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

赵光义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光义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年十月七日甲辰(939年11月20日)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 起初,赵光义之母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有娠怀孕,直到赵光义出生的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

  赵光义从小聪颖而不群,与别的孩子游戏,都畏服于他。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光义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

  赵匡胤即位之后,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领泰宁军节度使。征讨李重进之后,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进占太原之后,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登基为帝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u0026nbsp;

  当政初期

  赵光义继位后首先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侄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赵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宋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三个女儿为国公主。宋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而一些宋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赵光义都予以赦免。

  不过,赵光义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其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宋太祖朝的大臣。此外,赵光义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赵光义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宋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

  南征北战

  赵光义稳固帝位后,继续统一事业。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赵光义于二月率军亲征,宋军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

  同年五月,赵光义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失败。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宝上奏赵光义,请求趁交趾(越南)丁朝内乱之机南下讨伐,恢复汉唐故疆,统一交趾(越南)。于是,赵光义任命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任命兰陵团练使孙全兴、漆作使郝守俊、鞍辔库使陈钦祚、左监门将军崔亮为兵马都部署;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阁门祗候王僎为兵马都部署,伺机进攻丁朝。但在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白藤江之战中先胜后败,统一交趾(越南)的计划最终成为泡影,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独立地位。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派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军进军顺利,而主力东路军屡遭辽军挫败,粮道被切断,终未能与中西二路汇合,于岐沟关大败而溃。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西路主将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三日而死。之后,北宋在对西夏党项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屡次失败,但因其厌战,与宋廷议和。赵光义以亲信傅潜、王超、柴禹锡、赵镕、张逊、杨守一及弭德超等为禁军统帅,多庸碌之徒,临阵惧战。

  淳化四年(993年)农历二月,四川爆发王小波和李顺发动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所到之处调发富家大姓除生活品外一切财产于众,得到蜀地农民呼应。次年正月,起义军占据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赵光义得知后派遣两路大军讨之,起义军终于至道二年(996年)彻底失败。

  传位难题

  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赵光义。赵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曾经随赵光义出征过太原、幽蓟。本是最合适的皇储。不料赵元佐却因叔父赵廷美冤死而发疯。

  雍熙二年(985年)重阳节,赵光义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赵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陈王赵元佑去看望赵元佐。赵元佐得知设宴一事,怒气难平,一个劲喝酒。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一时间,殿阁亭台,烟雾滚滚,火光冲天。赵光义得知后,猜想可能是赵元佐所为,便命人查问,赵元佐予以承认。赵元佐被废为庶人。其后以次陈王元佑成为众意所嘱的皇储人选,而赵光义也有此意。

  雍熙三年(986年)农历七月,赵元佑改名赵元僖,并封开封府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储。同年,雍熙北伐失利。赵普上《谏雍熙北伐》奏疏,得到赵光义嘉赏。后来,赵元僖也上疏论及伐辽之事,为赵光义采纳。

  端拱元年(988年),赵普第三次为相,威权一时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拢赵普的陈王元僖也晋封许王,更加巩固了皇储地位。赵普罢相后,赵元僖又与另一位宰相吕蒙正关系密切。立储之事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不想在淳化三年(992年)农历十一月,赵元僖早朝回府,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便去世了。赵光义极为悲伤,罢朝五日,并写下《思亡子诗》。

  赵元佐被废,赵元僖暴死,储位储空缺,于是冯拯等人上疏请早立太子,赵光义便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议论继承问题。

  后来,赵光义被箭伤所扰,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就此私下询问寇凖。在寇准的支持下,终于在至道元年(995年),赵光义三子寿王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赵光义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赵光义却闻而不悦。后在寇凖的劝解下心情才好转。\u0026nbsp;

  病重去世

  至道三年(997年)农历三月,赵光义崩于东京宫中之万岁殿,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二年。皇太子赵恒登基为帝,是为宋真宗。群臣上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同年农历十月,葬在永熙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为政举措

  政治

  赵光义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军事

  宋太宗朝与北方辽国契丹政权、西北夏州党项政权间的战争频发。为了更好地控制与驾驭出征将帅,宋太宗开始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将帅应对谋略、攻守计划,或授以阵图以指挥前线将帅作战。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宋太宗朝“将从中御”政策施行效果并不尽理想。

  赵光义对辽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两次北伐中,军粮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负;幽州及其周边遭遇兵燹,军粮供给受限;军粮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军粮供应的困境限制了宋军的军事行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赵光义两次北伐的失败。

  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

  外交

  赵光义在处理民族外交问题上,先由“备边通好”转向“图制契丹”,再由“图制契丹”转向“联夷攻辽”,最终由“联夷攻辽”转向“修德以怀远”。

  北宋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辽接着又进行了几次战争。赵光义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并采取了若干较为有效的防御措施。同时,又积极主动去谋求对辽和平。

  文化

  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年间下诏,组织人员修成:《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赵光义开创升平诗歌之后,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了宋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赵光义本人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赵光义喜好书法,善长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也是赵光义亲自题写的。

  宗教

  赵光义即位的第一年,就剃度僧尼17万余人。赵光义在位期间,大建佛寺,在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地建造了为数不少的寺院。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赵光义敕令内侍张廷训主持重修五台山上的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等10所佛寺,并铸造金铜文殊像,安置于真容院。同年,赵光义诏令峨嵋山白水寺高僧茂真重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诸寺,又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达62吨,供奉于白水寺,也就是现在的万年寺。

  赵光义积极赞助佛经翻译事业。太平兴国五年(980),他在东京设立译经院,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811年)以来中断了170年之久的佛经翻译工作。由于宋太宗奉佛,西域、天竺僧人携带经文来到汉地者络绎不绝。其中天竺僧人法天、施护、天息灾,都曾在宋太宗开设的东京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活动,并御派汉地僧人法进、常谨、清沼等人充任笔役,协助译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轶事典故

  开卷有益

  宋太宗好读书,“开卷有益”典故即来自他。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开卷有益(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王有仁心

  《太宗实录》和《国史·道释志》记载:宋立国之初,有神降于凤翔府周至县民张守真家,自言:“天之尊神,号黑杀将军。”守真遂为道士。每神欲至,室中风萧然,声如婴儿,守真独能辨之。凡百之人有祷,言其祸福多验。开宝九年,太祖召守真,见于滋福殿,疑其妄。十月十九日,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降神,神有“晋王有仁心”等语。明日太祖晏驾,晋王即位,是谓太宗。诏筑上清太平宫于终南山下,封神为翊圣将军。\u0026nbsp;

  《翊圣别传》也有类似记载:开宝中,有神降于凤翔府俚民张守真事,自称玄天大圣玉帝辅臣,其声婴儿,历可辨,远近之民祷祠者旁午。太祖召至京师,设醮于宫廷,降语曰:“天上宫阙成,玉锁开,十月二十日陛下当归天。”太祖恳祈曰:“死固不惮,所恨者幽并未并,乞延三数年,俟克复二州,去亦未晚。”神曰:“晋王有仁心,历数攸属,陛下在天,亦自有位。”(时太宗王晋为开封尹)太祖命系于左军,将无验而罪焉,既而事符神告。太宗践祚,度守真为道士,仍赐紫袍,遂营庙于??之太平镇,神位次序,殿庑规模,一由神授,仍尊黑杀,号为翊圣。至仁宗朝,追谥守真为传真大法师。\u0026nbsp;

  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源自《宋史·本纪第五·太宗二》:淳化四年二月壬戌,太宗“召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是日,雨雪,大寒,再遗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

  北宋都城开封,虽然地处黄河以南,但到了冬季,仍然是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宋史》中多有大雪天寒的记载,一般贫困居民仍不免挨饿受冻

  北宋淳化四年(993)二月,宋太宗赵光义为展现京城开封的祥和气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故下诏赐给京城年事已高者御寒衣物,百岁老人则另外加赐涂金带。恰好这一天,京城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又派遗中使赐给孤老贫穷者每人千钱及若干米、炭。

  作为北宋最高统治者的宋太宗,能够在寒冷的冬季,心系天下苍生,于是,从宋太宗开始,“雪中送炭”的典故就流传开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