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玉树后庭花》曲终人散,国破家亡,一行大雁南飞送走石城的秋天。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山川、江河依旧,从不管六朝兴亡更替,任凭那斜阳伴随着游子的愁思。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玉树:《玉树后庭花》为宫体诗,也是宫中流行的歌词。石城:石城特指南京,因为南京又称为石头城,所以石城又是南京的别称。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江山:犹言山川、江河。一任:任凭。
七绝《再过金陵》是一首咏史诗。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秋风瑟瑟,大雁南飞,诗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那西落的夕阳,其实也是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象征。“一任斜阳伴客愁”,面对夕阳,无数诗人以自己的诗作营构出凄清晚照中的诗词世界。
特别最后两句是说,山川、江河依旧,它们并不管六朝兴亡更替,谁主沉浮,也不管过往凭吊之客人发出的感叹与悲愁,依然任凭斜阳西照。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语调凄凉,心事沉重。
斜光照临,日薄西山,处于社会动荡或家业不幸中的人们,更易因以而产生江山己尽、家国衰败的情怀。面对破碎江山,且又斜阳一片,江山不知愁苦,空怀一腔热血,深感悲情万千。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月光照耀山林一片秋色,青翠山峦多么安谧幽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身居禅房感受万物变化,一人独坐不由打开窗门。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
风响泉鸣夜声显得嘈杂,月下的寒露使夜光清冷。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向您忘机的人多多致意,尘世烦忧愧未清理干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32、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97-98皎(jiǎo)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皎皎:洁白貌;清白貌。形容月光。微微:隐约,淡远,幽静的样子。
禅(chán)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píng)。
禅居:僧人居住修行的处所。指寺院。轩屏:窗户和门屏。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xiāo)光冷。
杂:一作“绝”。月露:月光下的露滴。宵光:夜光;月光。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忘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忘机人,是赞美晖上人与世无争、忘却巧诈的高洁情怀。整: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32、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97-98晖上人的赠诗内容不明,从此诗意推测应是与秋夜禅坐有关。因此,这首回赠诗开头从山林的幽静写起。“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秋夜的山林禅院充满了幽寂的禅意。此诗中间两联写景咏物。颔联“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住在这僧房里感到了景色的变化和季令的推移,由于心绪无比烦乱,不禁打开门扇,独坐沉思幻想起来。这里点出了晖上人的禅悟境界。禅定使人心情平静,从而智慧现前。颈联“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描绘出一片清幽冷寂的境界,极具诗情画意,也颇具禅意。最后“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二句,感叹世人不能如晖上人般忘却机心,饱受尘世烦扰,实在是无奈又可怜,表达了诗人对晖上人入景清明那种境界的追求。
此诗结构极其精巧。起承转合,自然从容。写景写人,浑融一体。陈子昂还有一首诗《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内容与此诗相关,可以互相参照。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安得仙人罗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西岳崚(líng)嶒(céng)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崚嶒:高耸突兀。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guā)通天有一门。
箭栝:箭的末端。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参考资料:
1、 李渗 .杜甫诗集选 :长江出版社 ,2009年 :26-28 .2、 《书立方》编委会编著 .中国最美传世诗词 :重庆出版社 ,2011年9月 :69-71 .香玉,翠凤宝钗垂簏簌,钿筐交胜金粟,越簌春水绿。
头上佩戴着香玉,钗上的凤坠低垂,花钿辉映金粟。身上的越簌长裙,轻舞着春水般的碧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馀更漏促。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画堂残烛忽明忽暗照在帘幕里,梦醒时只听得更漏声声急。她那相思无限的愁绪,如晓光初映屏上山影,明了又暗,断了又续。
参考资料:
1、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2香玉,翠凤宝钗垂簏(lù)簌(shù),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香玉:泛指头上精美的首饰。金粟:桂花也称金粟,因花蕊如金粟点缀枝头,这里的金粟,是指妆饰品的形象如金粟状。交胜:彩胜在头上交错戴着。簏簌:下垂的穗子,流苏一类的妆饰物。越罗:古越国(苏杭一带)之地所产罗绸,轻薄美观。
画堂照帘残烛,梦馀更漏促。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谢娘:泛指美丽的少妇。又:六朝已有“谢娘”之称。。心曲:内心的深处,后来常指心中的委曲之事或难言之情。这里是伤心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2这首词写美女的情态。词一开始,用“香玉”两字来概括了女子通体的优美。玉是滑润的,却也是冰凉的,但他着一“香”字,不仅成了活色生香,而且更有了温润的质感。不止见其肤色之细腻如玉,亦且见肌肤之气息,中人如兰之香。有此体香,其温自不待言的了。古人喜欢用玉来形容女子。如王建的《宫中调笑》:“玉容憔悴三年。”再如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不仅人如玉,而且是香玉,唐玄宗的《好时光》中说:“莲脸嫩体红香。”这就使人感到了女子的肤色不仅洁白如玉,而且吹气如兰,甚至通体生香。如此的女子,虽不言其如何美,仅此“香玉”二字,便已足够是人间之至可宝贵的了,其人如玉。而词的第二、三两句进一步写她的身份。她头上的钗是用翡翠打磨而成的一只翠凤,翠凤的口中,还吊着一串耀眼的宝石,如流苏般沉沉地垂着。钿筐,是小簪子;交胜,是臂上的金环。这些装饰品上面都闪耀着金星。头上的首饰是华美的。第四句写她身上穿的衣服。那质地的高贵,是经过西子浣洗过的春水般的越罗。用春水来形容罗,不仅写出了颜色,而且还写出了飘拂的姿态,像碧波般的漾荡。这就将人更衬的如出尘的仙女、那宓水妃子。这些都写出她的身份是高贵的,这就恰如高明的电影导演那样,首先给观众看到的是这么一个服饰华丽的绝色女子的特写,使观众一开始就为她的艳色所惊异。人既如玉,而服饰又是这般的华丽,极言其美,也就是极言其才。她既是这般的美,读者便也极希望看到她将是如何幸福。
下片将镜头一下拉开,成了全景,使读者看到了她所居的卧室,是雕梁绘藻的画堂。自然室既如此,则与之相应的摆设也就不言而可知了。看来已是半夜了,因为蜡烛已经烧了很久;闪闪的余光在低垂的竹帘上跳动着。这一特写,首先给人的是一个不安定的空虚的感觉。
于是,读者就要用另一种怜惜的眼光,再看一下这个女子了。她如此盛装,却原来是那无限伤心的样子。而随着更漏滴残的声音,读者似乎也理解了她刚才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她所守望的人。但却被这无情的更声惊醒了,好梦成空,原来只是一己的空想。是以她这才忡怔地呆着,两眼只盯着那有着山水画的屏风。读者随着她的眼光落在了屏风上,看到了曙色光临,因为屏风是曲折着摆在那里的。向阳的一面就被曙光照见了,而向阴的一面却还是黑的,因此上面画的山水,也就像若断若续的那样——读者从这痴呆的眼神中,感到了她的惆怅,是在想望着那山水之间的他。是的,一夜又过去了,连梦也做不完全。这就又透露了她已不知这样经历过多少次的伤心和失望了。望极之后,便会是失望。词人虽没有说,然而其势岂非已是摆在这里的了。
词人这样写她的装饰,不仅是美的需要,也是为了写出典型的人,写出了她华贵的身份,是在说明她的不幸,完全不在于自己,她岂非已是非常完美的了,而就在于他所望之人的薄幸。
写她如此孤寂,用“梦”来点明她思念之专,用“无限心曲”来写她思念之深,用暗示一夜又一夜来写她的忠贞,这就把一个守贞的贵妇人写活了。然而她所等得的,分明是无情的遗弃。词是华丽的,却深深地隐藏着无声的怨怼。会读的会读出如鲁迅先生说的:“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默,就应该留心了;见有什么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这在预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华盖集·杂感》)温庭筠在这里写出的沉默和怨怼,很难说这不是即将崩溃的晚唐政治的写照。而不会读的、或者说满脑子封建意识的,就只会读出陈梁宫体,然而这确实是冤枉了温庭筠。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神仙到底是有是无还非常地渺茫,桃源仙境的传说也实在是荒唐可笑。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流水盘旋绕着千回百转的山峦,这样的景象是画在生绡上的几幅图画,它们被挂在中堂。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武陵守是一位喜欢作画的人,他将桃源图题上字,装上封寄到远方京城的尚书省南宫中。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南宫先生得到画卷非常高兴,在图上挥笔题词,笔势浩荡,波浪起伏。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图画妙绝传神,文章精巧工稳,奇异的仙境也恍恍惚惚好像移到了这里。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画面上所画在山谷岩壁,上开凿建筑的房屋,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连绵不断。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秦朝与汉朝的衰败从来没有听说,天开地裂的变化他们也毫不关心。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远近的地方都种满了开花的桃树,盛开的桃花仿佛在川原上蒸腾出灿烂的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刚刚来到这里还思念着故乡,经过长久的时间后这里反倒变成了家园。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不知道乘船的渔人来自什么地方,根据他的不同形象人们纷纷猜测向他打听。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渔人说起了刘邦斩蛇取代了秦朝,五马南渡之后如今已是东晋的天下。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听完渔人的叙述大家都凄然感叹,自己说迁移到桃源今天已有了六百年的时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当年的万千事件我们都曾亲眼见过,不知到今天还有多少在流传着。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大家都争着拿出酒食来款待渔人,他们的礼节与器物都与世人大不相同。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渔人在月明之夜独宿在空空的玉堂中,骨冷魂清感觉到万念俱消,梦也不做一个。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半夜的时候听到金鸡在啁哳啼叫,太阳出来也让渔人感到怦然心跳。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在人家他还有家室之累因而不敢在此处逗留太久,最终还是怀着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离开了仙境。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船启动之后挥桨而进,再要回首仙境时,只看见一片暮色苍茫的水面。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世上一般人哪能知道桃源究竟是真是假,到如今传说此事的人也还是那些武陵的居民。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2、 (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98-99页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眇芒:本意为细小得使人看不清楚,此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荒唐:本意谓广大无际貌,引申 为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xiāo)数幅垂中堂。
盘回:迂回曲折。百转:弯曲处特别多。生绡:用细丝织成的极薄的绫帛之类的绸布,可作画画及裱画的底布。生绡数幅:指桃源图。垂中堂:悬挂堂屋正中。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太守:窦常(—),字中行,叔向子,弟兄五人,为长,京兆金平(今陕西兴平)人。好:本作美好解,此引申为善,喜欢讲。好事者,喜欢作画的人。题封:题字捆札封贴。
南宫先生忻(xīn)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南宫:南宫本为南方列宿,汉用以比喻尚书省。后汉郑弘为尚书令,取前后尚书省政事,著为《南宫故事》一百卷。后又称礼部为南宫,礼部属尚书省。又唐代尚书省位置在大明宫南,习称南宫。南宫先生:疑指卢汀,时卢为虞部郎中,属尚书省官。之:代词,指《桃源图》。波涛入笔:指南宫先生在图上题字,笔势浩荡,波浪起伏。驱文辞:遣词造句,指题辞。
文工画妙各臻(zhēn)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文工:文章精巧工稳。画妙:图画得妙绝传神。臻:达到极点。异境:异地。恍惚:好像、仿佛。斯:代词,此处。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四接屋连墙: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即连绵不断。千万日:年深日久,房屋愈建愈多。
嬴颠刘蹶(juě)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赢:秦朝的国君姓赢,代指秦朝。颠:颠覆、倒塌,指秦灭亡。刘:汉朝的皇帝姓刘,代指汉朝。蹶:跌倒,亦指灭亡。地坼天分:天地分开。指三国及东晋两段中国分裂割据的历史。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近远:或作远近。蒸:同蒸,焕发。红霞:形容红艳艳的桃花遍地盛开若天上摆布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乡邑:家乡、故里。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渔舟之子:即《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物色:访求、查寻。相猜:相互怀疑。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大蛇中断:指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丧前王:指汉灭秦。群马南渡:指西晋亡,晋君臣南渡偏安,是为东晋。开新主:指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新政权。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几许:多少。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zūn)俎(zǔ)异。
相馈:给酒食招待渔人。礼数:风俗礼节。樽俎:盛酒食的器具。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玉堂:本为宫殿的美称,也指仙人居所。
夜半金鸡啁(zhāo)哳(zhā)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啁哳:杂乱的叫声。火轮:太阳。客:渔人。惊:惧怕,指渔人怕与桃源中人分别。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人间有累:指人间有家人牵挂。不可住:不能久在桃源。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苍苍:空旷迷茫貌。烟水暮:暮色苍茫的水面。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世俗:世上一般人。宁:那能。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2、 (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98-99页此诗巧妙地借王维、刘禹锡等的“桃源仙境”之说,摒排众议,指出朝代神仙之说的荒唐,认为桃园的本来面目只不过传说。全诗以议论始又以议论终,中间夹以桃源故实的铺叙与桃源图画的描绘,从而使议论新而不空,描叙平中见奇。
王维《桃源行》只重本事,层层叙写,句句本色,不露凿痕,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后人再作,必出新意,若无意,不必重作。韩愈借桃源图画为题材,力辟神仙之说,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摒排众议,恢复桃花源的本来面目;桃花源不过是传说之乡、想象之境。
韩诗所以能与王诗并肩要在有二:一是否定了前人,包括王维把桃花源写成“仙境”,而蛊人“出世”的主题。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这种思想在韩愈的时代是进步的,也是韩诗高出的原因。二是诗的写法与语言的运用,起结照应,道出题旨,中先叙画作案,次写本事,间议提顿,语尽铺张,通畅流利,雄浑奇伟。章法结构翻波叠浪,曲折有致。在句法上,其它七言古多用对句,而韩诗多用奇句,句法多变,形成了这首诗流利奇伟的特点。
全诗以议论开始,以议论结束,中间夹以桃花源中的故实,既突出了议论的意义,又不显得空泛。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2、 汤贵仁. 韩愈诗选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