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山

: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53篇诗文

猜你喜欢

秋登万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绪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天边林中树木好似颗颗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隐者:指张五。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yàn)飞灭。(试 一作 始)
“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愁因薄暮(mù)起,兴是清秋发。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一作“清境”。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天边树若荠,江畔(pàn)洲如月。
荠:荠菜。洲:又作“舟”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参考资料:

1、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6-7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凤吹笙曲

: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仙人十五岁就爱吹笙,笙响如同昆丘的彩凤鸣叫。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也听说你会炼气餐金液,现如今又传说你马上要上长安朝拜皇上。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玉京长安有迢迢几千里路之遥,凤笙一去,何时能回?怕是难以再见。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绛唇一启,便是叹息,叹息你的离去,纤指一举,便奏出凄凉的离别琴调,充满惋惜。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此时惜别,那堪听闻离别之音;此地相看,那堪见此分别之颜。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不如来它一曲全真清吹,高歌仙曲,声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绿云和着紫气一起飞向函谷关,寻仙访道应去河南的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你可别学那个很会吹笙的王子晋,一遇到神仙浮丘公就一去不还,我还想见你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仙人十五爱吹笙(shēng),学得昆丘彩凤鸣。
仙人:本谓王子乔,即周灵王太子晋。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炼气:通过调息、行气等方法锻炼自身内在的精气。玉京:道家所谓天庭。此代指唐之京都长安。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凤笙:喻指所送之人元丹丘。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jiē)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jù)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讵堪闻:犹岂可闻或不可闻的意思。此地:此指送别之地,喻指治城瑕丘。未忍分:即不忍分别。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重吟真曲和清吹:重吟,谓再行吟唱或歌吟。清吹,此指清越的管乐,如笙、笛、萧之类。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gōu)氏山。
紫气:星名,即紫气星,又名景星。追随木星在东方青龙位处,为祥瑞吉庆之星,故有“紫气东来”之美号。函关,即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南。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莫学吹笙王子晋”二句:嘱元丹丘语,冀其对己长存顾念之意。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这是李白写给元丹丘的一首送别诗。《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作《凤吹笙曲》。《全唐诗》题下注云:“一作《凤笙篇送别》”。王琦注云:“此诗是送一道流应诏入京之作。所谓‘仙人十五爱吹笙’,正实指其人,非泛用古事。所谓‘朝天赴玉京’者,言其入京朝见,非谓其超升飘举。旧注以游仙诗拟之,失其旨矣。”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系此诗于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并谓:“此送一道流应诏(当为应玉真公主之邀)入京之作,其人当为元丹丘,其时约在本年岁末。”此说大致可从。此诗对仗工整,平仄合律,天然自成而又缠绵悱恻。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尚永亮. 李白诗歌鉴赏 .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遣怀

: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江南 一作:江湖;纤细 一作:肠断)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江南 一作:江湖;纤细 一作:肠断)
想当年,我曾在江南落拓不羁地冶游,酗酒放纵,专爱那纤细的腰身能在掌中起舞,婀娜轻盈。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到头来,只落得青楼楚馆内一个“薄幸”的声名。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5-686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3-84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江南 一作:江湖;纤细 一作:肠断)
落魄:仕宦潦倒不得意,飘泊江湖。魄一作拓。楚腰:指细腰美女。掌中轻: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飞燕外传》)。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十年:一作三年。青楼:旧指精美华丽的楼房,也指妓院。薄幸:薄情。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5-686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3-84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江南 一作:江湖;纤细 一作:肠断)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前两句再现诗人蹉跎时日、沉迷声色的生活状况;后两句抒发感慨,表现悔悟、自责以及欲将振作之意。全诗表面上是抒写自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实际上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对自己处境的不满。此诗流传很广,在后世尤其得到文人的激赏。”

  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两个典故。楚腰,指美人的细腰。“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从字面看,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字,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像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这就是诗人所“遣”之“怀”。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

  “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自己却一事无成,丝毫没有留下什么。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非再三吟哦,不能体会出诗人那种意在言外的情绪。

  前人论绝句尝谓:“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胡震亨《唐音癸签》),杜牧这首绝句,可谓深得其中奥妙。这首七绝用追忆的方法入手,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三、四两句固然是“遣怀”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载酒行”却是所遣之怀的原因,不可轻轻放过。前人评论此诗完全着眼于作者“繁华梦醒,忏悔艳游”,是不全面的。诗人的“扬州梦”生活,是与他政治上不得志有关。因此这首诗除忏悔之意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参考资料:

1、 唐永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96-10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江晚景

: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江畔林木枝叶繁茂,花朵盛开;云层与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哪里能想到征途中能遇上如此美景,春景引发的意兴更加广阔辽远。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黄昏时分,渡口边的驿亭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飘落的花瓣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miǎo)然。
那:同“哪。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渺然,犹眇绵之意。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佳处:一作“佳气”。佳气:美好的云气。古代以为是吉祥、兴隆的象征。

薄暮(mù)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薄暮: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余花:残花。客船:旅客乘坐的船;运载旅客的船。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此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颈联述其中不可言传之佳趣;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五六句述其中不可言传之佳趣。中间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尾联复写春江景色。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九龄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台城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六朝时期的皇城一朝比一朝豪华,结绮楼临春阁的建造最豪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如今千门万户的楼阁长满了野草,只因陈后主那曲《玉树后庭花》。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8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qǐ)临春事最奢(shē)
台城:六朝时期的皇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鸡鸣山北。六代:指建都在金陵的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相继的朝代。结绮: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临春: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万户千门:指宏伟豪华的结绮、临春两座楼。后庭花:陈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8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一开始诗人就将一幅繁华竞喧、富丽堂皇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台城六代竞豪华”,是一种大笔铺叙概括性的总体描述。作为首句,气势雄阔,用词用句却十分简朴,没有任何生僻的字眼,似乎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将整整一段历史从纵贯和横断两方面浓缩于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中,在开篇就使如此美轮美奂的六朝繁华气象如临眼前,宛如海市蜃景般的幻化出来。此情此景使读者再也不能无视那种扑面而来的奢华景象,也无法再无视那段尘封了的历史。

  六朝的奢侈之风日益加深,到了南朝陈后主的时候,其奢侈程度达到了那个时代无以复加的地位。他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极尽奢华之高楼。诗中以“结绮”“临春”这两座典型的建筑物名称来形容陈后主这位亡国之君的挥霍无度。在这些富丽堂皇、燃尽民脂民膏的辉煌建筑群中,陈后主过的是怎样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那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首句是从总体上描述了整个六朝时代的豪华胜景,那么诗的第二句则是抓住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将这种豪华推了出来,并且是推向顶峰。带有举例说明以使其抒写的内容更进一层的意味。这样不吝笔墨的极度描写刻画在引起读者无数联想的同时,更为诗人点出此诗的主旨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三句“千门万户成野草”,急转直下,一个“成”字成为全诗思想情感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将前度的繁华热闹推翻,却引发了突如其来的繁华成空,万事成空的无限感慨。从六朝故旧到诗人所面对的往昔遗址,几百年的历史更迭,风烟变幻,沉重的附在这样一个“成”字上,沧桑与负重集千钧于一发。诗人的悲怆传达给了读者,成为千万人的悲怆。当日的“万户千门”早已不复存在。诗人是在遗址面前演发出了对往昔的憧憬和想象,他想象到这今日生满野草的荒凉旷野也曾是六朝繁华的一部分。以实景引出虚事,以虚像来反衬实际景物的荒凉。诚如后世辛弃疾在《永遇乐》中所写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吊古伤今之情,在虚实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中自然流露。同时,“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前四字,与“结绮临春事最奢”紧紧地衔接在一起,后三字写出了结绮、临春两座楼的变化。这句本身用“千门万户”和“野草”作比照,把陈朝的灭亡和台城的今昔写得一清二楚。

  最后一句,图穷而匕首现,“一曲后庭花”交代了结绮、临春之所以成了野草的原因,总结了陈朝亡国的教训,抨击了陈后主的荒淫,全诗的意义几乎全部凝聚在这五个字之中,此诗的主旨在千呼万唤中姗姗而出。然而刘禹锡的怀古诗是十分含蓄的,他并不直接指斥昏庸帝王的荒淫误国,而是以一个典型的意象婉转地表达悲愤之情。自从陈后主亡国之后,在文人的笔下,《后庭花》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亡国之音”。在刘禹锡之后也有一些以后庭花指代亡国的名句,如李商隐“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在这里指出,六朝的覆灭,南陈的亡国,都只因为那曲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这里的后庭花已不再是一首曲子的名称,而是帝王为一己之享乐,以致国破身亡的代名词。这一句较之前句讽喻的意味更加浓厚。这是诗人对于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的劝谏,其苦心历历可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启,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全诗承转分明而又环环紧扣,“亦不孤乐天之言。”此诗不空发议论,而是寓怀古论今于人事景物的沧桑巨变的描写中。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诗歌应有的情韵。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9-211 .2、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26-92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