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出自唐代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汉家旌(jīng)帜满阴山,不遣(qiǎn)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
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简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戴叔伦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241篇诗文

猜你喜欢

橘柚垂华实

: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橘柚挂满了美好的果实,但却生长在深山旁侧。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
听说您喜好我的甘美,我就暗暗自个修饰起来。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托身珍美光洁的玉盘,经历年月期待主人品尝。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但主人不赏识我的美质,久搁而颜色由青变黄。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倘若要人们深入了解我,还得凭借您作介绍啊。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83-184

橘柚(yòu)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柚:或作“櫾(yòu)”,果名,橙类。

闻君好(hào)我甘,窃山自雕饰。
君:指某位享用者。好:喜爱。窃:私下,私自。雕饰:雕琢文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委身:托身。“委身玉盘”,比喻投入仕途。历年:经历年岁。冀:希望。

芳菲(fēi)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芳菲:芳香,香气。不相投:言不合意。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倘:假使,如果。欲我知:想了解我的意思。这是“欲知我”的倒装。羽翼:指辅佐的人或力量。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83-184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这是一首比兴体的作品,诗人借橘柚为比,来写自己的遭际和心愿。咏橘见志,屈原早年就写有《橘颂》,其开头几句写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意思是说,天地孕育的美好的橘树,它只适应南方的水土,它把根深深扎入南国的土地,再也不愿意迁徙。这显然是借以表现自己的独立不阿、洁身自好的品格。这首“古诗”的写法当受到屈原的启发,但用意却不同。

  此诗开头写道:“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前句着一“垂”字,见出佳果累累,后句以一“乃”字转折,见出所生非地、难为人知的遗憾。可见此橘并不“壹志”于“不迁”,而是觉得自己具备这样的美质,就要见食、见用。这是比喻自己本是怀才而隐居的人。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这里用第一人称。这表现了橘为人知时的欣喜、投其所好的心计。一旦听说就如此这般,也见出它的急不可待。由不为人知到为人知,这是橘的命运的一大转折。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果然得以进献于某公了,托身于珍美光洁的玉盘中,更觉得殊荣莫比,这句顺承前句,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快意。下句略作顿挫,说经历年月期待主人品尝,这既见它心情的迫切、专注,又微露主人的倦怠、冷淡,似有不祥的预兆。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到底愿望还是落空了,主人不赏识它的美质。“芳菲”,是香气,“青黄”,是美色,也就是《橘颂》所云“纷媪宜修”“青黄杂糅”。一个“忽”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似为人知、终究还不见用,这又是一大转折,也是它命运挣扎中的失败。这两句以橘柚具芳香而不能中人之意,比喻自己虽怀才而不见用,年华空掷。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这两句是在“青黄忽改色”时还希望主人见食,主人见食它才能广为人知,若否,那就没有指望了.这是它忍着满腔的痛愤向主人恳求,见出心中的委屈、痛苦。这是希望在位者推荐的意思。此时它还没有完全绝望,用语也显得较委婉,可谓哀切。

  此诗通篇将橘人格化,除头两句外,都用第一人称,让橘自我表白,它的希冀,它的用心,它的颀喜,它的怨望,表现得很是真切。《橘颂》的橘还是居于客体位置,此处已为主体,就便于曲曲传出它的内心了。此诗仅十句,组织得法,两个波折,显示了命运的挣扎情状,也易动人观感。其作者的志趣与屈原相较,自有高尚鄙俗之分,却也是那个时代士人的常情常态。吏治的腐败,察举的荒谬,士人为求进身,只得投靠当权者。攀附请托,因人成事,是汉末吏治一大特征,所以有这种诗的出现,有“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呼喊。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83-18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萤诗

: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夏末秋初时腐草一起化为萤火虫,现在却在夜空中轻轻飘荡。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
飞舞在空中就像陨落的星星,拂树而过的萤火虫,仿佛是树间开放的花朵。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屏风被那神奇的火光照亮,门帘上也似乎缀上了一颗颗夜明珠。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如果您拾取我这发光的小虫,那我毫不吝惜自己的微躯。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将:和、与、古代传说夏末秋初时分,腐草化为萤,所以本句云“本将秋草并”。并:一起。

腾空类星陨(yǔn),拂树若生花。
星陨:天星坠落。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lìn)此生轻。
不吝:指不吝惜。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咏萤》是梁简文帝萧纲的咏物诗之一,此诗通过“类星陨”、“若生花”、“疑神火”、“似夜珠”一连四个比喻,把萤火虫的异常光彩鲜明地表现出来,并以此托物寓意,采用拟人手法,表示只要遇到知音,便要不惜一切,奉献出微薄的力量。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写的是萤火的产生与出现。古代传说夏末秋初时腐草化为萤,故云“本将秋草并”。如今它出现在夜空,在晚风中悠悠地飘荡、“今与夕风轻”的“轻”字用得恰当,它既是形容风,又是形容萤火。读者闭眼一想,便似乎感到初秋微风的吹拂;又似看到暗夜中点点萤火,是那么轻盈可喜。残暑已经消退,清新的秋夜令人多么适意!

  接着的四句描绘萤火的形象。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二句写萤火在庭院中飞舞,说它如星星陨落,已让人感到有趣,不过这意象前人已经用过,如潘岳的《萤火赋》说“彗似移星之流云”。“拂树若生花”则叫人感到诗人想象之丰富。当然,潘岳也曾形容道“熠熠若丹蕊之初葩”。说萤火像初开的红色花朵,但那还只是静态的比喻。萧纲这儿用了“拂”字、“生”字,便富于动态。树丛本是黑黝黝的一片,忽而这里那里闪现出光亮,似乎花儿在顷刻间绽放。“拂”字表明那光亮不是静止的,而是轻盈地流动着;那“花”也就乍明乍灭,这里谢了那里又开了,宛如节日的焰火。多么奇异的景象!多么天真的意趣!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二句写萤火飞入了室内。诗人换了一种写法:不说萤火如何如何,只说它在一片漆黑中看见了屏风被神气的火光照亮,门帘仿佛缀上了颗颗夜明的宝珠。因为闪闪烁烁,不点自亮,所以说是“神火”。诗人那种孩子般的惊喜,流露于诗句之间。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诗人设想萤火虫是很愿意被喜爱它的人所收拾的。它说:倘若您愿意拾取我这发光的小虫,那我毫不吝惜自己的微躯。以这种拟人的写法结尾,更给全诗增添了几分妙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原隰荑绿柳

: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旷远原野上春光来得早,晴天下江上杨柳长满堤。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掸开尘埃生出嫩绿之色,拨开雪花可见柔软嫩芽。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碧玉似的柳芽还很短小,金黄色的柳丝尚未长齐。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冷风吹来杨柳摆弄腰肢,有如春闺人眉间生情意。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恐怕狂妄之人胡乱攀折,望引高雅之客心欢情迷。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初春的啼莺将要出幽谷,应当可借得一枝来栖息。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253-254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6

(jiǒng)野韶(sháo)光早,晴川柳满堤。
迥野:指旷远的原野。韶光:美好的时光。此指春光。柳满堤:一作“映柳堤”。晴川:晴天下的江面。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yí)
拂尘:掸除尘埃。柔荑:指柔软初生的白茅嫩芽。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牙:指柳树的嫩芽。缕:指柳丝。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guī)
寒吹:冷风。春闺:女子的闺房。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狂夫:无知妄为的人。逸客:超逸高雅的客人。

新莺(yīng)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新莺:初春的啼莺。出谷:从幽谷出来。常喻指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一枝栖:比喻栖身于极小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253-254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6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八编入“省试”类。明曾益撰,清顾予咸、顾嗣立补撰《温飞卿诗集笺注》卷九据《文苑英华》补入,注云:“此省试题也。”其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253-25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净沙·湖上送别

: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红色的芭蕉花照映着隐隐约约的窗纱,朱红色的门帘是个小门小户的人家。绿色柳树下一位公子骑着一匹马,正在匆匆离开这户人家在断桥西边便是白堤,满湖的蒙蒙细雨笼罩着忧愁的花。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306
红蕉(jiāo)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共二十八字。红蕉:红色的芭蕉花。朱帘:朱红色的门帘。断桥:在浙江杭州西湖白堤上。原名保佑桥,唐时称断桥。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306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首二句先写送者与行者所居环境幽雅安适。“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曲。”暗示出这是一对情侣之间的送别,实际是作者的情侣送他。红蕉花的色彩隐隐约约地映在窗纱上,小巧幽雅的宅院,门上挂着朱红色的门帘,这是多么宁静清幽的环境.这是离开人叫头看到的情景。“红蕉”多被文士比喻为美女,白居易在《东亭闲望》诗中说:“绿桂为佳客,红蕉当美人。”而这里的红蕉在隐隐纱窗里,是否就是美人。 “朱帘小小人家”,娴静幽雅的小院小户,却充满一种甜情蜜意的感觉,也是离人眼中所见,那几分眷恋之情就在这种氛围里。

  三、四句写行色匆匆,没有思想准备,且又是在断桥分手,更加令人伤心。此是以动景映衬别愁。一对情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依依不舍地分手了。行人骑着马在杨柳掩映的路上匆匆离去,佳人在注目远送,挥手致意,依依惜别。行人在断桥西面的白堤上离开这个令人缱绻温馨的所在,这里曾经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记忆。

  结末一句,移情于物,以满湖烟雨和含愁之花,将离愁别绪物我融一。“满湖烟雨愁花。”这时,整个湖面被蒙蒙的烟雨所笼罩,湖面上到处是充满忧伤而含泪的荷花。这一句以景托情,迷蒙的景物与迷茫的情思相统一,构成一幅凄迷的意境,风情旖旎,风情无限。同时又与开头“红蕉”照映,的确含蓄蕴藉,深得小令三味。

  这首小令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作者写离别,但送别之人是谁,始终没有露面,只以红蕉、朱帘、愁花暗示送人之人是一位女子,送别是其一对情侣之间的相送。作者没有一句言情,却通过小小人家之美,西湖烟雨之愁,尤其是含愁之花,将缠绵悱恻之爱,依依不舍之情都表现出来。是借景抒情之典范佳篇。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3062、 蔡践.元曲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2003、 蒋星昱.元曲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6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一只只幼小的山鸡隐伏在竹笋根旁,没有人能看见;河岸的沙滩上,刚出生的小野鸭依偎在母亲身旁安然入睡。

糁径杨花铺白毡(zhān),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zhì)子无人见,沙上凫(fú)(chú)傍母眠。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