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离愁萦绕,看着眼前连绵无际的春草,想起与心上人同游时它们还刚在路边吐出香馨。闺中人想到心上人要远行,暗暗地流下泪珠,哽咽着目送远去的车轮。人已远去她还痴痴地张望,可见到的已是重重远水、片片孤云。她又登楼极目远望,但望穿秋水也难见游子踪影。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伤心啊伤心,自从池塘分别后无日不黯然销魂。想当年同游的地方连绿草都妒忌她的罗裙。那时候他携着她的手,在花丛柳絮之中,在翠绿香茵上信步徜徉。如今她的容颜虽已渐渐老去,但心中情意仍像芳草一样年年常新。她要再游遍绿野,忘情嬉戏酣饮,不辜负这珍贵的年少青春。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7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8-239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xūn)。绣帏(wéi)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陌上初熏:路上散发着草的香气。陌:道路。熏:花草的香气浓烈侵人。绣帏:绣房、闺阁。暗垂珠泪:暗暗落下一串串珠露般的眼泪。王孙:这里指送行之人。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nèn)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yīn)。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绿妒轻裙:轻柔的罗裙和芳草争绿。恁:那。恁时:即那时、彼时。素手:指女子洁白如玉的手。香茵:芳草地。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7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8-239此词上片开始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此处系用江淹《别赋》句意:“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接着“绣帏”三句,形容游子归来以后旋即匆匆离去。这里主要点出深闺思妇垂泪泣送的形象,同时还体现出露滴如珠泪的碧草之神,所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别赋》)。真是深闺时远,南浦伤别,可以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了。此处用拟人手法将碧草化作多情之人,亦似为离别而垂泣,如此以来化静为动,增添了伤离的黯然气氛。
“长亭”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下面随即折回描写思妇形象,“但望极”两句,是写她独上危楼、极目天际,但见一片碧色,却望不到游子的身影。此处即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道出了思妇空自怅望的别恨。
下片“销魂”三句,是回忆当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本为谢灵运的名句,词人忆及昔日同游池畔,旋赋别离,句中不仅深有沧桑之感,而且也没有离题。记得那时她姗姗而行,罗裙轻拂,使绿草也不禁生妒;这是反用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意,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来衬托出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怀时之情。
“恁时”三句,仍是回忆。“恁时”即“那时”,连上“曾行处、绿妒轻裙”时事。他轻携素手,絮飞花乱的暮春季节里,漫步于如茵绿草之间。而眼前的如茵绿草,又使他兴起无限感喟。“朱颜”两句,从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化出,时光流逝,人事已非,相逢不知何日。自己年华已经渐老,只有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结末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巧妙地将草拟人化,那清晨芳草之上的晶莹露珠像是她惜别之泪,这样,遍野的绿草成为离愁的化身,而与伊人别恨密切相联。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11-512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闲着无事就靠坐着胡床,从庾公楼的窗子朝外望去,只见诸峰如千朵鲜花开放。和哪个一同倚坐?明月、清风、我(或他)。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别驾通判一来,有唱自然有和,酬唱赠答。你还了解吗?深悉吗?自从你的到来,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享受,自然是你我各一半了。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43-1045页2、 (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333-334页闲倚胡床,庾(yǔ)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闲倚胡床:闲着无事坐于胡床。闲:指办公之余。倚:坐靠。庾公楼:用东晋庾亮(公元289-340年)在武昌乘月登南楼典故。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别乘:汉朝称郡守的副手为别驾,别:另外。郡守乘车出行。副手乘另外的车跟随,所以叫别驾。“乘”也是驾车之意,宋代通判(知州事的副手)相当汉代别驾。这里“别乘”当指袁毂。风月平分破:享受美景,你和我各一半。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43-1045页2、 (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333-334页词的上片,词人自述游山玩水的寂静心态。“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从室内视角摄起的两个镜头,一为词人自己的闲适倚床的风姿。“闲”字突出了东坡的寂静舒坦的心态;“倚”字描绘了坐靠“胡床”的美姿。二为朝窗外望,只见“庾公楼外”的山峰重叠美景。山外青山楼外楼,宛如花开万朵,全部微缩在“窗含”的镜头中,美丽极了。这是杭州的典型山光。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镜头转到室外。开句用设问的方式,强调无有同玩、同坐的生活空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东坡《赤壁赋》),遗憾的只能陪伴着“我”。整个上片人格化、自然化和谐统一,突现了东坡那种身心幽闲、旷然天真、潇洒自然,与大自然为伍的绰绰风姿。“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不仅富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的神韵,而且为下片的“吾与子之所共食”风月的意境作了对衬性的铺垫。
词的下片,特写与袁公济畅游湖山的独特享受。“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叙述宾主唱和赠答。是时词人知杭州,袁公济悴杭州。正当词人独自“闲倚胡床”时,这位副使驾着车子来了,打破了词人孤寂的沉闷世界,同游杭州湖山,“相得甚欢”,唱和诗词。“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进深一层,与上片对应,道出湖山之乐就在于袁公济的到来,打破了东坡的沉寂感,获得了情感上和语言上的共鸣,凝聚到一点就是:清风、明月,我们平均地享受吧,是画龙点睛之笔。整个下片,词人与袁公济的游山玩水、唱和赠答,浓缩了人生之精华,大地之灵气。游玩之乐,其乐无穷。
全词,运用了叙述与描写、写实与用典、对衬与渲染之笔,尽情抒发了东坡知杭州时与友畅游湖山之乐。那“楼外峰千朵”,“明月清风我”,“风月平分破”,如画一般,沁人心脾。凡是与大自然打成一片,永葆自然青春的,大自然将赋予他艺术的美妙的人生。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43-1045页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高耸入云的铁瓮城已近青天,凌云的缥缈高楼似与天相连。
三峡缈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三峡的缈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落我杯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几番呜咽的画角催落着红日,远处幽静的沧洲袅起了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忽忆起赏心美景究竟在何处?往事如烟那春风秋月已茫然。
参考资料:
1、 王国钦编著 .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云中谁寄锦书来:宋代合集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5年 :1331-132 .2、 (清)廖元度选编. 楚风补校注 上.P821 3、 吴在庆编著 .新编宋诗三百首 :缈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 :154-156 .云间铁瓮(wèng)近青天,缥(piāo)缈(miǎo)飞楼百尺连。
云间铁瓮:谓铁瓮城高入云间。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状。飞楼:形容楼高凌空的样子。
三峡缈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zūn)前。
“三峡”句:意谓眼前的缈景引起我的诗兴,似乎可以听到三峡的缈声。底:《宋诗纪事补遗》、《湖北诗征传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记作”下“。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史称六朝。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cāng)州起白烟。
画角:古代以皮革或竹木制成的管乐器,声音哀厉高亢,多在军中使用,因外加彩绘而得名。形如竹筒,出自西羌。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者所居。此指镇缈缈边某幽僻之处。白烟:指水气蒙蒙,远望有如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是:《宋诗纪事补遗》、《湖北诗征传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记作”在“。
参考资料:
1、 王国钦编著 .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云中谁寄锦书来:宋代合集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5年 :1331-132 .2、 (清)廖元度选编. 楚风补校注 上.P821 3、 吴在庆编著 .新编宋诗三百首 :缈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 :154-156 .诗题“望梅楼”却不先写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米芾使用了这个古称,又写这“铁瓮”矗立“云间”,邻近青天。旧传望海楼是镇江城中最高处,对城池如此称谓、如此描绘,是为了望海楼铺设高接云端又富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一个“飞”字,既是实际描写,又有夸张意味,这显然是从《诗经·小雅·斯干》“如翠斯飞”句意化中。“缥缈”写出了云烟缭绕中的飞楼与天相连,殆如仙境。首联二句是诗人白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人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人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峡”、“六朝”二字,景与情就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谓“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两句以诗人的见闻感受突出望海楼高大久远。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逸兴遄飞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可能是那呜呜的画角声把诗人从三峡与六朝的遐想中引回现实,但这一联写景却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着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的对比,而它们又落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黄昏可谓良辰,望海楼可谓美景,对于喜好观览的诗人,这该是赏心乐事了。然而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诗人却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他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他蓄积于胸中的垒块总要在作品中一吐为快,此其一。具体到此诗来说,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此其二。结尾一联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正直的诗人画家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姜白石论诗曾说“篇终出入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白石诗说》),米芾并非故意让尾联“出人意表“,“反终篇之意”,以求其妙,所以这结尾就更富深情、更含深义了。
这是一首写景为主的七律。诗人写景选择不同的立足点——远近、内外、上下,不同的视线——仰视、俯瞰、远望,因而构成写景的不同角度,绘成多种特色的画面,展现出望海楼既有高峻雄奇的气势,又有久远博大的蕴含,还具有隽远的逸韵。米芾在此确是充分发挥了他画家之所长。而夸张的写景手法把那些难以描述的抽象意念也具体化了:写诗情是江声流人笔底,写酒兴是帆影落于樽前。前两联无处不是夸张,第三联却是对黄昏景色的直接描绘。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望海楼的景历历如绘。
这首诗颔、颈二联的对偶句,不仅按律诗要求平仄相对,句法相当,而且作到了刘勰所谓“自然成对”,绝不刻意求工;“反对为优”,让事物互相映衬。颈联两句对仗在对比中写景已如上述;颔联两句一写声、一写形、一写地域上的自东向西、一写历史上的自古至今,最后却又分别化作自己的诗情和酒兴,情景交织;全诗委婉曲折,言短而意深。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编著 .新编宋诗三百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 :154-156 .2、 蒋楚麟 赵得见主编 .古诗赏析 二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年 :79-82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
落花已在风中旋舞飘飞,黄昏时偏又阴雨霏霏。清晨,庭院里一半铺着残红,只有蛛丝千丈,飘荡缠绕在高高的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我盛情邀请他们在花下同游,为爱赏这最后的春光频频劝酒。美人啊,请你不要因着伤感而双眉紧皱。当春归、酒阑、人散,多情的我正不知该如何消愁。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6-1572、 沙灵娜.宋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0-302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juàn)晴空。
干誉、才卿:皆叶梦得友人,生平事迹不详。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残红:凋残的花。游丝: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罥:缠绕。
殷(yīn)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liǎn)蛾(é)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lán)时。
殷勤:情意深厚。蛾眉: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眉细如蛾须,乃谓蛾眉。更有以眉代指美人者。酒阑:酒已喝干。阑,尽。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6-1572、 沙灵娜.宋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0-302这首小词以健笔写柔情,以豪放衬婉约,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上片写景,景中宴情。昨夜一场风雨,落花无数。晓来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内容极为简单,写来却有层次,且有气势。从时间来看,重点清晨,也即“晓来”之际;昨夜景象是从回忆中反映出来的。意境颇类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但李词较凝炼,叶词较舒展。一般写落花,都很哀婉低沉,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均极凄婉之致。可是这里却用另一种手法,不说风雨无情,摧残落花,而以落花为主语,说它风前飞舞,把“黄昏雨”给送走了。创意甚新,格调亦雅。晓来残红满院,本易怅触愁情,然词人添上一句“唯有游丝千丈晴空”,情绪遂随物象扬起,高骞明朗,音调也就高亢起来。
下片抒情,情真意切。前二句正面点题,写词人雨后同干誉、才卿两位友人来禽花下饮酒。“殷勤花下同携手”,写主人情意之厚,友朋感情之深,语言简练通俗而富于形象性,令人仿佛看到这位贤主人殷勤地拉着干誉、才卿入座。还“更尽杯中酒”,一方面见出主人殷勤劝饮,犹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所说的“劝君更净杯酒”;一方面也显出词情的豪放,如欧阳修《朝中措》中所写的“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结尾二句写得最为婉转深刻,曲折有味。古代达官、名士饮酒,通常有侍女或歌妓侑觞。此云“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美人”即指侍女或歌妓而言,意为美人愁眉不展,即引起我不欢。其中“酒阑时”乃此二句之规定情境。酒阑意味着人散,人散必将引起留恋、惜别的情怀,因而美人为此而敛起蛾眉,词人也因之受到感染,故而设身处地,巧语宽慰,几有同其悲欢慨。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6-157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95-1096璧月小红楼。听得吹箫忆旧游。霜冷阑干箫似水,扬州。薄幸声名总是愁。
圆圆的月亮高挂在小红楼上。传来的箫声让我把往事回想。寒霜冷透栏杆,箫空像河水一样清凉,想起扬州,那薄情的声名总是让我愁伤。
尘暗鹔鹴裘。针线曾劳玉指柔。一梦觉来三十载,休休。空为梅花白了头。
灰尘蒙盖了雁羽做的衣裳,缝制它曾让你玉指多日繁忙。三十年过去犹如大梦一场,风流早成昔日往事,而今只能空对梅花叹息,眼下我已白发苍苍!
参考资料:
1、 顾易生等主编.宋词精华:巴蜀书社,1995.06璧(bì)月小红楼。听得吹箫忆旧游。霜冷阑(lán)干天似水,扬州。薄幸声名总是愁。
璧月:形容月的皎洁明亮如同圆形玉璧。
尘暗鹔(sù)鹴(shuāng)裘(qiú)。针线曾劳玉指柔。一梦觉来三十载,休休。空为梅花白了头。
鹔鸘:水鸟名,雁的一种,长颈,其羽毛可制裘。
参考资料:
1、 顾易生等主编.宋词精华:巴蜀书社,1995.06词的上片主要是回忆旧游。首二句“璧月小红楼,听得吹箫忆旧游”以两件事为起因,逗引对往事的回忆。璧月,谓月圆如璧。一轮玉璧似的圆月照耀着小楼,远处传来了阵阵箫声。同时那如泣如诉的洞箫更易令人感怀。“忆旧游”正是以这二者为触媒而引发出来的。“旧游”二字个中当包含词人后半生漂泊异乡、优游江浙、傲世睨俗的无限感慨。接着“霜冷阑干天似水,扬州”二句写词人凭栏眺望的感觉,并交待其时所在的地点扬州。楼外天凉似水,栏干上挂满秋霜。这一切无不使词人感到透心的清冷和孤寂。正因环境所致,同时加之地点又在扬州,所以词人不禁想起那“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浪荡才子杜牧来。上片尾句“薄幸声名总是愁”正是借这一典故而抒写自己一生疏放、不拘小节,终而赢得薄情冤家的声名,今天想来这一切总是令人徒增愁怨。
下片主要是思念妻子。词人用“尘暗鹔鹴裘”换头过片,承上启下。“尘暗”二字承上,总结自己一生四海浪迹,风尘仆仆。这里用以引起下文,表达对妻子的怀念:“针线曾劳玉指柔。”原来这领鹔鹴大氅是妻子亲手辛勤缝制的。一个“劳”字表现了词人对妻子无限感激与思念之情。然而,此刻词人已步入晚年,如今是“一梦觉来三十载,休休”。即言待得词人感觉到妻子一片恩爱之情,仿佛如一梦醒来,为时已在三十年之后。罢了,罢了,这一切已如东流之水,一去不返了。无限愧悔之情,全包融在“休休”二字的一声长叹之中。绾束“空为梅花白了头”一句更见真情。梅花,这里词人言自己为了追求隐逸而浪迹江湖,白白地虚度一生。而这里流露的只是有负爱妻一片真情的懊悔之意。这一句正是对上片结尾“薄幸声名总是愁”的回应。
全词情感如自肺腑流出,真挚感人。这也是本词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此外,这首词用语不假雕饰,朴素洗炼。加之词人对发妻怀思之情低回哀惋,情绵意切,所以世称其词“婉媚多姿,聪俊自然”,实乃中肯之评。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主编.唐诗宋词 第19卷 宋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