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出自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参考资料: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9:40-41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重阳: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岁岁:年年。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黄花:指菊花。分外:格外。


一年一度秋风劲(jìng),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liáo)(kuò)江天万里霜。
劲:强劲。不似:不类似,不像。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参考资料: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9:40-41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此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极写景色之瑰丽。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参考资料:

1、 何振华主编. 中学教材标准学案 高一语文 上[M]. 北京:现代出版社, 2005.04.第6-7页2、 甘其勋主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阅读 语文版 九年级 下[M]. 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6.01.第26-2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注释
重阳:重阳节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岁岁:年年。
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黄花:指菊花。
分外:格外。
劲:强劲。
不似:不类似,不像。
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参考资料: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9:40-4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参考资料:

1、 朱向前著. 诗史合一 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01.第236-23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此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极写景色之瑰丽。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参考资料:

1、 何振华主编. 中学教材标准学案 高一语文 上M. 北京:现代出版社, 2005.04.第6-7页2、 甘其勋主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阅读 语文版 九年级 下M. 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6.01.第26-2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剑客 / 述剑

: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示 一作:似)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十年磨成一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还未试过锋芒。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示 一作:似)
如今将它取出,给您一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

参考资料:

1、 《少儿国学文化经典导读》编写组.唐诗 .通辽市: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77页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霜刃:形容剑锋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示 一作:似)
把示君:拿给您看。

参考资料:

1、 《少儿国学文化经典导读》编写组.唐诗 .通辽市: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77页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示 一作:似)

  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绾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寿阳曲·潇湘夜雨

: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舟中灯火昏暗,客居他乡的我从梦中醒来,声声夜雨滴得人心碎难眠。深夜,在这孤零零的小舟中离家万里,仿佛那不是雨滴,是远离故乡的人思乡的清泪涟涟。

参考资料:

1、 周寅宾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45-2462、 作品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辑.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双调:宫调名。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潇湘夜雨:曲题。“潇湘夜雨”是宋元人所称“潇湘八景”之一。潇湘:原指湘水与潇水在零陵的汇合处,后用以指湖南。梦回:梦醒。

参考资料:

1、 周寅宾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45-2462、 作品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辑.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这是马致远写的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支曲子将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曲中,然又自出机杼地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

  这是马致远写的又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曲中也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曲开篇“渔灯暗,客梦回”两句写在水上过夜的情景。潇湘自古为鱼米之乡,故以“渔灯”二字开头,巧妙地抓住了“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气氛。“客梦回”的“客”系作者自指,此字为下文的思家作了铺垫。“梦到什么,作者未写。梦回人醒,却是孤舟夜雨,故下面紧接”一声声滴人心碎“。这句写对深夜雨声的感受。

  “孤舟五更家万里”写了离家之远,孤身之苦。“孤舟”照应“鱼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 “客”。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为“心碎”之第一层烘托和具体内容的揭示。

  “是离人几行情泪”,再写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层烘托。闻雨伤心,离情顿生,乃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马致远将这种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此曲,然后有自出机杼,将雨、泪、情、景融为一体。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周寅宾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45-2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中秋登楼望月

: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为他修治,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参考资料:

1、 柏宏军 .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6年1月 :第197页 .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bàng)珍。
万道虹光:引用民间传说。传说月圆之时,蚌才育珠。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修月户:传说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参考资料:

1、 柏宏军 .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6年1月 :第197页 .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铁瓮城高耸入云,邻近青天,白尺高的望海楼好像飞上了铁瓮城与青天相连。挥毫赋诗时江水携带着涛声流到了笔下,不禁想起了三峡,举杯豪饮时点点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阵阵号角声好像催促太阳落山,江面上无缘无故升腾起白色雾气。坎坷的往事忽然涌上心头,哪里的景色能让我赏心悦目呢?不论面对春风还是面对秋月,我的心头却感到茫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

: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珍贵稀有的仙树种植在后宫庭前,瑶草布满了室内镜边。去年的花树依然生机勃勃,繁花锦枝,又在今年的月圆之夜竞相开放,香气袭人。不要让这一切有变化!请让青春年少,如同这花月一般永驻。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玉树: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后庭:指后宫。瑶草:《遗山乐府》中作“瑶华”。指传说中的香草。偏:偏倚,偏失,指变化。和月和花:《花草粹编》、《遗山乐府》中均作“和花和月”。和,共,同。教,令,使得。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年华的依恋之情。整首词通过玉树,瑶草,花,月长存不朽的向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年少青春的深深依恋,而这种浓厚的依恋,却正是建立在明知以后将要失去的无奈和恐惧之上,这种感情在后主词中,是不常见的。

  开篇两句写景,点明地点和环境,自富贵气渗透出作者强烈的依恋之情。“去年”和“今年”都是虚指,写美好的生活画面,时间的推移并不能使美好的事物转变,“花不老”并不是真的花从不凋谢,而是在人眼中永不凋谢;“月又圆”也不是今日才圆,而是未见缺,只见圆。这里的描写,以心理真实去刻画生活真实,用情感真实塑造了艺术真实,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在后三句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作者把过去的感受化成独特的人生期待和追求,他希望能真的象自己想象的那样,花不凋、月常圆,人也和花和月一样,青春永驻、幸福常在。

  应该说,李煜前期的作品中春怨秋闺词很多都有对人生的感叹和希望,但有如这首词一样热切的企盼和依恋的情绪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大概因为他那时并不能真正体味到“失而弥珍”的道理,所以他前期作品虽然怨深愁切,但对生活的底蕴却并未有更深的感触。而只有当他真正体味到一切将失而不能复得进,他方能真正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依恋,而这种依恋恰恰是建立在对未来的恐惧和忧虑之上的。由此可见,这首词大概为李煜中期的作品。

  这首词篇幅短小,但所指极大,语言明白如话,但字字寓有深意,通俗中见别致,白描中见含蓄,表现了作者驾驭文思言词的较高功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

:
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
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
袛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
等不到煮饭就得向官府报到,岂敢违背王事规定的期程?

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
连夜乘船从江夏出发,一觉醒来已经到达汉阳城。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
麻烦乡里邻居赶来送行,杯盘里泻的酒有浊有清。

袛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我只该在蛮瘴之乡老死,难得再有机会报答故人的深情。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2-183

接淅(xī)报官府,敢违王事程。
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来不及将生米煮熟。淅:淘过的米。敢:岂敢。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程:期限。

(xiāo)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
“宵征”句:是说连夜从武昌出发。宵征,夜行。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zhuó)清。
追送:偏义复词,实指“送”,殷勤地送别。浊清:偏义复词,实指“清”,清香的好酒。

袛应瘴(zhàng)乡老,难答故人情。
瘴乡:南方瘴疠之地,易使人生病。这里指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老:终老,到老死去。答:报答。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2-183
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
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
袛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此诗首联“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描写出一片紧张、急迫的气氛:贬谪的命令催魂逼命,急如星火,连做饭的工夫也没有;“王事”在身,不敢有片刻的耽搁。这里作者用“接淅”的典故恰当地比喻了官命之急迫,其悲愤心情透出纸背。次联承接上联之意,通过时间、地点的转换,具体地描写出舟行之急。这一联诗意急切,如同《诗经·召南·小星》所状写的“肃肃宵征,夙夜在公”。两个对偶句语气又极流畅,而且切合水路舟行急速的事实。“王事”紧迫,江流湍急,船行飞快,诗中将那情景和气氛描写得十分生动。颈联写邻里、朋旧赶来送行的情景。“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叙事中透出无限的情意。“追送”和“浊清”都是偏义词:“追送”就是“送”,“烦”字透出作者的感激之意;“浊清”实指“清”。但是,“追送”的“追”字又进一步把前面两联的紧迫气氛渲染出来:诗人走得那样突然,以至邻里、故旧事先都没有得到消息,而仓促之间追到汉阳为之饯行。那泻入杯中的一杯杯饯行酒,包含了很多深情厚意。末联写诗人的感慨:“袛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此番谪居边远之地,功名前程乃至生命都是不可卜知的,这一切诗人也不计较,只是“故人”的友谊和真挚的感情永远无法报答,这才是终身遗恨的事。作者自崇宁二年(1103年)十二月十九日从武昌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方于次年夏天到达宜州贬所,到宜州后仅一年,便怀着冤愤与世长辞了。老死瘴疠之乡而“难答故人情”,成为他留给“故人”的诀别之辞。

  这首诗是因亲朋故旧饯行,内心感念不已而写的,因此感情真挚动人,用典较少,语言平易流畅,不像黄庭坚其他的诗那样刻意雕琢,讲求险怪奇丽。但是,诗的章法仍然是谨严细密的,四联之间,起、承、转、合的关系颇耐寻究。首联“起”,叙述紧急离开武昌的原因:王事在身,必须“接淅”而行。颔联“承”,承接上联之意,具体描写行程紧急、必须“宵征”的情形。颈联“转”,由行程的紧迫转为写邻里的追送和置酒饯别。末联“合”,归结点题,抒发离别之情。黄庭坚长于律诗,而律诗的章法是颇有诀窍的,其中之一便是“起、承、转、合”。《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到香菱向林黛玉学诗,林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这里曹雪芹通过林黛玉之口说出的这段话,有助于揣摩理解黄庭坚这首律诗艺术上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李敬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75-57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