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9溪上遥闻精舍钟,泊(bó)舟微径度深松。
遥:远远地。闻:听见。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泊:停船靠岸。径:小路。度:度过,越过。
青山霁(jì)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霁:雨止。东南:一作“西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9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44-645页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你(君)唱着《杨叛儿》的曲调,我(妾)劝着别人喝新丰出产的美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哪里是最让人牵挂的?是那有乌鸟啼叫的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乌鸟的啼叫声湮没在杨树的花里,你喝醉了留宿在我的家里。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博山炉中燃烧着香木制成的燃香,两道烟气并作一道直直的烟像要凌驾仙境一般。
君歌杨叛儿,妾(qiè)劝新丰酒。
新丰酒:新丰,汉代县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六朝以来以产美酒而著名。
何许最关人,乌啼(tí)白酒柳。
最关人:最牵动人心的,最让人动情的。白酒:本是刘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酒。因为南朝民间情歌常常提到白酒,所以成了男女欢会之地的代称。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隐:隐没,这里指鸟栖息在杨花丛中。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xiá)。
博山炉:一种炉盖作重叠山形的熏炉。沉香:一种名贵的香木,放到水里就会沉下去,所以称为沉水香。
此诗开头一句的“杨叛儿”,指以古乐府《杨叛儿》为代表的情歌。“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写一对青年男女,君唱歌,妾劝酒。表明男女双方感情非常融洽。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白门,刘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门。南朝民间情歌常常提到白门,后代指男女欢会之地。“最关人”,犹言最牵动人心。是何事物最牵动人心呢?——“乌啼白门柳”。五个字不仅点出了环境、地点,还表明了时间。乌啼,是接近日暮的时候。黄昏时分在恋人相会的地方聆听乌鸦苦啼,不用说是最关情的了。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乌邪归巢之后渐渐停止啼鸣,在柳叶杨花之间甜蜜地憩息了,而“君”也沉醉于“妾”家了,这里既是写景,又含比兴意味,情趣盎然。这里的醉,自然不排斥酒醉,同时还包含男女之间柔情蜜意的陶醉。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沉香,即名贵的沉水香。博山炉是一种炉盖呈重叠山形的薰炉。这两句承“君醉留妾家”把诗推向高潮,进一步写男女欢会。男子的醉留,正如沉香投入炉中,爱情的火焰立刻燃烧起来,情意融洽,像香火化成烟,双双一气,凌入云霞。
这首诗,形象丰满,生活气息浓厚,风格清新、活泼。古词只四句:“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君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李诗一开头,“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比古诗增添的生动的场面,并制造了笼罩全篇的男女慕悦的气氛。第三句“何许最关人”,这是较原诗多出的一句设问,使诗意显出了变化,表现了双方在“乌啼白门柳”的特定环境下浓烈的感情。五句“乌啼隐杨花”,从原诗中“藏乌”一语引出,但意境更为动人。接着,“君醉留妾家”则写出醉留,意义更显明,有助于表现爱情的炽烈。特别是最后既用“博山炉中沉香火”七字隐含了原诗的后半:“君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又生发出了“双烟一气凌紫霞”的绝妙比喻。这一句由前面的比兴,发展到带有较多的象征意味,使全诗的精神和意趣得到完美的体现。
李白《杨叛儿》中一男一女由唱歌劝酒到醉留。在封建社会面前是带有解放色彩的。较古之《杨叛儿》,情感更炽烈,生活的调子更加欢快和浪漫。这与唐代经济繁荣,社会风气比较解放,显然有关。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8-2392、 宋海峰.唐诗鉴赏辞典.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250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燕子欲飞时,尖尖小嘴梳羽绒。庭中萱草绿如春水,满树杏花胭脂红。欲走进春的画卷,却又隔着帘栊。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两鬓戴金佩玉,似金霞飞虹,人如一枝春花,春情正浓。那高挂楼头的团圆月呀,又透过窗格,洒下一片相思情浓。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45-46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6-37海燕欲飞调羽。萱(xuān)草绿,杏花红,隔帘拢(lǒng)。
定西番: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海燕:燕子。古以燕子从海上来,故称。萱草:又写成“蘐草”或“谖草”。
双鬓(bìn)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琐窗:镂有花纹之窗。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45-46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6-37这首词通过描述一个新妆初罢的少女形象,表现出女主人公心底思恋的难言之苦。
上片写女主人公所见的帘外景象。起拍以海燕初飞兴起少女新妆,给人一种轻盈明丽的感觉。接着用“萱草绿”“杏花红”二句,刻画少女新妆时的美好环境,烘托了少女开朗而欢快的情绪,使之活动于草绿花红的画面中,为下片突出人物衬托了背景。而末句“隔帘栊”的一个“隔”字,将人与春景分离,仿佛有什么羁绊使她不能冲出帘栊而融身于美好的春光之中。情虽未露,却可从末句中品味得出。
下片写女主人公新妆之后的形象,花枝招展,浓艳非凡,别有一番风韵。“双鬓翠霞金缕”,突出妆饰的艳丽;“一枝春艳浓”,以比喻少女如花,与李白《清平调》“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意境相似。后二句,将少女置于月圆之夜。这时,少女的情怀,并未写出,她究竟有何感触,这给了读者以思索的余地。然而,“琐窗中”三字,却透露出女主人公的活动时间与心境,传达出一种凄清之感。
整首词字面没有写情,但通过场景、时间的变化,主人公的艳丽的妆容,衬托出人在楼中的凄楚幽怨之情,深婉含蓄,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45-46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6-37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水中的小洲上长满了小草,王牧要出去游玩了。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年纪刚刚到了及冠之年,文章的体裁风格与父亲的相同。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一场春雨过后山花竞放,争奇斗妍,春水潺流,喷珠溅玉。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王牧的叔父见到他后舍不得他离开,你母亲还在倚门而望,日日盼着你归来呢。
参考资料:
1、 王扬选注.送别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09:662、 (清)乔亿编著.大历诗略 笺释辑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03:378细草绿汀(tīng)洲,王孙耐薄游。
吉州:今江西吉安县。使君:古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汀洲:水中小洲。王孙。本指王家子孙,这里指王牧。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qiú)。
冠带:本指帽子和腰带。这里指及冠之年。古代男子二十岁称冠年。文体:文章的体裁风格。弓裘:《礼·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这里用以喻王牧叔侄。倚门愁:谓让父母挂念、担忧。
参考资料:
1、 王扬选注.送别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09:662、 (清)乔亿编著.大历诗略 笺释辑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03:378唐人的送行诗很多。但送行有种种情况,诗的情味也就大不一样。这里是送一个年轻人去探望他的叔父,而他的叔父,又是那里的州官。恰逢时节在初春,正是游历的大好时光。对一个刚成年的人来说,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一件好事。尽管离别免不了引起依惜别之情,但也被替对方高兴的心情掩盖了。这就决定了这首诗的明快基调。
诗的首联点明了送人春日出游的意思。诗人化用了前人的诗句。谢灵运《悲哉行》说:“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王孙是对年轻人的尊称。《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漂母对韩信说过这样的话:“ 吾哀王孙而食之,岂望报乎!”王牧恰好姓王,所以用在这里更显恰当。汀洲,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水边。细草绿,时值早春,小草刚刚发芽。古人常常把春草和离情联系在一起。《古诗十九首》说:“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浓,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一说“细草绿”,惜别之意也就蕴含其中了。
第二联是对被送者的介绍和赞许。古代男子二十而冠,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了。这正是人生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不仅如此,王牧承继了家学,擅长诗赋,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四弓裘”,用的是《礼记·学记》的典:“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来便用“弓冶”、“弓裘”比喻父子世袭的事业。这里既是对王牧的赞许,又是对他所要拜见的叔父的称誉。当然,应酬之作中这类词句难免也有溢美之处。
第三联设想王牧旅途中的见闻。“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这两句描写山野春天雨后的景色。一场春雨过后,山花竞放,争奇斗妍;春水潺流,喷珠溅玉。这才是真正的春天,是身居市朝的人们领略不到的春天的真正的美。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概括了春日山野的美,而且写得生机勃勃,清新流丽。前人评论道:“ 李袁州(嘉祐)中兴高流,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唐音癸签》卷七引刘辰翁语)
第四联设想王牧的叔父见到他后,一定十分怜爱,舍不得他离开。所以嘱咐说:你母亲还在倚门而望,日日盼着你归来呢。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这里用以喻王牧叔侄。
全诗清丽流畅,气韵生动,是应酬诗中难得的佳作。沈德潜评论此诗云:“天然名秀,当时称其齐梁风格,不虚也。”(《唐诗别裁》卷十一)
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
岷山老人头发斑白,抱着古琴两鬓苍然。
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
衫袖拂过白玉琴徽,为我弹奏三峡流泉。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
此曲尚未弹到一半,高堂之上好似空山。
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
风声飕飕穿过石林,好像就在窗户之间。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
手指环绕琴声呜咽,琴弦进出流水潺潺。
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幽怨好似楚天浮云,飘渺有如万里秋烟。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更有阳台阵阵细雨,夹杂巫山声声啼猿。
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曲调幽深逗引鬼神,琴声纯净动人心弦。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楚客为之愁肠欲断,湘妃为之泪落斑斑。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
是谁用那青桐木料,拉上根根红色琴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琴中弹出古人乐曲,乐曲转给今人流传。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知音本来不易再逢,可惜您已到了老年。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曲子奏完月已西落,惆帐且回东斋独眠。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12-3152、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282-285皤(pó)皤岷(mín)山老,抱琴鬓(bìn)苍然。
皤皤:白发苍苍的样子。岷山:这里指蜀地的山。苍然:灰白色。
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
玉徽:玉制的琴徽。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飕(sōu)飗(liú),忽在窗户间。
石林:林立的山石。飕飕:风声。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chán)湲。
绕指:手指弹琴时的柔韧动作。弄:拨弄。青丝,指琴弦。激:迸射。潺泼:水徐徐流动的声音。
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演漾:声音飘荡。楚,原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泛指南方。虚徐,飘渺舒缓。韵,风韵。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兼:兼有。阳台,即阳云台,在巫山之下,这里指楚地。杂:夹杂。巫山猿,见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注。
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幽:深远。净,纯正。便,适合。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楚客:指屈原。湘妃:湘水女神。相传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与舜为妃,闻舜死,泪下沾竹,竹叶上生了斑点。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
青桐:梧桐,木可制琴。亘:横列。朱丝弦:红色的琴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递:传递。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知音:相传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的心意,后因此称知己朋友为“知音”。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zhāi)眠。
斋:屋舍。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12-3152、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282-285此诗的开头四句点明题中“罗山人弹三峡流泉”,“皤皤”、“鬓苍然”交代罗山人之“老”,为后文“惜君方年老”一句伏线。
中间一段写听琴,是诗中最为优美的部分。随着琴声,人们仿佛置身空山之中,耳边时如山中风过,时如声声呜咽,时如流水潺潺,诗人把所见的弹琴动作与所闻的听觉形象融合起来,编织出“秋夕”空山”的意境,用以烘托琴声的幽婉。紧接着,诗中又扣紧“三峡”二字,始而用“楚云”、“秋烟”这样的视觉形象,继而用雨落猿啼这样的听觉形象来描绘三峡风物,境界悠远而又开阔。其“幽”足以“引鬼神”,其“净”足以悦耳目,其悲怨足以使楚客断肠,湘妃落泪,可见曲调之丰富,变幻之迅速,动人之深刻。以上十四句,诗人由高堂琴声写开去,驰骋想象,以极丰富的形象衬托渲染了琴声的美妙动人。“谁裁青桐枝”以下四句又从琴本身来写琴声的古雅,由古曲而写及今人,自然引出诗的结尾。诗的最后四句写听后。前两句直接写听后所感,借罗山人不遇知音而且年老的境遇,抒写自己年事渐高而不被重用的忧愁。后两句以听后所为写所感。“曲终月落”写时间的推移,惆怅而眠,写心绪的沉重,以无言独眠这种外表的平静写诗人内心的波澜,——罗山人所拨动的,怕正是诗人的心弦。
唐代诗人有许多写琴声的名篇。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三句用三个形象:松涛、流水、霜钟来写琴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开头就以卿卿我我的亲呢情话作比,接着又用沙场勇士,浮云柳絮、百鸟孤凤等形象来一再比喻琴声。岑参的这首诗则扣紧“三峡流泉”的曲调特色,以石林夜风,呜咽流泉、楚云秋烟、阳台雨和巫山猿写琴声的凄婉动人,想象十分丰富,形象十分新奇,把复杂多变,深婉动人的琴声写得十分逼真。诗为五古,而间用几处偶句,如琴声叮咚,挥洒自如中有着鲜明的节奏。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