原的可悲命运,把个人遭受排斥打击的忿恨和不满压抑在心中。柳宗元还写过“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引屈原为知己,抒被贬谪抑郁忧愤之情。

  “南来不作楚臣悲”,南来,点明自己的处境;写诗人回顾贬湘时,已下定决心,不作悲怆的楚臣。即不愿像屈原那样因愤世而怀沙自沉。“不作楚臣悲”,表明自己的心境,自己不会像届原那样,因忧国忧民而自沉于水。为何不悲?

  “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憧憬未来,有信心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诗人以一达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头二句写事、抒情,皆未言及风,三句则引入风的描写。

  “为报春风汨罗道”,述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来到汨罗,这条路不是沉沦之路,而是充满希望之路。诗人为了答谢在汨罗江旅途道上春风吹拂,“莫将波浪枉明时”,再次指出不能像汨水的波涛淹没到大湖中,而是下决心不辜负元和中兴的美好时光。波浪,人生波折,社会动荡。“莫”、“波浪”、“枉”、“明时”暗寓出诗人不因为遭受到挫折而耽搁了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时施展才干的情愫。

  观此诗作,以七绝近体而存古韵,以平实质朴而寄深情,中唐以后少有人能及。东坡尝评子厚之诗: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此诗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实的语句,却能感人至深;没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叙述,却是发自肺腑。诗中写江中遇风,并未具体写风的表现,而是以人生的经历、体验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将“春风”作一点缀,以此与作者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170篇诗文

猜你喜欢

冬夜送人

: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天色刚明,我们骑马送你到村口桥头。大雪连下几日积雪未消,枝头的梅花花瓣随风飘落,随着水流而去。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冬日昼短夜长,天寒地冻。在这黎明时分你离去,心中万般不舍啊。那绵延无际的楚山,想着路途遥远,沿途险阻,不得不为你担心。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xī)雪未消。
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走马:骑马疾走;驰逐。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大诗人宋之问的旧山庄别墅,孤零地坐落在河南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的山腰。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恰好我绕道经过此处,见人们在此随意出入,宅内并无人迹,前辈啊,能否允许我前来吟诗探访啊?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我停留下来向老人询问宋公的子孙家世,老人告诉我,他家已无人了。我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看到宋公当时的园林树木,愈加使我回忆起昔日的情境而感到悲伤,真是越到走下坡路,凄厉的寒风越多!

参考资料:

1、 萧枫主编.《唐诗 4 》:线装书局, 2005:989页2、 傅庚生 傅光.《百家唐宋诗新话 》 :1989,四川文艺出版社:234页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宋公:指宋之问,初唐诗人,曾任考功员外郎。字延清,虢州弘农人。首阳山在河南府,虢与河南为邻,故宋有别墅在焉。池馆:指山庄别墅。首阳:山名。阿:山腰。

枉道祗(zhī)从入,吟诗许更过。
枉道:绕道赶路。祇:还、依然。

淹留问耆(qí)老,寂寞向山河。
淹留:停留。耆:古代年过60岁称耆。耆老:指宋之问的子孙。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将军树:指宋之悌栽种的树木。

参考资料:

1、 萧枫主编.《唐诗 4 》:线装书局, 2005:989页2、 傅庚生 傅光.《百家唐宋诗新话 》 :1989,四川文艺出版社:234页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这首诗,前二句是写过宋之问旧庄,后二句则写对旧庄而有感。

  第一句“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是交代事件和地点,用场景的描写勾勒出萧瑟零落的场景,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句“枉道祇从,吟诗许更过”,是全诗的主旨。杜甫之所以枉道过宋庄,而且那么匆忙,主要在于他相当尊重宋之问的诗作,所以他说:为了吟诗,也许会再一次访问这位诗坛前辈的故居。宋之问媚附张易之等权贵,以善写应制诗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其人杜甫是不取的,所以全诗只及其诗,不及其为人。杜甫能做到不因人废诗。

  第三句,“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是说访宋之问的子孙家世,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为宋之问“迹在人亡”而感到悲伤。

  末句“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是通过将军树来借景抒情,增加了悲凉的色彩,通过该句把悲凉的气氛勾勒出来,悲凉之情呼之欲出。

参考资料:

1、 傅庚生 傅光.《百家唐宋诗新话 》 :1989,四川文艺出版社:23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出塞作

: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草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参考资料:

1、 黄星南 .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 :湖南出版社 ,1997年04月第1版 :30-33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401 .3、 孔凡信 .历代边塞诗赏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102-104 .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居延城:也叫居延塞。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居延: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马打猎。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即老天爷的爱子。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

暮云空碛(qì)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暮云: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时驱马:正在奔驰的猎马。碛:沙漠。秋日:秋天的时节。平原:平坦的原野。好射雕:正好是打猎的时候。射雕: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鸟。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qiāng)校尉朝乘障,破虏(lǔ)将军夜渡辽。
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的将领。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破虏将军: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此指唐朝守边的将领。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piáo)(yáo)
玉靶角弓: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珠勒马:马勒口上用宝珠装饰,指骏马。珠勒:珠饰的马络头。汉家将赐:汉朝就要赏赐。这里指唐廷就要赏赐。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崔希逸。

参考资料:

1、 黄星南 .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 :湖南出版社 ,1997年04月第1版 :30-33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401 .3、 孔凡信 .历代边塞诗赏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102-104 .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四句写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意在反衬出大唐守边将士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借用“护羌校尉刀、“破辽将军”、“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70-171 .2、 孔凡信 .历代边塞诗赏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102-104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在昨日)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的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华会比你这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我在靠近剑门栈道的巴蜀之地,你在有风樯的江南,我们俩天各一方。当初分别正值冰天雪地的时候,没想到,现在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如果将韩冬郎的诗才比作何逊,将我自己比作沈东阳的话,为了休联句,我就要像沈某人般瘦尽了。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zhú)动离情。
十岁:公元851年(大中五年),韩偓十岁。裁诗:作诗。走马成:言其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冷灰残烛:当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chú)凤清于老凤声。
桐花: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桐,梧桐,传说凤凰非梧桐不宿。丹山:传说为凤凰产地。老凤:指韩瞻,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

剑栈(zhàn)风樯(qiáng)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剑栈:剑阁栈道,此指李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中。风墙:当指赴蜀途中的一段水程,指韩瞻在江南之地。各苦辛:兼指水陆行程。

为凭何逊(xùn)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凭:请。此诗“别时冰雪到时春”巧妙联合何逊与范云联句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姓沈人:此处以何逊比偓,以沈约自比。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这首诗用一条长题说明作诗的缘由。冬郎,是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小字冬郎,是李商隐的姨侄,他少有才华。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是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 ,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韩偓才十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四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诵韩偓题赠的诗句,回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篇。

  诗中最后两句名句,将冬郎及其父亲畏之比作凤凰。丹山相传是产凤凰的地方,其上多梧桐。桐花盛开,凤凰偕鸣,其中雏凤鸣声清圆,更胜于老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绿珠篇

: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石崇家的金谷园最看重新的歌舞伎艺,不惜用十斛明珠买下美妓绿珠。

此日珠怜君自许,此时珠喜得人情。
此日是他给予怜爱之日,此时是珠喜得到人的愉悦之时。

君家闺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
你家的内室夫人不曾为难于我,时常把我的歌舞借给别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而那凭意使气逞雄作豪而不讲理的,以他骄傲的势力来横加干涉、威逼。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与你辞别终究是不忍分离,只能徒劳地掩袖拭泪擦毁了粉妆。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在这高楼之上你我至此永别,一旦之间我用自尽表明忠贞。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71-72页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hú)买娉(pīng)婷。
绿珠:晋代石崇的宠妓,美艳而善吹笛。孙秀想夺占归己,绿珠得知,当场坠楼自杀而死。石家:石崇家。石崇:晋代青州人,官至卫尉卿。因经商巨富。金谷:园林名。石崇在洛阳西北金谷涧所建。斛:古代量器。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娉婷:美女,指绿珠。

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
怜:爱。人情:指人的愉悦之情。

君家闺(guī)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
闺阁:内室。借人:借给别人。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横相干:横加干涉。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mèi)伤铅粉。
铅粉:粉妆。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百年:意为永别。尽:死。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71-72页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这首诗首四句忆昔,叙述绿珠初进石家并倍受石崇的怜爱;次四句指出绿珠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最后四句,紧承前诗,叙写绿珠的惨死,语言中充满悲愤。全诗虽咏绿珠,实则借以抒发诗人对其侍婢窈娘的爱恋和对武承嗣的怨愤。诗分三节,每四句一节,意随韵转,语调慷慨激昂,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前四句叙述绿珠入金谷园,得到石崇宠爱的情事。像石崇这样的巨富,出于对声伎的爱好,“明珠十斛买娉婷”本是常事;但在这里,着意表现的并非其一掷千金的豪举,而是石崇对自己的重视和赏爱。

  “此日”二句,将一个普通下层歌女的可喜可爱,由外表到内心,都加以生动展现。这两句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男女双方对爱情遇合的热烈感情。复沓的句式加强了感情的表达。君怜我而我亦感君,正是日后以身相殉的感情基础。

  中间四句叙写权豪势力横加压迫,强取豪夺。先说石崇对自己闺中的声伎并不秘藏,常将歌妓舞女的才艺展示给外人观赏。而这,正成了致祸的直接根由,招致了“骄矜势力”的横加干求索要。这里用“意气雄豪”“骄矜势力”“非分理”“横相干”等一系列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揭示出权豪势力的骄矜自得、专横无理、气焰熏天的丑恶凶暴面目。表面上指孙秀,实际上指当权的武承嗣,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怨愤之情。

  最后四句,写绿珠不忍辞石崇而去,决心以身相殉。 两用“君”字,如面对石崇哀愤呼告。接着用“终不忍”一笔兜转,展示出内心万难割舍的深情。尽管不忍离去,却又无法违抗,只能空自掩面饮泣,泪湿铅粉而已。去既不忍,留亦无法,只有以身相殉。

  末二句是绿珠坠楼前的内心独白,是誓死忠于爱情、反抗强暴的宣示。“百年离别”,即使最相爱的情侣之间,也终有离别之时,但这离别却因横暴势力的“相干”不得不“在高楼”演出这极惨烈的一幕,却是惊心动魄的悲剧。既然不能百年相守,只能“一旦红颜为君尽”,用死来表明对所爱者的忠贞,对横暴势力的反抗了。“百年”与“一旦”鲜明对照,将誓死相殉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这个结尾,是全诗感情的结穴和高度凝聚,沉痛愤激,直截决绝。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01:第112-113页2、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59-6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