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qú)塘。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青枫(fēng)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孤舟客:作者自指。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注释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道元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何景明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1274篇诗文

猜你喜欢

石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 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参考资料:

1、 高濯缨 选编.明诗三百首.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66

千锤(chuí)万凿(záo)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参考资料:

1、 高濯缨 选编.明诗三百首.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66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 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1、 李世琦评注.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述志卷[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01.第224-22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参考资料:

1、 黄木生,杨敬华主编. 大学语文[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08.第57页2、 《明清词观止》编委会编. 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明清词观止[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5.11.第32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淘尽:荡涤一空。成败:成功与失败。青山:青葱的山岭。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白发渔樵(qiáo)江渚(zhǔ)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zhuó)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渚: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浊: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古今:古代和现今。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参考资料:

1、 黄木生,杨敬华主编. 大学语文[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08.第57页2、 《明清词观止》编委会编. 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明清词观止[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5.11.第32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两句尤其经典,作者经历了70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就是词中的白发渔樵,坐在历史长河边的沙滩上,看历史长河滚滚东流,此刻时间凝固了,他以旁观者的心境,看季节的变化,看时代的更迭,顿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罢,四季照样变化,朝代照样更迭,生命照样老去。面对短短的人生,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去强求什么呢?此刻的心境虽然无奈但又何等的洒脱。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的一生,你穷也好,达也罢,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了吗。所以,只要有一壶浊酒,有几个知已,就应该很满足了。

  词中有两个“空”将词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极致,其一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结论就是:“是非成败于人生而言,只不过都是笑谈罢了。”

参考资料:

1、 赵仁珪编著. 读100首古诗学会为人处事[M]. 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08.第448-450页2、 尹少荣等主编. 大学语文[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8.09.第10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敦煌乐

:
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
汉使牧羊旌节,阏氐上马琵琶。
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

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
边塞的号角吹奏着《梅花三弄》,胡地的云彩连接着秦地的晚霞。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
北方边塞西风烈烈,大雁高飞,黄昏时节,黄沙漫天,皂雕盘旋飞翔。

汉使牧羊旌节,阏氐上马琵琶。
汉使苏武拄着大汉使节的旌节在牧羊,王昭君在马背上弹奏着一曲曲琵琶。

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
想来他们在梦中应该回到了汉家宫殿,只怕是醒来后只能泪洒天涯。

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

白雁西风遥塞,皂(zào)雕落日黄沙。
遥塞:北方边塞。皂雕:亦作“皂鵰”。亦作“皁雕”。亦作“皁鵰”。一种黑色大型猛禽。

汉使牧羊旌(jīng)节,阏(yān)氐上马琵琶。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阏氐:这里指王昭君。

梦里身回云阙(què),觉来泪满天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毛伯温

: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将军你争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指嘉靖自己)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大将:指毛伯温。横:横挎。秋水:形容刀剑如秋水般明亮闪光。雁翎刀:形状如大雁羽毛般的刀。

风吹鼍(tuó)鼓山河动,电闪旌(jīng)旗日月高。
鼍鼓:用鳄鱼皮做成的战鼓。旌旗:指挥作战的军旗。

天上麒(qí)(lín)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比喻来称赞毛伯温的杰出才干。蝼蚁:蝼蛄和蚂蚁,这里用来比喻安南叛军不堪一击,不成气候。

太平待诏(zhào)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诏:皇帝的诏令。朕:皇帝的自称。先生:指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cōng)为其写的壮行诗。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绝句·人生无百岁

: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人生是活不到百岁的,就算活到又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古往今来的英雄壮士,现在都化为尘土洒落在江河之中。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绝句·人生无百岁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复:又。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山河:山曲。指坟墓所在。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绝句·人生无百岁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此诗写志士的愤慨。沈德潜评曰:“悲咽。”第一句从《古诗十九首》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化出。接着说“百岁复如何”,用诘问名式,深入一层,增强了人生感慨的表达力量。后半首申足前意。著名的苏轼《前赤壁赋》有一段绝妙好辞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操)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诗后半,形象地概括了苏轼的赋意。特别是刘基本人,就是辅佐朱元璋扫荡群雄成就统一大业的“英雄士”,在这里抒发的悲概,便不是一般文人的无病而呻吟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