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御制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祭天斋宫即事赐诗 其二

:

展采齐明拱面南,浓云深入夜更严。风和不放琼英落,日暖高随玉漏暹。

照地神光临午陛,鸣皋仙羽下重檐。五门回仗如天上,看举鸡竿雨露沾。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蔡京

蔡京,初为僧。令狐楚镇滑台,劝之学。后以进士举上第,官御史,谪澧州刺史,迁抚州。诗三首。 2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内人

: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月光由宫门移到宫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82 .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lù)(kē)
禁门:宫门。宿鹭:指双栖之鸳鸯。

斜拔玉钗(chāi)灯影畔(pàn),剔开红焰救飞蛾。
红焰:指灯芯。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82 .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74-975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玉门关盖将军歌

:
盖将军,真丈夫。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
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
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
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
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
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
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
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
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

盖将军,真丈夫。
盖将军,真是大丈夫。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三十岁就当上了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玉门关的关城偏远又单孤,黄沙万里百草都干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南邻犬戎北面接着胡,将军来此防备意外事。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带着五千甲兵胆壮气又粗,军中无事只知求欢娱。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暖屋里挂着绣帘烧起红地炉,织成的壁衣还有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
灯前的侍婢倾泻玉壶,金铛里乱点的是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紫绶金印的在左右趋,一问才知不过是家中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眸。
美人一对闲且都,红唇翠眉映着那明泸。

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
清歌一曲世上所无,今日高兴地听到了《凤将雏》。

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
可爱啊完全胜过了秦罗敷,使君五马只能空踟蹰。

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
她们穿着绣有野草的紫罗襦,拿着红牙雕的赌具玩樗藕。

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
纤手往玉盘中投成卢,众人夸奖说从来没有输。

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
马槽里昂昂地都是骏马驹,那桃花叱拨的价最殊。

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
主人骑着它打猎在城南隅,腊日射杀了千年狐。

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
我来塞外考察边储,为君一醉酒剩沽。

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
醉里争着酒盏相互喧呼,忽然想起那长安的旧酒徒。

参考资料:

1、 涂元渠.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08 第1版:第134-135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27-230页

(gě)将军,真丈夫。
盖将军:当为盖庭伦,当时任河西兵马使。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行年:犹言年纪。执金吾:金吾将军,唐时武官中的显要职位。

玉门关城迥(jiǒng)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迥:遥远。白草:西北草原上的野草,到秋天干枯变白,称为“白草”。

南邻犬戎(róng)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yú)
犬戎:古代西方戎族的一支,诗中借指西北的少数民族。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通称。备不虞:用以戒备意外事变的发生。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甲兵:武装的士兵。但:只。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qú)(shū)
壁衣:悬挂在墙壁上用作装饰用的布帛。氍毹:毛织的地毯。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chēng)乱点野酡(tuó)(sū)
玉壶:形容精美的酒壶。金铛:金属制的平底浅锅。野酡酥:野外猎获的兽类制的酥油。

紫绂(fú)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紫绂:紫绶(shòu),系印纽的紫色丝带。金章:铜制的官印。古代大官赐有紫绶金印,诗中指盖将军家奴的服饰,用以显示他的显贵。苍头奴:私家的奴仆。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眸(móu)
闲且都:仪态雍容闲雅,容颜美好艳丽。翠眉:用青黑色的矿物颜料螺黛描画过的眉毛。

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chú)
凤将雏:汉代乐曲名。

可怜绝胜秦罗敷(fū),使君五马谩(màn)(chí)(chú)
秦罗敷:汉代乐府诗《陌上桑》的女主人公,后代指美丽而有节操的妇女。使君:汉代对刺史、太守等州郡长官的尊称。五马:汉太守驾车用五只马。谩:空;徒。踟蹰:徘徊行不进。

野草绣窠(kē)紫罗襦(rú),红牙缕(lòu)马对樗(chū)(pú)
野草绣窠:指美人服装上的花纹图案。紫罗襦:紫色轻柔而有疏孔的丝织物裁成的短衫。红牙:乐器名,用紫檀木制的拍板。缕马:指红牙板上雕刻着马,作为装饰。樗蒲:古代一种赌具,砍木为子,一具五枚,掷五木看它的采色,以赌胜负。

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
玉盘:玉琢成的盘子。卢:赌樗蒲时,一撒五子都是黑的,算是最胜采,称为“卢”。

(lì)上昂昂皆骏驹(jū),桃花叱(chì)(bō)价最殊。
枥:马厩。昂昂:气概轩昂的样子。骏驹:良马名。桃花叱拨:良种马名。殊:昂贵。

骑将(jiāng)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
将:语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旧时猎祭的日子。千年狐:老狐,比喻凶恶的敌人。

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gū)
按边储:指至德元年,岑参领伊西北庭支度副使,佐理边务的事。酒剩沽:买更多的酒。

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
酒盏:酒杯。咸阳:秦时都城,这里借指唐都长安。

参考资料:

1、 涂元渠.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08 第1版:第134-135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27-230页
盖将军,真丈夫。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
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
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
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
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
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
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
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
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

  《玉门关盖将军歌》的内容与表现方式在岑参的边塞诗,甚或是整个唐代的边塞诗中,都有一点别致。它用纪实的铺叙手法,首句便以“真丈夫”起笔,由年龄、相貌,及其智、其威,介绍盖将军的功名和业绩,写出了这位守将武勇的外貌和粗豪的性格的一面,又从室内装饰、家宴、奴婢、家戏、名驹、出猎等几个侧重场景,写出了他军中无事只知寻欢作乐的一面。其中对奢侈豪华的夜宴的描写占了一半的篇幅,里面有赞赏也有讽刺。这种讽刺自然是委婉的,甚至带点调侃的语气。这位盖将军在古代边将中大概很有点代表性。他们在战场上是勇猛的,在争豪斗富的享乐方面也决不示弱。从狭隘的角度看,这些记述,无不是为盖将军炫耀光彩。但就理解全诗而言,诗末却以“酒剩沽”、忆“旧酒徒”(诗人旧友皆为学子,均非权贵),无不表现出诗人的清高。诗中尽述盖将军家妓之美貌,闻绝世名曲之喜悦后,却以秦罗敷之绝胜而告警。虽然此议夹在几个侧重面之间,却能使读者领悟到诗人对其奢侈之过的批评。

  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盖将军,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诗中所写盖将军享受的奢侈,连奴仆侍妾都服三品以上官服,反映出了唐朝边将的骄盈跋扈。这是唐玄宗后期穷兵黩武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安史之乱和后来的藩镇割据,决不是偶然的。从客观上看,这首诗为后人记述了盛唐时达官显贵的荒淫奢侈,成为史料的一个方面,颇具有价值。此诗句句押韵,或三句一顿,或两句一顿,既富有音乐感,又穷极抑扬顿挫变化,具有一种声情效果。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27-230页2、 徐百成著.岑参西域诗新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02:第8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上留田行

: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习俗插上了旌幡。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参考资料:

1、 李白著;夏华等编译,李太白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5,第178页2、 (宋)郭茂倩著,乐府诗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4.03,第80页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zhēng)(róng)
峥嵘:高峻的样子。

积此万古恨,春峥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hāo)里茔(yíng)
蒿里茔: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liè)今已平。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峥。马鬣: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míng)(jīng)
铭旌: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huán)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桓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jīng)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kē)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shēn)商胡乃寻天兵。
参商:参星与商星。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

高风缅(miǎn)(miǎo),颓波激清。
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缅邈:久远、遥远。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缅邈:意为山川缅邈, 同遥远。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参考资料:

1、 李白著;夏华等编译,李太白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5,第178页2、 (宋)郭茂倩著,乐府诗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4.03,第80页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峥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峥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参考资料:

1、 宗廷虎 陈光磊主编 吴礼权 赵毅副主编 李金苓 郭焰坤著,中国修辞史 (中册),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1版,第96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尽

: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惜别伤春连日来酒醉昏昏,醒来之后衣裳上全是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细水上漂着落花流入另涧,阴云带雨飘入那远处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闲居无聊恨芳时白白流去,异地千里难招来古人精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最感激流莺掀转深情厚意,每当清晨还特意飞到西园。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6-217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46-248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惜春:爱怜春色。酒痕:酒污的痕迹。

细水浮花归别涧(jiàn),断云含雨入孤村。
浮:一作“漾”。别涧:另外一条河流。涧,一作“浦”。断云:片片云朵。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jiǒng)难招自古魂。
人闲:作者在朱全忠当权时,被贬到濮州,后来依附他人,终日无所事事。有:一作“得”。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终日闲呆,不能有所作为,辜负了大好时光,故有“芳时恨”之感。芳时,指春天。地迥:地居偏远。迥:一作“胜”。古魂:故人的精魂,指老友已故化为精魂。

惭愧流莺(yīng)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流莺:叫声悦耳的莺。流,谓其鸣声婉转悦耳。厚意:深情厚意。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6-217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46-248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此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

  颔联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情的显著特色。

  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情,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

  七、八句抛开议论事理,转入抒情。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具体写自己是如何苦闷,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但其无限苦闷之情却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是其主要特点。这首诗描写景物具体形象,“细水浮花归别洞,断云含雨入孤村”这些诗句,真实地描绘出春天雨前农村的美景,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语言流畅优美,对仗工整。通篇扣住“春尽”抒述情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一层深一层地加以抒发,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环境景物,即景即情,浑然无迹,这就是诗篇沉挚动人的力量所在。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6-217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46-248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30-13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