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梦游熟处。一枕啼秋雨。
茫茫的明月,这时亦应照在苏州老屋一带的南桥路上。梦中身游苏州熟悉的南桥,无限激动,一觉醒来,却在他乡,泪水像秋雨一般湿透了枕头。
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心期误。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
感叹自己不能一生一世住在苏州,很多事情不能如心所愿。遥望秋空,大雁带着萧瑟的秋意飞去,远处的青山已沉没在暮霭之中。
参考资料:
1、 林瀛,曲宗瑜主编.新编简明古典文学辞典: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06月第1版:第455页2、 马兴荣,刘乃昌,刘继才主编.全宋词 广选·新注·集评 4: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07:第787页3、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1:第873-875页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梦游熟处。一枕(zhěn)啼秋雨。
点绛唇:词牌名。江淹诗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绎唇”。又名《点樱桃》、《南浦月》。双调四十一字,仄韵。南桥:苏州城内古桥,词人旧居附近。
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心期误。雁(yàn)将秋去。天远青山暮。
吴城:即苏州。心期:谓两相期许。将:携带。
参考资料:
1、 林瀛,曲宗瑜主编.新编简明古典文学辞典: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06月第1版:第455页2、 马兴荣,刘乃昌,刘继才主编.全宋词 广选·新注·集评 4: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07:第787页3、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1:第873-875页词的上片写见月兴怀,由思人梦以及梦后的悲伤,丝丝入扣,言简意赅,又极富艺术韵味。“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两句,见月兴怀,引发作词之灵感。眼前的月色,令词人追思当年苏州南桥附近的街巷。自然唤起他如水的柔情和美好的回忆。“茫茫”,辽阔,深远之意。这里接在“明月”之下,便觉词人有无限感慨。“梦游熟处,一枕啼秋雨”两句,言思之人梦。这两句写因怀想入梦,以及梦醒后的伤感。“秋雨”,比喻泪水。“一枕”句,锤炼极工而又不露痕迹,化用李清照词《采桑子·芭蕉》“伤心枕上三更雨”句意,既言梦境之短,又见泪水之多。
词的下片正面抒发怀念苏州之情,以及难于名状的人生遗憾。“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一韵,正面抒写怀恋苏州。“可惜”二字,既怀恋又后悔,感叹自己住在苏州,情溢于词,见出其恋恋苏州之情,何其之深也。“心期误”,言人事多变。词人本想早归或已拟定回苏州之日,但人事蹉跎,一误再误,竞不能如愿。三个字,寄托了词人的隐痛。一个“心期”,一个“误”字,包含词人人生遗恨。“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二韵,以景结情,无限怅惘尽在不言之中。这等景象,令人兴怀。词人思念故地、故人,渲染得出神入化,缠绵深挚。结句“天远青山暮”,化用欧阳修词《踏莎行·候馆梅残》:“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意。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以时空人事的变化,来反衬词人对苏州的眷念之情始终不变。结构严密,语言自然流畅,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词运笔轻灵,颇见深情和远韵,是一首婉约深曲疏快的小词。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1:第873-875页桃李溪边驻画轮。鹧鸪声里倒清尊。夕阳虽好近黄昏。
桃李溪边停着一辆画轮车。鹧鸪发出“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时,就是倒酒于杯中与情人约会之际。晚照虽然美丽,但它已临近黄昏的时候。
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几时归去不销魂。
体发香味留在衣裳上,信物套在手臂上。我俩好比那明沏的溪水浸着芳香的草儿,皎洁的月儿伴着那雪白的云儿。多少时候离去才不致痛苦悲伤。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徐培均选注,苏轼诗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01,第159页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3-1125页桃李溪边驻画轮。鹧(zhè)鸪(gū)声里倒清尊。夕阳虽好近黄昏。
驻画轮:指停车。画轮:车之美称。倒清尊:指斟酒。
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几时归去不销(xiāo)魂。
销魂:梁·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五:“销魂与凝魂,同为出神之义。”此处形容伤感。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徐培均选注,苏轼诗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01,第159页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3-1125页上片,写一对情人约会的幽深情景。在桃李溪边停着一辆“画轮”,车上下来的男子走进了“桃李”林。两人约会的地方竟是如此幽静。鹧鸪唤来女子忙把酒倒向杯中,频频举杯,蜜语阵阵,两人的绵情竟是如此难舍难分。时间过得太快,不觉“黄昏”来临。词人点化运用李商隐《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又描景,又传情。不过,词人词里没有惋惜人生短暂意,有的是饱含情人的依依恋情。词人善于从空间与时间的交错上,景情交融,构建了一幅迷人的春情图。
月洒桃李林,两人如人梦,梦醒已分手,神志近迷魂。在经过大刀剪裁之后,词人把下片之墨直接倾洒在女子内心隐秘的愁情上。曾几几何,信誓旦旦;到如今,信物为征。体发上的香气还留在你的衣裳上,赠给的花巾还留在你的手臂上,愁的是“几时归去不销魂?”多少时候,不知道,只有归去方能销魂。这结尾的故意设问句,不仅让语气富有变化,而且将女子的痴情深化一步。
全词通篇写春景,实际上句句写恋情。点化名句,不露痕迹,既成为词篇的不可少的结构成分,又深化了词篇的思想内涵。情景交融,词简意深,为古代文人情歌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3-1125页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2、 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3、 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4、 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5、 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6、 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龙头舴(zé)艋(měng)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舴艋: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吴儿:吴地的青少年。竞:指赛龙舟。笋柱:竹竿做的柱子。并:并排。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去后遥山暝(míng),已放笙(shēng)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放:停止。中庭:庭院中。杨花:柳絮。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2、 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3、 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4、 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5、 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6、 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历代诗歌选读·下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522、 林力.《宋词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93-94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斜阳中一群群鸟雀喳喳叫得忙。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远远的村中传来阵阵笑语,炊烟袅袅;田野上林木与野草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今年真是个高兴的年头,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
参考资料:
1、 侯剑 陈光荣.杨万里范成大诗选:巴蜀书社,2001:108-10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3-244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pǔ)忙。
筑圃:修筑打谷场。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jīng)野气香。
菁:水草。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参考资料:
1、 侯剑 陈光荣.杨万里范成大诗选:巴蜀书社,2001:108-10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3-244这是首写农家生活的五律,重点描绘秋收前的片段。
诗以欢快的节奏开始,说农民们互相呼唤着,拿起锄头,忙忙碌碌地赶着修筑打谷场。秋收是农民一年的寄托所在,从起首两句,人们马上可以感受到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范成大的诗,善于在首联渲染气氛,为全诗的主题作好铺垫,这首诗可作代表。
以下,诗忽然掉开,不写筑场打谷事,转说小孩子睡在落叶上玩耍,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鸣,远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原野中草木发出浓郁的香气。这两联,着力对农村作描写,落叶、鸟雀及野景都点明节令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写小孩子无忧无虑地玩,从侧面反映了大人们忙于准备秋收的喜悦。鸟雀到了傍晚,总是成群地在稻田上空飞翔啄食,“鸟雀噪斜阳”不是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作者选录的每一幅场景,都带有欢乐气息在内,于是诗出齐尾联,不再傍写,直接说明今年真快乐,田野里的稻子一片金黄,像云彩一般,一直铺到与天相连,丰收已经在望了。这样,通过末联的明点,前数联所表现的欢快都得到了落实。
这首诗,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几组跳跃性的镜头,忽写筑场,忽写儿童,忽写鸟雀,忽写村庄,看似各自为政,不相统属,而以“丰收”这条线作感情上的贯穿,烘托点染出一派庆祝丰收的喜悦景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很像是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中写的打谷的场面:“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一派欢乐的景象,正是这首《田舍》诗所表现的内容的继续。
参考资料:
1、 侯剑 陈光荣.杨万里范成大诗选:巴蜀书社,2001:108-10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3-244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
东风吹柳的烂漫时节,白昼逐渐加长,外面刚刚下完小雨,芳草在斜阳下闪着流光。杏花被东风吹散,四处飘荡,掉在屋梁的燕巢上,燕巢也芳香。年轻女子躺罗帐,醒来发现坏了红妆。
宝篆烟销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龙凤形状的篆香已经燃尽,而竖立在一边的画屏,上面绘着一幅《云锁潇湘图》。夜深寒气袭人,无法入梦乡,只有无限思量。
参考资料:
1、 张旭泉编著.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精品词鉴赏: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10-1122、 刘拥军选注.李清照秦观词选:巴蜀书社,2000年:1393、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秦观黄庭坚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604、 史杰鹏编著.秦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5-108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
日初长:白昼开始长了。雨余:雨后。睡损:睡坏。 红妆,指妇女的盛妆,以色尚红,故称红妆。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宝篆(zhuàn)烟销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宝篆:有版本记作“香篆”:篆香,盘成篆字形状的香。古代盘香,有做成龙凤形的,点燃后,烟篆四散,龙凤形也逐渐消失。故云。也有解释称此处指绣有龙风图案的床帐。潇湘:湖南潇水、湘水一带的风景。萦绕,毛本作“云锁”。
参考资料:
1、 张旭泉编著.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精品词鉴赏: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10-1122、 刘拥军选注.李清照秦观词选:巴蜀书社,2000年:1393、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秦观黄庭坚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604、 史杰鹏编著.秦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5-108词一开始“东风”二句,为春睡渲染气氛,写东风吹拂柳条,春日渐长,雨后斜阳映照芳草,正是人困春睡时光。接着“杏花”两句,枝头的杏花零落入泥,燕子衔沾花的泥土筑巢,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由景而人,美人面对花落春去之景,青春难再,自然无心红妆,不得不陷于春困矣。这两句与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句颇有相似之处,但写得更为隽永。
词的下片写女子枕畔难眠所见到的景象。“宝篆”二句写她长时间失眠,直到篆香销尽,不眠的原因,是因所思念的人在潇湘所致。词的歇拍“夜寒”二句,具体描写夜深寒气袭人,女子无法再进入甜蜜的梦乡,只有思前想后,辗转反侧。春天是使人热情奔放的季节,春夜更是最让痴情男女激动的时光。苏轼的《春夜》诗写道: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宇夜沉沉。”如此黄金时刻,正值韶华的女子却只能独守空房,当然免不了辗转不寐;而一夜间堆积的困倦,只能挪到白天来补足,昼眠是迫不得已的。
这首词最精致的就是前三句的景色描写,很多评论者都给予极高评价,沈际飞、王国维都认为秦观的句子脱胎于温庭筠、曾靓等人的词,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观这几句实际上是把前人诗词中的相似意境加以综合,从而营造出更为丰富的意境。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写杏花落入泥土,使泥土也沾染了香气,而曾靓的“为怜流去落红香,唧将归画梁”则写燕子不忍心落花委于泥土,特意将它们衔起来黏在自己的巢上。秦观的词综合了温、曾两人词中的意境,把落花堕泥、燕子衔泥两个层次的场景合并到一起,却又处理得天衣无缝,甚至比他所依据的蓝本更简洁、更有表现力。
全面分析作品的结构还可以看出,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主要写景,下阕情景兼备;上阕写的是白天,主要写室外的春色,下阕则写夜晚,主要写室内的陈设;最后两句以描绘情感作结,点明词作的主旨,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有的评论者认为这首词上下两个结句过于写实,有“气薄语纤”的毛病。其实也不然,如果没有最后的结句对情感的深沉描绘,则前面的写景将没有多少意义。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词作色彩绚丽,耀人眼目,却不免靡丽空薄之讥,就是因为他缺少真情的抒写。秦观之所以能超迈前人,也正是因为擅长抒写真情,天性多情、重情。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编著.秦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5-1082、 李麟主编.诗词文化常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