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

:
斜阳山雨外,秋色思无穷。柳叶飘干翠,枫枝撼碎红。
鬓毛看似雪,生计尚如蓬。不及樵童乐,蒹葭一笛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咸用

李咸用

李咸用,唐,生卒年不详。族望陇西(今甘肃临洮)。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〇《殷文圭》附。咸用工诗,尤擅乐府、律诗。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为善写“征人凄苦之情”,有“国风之遗音,江左之异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则诋为“气格卑下”(《唐才子传》)。与修睦、来鹏等有交谊,时有唱酬。作诗颇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披沙集》6卷。《全唐诗》存诗3卷。 149篇诗文

猜你喜欢

江城夜泊寄所思

:

客程殊未极,舣棹泊回塘。
水宿知寒早,愁眠觉夜长。
远钟和暗杵,曙月照晴霜。
此夕相思意,摇摇不暂忘。

客程殊未极,舣棹泊回塘。
路程遥远还没有到达,我放下了船桨将船停靠在环曲的水池边。

水宿知寒早,愁眠觉夜长。
睡在塘中的船上,感觉到阵阵寒意,才知道天气寒凉得更早了。我怀揣着愁思睡不着觉,觉得夜更长了。

远钟和暗杵,曙月照晴霜。
远处的钟敲响了,我看见有人在用木棒捣衣了。月亮将要隐去,天已经泛亮了。

此夕相思意,摇摇不暂忘。
现在我的相思之情,在旅途的颠簸中,没有片刻消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乐游原 / 登乐游原

: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8-229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傍晚。不适:不悦, 不快。古原:指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近:快要。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8-229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赋得秋日悬清光

: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圆光含万象,碎日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昼阴殊众木,斜日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天空寥廓环境清凉幽静,秋天的太阳特别明亮。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太阳光包罗万象,光影倒映在安静的河中。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秋光原阔与青天相合,远远望去同江湖同沉浮。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白昼里阴气远离众树木,夕阳的斜影投向高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宋玉登高埋怨秋气,张衡望远产生秋愁。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太阳余辉如果可寄托,仕宦之云路怎会遥远?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0-11

(liáo)(kuò)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寥廓:空旷深远。晶明:明亮耀眼的样子。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圆光:指日光。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碎影:细碎的光影。闲:静。

(jiǒng)与青冥合,遥同江甸(diàn)浮。
迥:远。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江甸:指遥远的江边。甸,通“淀”。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阴:指阴气。殊:绝,离。危楼:高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沮水》:“危楼倾崖,恒有落势。”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张衡句:张衡《四愁诗》中有“侧身东望涕沾翰”、“侧身南望涕沾襟”等。

(yú)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馀辉:即余晖,比喻天子的恩泽。云路:上天之路,升仙之路。喻仕宦显达。悠悠:形容遥远。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0-11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此诗为命题写景之作。首联上句“寥廓”、“凉天”皆点出物候变化,暗指试题中的“秋”。下句更是明点“白日”、“秋”,直接破题。二联上句正面写日光,下句以水中之倒影暗指日光,且一“碎”字形容出水波摇动,更显动感。三联从远处落笔,更分“青冥”、“江甸”上、下两个层次来写秋光。且“合”字可见上句为静态之描写,下句“浮”字为动态之描写。四联从近处落笔,以“昼阴”、“斜影”衬写日光,“殊”、“斜”二字又写出季节变化,点出诗题之“秋”字。五联用典,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古人以悲秋为传统,故此联亦有点题之意。然末联突起,一反上联之悲凉情调,代之以对仕宦之向往,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0-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尊敬的孔老夫子,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如今这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你终被安葬在了出生的土地,然而你的旧宅曾被后人毁坏,改建为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你一生不如意,看今日你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6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7-208页

夫子何为者,栖(xī)栖一代中。
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何为者:犹“何为乎”。者:无义。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

地犹鄹(zōu)氏邑(yì),宅即鲁王宫。
鄹: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鄹氏邑:鄹人的城邑。。

叹凤嗟(jiē)身否(pǐ),伤麟(lín)怨道穷。
。否:不通畅,不幸。身否:身不逢时之意。麟,瑞兽,象征太平盛世。

今看两楹(yíng)(diàn),当与梦时同。
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6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7-208页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此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全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于孔子神像前谦恭行礼,心中感慨万千,口内喃喃自语的情状。作者着笔于“叹”“嗟”“伤”“怨”,写出了对己对孔子虽“叹”实“赞”之情,立意集于以“叹”代“赞”,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叹息之情,又赞扬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超凡脱俗的用世精神,发人深省。

  此诗用典极多。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即出自《论语·宪问》:“微生亩问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疾固也。’”此句本是孔子的愤懑之言,孔子自称忙忙碌碌,并非逞口舌之长,只是痛恨世人顽固不化,才著书立说,教化世人。作者化用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虽终其一生于诸侯之间,劳碌不停,但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作者的同情之心,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孔子一生奔波劳苦,为的却是天下的苍生,虽屡遭误解,仍孜孜以求,这又是无比可敬的。因此这一句诗便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绩和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景仰和钦服。

  颔联承接上句,依旧是引用典故,赞叹了孔子的旧居,孔安国《尚书序》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升堂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坏宅。”写帝王诸侯想要扩建宫殿,也不敢妄动孔子的故居。表明孔子的功绩即便贵为王侯也望尘莫及,旨在高度评价孔子的尊崇地位。这里诗人借用此典故以孔子的旧邑故居因为其主人的威望,得以保存至今日,意在侧面说明孔子受后世万民的敬仰,故居尚且如此,何况孔子本人。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敬重之情。同时,在这里,诗人委婉地把帝王举止和孔子功绩结合起来,暗示读者自己也希望入孔子般,承载万民兴衰于双肩。

  颈联是孔子的自伤之词,也是借用典故,借孔子自叹命运不济,生不逢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真实再现了孔子当年孤寂,凄凉的心境。《论语·子罕》中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传说凤凰现身,河洛图出,是象征圣王出世的瑞兆,然而孔子生逢春秋乱世,刀兵四起。诸侯们只关心自己的领土、霸权、兵力,没有肯行仁义的圣王,因此孔子自叹儒学之道没有用武之地,而自己这些致力于推行德政的人也如那只被愚人猎捕的麒麟一般,早晚要被这个穷兵黜武的时代所绞杀。“嗟身否”感怀身世,“伤麟怨”则叹息王道难行。这些都足以唤起了人们对孔子的深深同情和深切的感慨。也表明作者决意推行仁政,以告慰孔子泉下亡灵。

  尾联既是孔子“昨日”的梦想,也是“今日”的现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一直都有拜祭孔子灵位的梦想,终得实现。“两楹奠”出自《礼记·檀弓上》,本表示出祭奠礼仪的隆重与庄严,用于此,更意为后世对孔子的万分敬重,末句“与梦时同”又完全符合孔子生前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两楹之间的梦境。孔子不求生前得到大家的认同,只希望在自己死后,儒学能够得到弘扬,王道能够被人主推行,而今梦想成真,也算是对孔子辗转一生的弥补吧。诗人举目仰望,孔子的塑像正端坐在殿堂前的两楹之间,受人祭拜。作者满怀慰藉之情,祭拜于孔子的灵前,不论是叹惜、感伤,还是哀怨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对孔子的“赞”中,以“与梦同”表达了自己对孔子梦想终于实现的欣慰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明之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用世精神终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肯定。

  这首诗追述了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孔子令人悲叹的命运。为实现“郁郁乎文哉”的理想社会,孔子一生碌碌奔波,结果却无处安身,甚至被困陈蔡,险些丧命。但孔子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道德信仰。纵使明知凤图难出,王道难行,明知自己必将如麒麟般惨遭捕杀,也要坚守道德的崇高,只为将来自己的仁义思想能够大行于天下,为苍生谋福,也就在所不惜。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深切同情,又赞美和褒扬了孔子。结合史料可知,唐玄宗对儒学确实非常推崇,因而他对这位儒学创始人的感情也是真实而深挚的。正是因为作者能把自己的崇敬融入到孔子的深致悼念中,才使得这首诗读来深切质朴,令人信服。

  就艺术形式来看,这首诗句句用典颇有堆砌典故之嫌,且诗语质朴无华,在遣词造句上也并无推陈出新之处,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此诗所反映出的思想和胸襟在历代帝王之作中并不多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悼念孔子所选择的视角十分准确也是一大成功之处。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此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全诗命意构思,严正得体。比及一般的咏叹之诗,颇显境界之大,立意之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7-20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日湖上

: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落日时分畅游于太湖之上,湖面烟波浩渺,让人觉得处处充满忧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千年以来的历史正如这湖中水浪一样浮浮沉沉,谁会关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五湖:指江苏的太湖。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浮沉:指国家的兴亡治乱。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这是一首湖上怀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种世事浮沉的消极思想。

  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诗人秋日泛舟闲游时间、地点,言简意赅;紧接着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的心境。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带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个“愁”字,直抒胸臆,点出了诗人抑郁的情怀。崔颢有诗《黄鹤楼》中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样是日薄西山,同样是迷离烟波,虽然诗人所想的不相同,但其心境是相同的。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两句是这首诗的题旨所在,意思是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太湖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此日的湖波依旧,往日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却是灰飞烟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为匿迹。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作为历史的见证,作者在这里告诫世人要跳出名利,淡漠名利,淡泊一生,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作者用低精神财富的笔调,委婉地道出名利的虚无,既有了道家的出仕思想,又表达了作者的清风明月般的胸怀。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是相邻的两个诸侯国,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同太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人泛舟湖上,秋风萧瑟,落日烟波,触目所见,处处皆可生愁。然身临此境,最易令人发生感慨的,自然是历史上吴越争霸的故事了。当时吴被灭亡而越称霸,都已成为往事陈迹,所以说是“浮沉千古事”,早已付诸东流,没有谁来问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秋日湖上》这首诗浅易近人,文情并茂,诗人既点出了世事如白驹过隙,变幻莫测的原理,也道出了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及探索。千百年来人们对它议论不一。此诗的妙处在于要言不烦,寥寥数语就将今与古、虚与实、景与情融合起来,古今一概,寓虚于实,情景不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