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10页 .2、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年08月第1版 :231-232 .3、 张剑著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02 :49-50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qiāng)笛戍(shù)楼间。
雪净:冰雪消融。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羌笛:羌族管乐器。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10页 .2、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年08月第1版 :231-232 .3、 张剑著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02 :49-50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93-394页 .2、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年08月第1版 :231-232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暮春时节杨柳苍翠掩映画楼,早晨的黄莺婉转啼叫更添愁绪。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宫花年年自开自落无人欣赏,白白地飘入御沟随流水逝去。
柳色参(cēn )差(cī)掩画楼,晓莺(yīng)啼送满宫愁。
宫怨:宫女的哀怨。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柳色浓淡不一、明暗不齐。掩:遮蔽。画楼:指装饰华丽的楼宇,这里特指宫苑中雕梁画栋的楼阁建筑。晓莺:早晨的黄莺。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空:徒然地、白白地。逐:随。御沟:流经宫苑的沟水,即皇城外的护城河。
这首诗题为“宫怨”,却没有出现宫女的形象,而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宫苑景物和环境气氛的描写,烘托、暗示出宫女的愁怨之情。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抓住深宫寂寥、令人厌倦的特点,着眼于“柳色”和“莺啼”,描绘柳掩画楼、莺啼晓日,表现出“深锁春光一院愁”(刘禹锡《春词》)的情境。“柳色参差”,用语精炼,不仅写出宫柳的柔条长短参差,而且表现出它在晨曦中的颜色明暗、深浅不一。“掩画楼”,则写出宫柳枝叶繁茂、树荫浓密。宫苑中绿荫画楼,莺声宛啭,本是一派明媚春光。但失去自由、失去爱情的宫女,对此却别有一种感受。清晨,柳荫中传来一声声莺啼,反引起宫女们心中无穷愁绪,整个宫苑充满了凄凉悲愁的气氛。暮春柳色掩映画楼,透露出春愁锁闭、美人迟暮之感。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写落花,以宫花零落、随水流逝的景象,宫花非不美,但年年自开自落,无人观赏,无声无息地凋零,飘入御沟随流水逝去。在宫女看来,自己的命运与这落花又何其相似!“无人见”,写出宫女被幽禁之苦:“逐春泉”,喻韶光的流逝。前面着一“空”字,表达了宫女的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正如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所说:“因想已容色凋谢而人莫知,正如花之湮灭沟中耳!”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大涯如同转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42、 周满江.古诗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893、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52西蜀樱(yīng)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yún)笼。
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野人:指平民百姓。朱樱:红樱桃。筠笼:竹篮。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细写:轻轻倾倒。愁:恐怕,担心。万颗匀圆:指上万颗樱桃不大不小,均匀圆润。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qíng)出大明宫。
沾:接受恩译。门下省:官署名。肃宗至德年间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大明宫:唐宫殿名,君臣在此上朝。
金盘玉箸(zhù)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玉箸:华丽的筷子。转蓬:蓬草遇风拨根而旋转,喻身世之飘零。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42、 周满江.古诗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893、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52本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夏,此时严武再次镇蜀。严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严武屡次造访草堂,关怀有加。“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万”形容数量其多。“许”,这样。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颗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杜甫虽寄寓成都,但每有“不死会归秦”,“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想望和心愿。因而常常忆起在长安的往事。于是后四句便成为他忠爱之诚的由衷流露。“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
大明宫中有宣政殿,中书、门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内,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一联的惊奇之处在于,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专有名词在诗中给人的联想是很少的,但此处却给人堂皇之感,“门下”表现了空间的纵深,“大明”渲染出庄严辉煌的气势,两个实打实的名词被诗人巧妙地虚化了。唐人李嘉祐诗云“秋冷白云司”,“白云司”指刑部,与“秋冷”连属,别有清峭之气,和杜诗此联一样,都是点铁成金之句。
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诗的第一联把题目展开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起句看似自然,实则不同寻常,这全体现在最虚的“也”字上。最轻的字眼,诗人赋予其最饱满的重量。“也”字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原来西蜀的樱桃也这么红啊,时空的感觉包孕在这个“也”字之中。
诗的首联中,“也”字之外,“红”、“满”亦不是随意用之,二字与下联以“愁”、“讶”写对樱桃的珍惜是呼应着的。清人朱瀚说:“红言其熟,起细写仍破;满言其多,起万颗许同”。“写”同“泻”,言用水漂洗,“愁仍破”,即愁其破而仍破;“许”,唐人常用口语,如许之意,“讶许同”,即令“我”惊奇竟如此相同,庾信诗云:“讶许能含笑”。此二句融入口语,言约义丰,见出诗人语言的锤炼之功。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们看到一个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沾”,“早朝擎出”,“ 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而“细写愁仍破”, “ 匀圆讶许同”,与“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
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朝廷的大人们在教颂盛世的太平安康,我一个罪囚却被放逐到遥远荒僻的地方。
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
闻道朝廷大赦赐酺,奏钧天乐章,多想得到那东风,把这消息吹到夜郎。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3-954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54-256北阙(què)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xiá)荒。
北阙:古代皇宫北面的门楼,为大臣等候朝见的地方。此代指朝廷。圣人:指皇帝。太康:太平安康。南冠君子:此指被郑人俘虏并献到晋国的楚国伶人钟仪。遐荒:远方荒僻之地。
汉酺(p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
汉酺:汉时之酺,此以汉代唐。钧天乐:天庭仙乐。这里用以指朝廷赐酺时所奏的乐曲。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3-954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54-256这首诗开头以钟仪自况。钟仪被俘为囚,仍然戴南冠,操南音,眷念楚国;李白也是如此,既关心国运,又眷念唐朝,而且他又在南方被拘囚流放,处境与钟仪相近。李白在浔阳狱中写的《万愤词投魏郎中》有句云:南冠君子,呼天而啼“,也是以钟仪自比,可以彼此参照。唐朝国势好转,大赦赐酺,固然使人欢欣鼓舞;但诗人却要远窜遐荒,命运乖舛。“北阙”二句使用了整齐的对偶,一边写朝廷歌舞升平,一边写自己垂老投荒,真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可见诗人的情绪是非常凄凉和悲伤的。
前二句是写事实,后二句则写希望。李白希望钧天乐这样美妙的乐曲,随着风势远吹到夜郎,使他能够听到。实际上,他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到美妙的音乐,而是渴望大赦的恩泽,自己也能受到沾溉,得以免除远窜遐荒的处分。对于远方暂时不能接触到的事物,李白在诗篇中往往幻想凭借风力来达到目标。比如当他怀念远贬龙标的王昌龄时,就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流夜郎闻酺不预》末二句与之相似,只是他不是要自己的思想感情吹向远方,而是要朝廷的恩泽吹到自己身上来。这些都表现出他善于驰骋想象以表达自己激荡感情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54-256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风云突变,安禄山举旗造反,叛军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无可奈何杀死宠爱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要仓皇地逃往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67 .2、 陈永正 等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7-189 .冀马燕犀(xī)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冀马:古冀州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燕犀:燕地制造的犀甲。亦泛指坚固的铠甲。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niǎn)何由过马嵬(wéi)。
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马嵬: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句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更”,再,还有。未卜:一作“未决”。
空闻虎旅传宵柝(tuò),无复鸡人报晓筹。
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传:一作“鸣”。宵柝: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此日”句:叙述马嵬坡事变。牵牛:牵牛星,即牛郎星。此指牛郎织女故事。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纪:四十八年。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67 .2、 陈永正 等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7-189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第一首,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逃难路上,六军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杨贵妃佳人绝色,明皇认为她能“倾国倾城”,以至放心地“从此君王不早朝”。果真如此,危难来时只要玉环使个媚眼,就不愁安禄山不“倾马倾人”,也就不必路经马嵬仓皇逃难了。
冯浩注说“两‘自’字凄然,宠之适以害之,语似直而曲”,这话很有道理,这两个“自”字确实包涵了唐玄宗的无限痛苦。他不得已杀了杨玉环,也不得已使自己一片真情化为飞灰,这就和《长恨歌》里哀婉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传》里的“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兵卒)牵之而去”相近,不由自主地起了恻隐之心,有相似之处。李商隐毕竟是个重于“情”的男子,尽管他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但当他面对两个生死分离的情侣的时候,尽管知道他们误国误民,心中却又油然而生了那恻隐之心。
第二首,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就没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也不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84-1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