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路上的积水减少,沙滩露出,霜降天空之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趴在栏杆远望,道路有深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想来江山之外,看尽烟云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朝中事情多半无能为力,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我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在清凉风中,谁说那是仕宦者的彩色冠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拴在槽上的马受束缚,蜷曲无法伸直,不自由的笼中鸟想念远行。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年底临近傍晚(年将老),日夜白白地彷徨。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事物可贵之处是合其情性,身心劳累的原因是喜好追求功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内心自省:挂冠辞官是正确做法,追溯往事叹何时公平。
潦(lǎo)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潦:雨水大。路上的流水,积水:潦水。lào,古同“涝”,雨水过多,水淹。沙衍:水中有沙者曰沙衍。天宇:指上下四方整个空间。
伏槛(jiàn)一长眺(tiào),津途多远情。
伏: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槛:读音为jiàn,栏干,栏板。眺:远望。津:指渡口。途:道路。津涂:道路。远情:犹深情。”
思来江(jiāng)山外,望尽烟云生
江山: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烟云:烟霭云雾,也比喻变化消失的事物。
滔(tāo)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滔滔:比喻言行或其他事物连续不断,形容大水奔流貌:白浪滔滔。役役:劳苦不息貌。有所求而不止曰役役。
我来飒衰鬓(bìn),孰(shú)云飘华缨(yīng)。
飒:风声,清凉的样子。又衰飒。衰鬓: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多指暮年。孰:谁。云:说。华缨:彩色的冠缨。古代仕宦者的冠带。
枥(lì)马苦踡(quán)跼(jú),笼禽念遐征。
枥马:拴在马槽上的马。多喻受束缚,不自由者。踡跼:蜷曲或弯曲不伸的样子。笼禽:笼子中的鸟。比喻不自由之身。遐征:远行;远游。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bīng)营(yíng)。
岁阴:岁暮,年底。向:1. 对着,朝着。2. 近,临。晼晚:1.太阳偏西,日将暮。2. 年将老;老年时期。3. 指时令晚。日夕:近黄昏时;傍晚。又日夜之意。空:徒然,平白地。屏营:也作“屏盈”,彷徨。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得性:谓合其情性。由:原因,缘由。近名:好名;追求名誉。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内顾:回头看。内心自省。觉: 醒悟。今是: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追叹:谓追溯往事而感叹。何时平:什么时候太平;怎样承平。何时:表示疑问。平:安定。时平:时世承平。
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诗人此时写的诗,其名称中有“秋”、“晚”等凄凉的词语,诗的前两句也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第三、四句,诗人提到“津途多远情”,其含义有二:一是作者马上就回到家,对家乡有思念盼望之情;二是回望过去经历,有些不舍,留下深情。第五六句,作者借景物描写,隐喻为官的经历:“江山之外,看尽烟云”。第七、八句,描写很多的事情诗人都无力解决,慨叹一生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第九、十句,写诗人在凉风中,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扬,有人称赞张九龄做了贵官,而张九龄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是被拴在槽上受束缚的马,无法行动,又像笼中的鸟,没有自由却向往远游行,而此时年纪老了,个人却只剩下莫名的彷徨。
末四句,诗人认为,做人做事一定要依据事物本来的情性,身心十分劳累的原因是追求功名。诗人醒悟以往的经历,有很多做错的事,又肯定了辞官的做法。诗人当前关心的是何时天下太平。从诗句中可以见到:诗人仍然关心天下大事。
诗人能从秀丽山川中看到更深邃的精神内涵,抛却了赤裸裸的实用性、功利性的目光。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
黄头郎,摇船外出,久久未归还。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一个荷花般的身影在南面的水边,独自伫立,愁容满面。
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
流水潺潺,像拨弄着湘娥的佩环,竹啼生露,月光布满山涧。
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轻拂玉瑟,弹起《青门》曲,山间的云露把黄色的葛花湿染。
沙上蘼芜花,秋风已先发。
白色的蘼芜花开满了沙滩,早来的秋风预告着丈夫即将回返。
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
为迎接亲人,铺扫罗锦褥垫,还急急忙忙把鸳鸯炉里的熏香点燃。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8-70黄头郎,捞拢去不归。
捞拢:摇船荡桨。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南浦:南面的水边。古人送别之地的习称。芙蓉影:明言荷花,暗喻临浦送别的少妇的艳美姿容。愁红:被风雨摧残的花。亦以喻女子的愁容。
水弄湘娥佩(pèi),竹啼山露月。
湘娥:指湘妃。即帝舜二妃娥皇与女英。佩:系在腰间的玉饰。
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gě)。
青门:曲调名。一说是长安城东南的城门。石云:山石间通起的云气。古人认为云气萌生于山石中,所以称石为“云根”,云为“石云”。黄葛:开黄花的葛草。葛之一种。茎皮纤维可织葛布或作造纸原料者。
沙上蘼(mí)芜(wú)花,秋风已先发。
蘼芜:草名,其叶有香气,七、八月间开白花。
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
罗荐:用丝罗做的垫褥。鸳鸯:指鸳鸯形的熏香炉。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8-70这是一首思妇的怨歌。宋代大诗论家严羽说过:“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李贺这首《黄头郎》通过押运管理船运的下级官吏的境遇,来反映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思妇怀人这一主题。
诗的开头两句,“捞拢”一词点出了造成夫妻分离、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去不归”表面上只是叙述,但这一“叙述”却包含着幽怨。他成年累月离家在外,引起自己无限的思念。两句诗似脱口而出,又似呼唤远方的丈夫。这样,诗一开头就把一个情感丰富的少妇形象呈现出来。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送别丈夫的水边,一支荷花,影影绰绰,那红色显得那样的哀愁,独自低垂着头。这里是写荷花,但更是写人。在烟波渺渺的南浦,一支愁红惨淡的荷花,孤伶伶的,把气氛渲染得那样寂寞凄凉。这凄凉的荷花其实也是人,正是那寂寞哀愁的少妇形象的艺术化。丈夫出远门,长久未归,她独自一个人又到了送别丈夫的水边,伫立着,眺望远处的船帆,一张张帆过去了,过去了,却不是自己丈夫的归帆,她只能哀愁伤感地低下头。这花似人,以花写人;这人似花,以人拟花。花人合一,人比花更愁。诗人把思妇苦苦相待的心情生动形象地传给了读者。接下去诗人用了一个流泪的典故。娥皇、女英这一传说富有美丽的神话色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幻想。特别是李贺在运用这个典故时突出了声、色两个方面,使这个人们常用的典故和当时的环境十分吻合,有声有色地渲染了环境,渲染了人物的心情。你看:那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多像是二位妃子赶路时那玉佩碰击的声音;在惨淡的月影中,山间的竹子摇曳着,那竹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像是幽竹的眼泪。这里的月影、水声、幽竹、露珠,把“愁红独自垂”的“芙蓉”衬托得更加哀怨,也把少妇思念的情怀渲染得婉曲感人。以上是诗的第一部分。
“玉瑟调青门”一句可看作是“青门调玉瑟”的倒装。这里场景变换了,从送别的“南浦”到了“青门”,这中间有时间的跳跃,不是连续性的场面。她算计着时间,自己心爱的丈夫大概要归来了,于是抱起玉瑟到霸城门边守候,盼望丈夫的归来。她时而翘首归途,时而弹瑟以消磨时光;一直到傍晚降临,暮云冉冉而起,把开着黄花之葛藤都沾湿了。在河边沙滩上的蘼芜,开着白白的花,在秋风中摆动。这时候少妇想到要把罗荐打扫好,在鸳鸯炉上点燃香料,让丈夫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这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的感情是多么热烈真挚。这一部分里写得亲切动人,除了得力于诗人描绘了这位思妇的两个行动:深情地抱瑟等候于青门外边,在家中扫干净垫荐、焚热香炉;更得力于这六句诗对色彩的点染:青门、黄葛、白云、蘼芜花,交汇成多姿多彩的画面,这就更能突出少妇的感情了。全诗就是这样,由两部分组成:思念、盼归。这两部分前后呼应,构成了哀怨婉转、情感深挚的境界。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昔者烈士击玉壶而悲歌,以倾吐吐心之踌躇,而惜其暮年将至。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而今我三杯老酒下肚,拔剑对舞秋月,硕慨高咏,想起今后的日子,不觉使人涕泪滂沱!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想当年初接诏书之时,侍宴宫中,御筵上举杯朝贺。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颂扬万乘之主,九重之内,嘲弄王公权贵于赤墀之上。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朝见天子曾屡换飞龙之马,手中挥舞着御赐珊瑚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我像东方朔一样,好像是天上的谪仙下凡,大隐于朝堂之内,而世人不识。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我又像西施一样笑颦皆宜,大得君王恩宠。而丑女们却东施效颦,愈学愈丑。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当是之时,我的得意和高兴,而今日却不同了。君王虽仍爱蛾眉之好,但无奈宫中妒女谗毁。我即使是西施一般的美人,也无法在宫中立足了。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9-261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50-253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mù)年。
烈士,壮士。壮心:雄心。暮年:垂暮之年,即老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sì)涟(lián)。
涕:眼泪。泗:鼻涕。涟:流不断。两句意为:酒后在秋月下拔剑起舞;忽然内心愤慨,高歌泪下。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yè)帝称觞(shāng)登御筵(yán)。
凤凰诏:据《十六国春秋》记载:后赵武帝石虎下诏时,坐在高台上,让木制的凤凰衔着诏书往下飞。后称皇帝的诏书为凤诏。紫泥:甘肃武都县的一种紫色泥,性粘,古时用以封诏书。谒:朝见。称觞:举杯。御筵:皇帝设的宴席。
揄(yú)扬九重万乘(shèng)主,谑(xuè)浪赤墀(chí)青琐贤。
揄扬:赞扬。九重:这里指皇帝居住的地方。万乘主:这里指唐玄宗。谑浪:戏谑不敬。赤墀:皇宫中红色的台阶。青琐:刻有连琐花纹并涂以青色的宫门。赤墀、青琐,指宫廷。贤:指皇帝左右的大臣。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chì)赐珊瑚白玉鞭。
朝天:朝见皇帝。飞龙马:古时皇帝有六个马厩,其中飞龙厩所养的都是上等好马。这里泛指宫中的良马。敕:皇帝的诏书。敕赐:皇帝的赏赐。珊瑚白玉鞭:用珊瑚、白玉装饰的马鞭。这里泛指华贵的马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zhé)仙。
东方朔: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人。汉武帝时为太中大夫,为人诙谐滑稽,善辞赋。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这里是以东方朔自喻。大隐:旧时指隐居于朝廷。金门:又名金马门,汉代宫门名。这里指朝廷。谪仙:下凡的神仙。李白友人贺知章曾称他为“谪仙人”,李白很喜欢这个称呼,常用以自称。
西施宜笑复宜颦(pín),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蛾眉:古时称美女。这里是作者自比。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9-261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50-253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说:“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所谓“不离本位”,就是指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其横流,漫无边际。《玉壶吟》就是这样一首既有奔放的气势,又讲究法度的好诗。全诗充满着郁勃不平之气。按气韵脉络而论,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共四句,主要写愤激的外在表现。开头两句居高临下,入手擒题,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像东晋王敦那样,敲击玉壶,诵吟曹操的名篇《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壮心”、“暮年”三个词都从曹诗中来,说明李白渴望建功立业,这一点正与曹操相同。但他想到,曹操一生毕竟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却至今未展素志,不觉悲从中来,愤气郁结。三杯浊酒,已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吟咏,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忽然”两字把诗人心头不可自已的愤激之情写得十分传神。四句一气倾泻,至此已是盛极难继。兵家有所谓“以正合,以奇胜”的说法。这四句正面书愤,可说是“以正合”,下面别开一途,以流转之势写往事回忆,可说是“以奇胜”。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两句,如异峰突起,境界顿变。诗人一扫悲愤抑郁之气,而极写当初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隆遇。李白应诏入京,原以为可施展抱负,因此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输写忠才。“揄扬”两句具体描写了他在朝廷上的作为。前一句说的是“尊主”,是赞颂皇帝,后一句说的是“卑臣”,是嘲弄权贵。“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形象地写出了他受皇帝宠信的不同寻常。“飞龙马”是皇宫内六厩之一飞龙厩中的宝马。唐制:学士初入,例借飞龙马。但“数换飞龙马”,又赐珊瑚“白玉鞭”,则是超出常例的。以上六句字字从得意处着笔。“凤凰”两句写平步青云,“揄扬”两句写宏图初展,“朝天”两句写备受宠渥。得意之态,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骋足笔力,极写昔日的腾踔飞扬,正是为了衬托时下的冷落可悲,故以下便作跌势。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东方朔被汉武帝视作滑稽弄臣,内心很苦闷,曾作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史记·滑稽列传》)后人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之语。李白引东方朔以自喻,又以谪仙自命,实是出于无奈。从无限得意,到大隐金门,这骤然突变,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世人不识”两句,郁郁之气,寄于言外,与开头四句的悲愤情状遥相接应。以上八句为第二段,通过正反相照,诗人暗示了在京横遭毁诬、备受打击的不幸。忠愤节气,负而未伸,这也许就是诗人所以要击壶舞剑、高咏涕涟的原因。
第三段四句写诗人自己坚贞傲岸的品格。“西施”两句是说自己执道若一,进退裕如,或笑或颦而处之皆宜,这种态度别人效之不得。辞气之间,隐隐流露出傲岸自信的个性特征。当然,诗人也很清楚他为什么不能施展宏图,因而对朝廷中那些妒贤害能之辈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这两句话用《离骚》旨趣,托言美人见妒,暗寓士有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的意思,蕴藉含蓄,寄慨遥深。
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说:“气本尚壮,亦忌锐逸。”(《谈艺录》)书愤之作如果一味逞雄使气,像灌夫骂座一般,便会流于粗野褊急一路。李白这首诗豪气纵横而不失之粗野,悲愤难平而不流于褊急。开头四句入手紧,起势高,抒写胸中愤激之状而不作悲酸语,故壮浪恣纵,如高山瀑流,奔泻而出,至第四句顿笔收住,如截奔马,文气陡然腾跃而起。第五句以“初”字回旋兜转,笔饱墨酣,以昂扬的格调极写得意,方以为有风云际会、鱼水顾合之美,笔势又急转直下,用“大隐金门”等语暗写遭谗之意。最后以蛾眉见妒作结,点明进谗之人,方恃宠贵盛,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之何。诗笔擒纵结合,亦放亦收,波澜起伏,变化入神,文气浑灏流转,首尾呼应。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做到“气如良驷,驰而不轶”(《谈艺灵》)。李白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9-261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的传神。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心中愁苦之人不愿听那哀怨的笛声,病躯倚着梅枝独看这风景。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北风如果理解我怜悔之意,就请不要轻易的摧残它。
参考资料:
1、 于庆元编,唐诗三百首续选详注,三秦出版社,1997.05,第232页数萼(è)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萼:花萼,萼片的总称。由若干萼片组成,一般呈绿色,保护花芽。雪:指白色梅花。孤标:独立的标识,形容清峻突出,不同一般。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shuò)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朔:北方。
参考资料:
1、 于庆元编,唐诗三百首续选详注,三秦出版社,1997.05,第232页崔道融《梅花》诗中的梅花却非眩耀的梅花。此诗寂寞,此人亦寂寞。张九龄《感遇》云:草木有本心。寂寞与否,终究在人。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只是数萼,方显冷清。诗人家中必无高朋满座。无朋无友,遗我一人,隐隐花开,淡淡看来。齐已《早梅》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林逋《山园小梅》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二者皆是暖景,不似崔诗冷清。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此句写“冷”。只是“数萼”,方显冷清。诗人家中必无高朋满座。无朋无友,遗我一人,隐隐花开,淡淡看来。在诗坛众多的咏梅诗中,林逋《山园小梅》云:“众芳摇落独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齐己《早梅》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此二者皆是“暖”景,何等的热闹,独不似崔道融咏梅诗的“冷清”“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先写花形,复写花香。关于这一点齐己的《早梅》诗和林逋的《山园小梅》诗也与之如出一辙。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先写花形,复写花香。齐诗林诗亦然。齐诗云:风递幽香出,禽窃素艳来。林诗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三者意境则各不相同。崔诗清。香为清香,以清替寒。齐诗虽有一幽字,其境不觉其幽,唯觉流畅而已。林诗着一趣字,所谓文人雅事此般趣味则是。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此句愁。于花香之后,写花事。李益《从军北征》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律然《落梅》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横笛是特指,故和愁听。齐诗无此写人之句。林诗云: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不离其雅趣。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此句苦。苦苦哀求之意。唯此相慰,不忍见其凋残。此写花愿。齐诗云: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就花写花,不似崔诗化人入花,其情深切。林诗至上句已毕。
崔道融四句诗,冷、清、愁、苦,皆出寂寞。人无伴,心亦无寄。偶见之数萼梅花,恋恋不已,却无大地春回的欢乐。只因心间的孤寒不因人间的寒暑而迁移。律然《落梅》全诗云: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意境与崔诗较近。然此为落梅,正当有叹惋之意。崔道融写初发之梅,清寒远甚于此,可想见其人之寂寞何等之深。
参考资料:
1、 杨冬儿著,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1,第5-6页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但仍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不顾世俗礼法开着卖酒店铺。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只见碧空白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琴台旁的野花,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昔日所着的碧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32、 周伟思.历代爱情诗歌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182-1833、 张金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茂陵(líng)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茂陵:司马相如病退后,居茂陵,这里代指司马相如。多病:司马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卓文君:汉才女,与司马相如相爱。
酒肆(sì)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酒肆:卖酒店铺。
野花留宝靥(yè),蔓(màn)草见罗裙。
宝靥:妇女颊上所涂的妆饰物,又唐时妇女多贴花细于面,谓之靥饰。这里指笑容、笑脸。蔓草:蔓生野草。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归凤求凰意,寥(liáo)寥不复闻。
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32、 周伟思.历代爱情诗歌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182-1833、 张金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这首诗通过琴台及其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爱情故事,表现了诗人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前两联先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后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颈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尾联写相如与文君违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发出了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一如当初,丝毫没有衰减。短短二句,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弹《凤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这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俩便开了个酒店,以卖酒营生。“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
“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
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尾“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两句,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颉颉颃颃兮共翱翔。”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这首诗在人物描写、典故运用方面很是成功,诗写得语言朴素自然而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在艺术上,首先,人物描写生动形,十分传神。其次,典故的运用,借他人之情表自己之意。再次,时空跨越,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1、 张金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2、 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57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