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七首 其五

:

征夫弓箭插腰间,万马嘶嘶大号颁。一曲南薰云外奏,吹残杀气满天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梁云龙

梁云龙(1528-1606)海南琼山新坡梁沙村人,字会可,号霖雨。自少勤奋好学,聪颖超群。由于家境贫寒如洗,至十四岁那年才伊始进入私塾就读。人生多艰,梁云龙仅入学数月,天灾不断,饥寒交迫,被迫辍学回家,协助哥嫂上山砍柴、放牛、挑水做饭。但求学之志未衰,发愤图强,晚上攻读诗书,没有钱买油点灯照明,他自力更生,搜集荧火玻璃瓶中和摭拾海棠仁照明。梁云龙,明代进士,知名度颇高,他的生平事迹在海南民间都有盛传。累官初任武库司主事,贵州乡试、兵部副使、湖广巡抚、兵部左侍郎等职。 7篇诗文

猜你喜欢

五月十九日大雨

: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疾风驱使着骤雨瞬间洒落高城,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大地仿佛都在震动。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一会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池塘水满,青草滴翠,万蛙齐鸣。

参考资料:

1、 晓光.儿童版·中华古诗三百首: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0:2392、 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03:252

风驱(qū)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yǐn)地声。
驱:驱使。急雨:骤雨。云:这里指乌云。殷:震动。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池:池塘。

参考资料:

1、 晓光.儿童版·中华古诗三百首: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0:2392、 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03:252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这首七绝写了大雨前后的景象。前两句风雨雷电,气象磅礴;后两句雨住风停,清新恬静,一前一后对比鲜明。诗人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一定的人生哲理: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得人生更美丽

  前两句已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云是“压”的,雷是“殷”的,又说明黑云、雷电的迅疾。

  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诗人匠心独运,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仍写蛙鸣声,而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此诗写的是雨来到和雨止的景象。诗的前半句写出雷雨交作,气势雄峻;后半句写雨过天晴,平淡恬淡。前雷声,后蛙鸣,两两对照,逸趣横生。诗人通过写大自然的景况,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顽强,与之斗争,难关是会度过的。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开门见山,展现了大雨奇观。诗人站在城楼上,眼见疾风驱使着大雨,顿时大雨磅礴。然而夏天的阵雨来得快,去得疾。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只留下一片蛙鸣。诗人通过自然界的风雨,感悟到了人生哲理。这首诗在造词遣句上虽模仿唐人,但在立意框架上与宋人咏景诗相近。刘基是诗人,更是政治家。政治家的胸怀往往与大自然的景况相融合,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

参考资料:

1、 徐庆宜.历代绝句精华三百首:花城出版社,1998.02:3772、 高濯缨.古典诗词精品手册——明诗三百首:广州出版社,1995.09:38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78—794、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2:2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韬钤深处

: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小楼生活暂时是高枕无忧的,但别忘了虎狼在侧(日本倭寇)。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倒酒招呼客人,坐下来挥麈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戚继光看兵书一直看到天黑,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看兵书的感想和体会,直到满天星辰,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随时准备上阵杀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

小筑(zhù)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小筑:小楼。

呼樽(zūn)来揖(yī)客,挥麈(zhǔ)坐谈兵。
挥麈:挥动麈尾。晋人清谈时,常挥动麈尾以为谈助。后因称谈论为挥麈。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云护:云层遮掩,即天黑。牙签:即书签,代指书籍。如孔尚任《桃花扇》:“堂名二酉 ,万卷牙签求售”。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的《韬钤深处》这首诗出自戚继光的诗文集《止止堂集·横槊稿》,是他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时所写。当时戚继光的生活十分平静,但是,他不甘心这种碌碌无为的生活,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为边疆的安宁奉献一生。于是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菊花

: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尽借 一作:借人)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老旧园子里的小路旁已经长出了幽幽的花丛,一夜之间清露从天空坠下落在花上。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有多少远在他方为客的未归人啊,只能借着篱笆看看秋天的景色。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故园:古旧的林苑,也借指故乡。三径:借指归隐者的家园。幽丛:幽幽的花丛,这里指菊花。玄霜:清露。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lí)落看秋风。
篱落:即篱笆。柳宗元《田家》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尽借 一作:借人)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诗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诗词中属于香草美人笔法。

  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

  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兴,以菊花自比。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记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篱落,“日长篱落无人问”。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阙台

: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主编.历代名家绝句评点: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042、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重庆出版社,1997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chén)(luán)
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宸銮:皇帝的住处。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主编.历代名家绝句评点: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042、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重庆出版社,1997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对朝廷的忠贞。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朱枝富.边塞军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2、 韩盼山,詹福瑞,李广增,梁志林编著.中华诗魂——历代爱国诗词选析: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暮西园

: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的样子。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而在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花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春暮西园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晴波:阳光下的水波。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qí)今日蝶来多。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春暮西园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这首《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的语文试题中。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