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它是紫色胡须、绿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

吹紫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胡笳紫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7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6-187 .

君不闻胡笳(jiā)声最悲?紫髯(rán)绿眼胡人吹。
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紫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紫髯:绛紫色胡须。绿:一作“碧”。

吹紫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萧关:汉代关中四关紫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昆仑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胡笳怨(yuàn)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lǒng)山云。
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7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6-187 .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笳十八拍》,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但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

  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第二个方面,是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第三个方面,是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中间使用“顶针”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语势贯通。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326-32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它是紫色胡须、绿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注释
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紫髯:绛紫色胡须。绿:一作“碧”。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萧关:汉代关中四关之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昆仑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7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6-18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笳十八拍》,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但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

  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第二个方面,是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第三个方面,是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中间使用“顶针”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语势贯通。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326-32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写了这首诗赠他。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326-32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忆江南·衔泥燕

: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衔着泥土的燕子,飞到装饰华丽的大堂前,占据着梁间安稳的地方,体态轻盈只有主人伶爱,好烟缘可堪羡慕。

参考资料:

1、 思履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8 :32 .
(xián)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占得:占据。杏梁:用杏树所做的屋梁,泛指优质木材所做的梁柱。因缘:指双燕美好的结合。

参考资料:

1、 思履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8 :32 .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这首词借物咏怀,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暮春三月,繁花盛开,草木葱茏,一双燕子飞去飞回,匆匆忙忙的衔泥筑巢。它们将巢安安稳稳的筑在房屋的杏梁之上,终成就了美好的烟缘。而独处于闺中的女子勒?她看到了筑巢的燕子,它们双宿双飞的恩爱情态多么令她羡慕。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这三句写燕子筑巢,以动态咏物。“衔”、“飞”、“占”三个动作,便将燕子筑巢的全过程完整的写了出来,一气呵成。

  “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这两句写闺中思妇的感叹。这首咏物词并非止于对燕子的描写,而是借物喻情,由燕及人。女主人公看到结伴而飞的燕子不禁感悟伤神她哀叹自己形单影只,无人怜爱,羡慕梁间燕子的美好烟缘。

  这首小令仅仅二十七个字,却写得形神兼备,深隐含蓄,极富情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带有浓郁的民间风味。

参考资料:

1、 黄进德 .唐五代词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232 .2、 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朗月行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5-357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46-147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呼作:称为。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又疑瑶(yáo)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团团: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chán)(chú)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圆影:指月亮。

羿(yì)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此沦惑(huò),去去不足观。
阴精:指月。沦惑:沉沦迷惑。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凄怆:悲愁伤感。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5-357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46-147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前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5-357 .2、 熊礼汇 .李白诗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50-51 .3、 郑国铨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40-241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竹林寺

: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岁月蹉跎于人间,但烟霞美景却多多地停留在竹林寺附近,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消散。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因为爱这番烟霞和竹林寺有了感情,但是就算心中有深情厚意也不知道今后能否再来欣赏这美景了。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yīn)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guō)
竹林寺:在庐山仙人洞旁。殷勤:亲切的情意。过:访问。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隐士多为思想家,从朱放的诗句里读者可以领悟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题竹林寺》中有着诗人对时间流逝,世事难料的伤怀。

  竹林寺依旧有美丽的烟霞景观,但是岁月消磨人难免会有改变。美丽的依然美丽但欣赏的人已经和以往不一样了。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遗憾,而这遗憾是人力难以抗拒的。所以诗里用到了“促”这个字。因为这岁月的催促,诗人难以预料自己还有多少机会能来欣赏美丽的风景,所以用到了“更”这个字。前后的呼应用在这里很恰当,既加深了感情的表达力度又使全诗有了整体的美感,很紧凑不拖沓。可以说此诗的最长处不是对竹林寺烟霞的描绘,而是这种对感情的描绘方法。所谓的文章前后的一致性,其实就是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这样编辑文字的好处就是主题明确,言简意赅。当然这是一种逻辑应用,要真正做到还需对素材很好的运用。绝对不是前面有几个词在文章最后依然用几个词就行的,《题竹林寺》可以说是一个范例,读者多琢磨一下就会体味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恨别

: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洛城:洛阳。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参考资料:

1、 《杜少陵集详注》2、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鹭鸶

: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突然,他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36872、 任文京.杜牧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273、 杨春俏.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184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xī)影中。
鹭鸶:此指白鹭,羽毛为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青玉:蓝绿色的玉。群捕:许多只鹭鸶在一起捕食。溪影:溪中的影子,形容溪水清澈。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碧山:指山色青绿。落晚风:在晚风中飘落,随晚风飞舞。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36872、 任文京.杜牧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273、 杨春俏.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184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开首两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赞语,而是通俗朴白的写实,然而就是这样一落笔,一群“雪衣公子”洁白美丽的形象,夕阳西下,蔽于溪影之中待机捕食鱼、虾的习性和机智,却全被描绘出来了,同时,诗人的迷恋之情也寓于其中了。白鹭那洁白的羽毛很美,故有“雪衣”、“雪衣公子”的美称。诗人正是被白鹭的这一特色所吸引,所以从这里切人表现白鹭的精神,表达自己的迷恋之情。而两个“雪”字的连用突出的是白鹭的“形”,其“神”尚未现,诗人巧妙地把它放在惊飞远去的情景中精心描绘,以

  “碧山”相托,以“梨花”比喻,笔触空灵,而白鹭的精神也就显露出来了。第三、四句:“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一个“惊”字,便把眼前之景推向了远处,顺势以“碧山”映衬出飘然远去的白鹭,而这群飘飞的白鹭又装点了青绿色的远山。山青鹭白,晚霞渐逝,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真是情景交融、自然浑成。可是,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接着展开想像的翅膀,好像暗暗地问了自己一句:“远映碧山”的点点白鹭究竟像什么呢?哦,像雪白的梨花在静谧而轻轻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鹭鸶溪中捕鱼,朴白平实,似无余味,其实为后边的惊飞远去营造了气势。“一树”承“群捕”,“梨花”应“雪”字,读来晓畅自然,无一点造作之感。这首诗在许多咏鹭诗中别具一格,而且它的最后两句也可以说是咏鹭诗中的名句。后人的一些咏鹭名句,如元代顾瑛的“白鸟群飞烟树末,青山都在雪花中”(《泊垂虹桥口占》)、清代郑板桥的“忽漫鹭鸶惊起去,一痕青雪上西山”(《潍县竹枝词四十首》)等,很可能就是受了杜牧的影响创作的。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456-45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