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三首·其一

: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gòu)患。
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中国:中原地区。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委身:置身。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bà)陵岸,回首望长安,
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高冈。

悟彼下泉人,喟(kuì)然伤心肝。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喟然:伤心的样子。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遘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遘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遘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遘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
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
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中国:中原地区。 
委身:置身。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高冈。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喟(kūi亏)然:伤心的样子。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这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这时王粲逃往荆州,依靠刘表以避难。此诗是王粲初离长安往荆州时所作。当时他是十六岁。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第157-16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粲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3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涉江采芙蓉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参考资料:

1、 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294-295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采之欲遗(wèi)谁,所思在远道。
遗:赠。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参考资料:

1、 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294-295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赠送,远道:远方。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还顾:回顾,回转头看。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没有尽头。这两句是说,回顾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飘迫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指夫妻。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终老:终生。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0-14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橘柚垂华实

: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橘柚挂满了美好的果实,但却生长在深山旁侧。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
听说您喜好我的甘美,我就暗暗自个修饰起来。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托身珍美光洁的玉盘,经历年月期待主人品尝。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但主人不赏识我的美质,久搁而颜色由青变黄。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倘若要人们深入了解我,还得凭借您作介绍啊。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83-184

橘柚(yòu)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柚:或作“櫾(yòu)”,果名,橙类。

闻君好(hào)我甘,窃山自雕饰。
君:指某位享用者。好:喜爱。窃:私下,私自。雕饰:雕琢文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委身:托身。“委身玉盘”,比喻投入仕途。历年:经历年岁。冀:希望。

芳菲(fēi)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芳菲:芳香,香气。不相投:言不合意。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倘:假使,如果。欲我知:想了解我的意思。这是“欲知我”的倒装。羽翼:指辅佐的人或力量。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83-184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这是一首比兴体的作品,诗人借橘柚为比,来写自己的遭际和心愿。咏橘见志,屈原早年就写有《橘颂》,其开头几句写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意思是说,天地孕育的美好的橘树,它只适应南方的水土,它把根深深扎入南国的土地,再也不愿意迁徙。这显然是借以表现自己的独立不阿、洁身自好的品格。这首“古诗”的写法当受到屈原的启发,但用意却不同。

  此诗开头写道:“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前句着一“垂”字,见出佳果累累,后句以一“乃”字转折,见出所生非地、难为人知的遗憾。可见此橘并不“壹志”于“不迁”,而是觉得自己具备这样的美质,就要见食、见用。这是比喻自己本是怀才而隐居的人。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这里用第一人称。这表现了橘为人知时的欣喜、投其所好的心计。一旦听说就如此这般,也见出它的急不可待。由不为人知到为人知,这是橘的命运的一大转折。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果然得以进献于某公了,托身于珍美光洁的玉盘中,更觉得殊荣莫比,这句顺承前句,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快意。下句略作顿挫,说经历年月期待主人品尝,这既见它心情的迫切、专注,又微露主人的倦怠、冷淡,似有不祥的预兆。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到底愿望还是落空了,主人不赏识它的美质。“芳菲”,是香气,“青黄”,是美色,也就是《橘颂》所云“纷媪宜修”“青黄杂糅”。一个“忽”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似为人知、终究还不见用,这又是一大转折,也是它命运挣扎中的失败。这两句以橘柚具芳香而不能中人之意,比喻自己虽怀才而不见用,年华空掷。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这两句是在“青黄忽改色”时还希望主人见食,主人见食它才能广为人知,若否,那就没有指望了.这是它忍着满腔的痛愤向主人恳求,见出心中的委屈、痛苦。这是希望在位者推荐的意思。此时它还没有完全绝望,用语也显得较委婉,可谓哀切。

  此诗通篇将橘人格化,除头两句外,都用第一人称,让橘自我表白,它的希冀,它的用心,它的颀喜,它的怨望,表现得很是真切。《橘颂》的橘还是居于客体位置,此处已为主体,就便于曲曲传出它的内心了。此诗仅十句,组织得法,两个波折,显示了命运的挣扎情状,也易动人观感。其作者的志趣与屈原相较,自有高尚鄙俗之分,却也是那个时代士人的常情常态。吏治的腐败,察举的荒谬,士人为求进身,只得投靠当权者。攀附请托,因人成事,是汉末吏治一大特征,所以有这种诗的出现,有“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呼喊。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83-18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度关山

: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天地间,人为贵。
万物生于天地,人类高贵无比。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设立君主管理百姓,成为世上正常规矩。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天子车辙国君马迹,畅通天下纵横各地。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决定人才优劣升降,掌握百姓繁衍生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我要赞美圣贤君主,他们总管国家疆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分封诸侯授给官爵,建立井田颁布法律。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宁烧丹书废除刑罚,也不乱开释罪先例。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舜时皋陶周时甫侯,作为狱官错在哪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可惜可叹后代人们,制度办法统统改易。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驱使百姓辛劳奉君,摊派徭役榨取民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虞舜下令漆饰食具,激起众国纷纷叛离。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哪如唐尧俭朴实在,用柞做椽且不削齐。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难怪世人赞赏伯夷,盼望搞好社会风气。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奢侈本是最大罪恶,节俭美德不容怀疑。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许由不肯接受天下,难道需要辨出道理?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只要实行兼爱尚同,再疏也会和睦亲密。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1-2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5-27

天地间,人为贵。
度关山: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牧:养育管理。轨则:法度、准则。轨,应遵循的规则。

车辙(zhé)马迹,经纬四极。
经纬:原指道路,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这里用作动词,指经由东西南北道路。四极:四方极远之地。四境。

(chù)(zhì)幽明,黎庶(shù)繁息。
黜陟幽明:贬退不明事理的人,提拔干练的人。黜,降职或罢免。陟,提升,升迁。幽明,分别指昏庸者和德才兼备者。黎庶:黎民庶民,即百姓。繁息:指人繁殖生息。

(wū)铄贤圣,总统邦域。
於铄:唔呀闪烁。总统:总揽,总管。邦域:国家,邦国的疆域。

封建五爵(jué),井田刑狱,
封建:封赏建立,封邦建国。五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井田:周代的土地制度。以方九百亩为一里,划为九区,形如“井”字,故名。刑狱:刑罚狱讼。

有燔(fán)丹书,无普赦(shè)赎。
燔:焚烧。丹书:古代用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一说指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即《洛书》。无普:不能普及。赦赎:允许犯人用钱物赎免罪刑。

(yáo)陶甫侯,何有失职。
皋陶:亦作“皐陶”。亦作“皋繇”。传说虞舜时的司法官。狱官或狱神的代称。甫侯:一作“吕侯”,周穆王时任司寇。泛指司法官。

(jiē)哉后世,改制易律。
嗟哉:感叹词。改制易律:更改制度变换律法。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劳民:使人民劳苦。役赋:劳役赋税。

(shùn)漆食器,畔者十国,
舜漆食器:虞舜用漆器为食器。食器,饮食用具。畔者:叛离者。畔,同“叛”。

不及唐尧,采椽(chuán)不斫(zhuó)
采椽不斫:采用柞木作椽,不加砍凿修整。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厉俗:激励世俗。厉,劝勉。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侈恶:奢侈的罪恶。俭为共德:言节俭是上下一致遵守的道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许由:传说中的隐士。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并且认为是对他的侮辱。讼曲:打官司,辨曲直。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qī)
兼爱:同时共爱。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尚同:崇尚同德。墨子的政治思想。戚:亲近。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1-2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5-27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度关山》一诗表现了曹操的政治理想。其内容讲的是执政者要勤俭、爱民、守法。曹操用法严峻,有犯必纠,这是一种法家精神,他反对滥用刑罚,提出要依法而行。曹操提倡节俭,《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不好华丽,后宫衣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褥取温,无有缘饰”。“俭为共德”是作者极力提倡的。

  此诗开头直接提出“天地间,人为贵”,凸现了诗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接着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君主贤明,制定法规,全国统一,以奢侈为大恶,以俭朴为美德。退昏庸,举明智,官吏尽职,百姓安定,人口繁息,设立刑狱,执法正当。人与人之间,退让不争,上下相同,彼此亲爱。

  全诗表达了诗人以“让”与“兼爱”为基础的大同思想,为了充分表达这一思想,诗人并写两面,一是通过叙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则,认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是国家昌盛的基本保证;二是通过尧舜之间的对比,提出纠正“侈恶之大”的方式,即“俭为共德”,在此基础上,提出“让”与“兼爱”,即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讼狱不兴的大同思想。从中可见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这首诗在内容上,反对“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蕴涵着孟子倡导的民本思想。在写作上,除了采用正面颂扬的形式之外,“嗟哉后世”八句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肯定了民本思想,揭示了奢华造成的后果。

参考资料:

1、 曹操 曹丕 曹植.三曹诗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相逢行

: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
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
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在狭窄的小路间相逢,道路太窄容不下车子。

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少年,停下车来问你家的情况。

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
你家的情况是容易知晓的,因为你家是这里的豪门大户,所以我不但容易知晓而且还难忘。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你家的门是用黄金做的,堂屋的用料是汉白玉。

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
你家堂屋里常常设有樽酒,还有赵地的歌女在这里演奏。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你家庭院中央有棵桂树,树上挂着很多彩灯,每当夜晚来临,这些灯光灿烂明亮。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你家有三个弟兄。家里的老二是皇帝的侍从,官为侍郎。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
他五天休一次假,当他休假回家时,一路上光彩照人。

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驾马所用的马勒是用黄金装饰的,围观的人很多,充满道路两旁。

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
进入家门,向左边的池塘望去,只见成对的鸳鸯飞来。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七十二只鸳鸯罗列成行,它们欢乐地在水里游着。

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
噰噰的声音叫个不停,在东西两侧还有白鹤鸣叫。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老大媳妇正在织罗绮,老二媳妇在织黄紫相间的绢。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老三媳妇没有事情可做,就拿着把琴瑟去堂屋。

“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老人在屋内安坐后,她便开始调弦准备弹奏美妙的乐曲了。

参考资料:

1、 傅锡壬.大地之歌——乐府.北京:线装书局,2012:109-112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不知何年少?夹毂(gǔ)问君家。
不知何年少:《玉台新咏》作“如何两少年”。毂:车轮中心的圆木,辐聚其外,轴贯其中。这里代指车。夹毂:犹“夹车”。

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堂上置樽(zūn)酒,作使邯郸倡(chāng)
置樽酒:指举行酒宴。作使:犹“役使”。邯郸:汉代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城西南。倡:歌舞伎。赵国女乐,闻名当时。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中庭:庭中,院中。华灯:雕刻非常精美的灯。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兄弟两三人:兄弟三人。从下文“中子”、“三妇”可证。“两”字无意义。侍郎:官名。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
五日一来归:汉制中朝官每五日有一次例休,称“休沐”。

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yuān)(yāng)
左顾:回顾。双鸳鸯:鸳鸯为匹鸟,总是成对并游。双鸳鸯,就是“双双的鸳鸯”,汉乐府诗中常用这种省字法。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音声何噰(yōng)噰,鹤鸣东西厢。
噰噰:音声相和貌,这里形容众鹤和鸣之声。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流黄:或作“留黄”、“骝黄”,黄间紫色的绢。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丈人:子媳对公婆的尊称。调丝:弹奏(瑟),调弦定音以奏乐曲。丝,指瑟上的弦。未央:未尽,这里是尚未调好音。“方未央”或作“未遽央”,“未遽央”与“未央”同义。

参考资料:

1、 傅锡壬.大地之歌——乐府.北京:线装书局,2012:109-112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
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
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此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六句是第一部分。两位驾车的少年(由歌者所扮),在长安的狭窄小路上迎面而遇。路实在太窄了,谁也过不去,于是他俩就干脆停下车,攀起话来了。素不相识,没有太多的共同话题好谈。于是就面对酒宴上的主人夸起他家的声势显赫和无比豪富来。“君家”即“你的主人家”,“你的主人家是那么容易让人知道,知道后又是那么难以忘却”——这两句巧妙的恭维话,自然让坐在那里听歌的主人满心欢喜。这一部分可以算是引子,往下十八句,是第二部分。两位少年一唱一和,争着夸说主人家的种种富贵之状。“您家外部是黄金为门,内里是白玉为堂。”一金一玉,其建筑之富丽堂皇可知。“您家中是樽中酒常满,座上客常有,待客时,还有产于邯郸的美丽歌伎供驱遣献歌献舞。此时庭中桂树正在飘香,堂内华灯煌煌,照得通室明亮。”有酒有客,有美女有华灯,其权势地位、荣乐享受可知。以家僮身份出现的少年则说:“我家乃官宦之家,家中兄弟三人,别人不提,就说老二吧,他在朝中做侍郎,每当休沐日回家,一路上好不气派,马笼头全是黄金为饰,道路生光;路旁观者如云,啧啧赞叹,挤满路旁。”有正面写,有侧面写,其显赫之势可知。再说到家情况:进得家门,左顾右盼,只见庭前池中一大群鸳鸯,双双对对排列成行;又闻家中所养白鹤,于东西厢发出噰噰鸣声。它们都在欢迎主人的归来。有禽则有池,其庭院之广大可知。这一段,分四层对这一豪富之家的富贵、气派、享受极意铺排渲染,以见其不同寻常,从而与上文“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的话相照应,以见言之不虚。至此,这位豪富在长安城中的权势、地位是如何,便不言而喻了。“大妇织绮罗”六句是第三部分,写家中三妇所为。“我主人家中三子各有一妇,大妇、中妇长于织作,能织绫罗绸缎。小妇另有所长,一到全家团聚之日,便以鼓瑟来为全家助兴。”“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二句有双重含义,一是承小妇挟瑟说,是转述小妇语:“请公公高堂安坐(当然也包括家中其他成员),听我奏一曲。”这层意思显得亲切风趣,气氛活跃。二是借此语兼而表白歌者自己奏曲献歌的心愿。丈人,从前一层意思说,是称公公,从后一层意思说,是尊称主人。这一段写三妇之所为,以见这一豪富之家的家礼家风和家庭之乐,同时也暗示媳妇们能有如此才能,把家事操持得井井有条,则家中其他人员的才干,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六句,后代诗人多敷衍其诗意,形成了《三妇艳》等一系列新的乐府诗。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对那位主人家的富贵享乐作铺排渲染,写得气氛热烈、生动夸张,笔法犹如汉代大赋,尽管没有佳句妙语,但其气势也足以打动和感染读者。这种玉堂金马的重叠堆积,正是汉代国力强盛的折光反映;而这种层层铺排、极力渲染的笔法,使诗歌充满着力度和厚度,这也正是汉代民族力量浑厚、民族精神旺健的反映,从中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汉代被称为封建社会之“盛世”是信然不诬的。这,就是此诗所具有的社会认识价值。它和《东门行》、《妇病行》等反映贫苦人民生活的乐府诗一样,都是后人了解汉代社会真貌的不可缺少的媒介。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0-9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惜誓

:

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
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
观江河之纡曲兮,离四海之霑濡。
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虚。
飞朱鸟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
苍龙蚴虯于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騑。
建日月以为盖兮,载玉女于後车。
驰骛于杳冥之中兮,休息虖昆仑之墟。
乐穷极而不厌兮,愿从容虖神明。
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
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临中国之众人兮,讬回飙乎尚羊。
乃至少原之野兮,赤松、王乔皆在旁。
二子拥瑟而调均兮,余因称乎清商。
澹然而自乐兮,吸众气而翱翔。
念我长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乡。

黄鹄後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
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
夫黄鹄神龙犹如此兮,况贤者之逢乱世哉。
寿冉冉而日衰兮,固儃回而不息。
俗流从而不止兮,众枉聚而矫直。
或偷合而苟进兮,或隐居而深藏。
苦称量之不审兮,同权概而就衡。
或推迻而苟容兮,或直言之谔謣。
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
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
梅伯数谏而至醢兮,来革顺志而用国。
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比干忠谏而剖心兮,箕子被发而佯狂。
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长。
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

已矣哉!
独不见夫鸾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野。
循四极而回周兮,见盛德而後下。
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使麒麟可得羁而係兮,又何以异虖犬羊?

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
叹惜我年老日渐衰弱,岁月匆匆一去不复返。

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
登上苍天我要高高飞翔,越过群山离家日益遥远。

观江河之纡曲兮,离四海之霑濡。
观看长江黄河迂回曲折,遭遇四海风浪沾湿衣衫。

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虚。
攀上北极星我稍稍休息,吸引清和之气充肠疗饥。

飞朱鸟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
命令朱鸟高飞前面导引,乘坐太一象车稳稳行移。

苍龙蚴虯于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騑。
左苍龙行蜿蜒驾为左骖,右白虎奔驰骋驾在右翼。

建日月以为盖兮,载玉女于後车。
让圆圆的日月且做车盖,叫婀娜的玉女车后随移。

驰骛于杳冥之中兮,休息虖昆仑之墟。
在旷远幽暗的空中奔驰,在高峻的昆仑山上休息。

乐穷极而不厌兮,愿从容虖神明。
欢乐达到极点毫不厌倦,愿意伴随神仙从容游戏。

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
渡过丹水继续向前驰骋,观看右边大夏遗风古迹。

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黄鹄展翅高高飞在天上,方知高山大河纡曲回肠。

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黄鹄直上云霄凌空飞翔,这才看清了天圆与地方。

临中国之众人兮,讬回飙乎尚羊。
俯视中原大地芸芸众生,腾驾旋风空中徘徊游荡。

乃至少原之野兮,赤松、王乔皆在旁。
到达了少原的荒郊野外,看到赤松王乔在少原旁。

二子拥瑟而调均兮,余因称乎清商。
二位仙人拥瑟调理丝弦,令我赞叹一曲清商悠扬。

澹然而自乐兮,吸众气而翱翔。
心神安适自得终日快乐,吸饮天地六气自由翱翔。

念我长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乡。
想那长生不老永为神仙,还不如回到久别的故乡。

黄鹄後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
黄鹄没能及时远寄仙界,反遭猫头鹰的群起伤害。

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
神龙落在陆地失去大海,会被蝼蛄蚂蚁欺凌侵害。

夫黄鹄神龙犹如此兮,况贤者之逢乱世哉。
那黄鹄神龙尚且如此啊,何况贤者遭逢混乱时代!

寿冉冉而日衰兮,固儃回而不息。
年纪渐老身体日益衰弱,时光如水流逝永不停息。

俗流从而不止兮,众枉聚而矫直。
世俗人不停地随波逐流,众邪恶聚一起矫改正直。

或偷合而苟进兮,或隐居而深藏。
有的人苟且聚合求升迁,有的人隐居深藏在高山。

苦称量之不审兮,同权概而就衡。
最苦恼称量事物不明察,最怨恨轻重不分同衡权。

或推迻而苟容兮,或直言之谔謣。
有人随风使舵苟合谄媚,有人刚正无私直言敢谏。

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
伤国君竟如此善恶不分,搓绳索不分茅草和丝线。

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当今世俗人都幽昧昏暗,混淆是非黑白美恶不辨。

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
抛弃山中美玉渊中龟,反把破石块当宝齐称赞。

梅伯数谏而至醢兮,来革顺志而用国。
梅伯屡屡劝谏终遭菹醢,来革阿谀顺从掌握大权。

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悲痛仁人志士尽忠尽节,反被无耻小人陷害暗算。

比干忠谏而剖心兮,箕子被发而佯狂。
比干忠言直谏却被剖心,箕子披散头发佯装疯狂。

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长。
河水背离源头就会枯竭,树木脱离树根不能生长。

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
不是看重性命害怕祸难,是痛惜虽伤身无功报偿。

已矣哉!
算了吧!

独不见夫鸾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野。
独不见那鸾凤高高飞翔,群集在旷远的原野蛮荒。

循四极而回周兮,见盛德而後下。
回旋飞行四方纵观天下,看见大德之人才肯下降。

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那圣人具有超凡的品德,能远离浊世把自己珍藏。

使麒麟可得羁而係兮,又何以异虖犬羊?
假使麒麟被关在笼子里,他又有何不同于犬和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