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军兵离去,家室一空。财物掠夺走,男子抓了丁。税赋的数额又哪里容许减去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缺衣少食尚可勉强解决,赋税常交又急迫,听到传令让人心惊。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到了夏天,桑树疯长充塞村寨,却无人养蚕,无丝可织。到了春耕时节,田野荒芜,耕牛都被犒劳了军队。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这样下去,哪一州县会得到好处呢?只有那些军棍酷吏靠宰杀榨取百姓得到更多功勋。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著,霍松林选集 第十卷 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10,第362页家随兵尽屋空存,税(shuì)额宁容减一分。
税额:规定应缴赋税的数字。宁容:岂容,不许。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fù)输长急不堪闻。
旋营:临时对付。赋输长急:官府长年都在急迫地催缴赋税。输,送。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gēng)犊(dú)劳军。
充寨:充作修营寨的木料。犊劳军:将耕牛牵去慰劳官军。犊,小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xūn)。
“如此”二句:多州县都处于如此水深火热之中,没谁去理会,那些作地方宫的却一味不顾人民的死活,只管敲榨勒索,争取立功受赏、升官发财。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著,霍松林选集 第十卷 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10,第362页这首墙头诗,题在作者所住村舍的墙上,意在叫大家看,所以写得很通俗。某些前人和今人以“鄙俚近俗”贬斥杜苟鹤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孰不知既反映民间疾苦,又力图写得通俗易懂,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读者,正是杜苟鹤的难能可贵之处。
离乱之后,诗人寄居在一个被战争蹂躏的满目疮痍的村庄里,他见到许多农舍,空无人居,由于赖以蚕织的桑树竟被砍伐,充作修营寨的材料,所有耕牛也都被杀掉犒劳了士兵,使得蚕没法养,帛不能织,大片田地也遭到了荒芜,人们缺衣少食,只能凑合着过,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农家所负担的赋税一分也不能少,催缴赋税官吏的呼喊声仍然非常急迫,实在惨不忍听,作者最后指出,遭到兵燹之害得并不只这一个村庄,而是许多州县。官府怎么一点也不予理会,减免赋税呢,原来这些地方官吏都是一群不顾人民死活的家伙,老百姓都被杀害完了,他们还在多收税向上面邀功请赏。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霍有明.唐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9:548 2、 潘同生.中国经济诗今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642
)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牡丹花谢,夜莺也停止了歌声,月光在满种满绿杨的庭院。我思念着你难以入梦,背窗陪伴着长夜孤灯,看着它昏昏欲。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玉翠金钿低垂在我的脸上,在紧闭着门窗的闺阁里,我只觉心中满是孤寂。想到远在边关的亲人,想一想燕子衔走的春光,伤心的泪,不停地淌!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8页2、 赵崇祚编选.花间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1:7页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牡丹花谢:形容春天已过。梦难成:指难以入眠。背窗:谓人面背窗。
翠钿(diàn)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lán)干,燕飞春又残。
翠钿:绿色的花钿,用翡翠(青绿色)珠玉制成的首饰。花钿,又名花子、媚子、施眉心,古代妇女面额上的一种妆饰。唐代妇女多用金箔、彩纸等剪成花样贴在额上以为妆饰。金压脸,指以黄粉敷面。香闺:女子居室。阑干:纵横。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8页2、 赵崇祚编选.花间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1:7页这是一首闺怨词,主要描写闺中思妇忆念远人的悠悠情思。上片先写外界环境,再转入室内写人,点明主人公伤情怀远的具体情状;下片抒写女主人公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充满相忆之苦与人生感慨。全词意脉连贯统一,情景交织互渗,结构首尾呼应,创造出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
上片首二句写外界环境。“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可见时当春暮,“中庭月”则点明“夜”。这两句,除表现时间外,又兼有布置环境的作用,杨树满院,浓绿暗淡,月到中庭,洒下清冷的光辉,同时点出了女主人公情绪的外感因素。
“相忆”两句,转入室内写人,直接点明在这暮春良宵之时,主人公伤情怀远的具体情状:因离别而相忆,继而辗转反侧,彻夜不眠,相伴的只有“半明”的孤灯,想要做个远梦,与远人相偎相倚,可梦也难成。
下片深入一层,写女主人公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先刻画女子的情态:“翠钿金压脸”,以首饰之缤纷富丽反面衬托美人之孤寂;再写香闺的孤独:“寂寞香闺掩”,以香闺之掩闭正面状美人内心之凄苦,深动人心。末二句既叹春去匆匆,也叹年华易逝,一笔兼写两意,相忆之苦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
“人远泪阑干”,正面揭示出孤独与寂寞都是因为“人远”所致;而“燕飞春又残”,再从侧面暗寓主人公的青春正随时光的流逝而流逝。香闺空掩,盛装之下,却难掩寂寞;无语泪流,春已暮,人未还,真不知这种等待还要持续多久。以景结情,感情的表露凄恻感人,更加渲染出无限感伤的意绪。
这首词时而正面描写,时而侧面描写,回环往复,层层深入。全词意脉连贯统一,情景交织互渗,结构首尾呼应,创造出了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意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4-152、 王克俭.温庭筠晏殊诗词选.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7:70
)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fú)波营。
伏波营:“伏波”是将军的封号。此处用的原意:平乱的军队。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臻,一往情深。
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成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诗一开头,就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来表达思妇想念征夫的心情,十分贴切。「书难寄」的「难」字,细致地描状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正是这无限思念的愁绪搅得她难以成寐,因此,想象着借助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愁多」,表明她感情复杂,不能尽言。正因为「愁多」,「梦」便不成;又因为「梦不成」,则愁绪更「多」。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戌守在南方边境。
其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因为,「雁尽书难寄」,信使难托,固然令人遗恨,而求之于梦幻聊以自慰亦复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则在感情上又进了一层,进一步由「愁」而转为写「解愁」,当然,这种幻想,显然是不能成为事实的。这三十层次的安排,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洛城:洛阳。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参考资料:
1、 《杜少陵集详注》2、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鸡鸣发黄山,暝投鰕湖宿。
凌晨鸡鸣时分,离开了心仪的黄山,黄昏时刻,来到风光秀美的鰕湖。
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
隐约的青山,漫天的大雨,雨柱如银色的竹子从天而降。
提携采铅客,结荷水边沐。
我和采铅的工人,在荷花盛开的湖边洗浴。
半夜四天开,星河烂人目。
半夜里雨停了,天色大开,银河灿烂,光耀眩目。
明晨大楼去,冈陇多屈伏。
明天凌晨出发去大楼山,那里山峦起伏。
当与持斧翁,前溪伐云木。
我将和持斧头的老翁一起,在前溪砍伐高耸入云的树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