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这位佳人驾驭玉花骢马,淡妆多态。她骑在骏马上,身段轻盈,恍如惊飞的春燕。飞龙骏马骄驰在进宫的大道上,宛若游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为了抢先进入明光宫,杨家豪奴,挥动金鞭与公主争道,致使公主惊下马来,宝钗堕地。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此时宫中正在演奏曾被附会为能催发杏柳开花的乐曲,贵妃亲自弹拨琵琶,汝阳王李琏在敲击羯鼓。在羯鼓争催的情况下,弦歌并起,舞姿柔曼,柳宠花娇。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秦国夫人已经先期艳妆就座,打扮得非常娇贵。虢国夫人素妆淡雅,乘车缓缓而行,入宫以后马的步子放慢,惊尘不动。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这绝代的佳人,如今又在何处呢?她那明眸皓齿,除了画图之外,谁又曾见到过呢?当年的欢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点点惨痛的泪痕了。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人在世上,繁花如梦,俯仰之间,重滔覆辙者比比皆是。隋炀帝与陈叔宝一样国破家亡,身死人手,埋葬于吴公台下、雷塘路边。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可是当年他却曾嘲笑过陈叔宝、张丽华一味享乐,不恤国事,不知道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 选注.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217-2182、 马祖熙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30-433佳人自鞚(kòng)玉花骢(cōng),翩如惊燕蹋(tà)飞龙。
鞚:勒马的绳。玉花骢:唐玄宗的名马。蹋:踏。飞龙:特指唐代御厩中右膊印飞字、左项印龙形的马。
金鞭如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金鞭如道:指杨家与广平公主如道西市门,杨家豪奴竟然挥鞭惊吓公主落马。明光宫:汉代有明光殿,此处借指唐代宫殿。
宫中羯(jié)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羯鼓催花柳:羯鼓,唐代由羯族传来的一种鼓,形如漆筒,音响急促高昂,故名羯鼓。玉奴:杨贵妃的小名。弦索:原指乐器上的弦,此指弦乐器。花奴:汝阳王李琏的小名。李琏擅长演奏羯鼓,杨贵妃工弦索。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八姨:即杨贵妃的八姐秦国夫人。
明眸(móu)皓(hào)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明眸皓齿谁复见:此用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诗意。“明眸皓齿”连同上句的“走马”与下句的“丹青”,都指虢国夫人。丹青:丹和青是中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借指绘画、图画。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吴公台、雷塘:都在扬州。吴公台因陈将吴明彻得名。隋炀帝死后,初葬吴公台下,后来迁葬雷塘。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qín)虎。
张丽华: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宠妃,隋灭陈时,张丽华藏于胭脂井中,被隋将韩擒虎俘获,随后被杀。门外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开国功臣,灭陈时领军为先锋。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 选注.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217-2182、 马祖熙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30-433苏轼这首《虢国夫人夜游图》和杜甫的《丽人行》在题材和主旨上一脉相承,含有一定的讽谕意义。
诗的起四句为第一段,渲染虢国夫人恃宠骄肆。前两句所描绘的形象,正是图中虢国夫人形象的再现。作者写这位佳人,驾驭玉花骢马,淡妆多态。她骑在骏马上,身段轻盈,恍如惊飞的春燕。骏马骄驰在进宫的大道上,宛若游龙。美人名马,相互辉映;神采飞动,容光艳丽。《明皇杂录》记载:虢国夫人出入宫廷,常乘紫骢,使小黄门为御者。画和诗所绘写的都有所据。“金鞭争道”两句,写虢国夫人的骄纵,和杨家炙手可热的气焰。作者用“金鞭争道宝钗落”这句,再现了图中的情景。为了抢先进入明光宫,杨家豪奴,挥动金鞭与公主争道,致使公主惊下马来,宝钗堕地。据史载,某年正月十五日,杨家五宅夜游,与广平公主争道西市门,结果公主受惊落马。诗所写的,正是画意所在。
诗的第二段是“宫中羯鼓催花柳”以下六句,写虢国夫人入宫和宫中的情事。此时宫中正作“羯鼓催花”之戏,贵妃亲自弹拨琵琶,汝阳王李琏在敲击羯鼓。在羯鼓争催的情况下,弦歌并起,舞姿柔曼,柳宠花娇。秦国夫人已经先期艳妆就座,打扮得非常娇贵。虢国夫人乘车缓缓而行,惊尘不动,素妆淡雅。入宫以后马的步子是放慢了。其是珠光宝气,人影衣香,花团锦簇,在不夜的宫廷里,一派欢乐情景,纷呈纸上。诗中叙玉奴和八姨作为衬映,而“自鞚玉花骢”的佳人,才是主体。画图是入神之画,诗是传神之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作者写诗至此,于欢情笑意中,陡作警醒之笔。作者说:这绝代的佳人,如今又在何处呢?她那明眸皓齿,除了画图之外,谁又曾见到过呢?当年的欢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点点惨痛的泪痕了。陡转两句,笔力千钧。
第三段是最后四句,紧承前文,作者在观图感叹之后,更对历史上一些回环往复的旧事,致以深沉的感慨。诗说:“吴公台下雷塘路,人间俯仰成今古。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历史上的隋炀帝,当年也曾嘲笑过陈叔宝、张丽华一味享乐,不恤国事,不知道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可是他后来也步陈叔宝的后尘,俯仰之间,身死人手,国破家亡,繁华成为尘土。言外之意,是说唐明皇、杨玉环、虢国夫人等,又重蹈了隋炀帝的覆辙。“吴公台下雷塘路”,葬埋了隋朝风流天子;“马嵬坡下泥土中”,也不仅仅只是留下杨玉环的血污,她的三姨虢国夫人也在那里被杀掉了。荒淫享乐者的下场,千古以来,如出一辙。昙花一现的恩宠,换来的仅仅是一幅供人凭吊的图画。
全诗着意鲜明,前两段十句,全以画意为诗,笔墨酣畅。“明眸皓齿”两句转入主题,作轻微的感叹。末段四句,揭示意图,语意新警,亦讽亦慨,而千古恨事亦在其中,如此题图,大笔淋漓,有如史论,引人深思。
参考资料:
1、 马祖熙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30-433酌君以蒲城桑落酒酒,泛君以湘累秋菊酒英。
请你喝蒲城产的桑落美酒,再在酒杯里浮上几片屈原曾经吃过的菊花。
赠君以黟川点漆酒墨,送君以阳关堕泪酒声。
送给你黟川出产的亮黑如漆的名墨,又送上曲凄凉动情的阳关曲催人泪下。
酒浇胸次酒磊块,菊制短世酒颓龄。
美酒使你胸中郁塞的磊块尽化,秋菊使你停止衰老寿数无涯。
墨以传万古文章酒印,歌以写一家兄弟酒情。
名墨让你写下流传万古的佳作,歌曲使你感受到兄弟间情义无价。
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
我们都已头发斑白流落天涯,十年来骨肉情谊,青眼相加。
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今天我们睡在一起彻夜长谈,不觉鸡已报晓;你满腹诗书,口若悬河,说个不了。
有功翰墨乃如此,何恨远别音书少。
学问精进到了这个地步,怎能为远别后音书难通抱恨怨恼?
炒沙作縻终不饱,缕冰文章费工巧。
把沙石炒热终究不能当饭谋求一饱,在冰块上雕花只是白白地追求工巧。
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目杲杲。
请你收敛心神沉潜道义,定能体会出孔孟学术的精要。
有弟有弟力持家,妇能养姑供珍鲑。
你有弟弟能够勤俭持家,妻子又贤惠孝敬婆婆从不怠懈。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儿子长大了能读诗书,女儿能干勤纺丝麻。你呢,只要安心地享乐,读书酒余,品味新茶。
参考资料:
1、 陈衍 选编,沙灵娜,陈振寰 译注.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1:第398-401页酌(zhuó)君以蒲城桑落之酒,泛君以湘累秋菊之英。
蒲城:即蒲坂,今山西永济县。桑落酒:蒲城所产的名酒。湘累:屈原自沉于湘地之水,非罪而死称累,后世因称屈原为湘累。秋菊之英:菊花。
赠君以黟(yī)川点漆之墨,送君以阳关堕(duò)泪之声。
黟川:汉县名,即今安徽歙县,以产墨出名。点漆:指上等好墨。阳关:指王维所作《阳关曲》,一名《送元二使安西》,后人谱以乐,用作送别曲。
酒浇胸次之磊块,菊制短世之颓(tuí)龄。
磊块:胸中郁结与不平。制:制止,延缓。短世:短暂的人生。颓龄:衰老之年。
墨以传万古文章之印,歌以写一家兄弟之情。
印:痕迹。
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
眼青:即青眼,有好感,相契合。
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náng)无底谈未了。
连床夜语:状亲密相处情景。
有功翰(hàn)墨乃如此,何恨远别音书少。
炒沙作縻(mí)终不饱,缕冰文章费工巧。
炒沙作糜:炒沙成粥,比喻不可能的事。镂冰文章:在冰上雕镂,喻劳而无功。
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目杲(gǎo)杲。
心地收汗马:指内心有实在的收获。日杲杲:如红日一般光亮。
有弟有弟力持家,妇能养姑供珍鲑(guī)。
珍鲑:对鱼菜美称。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参考资料:
1、 陈衍 选编,沙灵娜,陈振寰 译注.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1:第398-401页这首诗自起句至“骨肉十年终眼青”为第一段,写送别。它不转韵,穿插四句七言之外,连用六句九言长句,用排比法一口气倾泻而出;九言长句,音调铿锵,词藻富丽:这在黄庭坚诗中是很少见的“别调”。这种机调和词藻,颇为读者所喜爱,所以此诗传诵较广,用陈衍评黄庭坚《寄黄几复》诗的话来说,是“此老最合时宜语”。但此段前面八句,内容比较一般:说要用蒲城的美酒请王纯亮喝,在酒中浮上几片屈原喜欢吞嚼的“秋菊之落英”,酒可用来浇消王郎胸中的不平“磊块”,菊可以像陶渊明所说的,用来控制人世因年龄增而早衰;要用歙州黟县所产的好墨送王,用王维《渭城曲》那样“阳关堕泪”的歌声来饯别,墨好才能让王郎传写“万古文章”的“心印”(古今作家心心相印的妙谛),歌声以表“兄弟”般的“一家”亲戚之情。此外,这个调子,也非作者首创,从远处说来自鲍照《拟行路难》第一首“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等句;从近处说,来自欧阳修的《奉送原甫侍读出守永嘉》起四句:“酌君以荆州鱼枕之蕉,赠君以宣城鼠鬂之管。酒如长虹饮沧海,笔若骏马驰平。”虽有发展,仍属铺张,不能代表黄庭坚写诗的功力。到了这一段最后两句“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才见黄诗功力,用陈衍评《寄黄几复》诗的话来说,就是露出“狂奴故态”。这两句诗,从杜甫诗“别来头并白,相对眼终青”化出,作者还有类似句子,但以用在这里的两句为最好。它突以峭硬矗立之笔,煞住前面诗句的倾泻之势、和谐之调,有如黄河中流的“砥柱”一样有力。从前面写一时的送别,忽转入写彼此长期的关系,急转硬煞,此其一;两句中写了十年之间,彼此奔波千里,到了头发发白,逼近衰老,变化很大,不变的只是亲如“骨肉”和“青眼”相看的感情,内容很广,高度压缩于句内,此其二;词藻仍然俏丽,笔力变为遒劲峭硬,此其三。这种地方,最见黄诗本领。
第二段八句,转押仄韵,承上段结联,赞美王郎,并作临别赠言。“连床夜语”四句,说王郎来探,彼此连床夜话,常谈到鸡声报晓的时候,王郎学问渊博,像“无底”的“书囊”,谈话的资料没完没了;欣喜王郎读书有得,功深如此,别后必然继续猛进,就不用怨恨书信不能常通了。由来会写到深谈,由深谈写到钦佩王郎的学问和对别后的设想,笔调转为顺遂畅适,又一变。“炒沙作縻”四句,承上读书、治学而来,发为议论,以作赠言,突兀遒劲,笔调又再变而与“江山”两句相接应。这四句的意思是:追求写“工巧”的文章,像“炒沙作縻”,无法填饱肚子,像镂刻冰块,不能持久;应该收敛心神,潜心道义,战胜虚华,才能体会出孔子、孟子之道如日月经天。黄庭坚致力于词章,力求“工巧”,但又有文章要为“道”服务的观念,所以认为读书治学,要以身体力行孔、孟之道为主。实际上黄庭坚本身是诗人,不可能真正轻弃词章,这里只是表现他把儒家的修身、济世之道放在第一位而已。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说王郎的弟弟能替他管理家事,妻子能烹制美餐孝敬婆婆,儿子能读诗书,女儿能织丝麻,家中无内顾之忧,可以好好烹茶读书,安居自适。王郎曾经考进士不第,这时又没有做官,闲居家中,所以结尾用这四句话劝慰他。情调趋于闲适,组句仍求精炼,表现了黄诗所追求的“理趣”。
这首诗多数人喜欢它的前半,其实功力见于“江山千里”以下的后半。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入思深,造句奇崛,笔势健,足以药熟滑,山谷之长也。”要体会这种长处,主要在后半。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502-504页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82、 王运熙.历代诗歌浅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16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44、 王文君.古诗名篇选析:未来出版社,1985:59-605、 中山大学.王安石诗文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2076、 原建平.初中文言文全解: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9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飞来山: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闻说:听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缘:因为。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82、 王运熙.历代诗歌浅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16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44、 王文君.古诗名篇选析:未来出版社,1985:59-605、 中山大学.王安石诗文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2076、 原建平.初中文言文全解: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95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参考资料:
1、 雷启洪.王安石诗文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0-12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夜晚,(我)留宿在寒冷的长江边,江景凄寒,伫立江边,(我)思潮翻滚,不禁仰天长啸。(这啸声)搅起冲天巨浪,携着卷地的狂风,把江水举得很高很高,江上的小屋都被冲翻了。就连潜藏在江底的鱼龙神怪都惊得跳出水来。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我)心中潜藏的诗意被激发出来,吟诵了许多诗词仍嫌不够;又断断续续地喝了许多酒,仍觉得心中的愁怨排解不出,不足以消愁。不要问国家的兴亡为什么就在旦夕之间,(我)虽心有抱负,却难以施展,让我不禁想流下愁苦的泪水。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jū)。
草草兴亡:是对中原沦陷和南宋危殆的命运而发的感慨。草草,草率。兴亡,偏义复词,指“亡”。盈掬:满握,形容泪水多。
人生之最大不幸,莫过于空有济世之才,而无施展之处。在南宋时期,多少志士空叹白发,遗恨而终。这首词抒发的,即是这种情感。仪真,即现在的江苏省仪征县,位于长江北岸,这在南宋时期,曾多次受到金兵骚扰。爱国而且胸怀天下的作者夜泊于此,面对寒江,北望中原,百感交集,借江景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之情。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一个“啸”字,就表现出高远境界的,气势不俗。夜泊长江,江景凄寒,作者伫立江边,思潮翻滚,不禁仰天长啸。与“长啸”这一壮怀激烈之情交织在一起,为此词奠定了苍凉雄浑的基调。接着,作者描绘了江上风高浪急、莽莽滔滔的景象:“水底鱼龙惊动,风曲地,浪翻屋。”只见狂风曲地,巨浪翻腾,以至惊动了水底鱼龙。一“曲”一“翻”,只觉得气势飞动。这一幅有声有色、令人惊心动魄的图画,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忧思和不平。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是一过渡,全词转入下片抒情。作者的情绪由激昂慷慨渐趋低沉,想借吟诗饮酒强自宽解,然而郁结于心的如此深广的忧愤岂是轻易能够排遣掉的,其结果只能是“吟未足”,“断还续”。是什么在困扰着作者,使他郁闷,心绪难平?那就是国家的“草草兴亡”,即中原的匆匆沦丧。“休问”,两个字内涵十分丰富。从这二个字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出国势衰微已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而且表明作者心情极为沉痛。一想到朝廷对外妥协投降,想到主战派备受压制、排斥、打击,想到自己和许多爱国志士虽满怀壮心却报国无门,不禁悲从中来,心潮难平。“功名泪,欲盈掬”,既激愤又伤心,词人感叹报国无路,读来使人黯然神伤,并与开篇的“长啸”相呼应。将当时社会上的那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大众心态,集中表达了出来。
这是一首抚时念乱的沉郁之作。作者夜泊仪征江边,面对滔滔江水,环视南北江岸,一时之间,河山之感,家国之恨涌于心头,感怀百端。首二句即点出时间、地点和人的心境。他的心情就和眼前的鱼龙惊动,浪翻风曲一样,澎湃不平,郁勃难抑,写景也是写情,情景相融。使人似乎可以听到作者内心剧烈的跳荡。
上片以“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起句破题,点明夜泊的时间和地点,总写人物的活动。奔波的劳顿并没有将词人拉入梦中,而是长久地无法入眠。他的心中充满了积郁和悲愤,一腔怨愤无处发泄,只好对江长啸,凭借反常的发泄行为来求取暂时的心理平衡。一个“啸”字形象地暗示出作者奔走无果,壮志难伸,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满腔悲愤。这是全词的“文眼”,是整首词感情基调的集中表现,也是上片写景的总起,下面的景色全由此一“啸”字引起。“水底鱼龙惊动,风曲地,浪翻屋。”“惊”是对“啸”的反应,这是极写长啸的深沉和力度。夜间本是鱼龙及各种水生动物休眠的时候,但它们突然听到裂耳的长啸,都惊跃骇游起来,就连沉在江底的鱼龙也不例外,以至江水搅起冲天巨浪,携着曲地的狂风,把海水举得很高很高,海上的小屋都被冲翻了。这几句写得笔力遒劲,破空而来,想象奇特,而不游离江上的具体环境。景为情生,是抒情主体内心情绪的外化,情托景显,复杂愤懑的内宇宙被海水、海浪、海风形象地展示了出来。声音、形象、感触三面并举,听觉、触觉、视觉三官并用,绘声绘色,气势磅礴,有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
下片变形象抒情为直抒胸臆,感情的格调也由愤转悲,显示出强烈的悲剧意识。“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这二句既有沉郁丰富的思想内涵,又是此情此景中作者情感轨迹的具体表现。然而,事到如今,江北的金朝依然长居不亡,自己的平戎之策又得不到当权者赏识,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眼见得岁月催人,功名难就,回首往事,心绪正如奔腾翻曲的江水。因此,酒喝了一阵再喝一阵,进又无门,退又不忍,只有断断续续自斟饮,一声长叹两鬓霜了。结句“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既是对南宋的沉痛哀惋,又是对自身的沉痛悲泣。一代偏安江左的王朝,就这样在屈辱求和中建立又消亡,即将把懦弱无能、终无建树的形象永远留给史册,在这样的社会悲剧和历史悲剧中,千万不要再考虑个人的功名了。然而,此话还没有开口,就已热泪盈掬。在这里,词人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了起来,并看到了国家命运对个人命运的制约作用,看到了作为小人物对改变国家形象的无可奈何,对挣脱自身悲剧也无可奈何。这种对人生悲剧原因的认识,正是“泪欲盈掬”的深刻缘由。
本篇虽然短小,但内涵丰富,韵味淳浓,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悲愤苍凉,雄阔浑厚。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金谷年年生青草,年复一年,每到春来,长势繁茂,乱生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枝头残余的花朵在蒙蒙细雨中凋落一地。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又是离秋,黄昏时分,送行的人在这里话别。远游的人已经走了,芳草萋萋生满前行之路。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又指生死相伴的情谊。
又是离歌,一阕(què)长亭暮。王孙去,萋(qī)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离歌:送别的歌曲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人们常在长亭设宴饯别为亲友送行并吟咏留赠。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代指出门远游之人。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