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宣州沈大夫

:
科名继世古来稀,高步何年下紫微。帝命几曾移重镇,
时清犹望领春闱。登朝旧友常思见,开幕贤人并望归。
今日得游风化地,却回沧海有光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朱庆馀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139篇诗文

猜你喜欢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昔日你我在黄鹤楼分别之后,我一直游离在淮海一带,大好时光也全都虚度。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想当年,你我在洞庭湖分离,如同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分散各方,如同落叶一样各自飘零。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时值中年依然没能再相见.失意的我独自一人在吴越漫游。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我在什么地方恩念你呢?是天台山的月光正在照耀着绿萝的时候。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会稽的风光是多么美好,剡溪水在周围萦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云山仿佛是从那海上生出来,水清如镜,人行走在水边,就像是在镜子中走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自从北渡浙江以后,十年的时间都在楚王的宫殿楼台上饮酒吟诗,沉醉不已。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才智压倒了那荆门的屈原、宋玉,也可以令梁园的邹阳和枚乘倾倒。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才华如此卓绝,却不见知音在何处,对此我只能苦笑。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而今时局动乱,安禄山叛军猖獗,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而我却不是那个可以拯救时局的人,只好在这屏风叠隐居。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夜半时分,我仰望天空,思念着你啊,想要和你相见。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明天我就要拂衣归去了,从此以后永远都要隐居避世了。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第1版: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381页2、 李白著.李白选集第1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52页3、 (唐)李白.李白诗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0:第179页

昔别黄鹤楼,蹉(cuō)(tuó)淮海秋。
黄鹤楼:故址原在湖北武昌黄鹄矾上。蹉跎:失时。淮海: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各散洞庭流:此句言如汇入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各自分散。

中年不相见,蹭(cèng)(dèng)游吴越。
蹭蹬:失意,不得志。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绿萝:即女萝、松葛,地衣类植物。

会稽(jī)风月好,却绕剡(shàn)溪回。
会稽:今浙江绍兴。剡溪:在今浙江嵊县南。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楚台:楚地的楼台。古楚地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河南部分地区。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zōu)枚。
荆门:荆州荆门山。倒:压倒。屈宋:屈原与宋玉,古代著名作家,他们都是荆州人。梁苑:西汉梁孝王的兔园。倾:超越。邹枚:邹阳和枚乘,古代著名作家,他们都曾做过梁孝王的宾客。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夸诞:浮夸放诞。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大盗:指安禄山。鸿沟:今河南贾鲁河。曾是楚汉的分界线。如风扫秋叶:此句形容安史叛军破坏的厉害。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济代:济世。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中夜:夜半。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永与海鸥群:此句指归隐。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第1版: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381页2、 李白著.李白选集第1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52页3、 (唐)李白.李白诗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0:第179页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本篇历叙与王判官聚散行迹,并因世乱而归隐庐山屏风叠。其所以退也,非所谓“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乃报国无门也。

  开篇“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二句,飘然而来,写的是公元726(开元十四年),诗人离开蜀中,自湖北顺江而下,在金陵、扬州一带漫游的往事。屈指算来,流光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自己仍然功业无成,一个“昔”,一个“蹉跎”,包含了无限的感慨。

  “俱飘”二句,牵入王判官。自己与王判官分手,就像落叶随风飘散,又像洞庭湖的诸多支派各自流向天之一方。

  这一别就是多年。青年惜别,至中年仍未能相见。自己虽曾于公元742(天宝元年),得道士吴筠举荐,应诏赴京,但至公元744(天宝二载),便为谗言所中,而赐金还山。自己于是再次放浪江湖,漫游吴越。这里用了一个“蹭蹬”,蹭蹬者,失道也,反映出诗人政治上失意之后的悲愤心情。

  当诗人政治上失意之时,只有美好的大自然能给诗人以心灵的慰藉。那天台山上翠绿的藤萝,剡溪水面清朗的风月,海上变幻的云山,水中清彻的倒影,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然而置身于山水风月之间。有一件事诗人始终未能忘却,那就是“思君”,时时思念自己的朋友王判官。

  李白极重朋友交谊,尤致慨于知音之难得。诗人是很自负的,认为自己的才气,足可以倾倒生于荆州的屈原、宋玉,在梁孝王门下为客的邹阳、枚乘。但世人多笑我浮夸放诞,我的知音究竟在哪里呢?言外之意,只有您王判官是我的知音,可惜这样的知音是太少了。

  “大盗’’以下急转,由对往事的追忆转入当前的现实。“大盗”者,窃国之盗也,指安禄山。“割鸿沟”言其侵占地方之广,“扫秋叶”言其为害之烈。而被扫一方以“秋叶”喻之,也隐约可以见出诗人对唐军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的不满。

  “济代”即济世,唐人避李世民(唐太宗)讳而改。“吾非济代人”是作者的愤激之言,“且隐屏风叠”是作者此时不得不作出的抉择。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越是这样的时刻,诗人就越是企盼知音,思念自己的知心朋友,然而尽管夜中长望,仍然是思君不见,这更使诗人感到无限的孤独和怅惘。但无论如何,诗人决心拂衣而去,立即踏上隐居的道路,永远与自由飞翔的海鸥为友。这一愿望诗人曾经多次表述过,但诗人的初心是“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而这次的表述却是面临着国难当头、自己却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现实,这对诗人的政治理想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本诗的情调便于豪放和旷达之中又带有激愤和伤感。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第1版: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381页2、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9页3、 宋绪连、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341页4、 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30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东都望幸

: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无心打扮登上宫院高台,心绪恨怨眉头紧锁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即使皇帝幸临也是无益,狠心君王自带美人前来。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10-111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3-215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东都望幸:东都指洛阳,那里的宫女们盼望皇帝的幸临。珠翠:宫中美女头上佩饰的珍珠宝物。高台:宫中的高楼。眉月:弯弯的眉毛象初月一样美丽。连娟:美好的样子。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恨不开:愁眉不展。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10-111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3-215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诗品》的作者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东坡讲:“言有尽而意无穷。”《说诗粹语》的作者沈德潜也说:“诗要讲弦外音,味外味。”都是说诗要含蓄蕴藉,要有言外之意,才能使人读了感到诗意深厚,有无穷的意味。这首诗就有这个特点。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失幸的官女怨恨君王的无情,然而仔细读来,却大有深意。诗人把准备应试的考生比作望幸的宫女,把主考官比作君王,把“美人”比做因主考官询私情而得中者。诗中含而不露,却又无情地讽刺了唐代科举制度中拘私舞弊的情形。

  诗人一开笔,便描绘了一个登上高台而无心打扮愁眉紧锁愤慈难平的官女形象。第一句是写失幸官女怨恨之情态。第二句则进一步描写这个官女愁怨的面容。上一句是对官女体态的勾勒,下一句是对宫女的面容表情工笔细描。二者互相补充,相互映衬、便将望幸官女的情态、心绪,由表及里地合盘托出。既有表情的愁怨、又有内心的愤慈。作者匠心独运,借宫女之情,官女之态含而不露地将当时考生情态真实地表现出来。从宫女的“懒修珠翠”“眉······不开”,可以看到考生恨怨之看到考生愤慈之意。宫女对皇帝的恨怨正是考生对主考的恨怨。两句诗未着考生一字,考生的音容,表情与情怨内心的活动便悄然表露。可见诗人含蓄的笔法运用得十分纯熟。

  第三句在全诗结构上又掀波澜,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诗人又宕开一笔:即使将皇帝望来,也全然无益。这一笔使诗情更深,使诗味更浓。乍看“纵使东巡”四字,会为望幸的宫女庆幸,皇帝还算有情,终于来了,为之一喜,可是再读“也无益”三字,会为之一惊,这样一喜一惊,更引人深思,使诗在跌宕中上升至理性高度,悟出一条道理。紧接第四句,一语道破:“君王自领美人来。”君王已经有了心上人了。这句如定音的锣鼓,既点明了“懒修珠翠”、“眉月连娟恨不开”的原因,又总括地指出“也无益”的道理,也说明了美丽的宫女失宠的原因是由于皇帝的偏爱。而考生寒窗十年不得中的原因也就清楚了,原来是由于主考官的狗私舞弊,他们早就有了“意中人”。该诗语言锐利泼辣,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要害所在,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全诗文情自然,比拟切至,妙用隐喻,而能使人心领神会,感到含蓄有味。诗的语言也颇有特色。三、四两句自然流畅,犹如口语。一、二两句瑰丽多姿,雕饰工巧。“懒修珠翠”、“眉月连娟”等寥寥几字,把宫女姣美的形貌和懒洋洋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愈写出宫女之美,愈显出“君王”之恶,是富有表现力的。诗中形象优美,除别有寓意外,仍然具有作为宫怨诗的完整的意境。方干《赠进士章碣》诗云:“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这首小诗用的虽是传统的比兴手法,却写得新颖别致,也可以说是“用旧机”织出的新“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7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3-21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华清宫三首·其三

: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门上横锁着金锁静悄悄的没有人,在渭水之滨只有落日和秋声。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山头红叶也飘落到山下,带来了寂静的寒意,含雨的云浮游天际,云端飘落的雨丝。又像灰尘一般四处随风飘散。

参考资料:

1、 简书网.淡定之龍的傳人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wèi)水滨(bīn)
华清宫,唐朝行宫,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行乐处。崔橹:晚唐诗人。水滨:靠近水的场所,岸边。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参考资料:

1、 简书网.淡定之龍的傳人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起句点明空山宫殿,门户闭锁,悄然无人。以下三句,都就此生发,写离宫荒凉寥落的景色。宫在渭水之滨,由于宫中悄然无人,故诗人经过,所见惟有落日,所闻惟有秋声(指被秋风吹动的一切东西所发生的音响)。而山头红叶,也由于气候的变冷,飘落到了山下,带来了寂静的寒意。“红”与“落日”配色,“叶”与“秋声”和声。而夕阳西沉之后,却又下起雨来。含雨的云浮游天际,象梦一般迷离,而云端飘落的雨丝,却又象灰尘一般四处随风飘散。绘声绘色,极为逼真。

参考资料:

1、 简书网.淡定之龍的傳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

: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也渐渐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9-14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8-49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1

北阙(què)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岁暮:年终。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明主:圣明的国君。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老:一作“去”。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

永怀愁不寐(mèi),松月夜窗虚。
永怀:悠悠的思怀。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虚:空寂。一作“堂”。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9-14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8-49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1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3-9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一直跟随着我归来。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回头望下山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偶遇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孩童急忙出来打开柴门。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走进竹林中的幽深小径,树枝上下垂的藤蔓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一曲唱罢已是星光稀微。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欣愉悦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7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28-729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碧山:指终南山。下:下山。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却顾:回头望。所来径:下山的小路。苍苍:一说是指灰白色,但这里不宜作此解,而应解释苍为苍翠、苍茫,苍苍叠用是强调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种苍茫貌。翠微:青翠的山坡,此处指终南山。

相携(xié)及田家,童稚(zhì)开荆(jīng)(fēi)
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青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行衣:行人的衣服。

欢言得所憩(qì),美酒聊共挥。
挥:举杯。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谓夜已深了。河星:一作“星河”。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陶然:欢乐的样子。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机:世俗的心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7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28-729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中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前四句写诗人下山归途所见,中间四句写诗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见,末六句写两人饮酒交欢及诗人的感慨,流露了诗人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的感情。全诗都用赋体写成,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情飞扬,语言淳厚质朴,风格真率自然。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则可知。

  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

  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

  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

  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22-323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