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陂荷花

:
十顷狂风撼曲尘,缘堤照水露红新。
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唐彦谦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150篇诗文

猜你喜欢

回乡偶书·其二

: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6-57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mó)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惟有门前镜(jìng)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6-57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首诗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这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杜甫《赠卫八处士》)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2-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不寝

: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到了早上仍然没有入睡,无尽的思念让人白了头!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光阴,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万般愁怅中度过。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人世间的路应该很难走到尽头,谋生的手段到了死的那天也还不会停止。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不要再说什么名和利,要知道名利才是我们自身最大的仇人。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思量:想念,相思。堪:可,能。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酒泉子·花映柳条

: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阑干,窥细浪,雨萧萧。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阑干,窥细浪,雨萧萧。
在这花红柳绿的春天,我闲游在绿萍池边,倚身在栏杆上,凝视着池上细波连连。那潇潇细雨如我的思愁绵绵。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近来他的书信稀疏难见,我更难忍洞房的寂寞无边。且打开银屏放下竹帘,苦熬这长长的春夜,只怕又是孤愁难眠。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30-3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8-39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阑(lán)干,窥(kuī)细浪,雨萧(xiāo)萧。
“花映”二句:花柳相映,正是好景,谁知风吹花落,坠于池上绿色浮萍中。闲,一作“吹”。凭:倚。阑干:即栏杆。萧萧:一作“潇潇”,形容细雨连绵。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bó),度春宵。
两疏索:指双方都未得到音信。疏索,稀疏冷落。洞房,幽深的闺房。银屏:镶嵌银丝花纹的屏风,以示华丽。箔,一作“幕”,一作“泊”,意指竹帘子。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30-3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8-39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阑干,窥细浪,雨萧萧。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这首词写春日闺情,抒写一位女子与相爱之人分别后寂寞、无奈的心情。

  上阕写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用“花映柳条”领起,“雨萧萧”作结,两句都是写景,前句明艳,后句暗淡,寓意着好景不常,美人迟暮。中间“闲向绿萍池上。凭阑干,窥细浪”三句写女主人公的一系列动作,重点落在一“闲”字上,以示她凭栏窥浪,全不觉得赏心悦目,体现其百无聊赖的内心感受。

  下阕写女主人公深闺怀远的寂寞。换头二句写她的境遇和感受。“近来音信两疏索”七个字,将相思离情点出,以下的描写无不因这情思引起。音信疏索是心情寂寞的原因。接下来“洞房”“寂寞”以一“空”字修饰,与上片的“闲”字相应,足以体现其无比遗憾的心绪。最后“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三句紧承“疏索”“寂寞”,写女主人公掩屏垂帘,苦度春宵。

  全词以外显内,用女子的行动来表现了她空虚寂寞,无限惆怅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30-3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8-393、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

: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禅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就像慧远公喜爱谢灵运一样,昌禅师也喜欢我,并为我开启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坐在萧疏的松石上,就像坐在佛教圣地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花空色不染,心与水俱闲,全身空净。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一坐禅关就是一小劫,天地无一实在。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正值你读经读得天花雨纷纷飞落之时,我来做客,秋水清落而池塘金底显见。

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
青色锦垫铺在条石上一片清凉,杨树上挂着疏稀的绿叶。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
高僧你手挥白丝玉柄拂尘,童子为你献上秋天的霜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
现在虽然是黄昏时刻,萝藤笼烟,爱你山池佳景而不忍心离去。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

玉柄:谓尘尾。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优钵罗花歌

: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目所未见。天宝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自公多暇,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乎其间,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于众草,势巃嵸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邪!因感而为歌,歌曰:

白山南,赤山北。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目所未见。天宝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自公多暇,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乎其间,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于众草,势巃嵸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邪!因感而为歌,歌曰:

白山南,赤山北。
在天山的南面,火山的北面,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那里有一种花,人们都不曾见识,它长着绿色的茎,碧绿的枝叶十分美丽。

叶六瓣,花九房。
它有六片叶子,花开时成九瓣;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夜里花瓣合拢,早晨开放,多有奇异的香味。为什么不生在中原而要生在西方呢?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如今它被移植在庭堂之下,令我的府邸大增光彩。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想必你一定是不耻于同媚俗的花草们为伍,才如此孤独高傲地自个开放于僻静之处!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为何得不到人们的赏识呢?在深邃的山坳谷地里饱受寒霜的摧残而凋折。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我暗自悲伤阳关一带道路漫长,我无法将你进献给君王。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2-2032、 廖仲安.边塞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3-1253、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41-44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bō)罗花,目所未见。天宝景申岁,参忝(tiǎn)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自公多暇(xiá),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suō)乎其间,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于众草,势巃(lóng)(zōng)如冠弁(biàn)。嶷(yí)然上耸,生不傍引,攒(cuán)花中折,骈(pián)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yì),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jué)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bìn)于林薮(sǒu)邪!因感而为歌,歌曰:
忝:谦词,辱居。摄:兼任。大理评事、监察御史:官职前者掌出外推求、审查案情。后者掌纠察内外官吏、监诸军等亭。此都非本参实职,乃是朝廷加给升任官员的朝宫职称的虚衔。伊西:伊州、西州,隶北庭节度。公:公门,官府。婆娑:盘桓。寄敖:寄托傲世之情。交河:交河城,其地在天山南麓。巃嵸:高耸貌。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嶷然:高貌。骈:并列。景:日光。遐裔:边远地区。阴阳:阴阳二气,古人认为是生成万物的因素之一。厥:其,它的。适:如果。遭:遇到。摈:抛弃,斥逐。林薮:山林草泽。

白山南,赤山北。
白山:即天山。赤山:即火山,又名赤石山。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花九房:花有九片花瓣。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夜掩朝开;意即花瓣夜晚合拢,到早晨又开放了。中国:中土,中原,相对于西方少数民族而言。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公堂:官府的厅堂。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委严霜:因受寒霜摧残而凋零。

吾窃(qiè)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窃:暗自。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曾:乃。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2-2032、 廖仲安.边塞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3-1253、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41-44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目所未见。天钵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自公多暇,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乎其间,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于众草,势巃嵸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邪!因感而为歌,歌曰:

白山南,赤山北。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优钵罗花即岑参所认定的印度梵语中的雪莲花,按照作者在序言中的说法,优钵罗花这个名字他最早是从佛经里读到的。唐代的西域居民多把优钵罗花想象成神山圣域里罩有灵光圈的小佛像。

  “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四句写在天山南部、火山北部,一种人未曾识的奇花异草生长于其间,其茎干、叶片皆晶莹玉润,浓绿如翡翠,亭亭匀秀,美丽婀娜。

  “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四句写此花碧叶六片,翦翦如齐,花瓣有及,色如凝脂,夜晚掩合如羞,清晨幽心静放,笑对骄阳,其香清幽淡雅,沁人心脾,叹此花为何生于寒荒西域,而不生于物华天钵、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使有道之士、高洁君子但有知音之赏、惺惺相惜,而不能植于静室,相濡以沫。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这几句写将此花移于官署,使其高情逸态、淡放幽香涤尽官署锈染浊蚀的纷纭伧俗气,增其恬淡,秀其玉色,也使诗人日日得以耳濡目染,声气相求。叹此花高洁秀逸,幽香独放,亭亭静植,不蔓不枝,有君子澹泊明净之心,有贞女沉静清淑之态。耻于与众草为伍,择地而居,深山幽谷,冰霜侵逼,抱寒寂对幽冷亦淡定自若,无怨无艾,不因无人而不芳,不为孤影而自怜。如握瑾怀瑜的君子啸傲林薮,抱道自持,也绝不同流合污,和光同尘。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二句写诗人叹此花清雅高洁,如高尚其志的隐士,定是佐王的股肱大才,必当献于君王以其光明和德化布于天下,怎奈山长水阔,阳关路远,君王难致。

  此诗长短不拘,随情感的波动而蜿蜒前进,显示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技巧和精湛的表现手法。全诗以花自喻,以花独居僻壤,喻自己穷居塞外;以花种类奇特,喻自己胸怀大略;以花的独自开放,喻自己的洁身自好、特立独行;以花的罕为人知,喻自己的怀才不遇;以花因路途遥远无法上闻帝王,喻自己远戍边塞,晋身无阶。古人以物喻人者为数不少,但像此诗这样切合得丝丝入扣,以至有花与诗人简直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之感的则并不多见。这首诗堪称唐代以物咏志的边塞诗中物我融合较为完美的一首。

  此诗为歌行体,形式灵活自如,多用散句,穿插变化,以韵调、用意来调节字句,流畅和谐,调如辘轳,而圆转自如。词不妩媚,而清秀淡朴、婉转有致,也颇合于诗的内容和格调。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2-2032、 廖仲安.边塞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3-1253、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41-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