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宫人入道归山

:
十岁吹箫入汉宫,看修水殿种芙蓉。自伤修发辞金屋,
许著黄衣向玉峰。解语老猿开晓户,学飞雏鹤落高松。
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于鹄

于鹄

于鹄,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76篇诗文

猜你喜欢

写真寄夫

: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刚刚想要下笔作画,先拿镜子照一照只觉一阵寒意。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心中已自感容颜衰老,此刻仔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描绘泪眼十分容易,写出心中忧思郁结何等困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60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6-827

欲下丹青笔,先拈(niān)宝镜寒。
丹青笔:即画笔。丹青,丹砂和青雘,可作颜料,借指绘画。拈: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宝镜:镜子的美称。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bìn)凋残。
经:一作“惊”。索寞:形容衰老,毫无生气。凋残:衰落;残败;减损。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描将:意为描写。将:一作“来”。愁肠:忧思郁结的心肠。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浑:全。忘却:忘记掉。画图:图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60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6-827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苦衷。全诗刻画心理活动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首联一开头,就通过手的动作来展示心理活动。她提起“丹青”画笔,正想下笔作画。然而,她犹疑了。不知道该怎么画,还是“先拈宝镜”,照照容颜吧。可是一“拈宝镜”,却给她带来一股“寒”意。“宝镜”“寒”的原因,分不清是冰凉的镜体给人一种“寒”的感觉,还是诗人的心境寒凉。一“寒”字,既状物情,又发人意。

  颔联进一步写诗人对镜自怜:她心中已自感玉容憔悴,而此刻细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惊”是因为“颜索寞”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已惊”表明平素已有所感触,而此时照镜,更惊觉青春易逝。“颜索寞”,明显易见;“鬓凋残”细微难察,用“渐觉”一语,十分确当写出她愈来愈苦这一心理状态。

  颈联中“泪眼”代指诗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这里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矛盾对比中,刻画怀念丈夫的深情。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四出杜丽娘自画肖像时说过两句话:“三分春色描将易,一段伤心写出难。”当是脱胎于此。

  尾联点出写真寄外的目的。诗人辞恳意切地叮嘱丈夫:“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恐”,猜想,是诗人估量丈夫时的心理状态。一“恐”一“浑”,准确地描绘出自己微妙的感情活动。本来,仆人回家取琴书等物时,诗人察觉丈夫已有“别依丝萝”、把糟糠之情全“忘却”的意向。但她在诗中却避免了作正面的肯定,而用了估量、猜测的口吻,这就不致伤害丈夫的自尊心,而且给他留下回心转意的余地。一“恐”字,把诗人既疑虑又体谅丈夫的感情,委婉曲折地吐露出来,可谓用心良苦。末句,直陈胸臆,正面规劝丈夫:“时展画图看”,遥应首句,语短情长。

  此诗对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是很出色的。它也从侧面透露出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和痛苦。全诗情感表达真挚,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据记载,南楚材看了这首诗后,回心转意,辞掉了颍地长官的那桩婚事。

参考资料:

1、 邓光礼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8-13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山

: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
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
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
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霪一以扫,浩翠写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
终南山三十里的景色,我差不多有十几天没见到了。

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
冒着雨久站着凝望,看见你如同看见亲朋好友一样。

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
虬龙掬手扬波,人间万里春色如洗。

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只是每天春雨不断,让爱山人心情发愁。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暗的天气不会太久,虽然现在的狂风来的非常猛烈。

阴霪一以扫,浩翠写国门。
久雨新晴,坏心情一扫而光之后,终南山翠色欲流,如美景如画泻于一国之京城的长安。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如同在长安百万人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

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谁家的山最好看,我愿意成为他家的邻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寒夜思友三首·其一

:
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久别后的孤寂渐渐侵入我的心怀,客居他乡使我脸色变得憔悴不堪。

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夜不成眠,只有在月色之下弹琴相慰,这样的相思之情怎样才能到尽头?

参考资料:

1、 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3

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侵:侵扰。此处有渐进之义。容色:面容,脸色。容是容貌,色是神色。

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调:整理。何极:什么时候才能终结。

参考资料:

1、 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3
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这首诗写诗人因思念友人而苦苦煎熬,心情焦虑神情憔悴,以弹琴寄托思绪,也难以排遣痛苦。

  首句“久别侵怀抱”,点明写诗的缘起。长久的离别所产生的孤独、乡愁,慢慢地侵入了诗人的怀抱之中,即占据了他的身心,弥漫了他的精神,让他在这种愁思中难以自拔。

  因为久别之思慢慢侵入、充溢情怀,所以就有了第二句:“他乡变容色。”乡愁之苦,可谓是一至于斯。排解愁思的办法之一,是“月下调鸣琴”,即在乡愁最深切之月夜整理琴弦,歌之咏之。

  但是,从下句“相思此何极”来看,这相思仍然是排遣不了的,所以オ有这个感叹。

  这首诗几乎就是直抒胸臆之作,这既是初盛唐之际的唐诗风格,更是王勃的特殊风格,或者说,是由他开创的一种诗风。

参考资料:

1、 苏爱风.王勃诗歌艺术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唐太宗吞蝗

: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huáng)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jù)(jiàn)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贞观为唐太宗年号。京师:京城,国都、长安。苑:古代帝王游玩、打猎和躬耕的园林。掇:抓取。予:唐太宗自称。遽:马上。谏:委婉地规劝。朕:皇帝自称。躬:身体。冀:希望。是:这(是)。蚀:吞下。遂:立刻。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咒:批评。作:起,兴起。其:如果。食:吃。谏:谏人。过:罪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本文叙述了唐太宗在蝗灾爆发后,吞食蝗虫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唐太宗见到蝗虫后咒骂蝗虫与百姓夺食,“是害于百姓”,可见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忧虑的是民生。人后又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言语之中流露出一个心怀子民的帝王甘愿为人民承担责任的勇气。当左右劝止他吃蝗虫时,他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避之?”进一步表现了唐太宗愿为人民承载灾难的勇气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酒泉子·买得杏花

: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方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买来的杏花,离家十年归来刚刚看到她开放。假山的西面,药圃的东头,满枝开得正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花儿开得快也落得快,一忽儿全都成空。白发年老却多情,人就是这样怜惜感伤。黄昏时举酒祈祷东风,愿你对她稍加宽厚,吹拂从容。

参考资料:

1、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2、 亦冬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59页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chè)。假山西畔药阑(lán)东,满枝红。
坼:绽开,词中指花蕾绽放。药阑:篱笆、花栏。唐李匡乂《资暇集》:“今园廷中药栏.栏即药,药即栏,犹言同援,非花药之栏也。”一说指芍药围成的花栏。

(xuán)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旋:急忙、匆匆。把酒:执酒。祝:祝祷、祈愿。从容:悠闲舒缓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2、 亦冬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59页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词的上片叙事写景。首两句叙栽种杏花的经过:自买杏栽种到自己亲眼看到杏花开放,竟已隔了十年的时间。作者自咸通十年(869年)登进士第以后,便宦游在外,到返乡,其间共隔十一年时间。“十年”当是举其成数而言。“方始坼”言外之意是说:花亦多情,竞知待归始放。作者写作诗词每每超越经验世界而注重眼前直觉,因此此杏去年开花与否,完全可以丢开不管;反正是眼前开了,便可以尽情吟赏。“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两句,一是说杏花在园中的位置适中,东边是假山,西边是芍药阑,景物配置合宜,使人感到它在主人的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二是说盛开的杏花喷红溢艳,令人感到赏心悦目。上片四句虽然投有直接描写作者对杏花的态度,但爱杏之心已经不言而喻了。

  下片主要抒发感慨。“旋开旋落旋成空”一句叠用三个“旋”字,把昨天的花开、眼前的花落和若干天以后的枝上花空三个阶段飞快扫过,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从创作上看,词人是一个很善于把自己的心曲外物化的词人。十载功名,霎那间成为过眼云烟。这与杏花“旋开旋落旋成空”的现象可谓“妙契同尘”。悲物,正所以悲己,因而读者不准从中听到作者怅惘、失意、痛楚的心声。“白发多情人更惜”,多情人易生华发,缘于善感。值此花开花落的时节,当然更是如此。由于词人入世之心未泯,惜时,表明他尚有所待。“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词人的政治前途与唐王朝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唐王朝的命运“旋成空”的话,词人就无所指望了。“且从容”三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字字为焦虑、忧思所浸渍,因而可以说是“味无穷而炙愈出”了。

  全词由种花、赏花、惜花,写到祝告东风,乞驻春光护花,始终未离杏花一步,而忧国之思俨若可扪。这就巧妙地体现了词人在《诗品·含蓄》中提出来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的艺术要求,因而是耐人寻味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09:第65-6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