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家

:
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看儿调小象,打鼓试新船。
醉后眠神树,耕时语瘴烟。不逢寒便老,相问莫知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项斯

项斯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100篇诗文

猜你喜欢

上阳白发人

: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上阳宫人啊,上阳宫人,当年的花容月貌已经暗暗消失。如今垂暮之年,白发如银。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绿衣监使守着宫门,一下就关闭了上阳人多少个春天。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说起来,还是玄宗末年被选进皇宫,进宫时刚十六,现在已是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一起被选的本有一百多人,然而,日久年深,凋零净尽,如今剩下只老身一人。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都说进了皇宫便会承受恩宠,因为自己是那样的如花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哪晓得一进宫,还没等到见君王一面,就被杨贵妃远远地冷眼相看。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我遭到嫉妒,被偷偷地送进上阳宫,落得一辈子独守空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住在空房中,秋夜那样漫长,长夜无睡意,天又不肯亮。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一盏残灯,光线昏昏沉沉,照着背影,投映在墙壁上;只听到夜雨萧萧,敲打着门窗。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春日的白天是那样慢,那样慢啊,独自坐着看天,天又黑得那样晚。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宫里的黄莺儿百啭千啼,本该让人感到欣喜,我却满怀愁绪,厌烦去听;梁上的燕子成双成对,同飞同栖,是多么地让人羡慕,但我老了,再也引不起丝毫的嫉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黄莺归去了,燕子飞走了,宫中长年冷清寂寥。就这样送春,迎秋,已记不得过了多少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只知对着深宫,望着天上月,看它东边出来,西边落下,已经四五百回圆缺。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现如今,在这上阳宫中,就数我最老。皇帝听说后,远远地赐了个“女尚书”的称号。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我穿的还是小头鞋子、窄窄的衣裳;还是用那青黛画眉,画得又细又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外边的人们没有看见,看见了一定要笑话,因为这种妆扮,还是天宝末年的时髦样子。

上阳人,苦最多。  
上阳宫人哪,苦可以说是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年轻也苦,老了也苦。一生孤苦,可又能怎样?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你不曾看到那时吕向的《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你又没见到今日的《上阳宫人白发歌》?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上阳:即上阳宫,在洛阳皇宫内苑的东面。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绿衣监使:太监。唐制中太监着深绿或淡绿衣。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承恩:蒙受恩泽。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杨妃:杨贵妃。遥侧目:远远地用斜眼看,表嫉妒。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耿耿:微微的光明。萧萧:风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啭(zhuàn):鸣叫。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尚书:官职名。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鞵(xié)、履(lǚ):都是指鞋。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美人赋:作者自注为“天宝末,有密采艳色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上阳宫宫女很多,有些宫女从未得到皇帝接见,终身等于幽禁宫中。古代宫女生活相当痛苦。所以诗序有“愍怨旷也”的说法。“愍”,同情。“怨旷”,指成年了没婚配的人。女人称“怨女”,男人称“旷夫”。这里偏指怨女。

  开头几句是说,上阳那老宫女,青春红颜悄悄地、不知不觉地衰老了,而白发不断地新生。太监把守的宫门,自从宫女们被关进上阳宫以后,一幽闭就是多少年过去了。“玄宗末岁”指唐玄宗天宝末年(天宝年间为742年—756年),当时女子刚被选入宫中,才只有十六岁,一转眼已到六十了。同时从民间采择来的宫女有百十多个,一个个都凋零死去了。多年后只剩下这一个老宫女了。“绿衣监”,是唐代掌管宫闱出入和宫人簿籍的太监。从七品下,六、七品官穿绿色官服。“入时十六今六十”,这里的岁数不是实指,而是指进去时很年轻,等几十年过后已经很老了。这几句概述了上阳宫女被幽闭在上阳宫达半个世纪之久,写出了她凄惨的一生,以充满哀怨忧郁之情的笔调,总括了全诗的内容,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接着转入该诗的主要部分,写她入宫后的遭遇及幽闭后的愁苦。“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这四句写她当年别亲入宫的悲恸场景,意思是说,回想当年离别亲人时,她忍悲吞声被家人扶进车里边,并嘱咐她不要哭。因为她长的很美,身材也很好,大家都说你一入宫里就会受到皇帝恩宠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这四句写她进宫之后,被妒潜配上阳宫的悲惨结局。她来到宫中,还没容得君王看见她,就已被杨贵妃发现了,远远地对她加以侧目而视。由于嫉妒,杨贵妃就派人下令把她发配到上阳宫,于是她的一生就在空房度过了。至此,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妙龄少女,一生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接下来围绕着潜配上阳宫后的情景展开了层层描写。“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这几句写她宿空房被幽闭时的痛苦。因为夜长,她睡不着盼天亮,但天色又迟迟不明。就在残灯、壁影,萧萧暗雨之中度过去了。这是写秋夜的漫长。“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春天白天长,虽然春光好,但她是孤独一人坐在那儿,所以天越长越难挨,越难往下熬过去。所以总是希望天快点黑。可天又长,很难黑。空中飞来的莺鸟叫得很好听,但她愁绪难展不愿听;春天燕子来了,在梁间做窝,总是双栖双宿,可她已老了无需去妒忌燕子的双栖双宿了。作者选择“秋夜”和“春日”两个典型时间,来概括上阳宫女四十四个年头的凄怨生活。写“秋夜”是“耿耿残灯”、“萧萧暗雨”等愁景;写“春日”,是“宫莺百燕双栖”等乐景;愁、乐交杂,相反相成,以景衬情,既渲染了凄恻哀怨的悲剧气氛,又细致、含蓄地反映了上阳宫女孤寂愁苦的心理。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问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这四句总写幽禁深宫时间之久。“莺归燕去”表示春天过去了,春往秋来,她总是这单调度过,不记得哪个年头了。只是因为在深宫常常看月亮,似乎还记得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大约有四五百回了。

  以上为该诗主体部分,描写老宫女一生的痛苦。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这几句是说,她已成了宫中最老的一个宫女了。皇帝住长安,所以遥赐她一个尚书官衔。穿小头鞋窄衣裳,用青黛画细长细长的眉。外人是看不到的(因在宫中),如果一旦看到她了,谁都要笑的。因为这种小头鞋窄衣裳画细长眉,都是唐玄宗时流行的一种服装打扮,落后了半个世纪了,成了老古董。“大家”,指皇帝。唐朝宫中口语。“尚书号”是对老宫女的安慰,但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无济于事的。这六句以描绘她所穿天宝妆束,来反映她长期深锁冷宫、与世隔绝的凄惨境况,于貌似轻松平和的调侃笔调中,对最高封建统治者进行辛辣的讽刺。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末尾这几句是说,上阳宫女苦是最多的。年轻也苦,到老了也苦。这两方面的苦具体是怎样的,不用往下说了。这叫“卒章显其志”。“君不见”两句下面白居易自注:“天宝末,有密采艳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之。”天宝末年有到民间采集美女的叫花鸟使,当时吕向献《美人赋》来讽谏这件事)意思是,那还要读读作者这篇上阳白发歌。这里以天宝年间吕向的《美人赋》与此诗并提,对一直没有改变的广选妃嫔制度进行讽谏,表现了诗人对宫女不幸命运的恻隐之情。

  这首诗的主题明确。作者在诗中以哀怨同情、如泣如诉的笔调,描述了上阳宫女“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一生遭遇,反映了无数宫女青春和幸福被葬送的严酷事实,从而鞭挞了封建朝廷广选妃嫔的罪恶,在客观效果上,具有揭露、控诉封建最高统治者荒淫纵欲、摧残人性的作用。如此深刻、尖锐的政治讽谕诗,在唐代众多的宫怨题材诗作中,是极为少有的。

  这首诗选材十分典型。作者没有罗列众多宫女的种种遭遇,而是选取了一个终生幽禁冷宫的老宫女来描写,并重点叙写了她的垂老之年和绝望之情。通过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高度概括了无数宫女的共同悲惨命运。该诗以人性之被摧残去激动人心,也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更富有尖锐性。

  在艺术上,此诗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上阳宫女的形象:

  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其一。如对“天宝末年时世妆”的描写,形象地表明上阳宫女幽闭深宫、隔绝人世之久。用衣着落后半个世纪这一外在的表现,说明一个女人如花岁月,似水年华被毫无意义地践踏了,她一生都没有获得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艺术表现的容量是相当大的,足以诱发读者的想象力。

  细腻的心理描写是其二。如“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两句,包孕着一个从原先的喜闻、羡妒到今日的厌听、不妒的心理演变过程;它们与“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等诗句,均反映了上阳宫女对生活、爱情已失去信心的麻木心态,是她愁苦绝望心理的细致刻画。

  环境氛围的烘托是其三。从“宿空房”至“东西四五百回圆”这一精彩片断,通过渲染上阳宫环境的死寂、凄凉,衬托出生活在这座人间地狱中的上阳宫女的孤苦。

  从全诗来看,作者在写宫女的幽闭生活时,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结合,诗句间具有浓郁的悲剧氛围。 这首诗的语言具有质朴平易、“意深词浅,思苦言甘”(袁枚《续诗品》)、“用常得奇”(刘熙载《艺概》)的特点,充分发扬了乐府民歌语言的优良传统。全诗以七字句为主,又时或掺杂三字句等,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而“顶针”手法的运用,及音韵转换之灵活,则使诗读来琅琅上口,有一气流转之妙。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这把宝剑异常珍贵价值千金,多年来我从未答应送给别人。

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想到你就要启程到远隔万里的地方去,把它赠送给你以表结交情深。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峰顶孤松适宜在严寒中生长,一般草木喜欢在春天里争胜。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生在当今世道还有什么可说,你千万别愁添白发就此消沉。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 .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6-27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未许人:没有答应送给别人。未:没有。许:应允,认可,答应。

怀君万里别,持赠(zèng)结交亲。
怀君:想念您。怀:想到,想念。君: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结交亲:结交亲密。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晚岁:一年将尽的时侯。芳春:春天,春季。

已矣(yǐ)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已矣:算了吧。将何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无:通毋、勿。白首新:新添白发。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 .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6-27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宝剑是杀敌的武器,古人把它看作建功立业的象征。临别时诗人把宝剑送给即将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友人的鼓励与期望。诗的前一二句“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是一个衬垫,写诗人有一把价值千金的宝剑,想给它挑选一个配得上佩带它的主人,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个可以期许的人。诗人借宝剑来写人:写王无竞的才能,也写他们之间的友情。好马需要名将骑,好剑也需要有才能的人才有资格佩带。

  三四句“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写友人就要启程到远隔万里的地方去,诗人把宝剑赠送给友人。聊表惜别之情,为宝剑有幸找到一个合适的主人。借宝剑的千金之贵,写出王无竞的非凡之才;借平生的无限珍惜,突出相互之间的友情之深。从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也表明两者之间志趣相投的知己。

  前四句写赠物,后四句转写赠言。五六两句“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是勉励的话,写一般的花草树木都喜欢在春天里争芳斗艳,只有高高山峰的孤松,在一年将尽的冬季,不避风刀霜剑与严寒搏斗,更显出它那顽强的性格和高尚的节操。孔夫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孤松宜晚岁”一句似从此化出,勉励友人要像绝顶孤松那样傲霜斗雪,常绿不凋,在后半生保持顽强性格和高尚情操,不要像一般草木那样,只能争艳于春暖时节,一遇风霜严寒,便枯萎凋谢。

  “晚岁”,一年将尽,也暗含着大器晚成的意思,用双关的语意鼓励对方。里面也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当象“岁寒不凋”的孤松那样经得起风霜的考验。这里巧妙地用了“众木”和“孤松”的比喻是寓有深意的。众木喜欢春天的芳华,孤松却傲岸不屈,晚岁在与冰雪抗争中显出铮铮铁骨。“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风至,只见青松不见花。”对比之下,孤松的品格与节操的美就更加突出。诗人以这样的比喻来赞扬王无竞,显得更加形象、有力。这两句对比强烈,在赞赏和勉励的同时,对一般小人给予了极大的鄙视和无情的鞭挞,语意含蓄,韵味深广。

  最后两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发新”,写出友人不公平待遇已事实,但切不可就此消沉下去,应当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莫到满头白发之时而空悲感伤。从诗意中隐隐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受到不公的待遇而愤慨的,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更主要的是劝勉和鼓励友人振奋精神,努力奋斗。以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安慰劝勉友人,虽然生不逢时,也不要空老岁月,虚度年华。全诗慷慨深沉,悲壮苍凉,体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奋发有为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 .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6-2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区册序

: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阳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江流汹涌湍急,横于江上的大石,陡直锋利如剑戟。船在江上行驶,上下颠簸难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发生。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江的两岸,荒草竹林之间,住着十多家小吏,都是说话像鸟叫那样难懂,相貌与中原人不同。(我)刚到阳山时,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要他们遵守约定。因此,宾客和随游的读书人,(到这里后)都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我待罪在这里,将近半年了。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有个姓区的书生,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从南海郡划船来到阳山。他从西阶上堂,仪表十分壮美。坐下来和他交谈,言辞思想都不一般。庄周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欢喜了。”何况像区生这样的人,难道是容易遇到的吗?他到我的屋里,听我谈《诗》《书》仁义的道理,非常高兴,好像有志于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凉,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投鱼竿钓鱼,非常高兴,好象能摒弃名利,而不厌恶贫贱的生活了。正月,区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壶里的酒,(我)写了这篇序来记离别。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yú)。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móu)剑戟(jǐ),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huáng)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廉利侔剑戟:廉,稜角;利,锐利;侔,相等;剑戟,古代兵器,剑两刃,戟三锋。此指阳山江中之石利如剑戟。篁竹:篁是竹的通称。一说,篁,竹林。鸟言夷面:鸟言,说话像鸟叫,难懂。韩愈是河南人,乍来阳山,语言不通,看来并非有意诋毁。夷面,是说相貌和中土人不同。古代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此处把阳山人说成“夷面”,含有明显的鄙视之意。奉期约:奉,接受、遵守;期,期限;约,规约。例如征收夏税秋税都有一定的期限,以及其他规定要百姓遵守等等。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ráo)舟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qióng)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yì)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挐舟:划船、撑船。司马彪云:“挐,桡也,音饶。”船桨,用作动词,用桨划船。宾阶:西阶。古时接客之礼,宾从西阶上,主从东阶上。跫,行人脚步声。翳嘉林:翳,隐蔽;嘉林,美好的林木。这是说在林下乘凉。石矶:水中或水旁的岩石。阳山有韩愈当年的钓矶。岁之初吉:指农历正月。识:记。序以识别,作序以记离别之情。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按传统赠序的写法,开头都要说送行的话。而这篇序文却以“阳山,天下之穷处也”起首,起势突兀,先声夺人,然后紧紧围绕“穷”字,用从高处向下鸟瞰的俯视角度“拍摄”阳山,气势一泻而下,使人驰骋想象;仿佛看到了阳山峰险崖陡,虎豹出没;江流滩高峡险,船翻人亡的惨景;看到城郊荒凉寂寥,县衙破败简陋;人们相貌诡秘,文化落后。在这段中,韩愈到阳山之后的心情并未直接流露出来,但从篇首“天下”这夸大之辞中,从对阳山之“穷”的极力夸张渲染中,从段尾“待罪’这含有不满和讥讽意味的反语中,已使人深深感到韩愈贬到阳山后失意、落寞、孤寂的处境与心情。

  第二段写韩愈与区册相处的欣喜之情。同是阳山,这时使人感到,作者笔下的阳山再不是险恶丛生,惊心动魄的了,而是树木葱翠,百鸟和鸣,江水清悠,两岸如画,令人感到亲切愉快和心旷神怡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蜀主窥(kuī)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蜀主:指刘备。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野寺:原注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

古庙杉松巢(cháo)水鹤,岁时伏腊(là)走村翁。
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武侯祠(cí)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四首咏怀的是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

  此诗通过先主庙和武侯祠邻近的描写,进而赞颂刘备、诸葛亮君臣际遇、同心一体,含有作者自己论事被斥,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抱负不能施展的感慨。在艺术描写上和前几首又有所不同。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贫女

: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敢夸十指灵巧针线做得精美,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682-1683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26-427页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71-172页 .

蓬门未识绮(qǐ)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蓬门:用蓬茅编扎的门,指穷人家。绮罗: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制品。这里指富贵妇女的华丽衣裳。拟:打算。托良媒:拜托好的媒人。益:更加。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jiǎn)梳妆。
风流高格调:指格调高雅的妆扮。风流:指意态娴雅。高格调:很高的品格和情调。怜:喜欢,欣赏。时事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时世:当世,当今。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针:《全唐诗》作“偏”,注“一作纤”。斗:比较,竞赛。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苦恨:非常懊恼。压金线:用金线绣花。“压”是刺绣的一种手法,这里作动词用,是刺绣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682-1683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26-427页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71-172页 .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托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上看:“谁爱托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意思是说: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意思是说: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默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托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

  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托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2009年01期 2、 蒲松龄研究 , Study on PuSongling,1993年Z1期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368-1369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