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遵度
崔遵度(954~1020)北宋官员、古琴家。字坚白,本江陵(今属湖北)人,后徙淄川(今山东淄博)。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为和川主簿。知忠州时适遇李顺起义,弃城走,贬崇阳令。真宗即位,复太子中允,改太常丞、直史馆,编修两朝国史。累官左司谏。仁宗以寿春郡王开府,命为王友。储宫建,加吏部郎中兼左谕德。著有《琴笺》,明确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美学思想,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1篇诗文
崔遵度(954~1020)北宋官员、古琴家。字坚白,本江陵(今属湖北)人,后徙淄川(今山东淄博)。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为和川主簿。知忠州时适遇李顺起义,弃城走,贬崇阳令。真宗即位,复太子中允,改太常丞、直史馆,编修两朝国史。累官左司谏。仁宗以寿春郡王开府,命为王友。储宫建,加吏部郎中兼左谕德。著有《琴笺》,明确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美学思想,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1篇诗文
崔遵度,自幼纯介好学,7岁就从叔父学习经学,时常向叔父提一些有关春秋编年、汉书纪传的问题。他叔父对人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可以成名的!”太平兴国八年(983)崔遵度中进士,初任和州主簿,后改任临汾主簿。绥州无定河经常泛滥,他作“纪”以盼整治。宋真宗端拱初年,迁转运副使。朝廷新建秘阁,崔遵度以文才出众入选,擢为著作佐郎。淳化年间,迁殿中丞,又出任忠州(今四川忠县)知州,当地农民暴动,袭占州城,崔遵度投江尽忠,被部下救起。因守城失利,他被降为崇阳(今湖北崇阳县)县令。咸平初年,恢复原品衔,授为太子中允。
真宗景德年间,朝廷决定编修太祖、太宗两朝《国史》,由于这是宋朝第一次编修《国史》,因此格外慎重,崇政殿在全国官员中选拔能胜任此举的人。崇政殿调阅崔遵度所著的文章后,十分高兴,于是召入舍人院。不久改任为太常丞,供职史馆,与路振同为编修官,负责两朝《国史》的编修。大中祥符元年(1008),又受命同修当朝皇帝真宗的《起居注》,进为博士,再授崔遵度为左司谏。
崔遵度平日沉默少语,与世无争,淳澹清素,淡泊名利。掌修史书十余年,恪尽职守。
祥符七年,宋真宗在京都开封之东郊建坛祭天地及太祖、太宗二位先帝,崔遵度与张同为典记。祥符九年,皇太子、寿春郡王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开府,真宗命宰相择选德才兼备之士辅弼,朝中大臣一致推举崔遵度担当此任,于是他与张士逊同为太子赵祯之友,改任户部员外郎,赐金紫光禄大夫。真宗亲作七言诗一首以赠。两朝《国史》修成后,崔遵度改授吏部员外郎。不久又升礼部郎中,充咨议参军,又兼史部吏左谕德。天禧四年(1020)病逝。
崔遵度是“西昆体”诗派的主要作者之一,有文集20卷。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中收有崔遵度的诗。其题材多咏唱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是他在修书的余暇从“遗编”和“前作”里摭拾芳润作成的。诗歌内容虽然显得单薄,感情也不十分充沛,但词藻华丽,声律谐和,对仗工稳,在艺术上超过了晚唐五代的诗歌。
崔遵度的音乐著作也在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代表作是《琴笺》。该著作对乐器、乐理、乐情都进行了精当的表述。尤其是对于乐谱十三徵在古琴上的演奏技法、合弦调配、心灵感应等方面的表述具有独特的见地。如为了达到弦尽而音不灭的效果,他指出了六根琴弦相互呼应的要旨:“一必于四,二必于五,三必于六。”他的这种音乐理论和演奏操作紧密结合的写法,弥补了同类著作的缺陷。《琴笺》内容也填补了以前音乐著作的空白。正如崔遵度自己说的,作《琴笺》是为改变音乐著作“苟其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