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县官之京

:

五鼓船开不可攀,金门报政几时还。半帆花雨征裳重,满院松风午梦閒。

名字竟通青琐闼,恩荣暂造紫宸班。重来拟望苏民瘼,倚杖江头听佩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胡天游

元岳州平江人,名乘龙,以字行。号松竹主人,又号傲轩。有俊才,七岁能诗。遭元季乱,隐居不仕。有《傲轩吟稿》。 121篇诗文

猜你喜欢

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旅中

:
长江远映青山,回首难穷望眼。扁舟来往蒹葭岸,烟锁云林又晚。篱边黄菊经霜暗,囊底青蚨逐日悭。破情思晚砧鸣,断愁肠檐马韵,惊客梦晓钟寒。归去难,修一缄回两字报平安。
长江远映青山,回首难穷望眼。扁舟来往蒹葭岸,烟锁云林又晚。篱边黄菊经霜暗,囊底青蚨逐日悭。破情思晚砧鸣,断愁肠檐马韵,惊客梦晓钟寒。归去难,修一缄回两字报平安。
我回首眺望,只见长江外青山数点,江水浩浩茫茫,无际无边。长满芦苇的岸旁,小船来来往往,穿梭不断。又到了黄昏时分,林子罩上了一层暮烟。篱边的黄菊经秋霜而凋谢,而我日益拮据,一天天消耗着行囊中不多的金钱。那暮色中的捣衣声常常扰乱了我的情怀,檐下铁马叮咚作响,使我肝肠寸断;而清冷的晓钟声,又无数次惊破了我的梦,再也无法入眠。要回家是那样的艰难,我只能写一封信,报上“平安”两字,以抚慰家人对我的惦念。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旅中
长江远映青山,回首难穷望眼。扁舟来往蒹(jiān)(jiā)岸,烟锁云林又晚。篱(lí)边黄菊经霜暗,囊(náng)底青蚨(fú)逐日悭(qiān)。破情思晚砧(zhēn)鸣,断愁肠檐(yán)马韵,惊客梦晓钟寒。归去难,修一缄(jiān)回两字报平安。
蒹葭:芦苇。青蚨:金钱的别称。悭:指稀少。砧:捣衣的座石或垫板。檐马:悬于檐下的铁瓦或风铃。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旅中
长江远映青山,回首难穷望眼。扁舟来往蒹葭岸,烟锁云林又晚。篱边黄菊经霜暗,囊底青蚨逐日悭。破情思晚砧鸣,断愁肠檐马韵,惊客梦晓钟寒。归去难,修一缄回两字报平安。

  这一支“旅中”,实际上包括了旅程的两种情味。前四句的醉高歌是在舟船的动行中,而后七句的摊破喜春来则是泊岸后的旅宿。行、宿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醉高歌记行,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心情。作者笔下出现了长江和远山,江中来往着大小船只,也包括诗人自己乘坐的航船,江岸的近处为大片的芦苇,远处是一道道树林。从长江的远映青山、难穷望眼,反映了作者已在江上行过漫长的途程;江流浩瀚,扁舟来往,这一切都会牵惹起“旅中”强烈的漂泊情绪;而“烟锁云林又晚”,呈现出一派暮气沉沉的客乡景象,“又晚”的“又”字还带有羁旅日久、光阴蹉跎的感慨意味。笔墨虽然不多,却写出了旅中浪迹天涯的一重客愁。

  摊破喜春来也有写景,但更多地直接结合着作者的感想。“篱边”句点出深秋的节令,“囊底青蚨逐日悭”,则述出了客中困顿失意的处境。接着,诗人用三句鼎足对,细绘了旅宿中不寐的伤心情状。造成他彻夜难眠的,是“晚砧”、“檐马”、“晓钟”的声响,平白增重了诗人的孤寂感和失落感。这种孤苦的情味,是旅中孤独凄清的又一重客愁的表现。前一重客愁还能假借行程中的景物作为散虑的寄托,而在长夜止宿中,所表现出的旅愁就只能任它凝聚在心头了。

  结尾两句,是在晓钟惊梦的挨守中,起身修写家书的情景。这一笔看似寻常,细细体味,却是饱含辛酸。诗人吐出“归去难”,这一沉重的现实已是不堪;而他还要向遥远的亲人掩饰真相,强自“回两字报平安”,其苦心孤诣就不能不使读者更觉震动了。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旅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冀州道中

:
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
水土或匪昔,禹贡书亦殊。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涂。
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
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世儒。
自从大朝来,所习亮匪初。
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踌蹰向苍天,何时更得甦?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
我行走在冀州的道路上,心里默默的思念着故国的首都。

水土或匪昔,禹贡书亦殊。
也许,现在的地理环境与过去不同;也许,《禹贡》里的地理区划与现在大不一样。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涂。
城郭荒凉象村落一样,加以雨雪载逾。

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树林间聚集着挨冻的禽鸟,狐狸在枯树边嗥叫。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
低低的寒云似乎要压着我的帽子,冷风吹裂了我的衣衫。

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
有时朝上一望,嘴里吐出的白气,一下子就变成了冰渣,挂满了胡须。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一程一程地走着, 盼望找到人家,可是道路两旁的居人很少。

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
小米无处去买,薄酒也买不到。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
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看上去它好象是一个酒店。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我犹豫不决的问野老:能不能借厨房我用一下。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
野老看见我们就笑脸相迎,挽着我的衣襟。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端过热水让我暖手,让我坐在火炕上。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并且一再叮咛,不要用水洗脸,因为脸上受冻时间长了,乍遇见水容易弄破。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
我对于这位老人的殷勤很受感动,慢慢遣走仆夫以便密谈。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世儒。
急忙问野老出生于哪一个家族?回答说:“我们一家几代都是读书人。

自从大朝来,所习亮匪初。
自从蒙古人贵族一来,规矩、制度就完全与原来不一样。

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
百姓登记去打仗,都成了弓箭手。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儿孙纵好,也与猪狗一个样。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像我这个老头子,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一切道德法律全不过问,礼义更不受拘束。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
一谈起我的祖和父,那伤心深入骨髓还有余啊!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听了老人的流泪之言,我一面叹息,一面拉着他的手,但又说不出话。

踌蹰向苍天,何时更得甦?
许久许久,只有问问苍天,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得死而复活呢!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我们都抽噎着哭泣起来,面向着屋子西南角供神的地方生气。

参考资料:

1、 刘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9,791-792页2、 曹础基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 (第四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67-768.3、 王余纪 闻国新. 历代叙事诗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1984 ,272-273.

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
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端、河南省北端一带。古帝都:冀州为古九州之一。据《禹贡》载,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杀蚩尤后为诸侯尊为天子,“邑于涿鹿之阿”,涿鹿亦属古冀州地域,故称为古帝都。

水土或匪昔,禹贡书亦殊。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记载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山川、地理交通、物产等情况。

城郭类村坞(wù),雨雪苦载涂。
村坞:山间的村,句意谓以前繁华的城市如今像零落萧条的山间村落。载涂:充满路途。

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丛簿:草木从生的地方。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rú)
襦:短衣,组袄。

(xū)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
盱衡:扬眉张目。盱,睁开眼睛向上看。衡,眉毛以上。冻凌:冰。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小米无得买,浊醪(láo)无得酤(gū)
醪:浊酒。酤:通“沽”,买酒。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lú)
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jū)
裾:衣服的前后部分。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
驱仆夫:遣走仆人,以便与老人知心细谈。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yì)世儒。
奕世儒:累世相继的读书人。奕,累,重。

自从大朝来,所习亮匪初。
大朝:指元朝。亮:同“谅”,确实,诚信。

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
籍:登记在簿册上。老百姓都被征去当兵。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suǐ)余。
骨髓余:入骨髓有余,言痛苦之深。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chóu)(chú)向苍天,何时更得甦(sū)
踌蹰:止足不行的样子。甦:病体康复称“甦”,这里的复原的意思。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参考资料:

1、 刘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9,791-792页2、 曹础基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 (第四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67-768.3、 王余纪 闻国新. 历代叙事诗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1984 ,272-273.
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
水土或匪昔,禹贡书亦殊。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涂。
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
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世儒。
自从大朝来,所习亮匪初。
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踌蹰向苍天,何时更得甦?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此诗中不仅刻画出北方农村的贫困萧条,也写出了北方农民热情好客、诚恳淳朴的性格,指责了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摧残。此诗语言朴实,时近口语,直抒所见所感,不事雕琢,感情真挚而关怀深切。

  “我行冀州路,想古帝都”, 诗歌起句,作者便点明题目——冀州道中。接着,“默想”两字,又把笔触伸向了广阔浩瀚、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描写出冀州的古老和历史的悠久。这两句,作者由历史的沉思转入对今昔变化的猜测,为下面的见闻描写作了巧妙的过渡。

  从“城郭类村坞”,到“仿佛似酒栌”十四句,是作者对自己冀州道中所见的描绘。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途”。以前, 曾是繁华都城的所在地,而今,城市却象山间的村庄一样凋弊;荒凉雨雪交加,充塞道路,害苦了行路的客人。这两句,作者用凋弊的城市和寒冷的雨雪展示出了冀州的荒芜和凄凉。

  下面两句,“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烘托出冀州的破败。草木丛生之处,挨冻的鸟几正瑟缩地聚集着,枯树之间,狐狸也发出凄婉的长声吼叫。冀州道中,鸟儿和狐狸是这般境况。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冻禽、狐狸写到了人。“寒风” 四句,诗人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隆冬严寒的逼人。一个“著”字,形象地描写出了雨雪之大;一个“裂”字,又生动地突出了寒风之强猛;而“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两句,则通过一个具体行为动作的描写又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天气的异常寒冷。狐啸、风吼、雨雪交加的旅途上,诗人是多么渴望能看见一星烟火,寻找到一点米、酒,以此来解除身上的寒冷,去掉腹中的饥饿。

  然而,“程程望烟火,道旁少人居。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这里,“程程” 两字用得非常巧妙,它既描绘出作者渴求的心理,又表现出诗人行走的路途之远,忍受的饥寒之深。他走了一站又一站,但始终看不到一丝烟火,看不到一粒米、一滴酒。这四句,作者又通过对人烟稀少的描写,更增添了路途的凄惨和悲凉。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突然,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看上去它好象是一个酒店。这两句,作者用“土房桑树根”非常形象地再现出北方农村特有的纯朴景色,“仿佛” 两字,则既写出土房的矮小,极不显眼,又描写出风雪弥漫,整个大地隐隐约约,不易看清。

  以上,作者从城市凋敝、人烟稀少、粮食奇缺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了翼州的破败、荒芜和凄凉,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统治者对此方城镇的洗劫,对农业经济的严重破坏。

  “徘徊问野老”至“痛入骨髓余”,是作者对翼州道中所闻的描写。诗人着重描写出一个由世儒沦落为野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一言一行满含悲愤地控诉了战争对汉文化的破坏和摧残,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饥寒交迫的诗人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但中途的所见又使他犹豫不决。惨不忍睹的浩劫使翼州变得一片荒凉,这劫后余生的野老,诗人不忍心再去打扰他。“徘徊”两字,非常真实地描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但野老却出乎诗人的预料,他欣然笑迎,上前挽起诗人的衣袖,宛如对待一位阔别重逢的朋友。

  “野老欣笑迎”八句,作者用“笑”“挽”“温”“暖”“叮咛”以及“我知”,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了野老的纯朴善良和厚道,读罢,老人的形象仿佛呼之欲出。这样一位仁爱的老人,他居住的地方,他出生的家族。诗人恳切相问。“云是奕世儒”一句,解除了诗人心中的疑惑,这位老人原来出生于世代读书之家。“自从大朝来” 十二句,是老人的言语,他揭露了元代统治者对文化的轻视,鞭挞了战争的连绵。“纵有好儿孙, 无异犬与猪。”两句,作者借老人之口有力地揭示出元朝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愚昧和无知。“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则又通过老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现出诗人对国泰民安、文化发达礼仪昌盛社会的怀念和向往,也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悲愤和痛恨。

  “我闻忽太息”以下,是作者的所感。“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作者听过老人的讲述和议论,不由得发出深深地叹息,他十分同情这老人的遭遇,也痛恨这现实的黑暗和荒唐,他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却止步不行。这里,作者连续描写了三个动作:“太息” “执手”“踌蹰”,每一个动作都强烈地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踌蹰向苍天, 何时更得甦。”诗人止步不前,抬头仰望,问茫茫苍天;这令人窒息统治结束和繁荣的时代恢复的时间。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悲痛。末尾两句,“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作者把自己的悲痛推向了高潮,他泪流及面,饮泣吞声,不忍再说出更令人悲痛的话语,只得独自拂袖向西南方走去。“拂袖西南隅”一句,在悲痛之余更含有一股愤怒之气。

  这是一首叙事诗,看似平铺直叙,实际上感情充沛,又有严密的逻辑性。以时间先后为序,又各有侧重点,抓住重点充分描写,层层深人地揭示主题。先写北方的荒无人烟,再写文化被破坏的具体情况。由表及里,以诗人的悲愤为高潮,戛然而止。中间写老人的诚恳朴厚,使人看到传统文化教养的优良,加深对破坏的痛恨。

参考资料:

1、 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33-335.2、 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名诗鉴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7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净沙·湖上送别

: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红色的芭蕉花照映着隐隐约约的窗纱,朱红色的门帘是个小门小户的人家。绿色柳树下一位公子骑着一匹马,正在匆匆离开这户人家在断桥西边便是白堤,满湖的蒙蒙细雨笼罩着忧愁的花。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306
红蕉(jiāo)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共二十八字。红蕉:红色的芭蕉花。朱帘:朱红色的门帘。断桥:在浙江杭州西湖白堤上。原名保佑桥,唐时称断桥。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306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首二句先写送者与行者所居环境幽雅安适。“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曲。”暗示出这是一对情侣之间的送别,实际是作者的情侣送他。红蕉花的色彩隐隐约约地映在窗纱上,小巧幽雅的宅院,门上挂着朱红色的门帘,这是多么宁静清幽的环境.这是离开人叫头看到的情景。“红蕉”多被文士比喻为美女,白居易在《东亭闲望》诗中说:“绿桂为佳客,红蕉当美人。”而这里的红蕉在隐隐纱窗里,是否就是美人。 “朱帘小小人家”,娴静幽雅的小院小户,却充满一种甜情蜜意的感觉,也是离人眼中所见,那几分眷恋之情就在这种氛围里。

  三、四句写行色匆匆,没有思想准备,且又是在断桥分手,更加令人伤心。此是以动景映衬别愁。一对情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依依不舍地分手了。行人骑着马在杨柳掩映的路上匆匆离去,佳人在注目远送,挥手致意,依依惜别。行人在断桥西面的白堤上离开这个令人缱绻温馨的所在,这里曾经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记忆。

  结末一句,移情于物,以满湖烟雨和含愁之花,将离愁别绪物我融一。“满湖烟雨愁花。”这时,整个湖面被蒙蒙的烟雨所笼罩,湖面上到处是充满忧伤而含泪的荷花。这一句以景托情,迷蒙的景物与迷茫的情思相统一,构成一幅凄迷的意境,风情旖旎,风情无限。同时又与开头“红蕉”照映,的确含蓄蕴藉,深得小令三味。

  这首小令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作者写离别,但送别之人是谁,始终没有露面,只以红蕉、朱帘、愁花暗示送人之人是一位女子,送别是其一对情侣之间的相送。作者没有一句言情,却通过小小人家之美,西湖烟雨之愁,尤其是含愁之花,将缠绵悱恻之爱,依依不舍之情都表现出来。是借景抒情之典范佳篇。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3062、 蔡践.元曲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2003、 蒋星昱.元曲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6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折桂令·想人生最苦别离

:
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想人生最苦的是离别,鸿雁杳无踪迹鱼儿沉入深处,书信断,音讯绝。娇美的模样好屈辱,大好的时光有谁曾经受用,穷家的日子一天天难以支撑,才过了一百零五天上坟扫墓的日月,又到了二十四日夜晚祭灶的时节。实实在在的终年祈祷,孤孤零零通宵叹息,欢欢喜喜把他盼了回来,凄凄凉凉人已老了头发已斑白。
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yǎo)鱼沉,信断音绝。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yè),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jì)(zào)的时节。笃(dǔ)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zī)(jiē)。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雁杳鱼沉:形容书信全无,音讯渺茫。丢抹:即丢丢抹抹,梳妆打扮之意。谁曾:何曾。绷曳:勉强支持。一百五日:即寒食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距上一年冬至日,刚好一百零五天。二十四夜祭灶:旧俗,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三)日夜间祭“灶王爷”。笃笃寞寞:周旋、徘徊。咨嗟:叹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
晓来蜂蝶空游荡。
苦难寻红锦妆,问东君归计何忙!
尽叫得鹃声碎,却教人空断肠。
漫劳动送客垂杨。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
夜来肆虐着暴雨狂风,把西园的芳菲一扫而空。

晓来蜂蝶空游荡。
到早晨蜜蜂蝴蝶飞来飞去,无所适从。

苦难寻红锦妆,问东君归计何忙!
只恨找不到往日盛饰的花容,春神啊,你为何要归去匆匆!

尽叫得鹃声碎,却教人空断肠。
你一味让杜鹃啼破了喉咙,却教人徒然心痛。

漫劳动送客垂杨。
那垂杨无端牵进了送行之中,一回回不得闲空。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

晓来蜂蝶空游荡。

苦难寻红锦(jǐn)妆,问东君归计何忙!
东君:司春之神。

尽叫得鹃声碎,却教人空断肠。
断肠:指悲痛到极点。

漫劳动送客垂杨。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
晓来蜂蝶西游荡。
苦难寻红锦妆,问东君归计何忙!
尽叫得鹃声碎,却教人西断肠。
漫劳动送客垂杨。

  这首曲写的是暮春的怨艾,以景述情。风雨落花,残蜂剩蝶,鹃声绿杨,都是古代诗词伤春的习见景象。该曲兼收并蓄,却使人既不觉陈腐,又不嫌堆砌,这主要是因为作品风神清婉动人的缘故。作者先撷取了“夜来”与“晓来”的两个镜头。一夜之中,风雨大作,一个“横”字,一个“狂”字,令人想起“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冯延巳《鹃踏枝》)的名句。风雨肆虐的结果,是西园花落满地,且此“满地香”也遭到“断送”,狼藉残败之情况可想而知。作者并不详述园中花卉遭劫的具体景象,而转向了“晓来”,风雨止息,蜂蝶来到旧地,却再不见昨日的繁华,“西游荡”,生动地表现出它们茫然不知所措的情态。蜂蝶无知,“游荡”也漫无目的,但入园寻春的作者却是有意识地寻觅那“红锦妆”的芳菲旧影,结果当然是大失所望,且意识到春天已到尽头,只能怅然嗟叹春神的迅速离去了。“问东君归计何忙”,有怅恨,有感叹,有流连,有无奈,这同李煜《乌夜啼》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样,是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这还不算,“东君”还留下了两件惹恨牵愁的礼物,一是“鹃声”,其鸣声同“不如归去”相近,一是“垂杨”,自古便是送别的象征。鹃声不遗余力,垂杨迎风自舞,可以想见,作者既有身处异乡不得遄归的苦衷,又有送客登程情肠百结的经历,这就将伤春之意写满写足了。

  诗人在铺排暮春景物时,无不附以富于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断送”、“西游荡”、“苦难寻”、“尽叫得”、“漫劳动”等,使景物成为人物心理的外化。对于种种伤愁的意象,点到即止,反映出一种惨不忍睹、不堪回首的凄情。末三句将阑珊的春事暗度入愁离伤别的人事,尤为细腻,悱恻动人,堪称是散曲婉约风格的上乘之作。

  《湘妃怨》即《水仙子》。作者采用曲牌的这一别名,恐怕也同全曲“怨”的伤感主旨有关。这一曲牌的第三、四两句,可连可分。此处第四句“苦难寻红锦妆”不从上而从下,主语不定为蜂蝶而定于作者。这样断意的根据,正是基于全曲婉转流怨的情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