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东行

:
阊阖开。
天衢通。
被我羽衣乘飞龙。
乘飞龙。
与僊期。
东上蓬莱采灵芝。
灵芝采之可服食。
年若王父无终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155篇诗文

猜你喜欢

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149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碣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

水何澹(dàn)澹,山岛竦(sǒng)(zhì)
何:多么。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竦 峙:耸立。竦 ,通耸,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银河,天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庆幸。甚:极点。至:非常,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149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参考资料:

1、 张新国主编.学生必背古诗词精选(彩图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04:632、 陈君慧主编.古诗三百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01:104-1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王粲诗

: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
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
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安坐之时愁多心里忙,拖着衣裳来把西园逛。

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
树木逢春花儿已盛开,池水清澈激起波浪长。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池中仅有一只鸳鸯鸟,寻找同伴鸣声很哀伤。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我真想去把那鸟捉住,可惜无船难到水中央。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
我要回去忘了来时路,不住回头步步结愁肠。

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风儿凄厉在我身边叫,太阳无言滑向正西方。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
密云垂雨能够润万物,即使遗漏那又有何妨?

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
是谁让你心细想得多,致使百般忧愁涌心上?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王粲:(177年—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作者友人之一。端坐:正坐。揽衣:披衣。西:指西园,在邺城城西。

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
华:同“花”。清池:指邺城玄武池,亦即王粲诗中所言“曲池”。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chóu)
孤鸳鸯:喻王粲之孤独。匹俦:配偶,伴侣。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执:捉拿,此处意为亲近。无轻舟:比喻作者没有权势,因而无法重用王粲。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
故道:旧道,旧路。顾望:回头看。但:只。以上两句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之情。

悲风鸣我侧,羲(xī)和逝不留。
鸣:吹,指风声。羲和:神话传说中太阳的御者,这里代指时日。

(zhòng)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
重阴:密云,这里喻曹操。泽:恩泽,恩惠。周:普遍。

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
念:思虑。百忧:忧愁很多。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
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
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

  《赠王粲》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三曹”之一曹植的一首赠人之作。作者通过该诗劝勉王粲不要思虑太多并流露出自己虽有心提携却无能为力的遗憾。该诗写得委婉深厚,十分感人。

  该诗的头两句“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就点出游于邺城之西的原因:端坐愁思当然是苦闷的,所以要去找朋友们聊聊,使苦闷得以排遣。“揽衣”二字用得生动传神。

  “树木”二句写景,“发春华”点明是春天的景色,“清池”句写水景。在这个山明水秀的幽静景致中,作者发现了“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作者用“孤鸳鸯”喻王粲。用“求匹俦”指寻求同辈间的友谊。不过从后两句诗的意思看,似乎还有潜台词。大约对方希望与曹植既是朝夕相处的好友,又愿在曹植的麾下做事。否则,“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两句就不好理解。曹植对王粲这样的人才和朋友当然是珍惜的,可是愿望终究代替不了现实,“无轻舟”就是比喻作者自己没有权势,无力重用王粲。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这四句是写作者不能“执此鸟”而依恋回顾、不忍离去,“悲风”从身边吹过,久立其地直到太阳落山。这与王粲诗有相似之意:“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风飙扬尘起,白日忽已冥。”只是该诗在表达眷念之情时显得更深厚些、更悲切些。

  最后四句,作者宽慰王粲:“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谁令君多念,遂使怀百忧。”劝勉对方不必多虑多忧,相信雨露会润泽万物的。这里以“重阴”喻曹操,暗示曹操会给他好处的。可谓用心良苦。有人认为:“多念”和“百忧”是指王粲整个诗歌创作中所表现的感情,例如遭乱伤时,目睹民生疾苦,发悲怆之词等等,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从全诗立意与创作背景来看,主要还是为王粲在《杂诗》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思想而发的。王诗的末四句是这样写的:“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末二句与前面“褰袵欲从之,路险不得征”呼应,这样,意思就够清楚了。

  作者在这首诗中采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以“鸟”比喻对方,从“鸟”对人和人对“鸟”的态度和情意方面着笔,表达自己对朋友的诚意和自己力不从心的歉意。比兴寄托的手法虽然比较隐微曲折,然而读者一旦明白其中喻义,也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用意了。这首诗所描写的客体是“鸟”,这是含蓄的一面,但诗的主体(作者)却是明朗化的,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方面则是真诚坦率的,做到与朋友交心,不掺半点虚假成分。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流畅,具有文采。节奏舒缓,韵味悠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华晔晔

:
华晔晔,固灵根。
神之斿,过天门,车千乘,敦斿仑。
神之出,排玉房,周流杂,拔兰堂。
神之行,旌容容,骑沓沓,般纵纵。
神之徕,泛翊翊,甘露降,庆云集。
神之揄,临坛宇,九疑宾,夔龙舞。
神安坐,翔吉时,共翊翊,合所思。
神嘉虞,申贰觞,福滂洋,迈延长。
沛施佑,汾之阿,扬金光,横泰河,莽若云,增阳波。
遍胪欢,腾天歌。

华晔晔,固灵根。
神的车辆放着金光,神出游的场面真是盛大啊!使祭祀者从远处望见便知道神灵降临了。

神之斿,过天门,车千乘,敦昆仑。
祭祀者远远地看见神的旗子已经越过天门。神驾的车千乘万乘,都聚集在昆仑山前。

神之出,排玉房,周流杂,拔兰堂。
神灵出游了,他的车子列队于华丽的房屋前。神周游太空,聚集于用兰花熏香的祭殿。

神之行,旌容容,骑沓沓,般纵纵。
神出行时人马众多,行动迅速。

神之徕,泛翊翊,甘露降,庆云集。
神已经来临了,他浮游飞翔而降,他飞来时降下了吉祥的甘露,出现了象征太平的庆云。

神之揄,临坛宇,九疑宾,夔龙舞。
众神相互牵引来到祭祀的宫殿,虞舜来做客,舜的臣下夔和龙也来舞蹈娱神。

神安坐,翔吉时,共翊翊,合所思。
神飞翔着赶吉时来到,安坐下来。祭祀者感到了神带来的祥和。

神嘉虞,申贰觞,福滂洋,迈延长。
神对祭享十分满意,祭祀者再次为神敬酒。神降下丰厚的恩泽,延伸长久。

沛施佑,汾之阿,扬金光,横泰河,莽若云,增阳波。
神普施福佑于汾河曲折处。神的金光像云一样升起,激起黄河的波浪。

遍胪欢,腾天歌。
参加祭典的人见了神光,普遍感到高兴,他们快乐的歌声响彻上空。

华晔晔,固灵根。

神之斿(liú),过天门,车千乘,敦昆仑。
斿:指旗上的飘带。敦:与“屯”相通,聚集的意思。

神之出,排玉房,周流杂,拔兰堂。
排玉房:列队于华丽的房屋前。杂:聚集。

神之行,旌容容,骑沓(tà)沓,般纵纵。
容容:飞扬的样子。骑沓沓:骑,骑马的人和其坐骑。沓沓,行进迅速。般:相连。

神之徕,泛翊(yì)翊,甘露降,庆云集。
翊翊:飞翔的样子。

神之揄(yú),临坛宇,九疑宾,夔(kuí)龙舞。
揄:相互牵引。九疑:这里指九疑山之神,指舜。夔:舜的乐官。

神安坐,翔吉时,共翊翊,合所思。
共翊翊:共,与“恭”相通。翊翊,恭敬的样子。

神嘉虞(yú),申贰觞(shāng),福滂洋,迈延长。
虞:娱乐,欢快。贰觞:再次敬酒。

沛施佑,汾之阿,扬金光,横泰河,莽(mǎng)若云,增阳波。
沛:广泛。阿:水流曲折处。横:充满。阳波:这里指黄河的波浪。胪:陈列。

遍胪欢,腾天歌。

华晔晔,固灵根。
神之斿,过天门,车千乘,敦昆仑。
神之出,排玉房,周流杂,拔兰堂。
神之行,旌容容,骑沓沓,般纵纵。
神之徕,泛翊翊,甘露降,庆云集。
神之揄,临坛宇,九疑宾,夔龙舞。
神安坐,翔吉时,共翊翊,合所思。
神嘉虞,申贰觞,福滂洋,迈延长。
沛施佑,汾之阿,扬金光,横泰河,莽若云,增阳波。
遍胪欢,腾天歌。
  华晔晔,光芒盛大的样子。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在元鼎四年到汾阴祭祀后土,礼毕,到荥阳,经过洛阳。这首诗作于他渡过黄河南行途中。诗写出了神的出游、来临、受享及赐福等幻想的情节。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庭中有奇树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其中一朵,想把它赠送给心中日夜思念的人。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心上人的手中。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参考资料:

1、 简宗梧.文学的御花园——文选.北京:线装书局,2013:147-1482、 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300-301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huā)滋。
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发华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
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遗:赠送,赠与。

(xīn)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馨香:香气。盈:充盈,充积。致:送到。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贵:珍贵。一作“贡”。感:感受,感动。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参考资料:

1、 简宗梧.文学的御花园——文选.北京:线装书局,2013:147-1482、 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300-301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全诗八句,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四个意象正是起、承、转、合的安排,层次井然,一气呵成,风格明快,情感深挚。

  前两句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发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不禁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中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俱增的痛苦,更令人难以忍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蕴含着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着: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描绘了一幅清晰生动的画面;并引发读者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是经不住几番风雨的。

  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生竹》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是明白说出,而是留给读者去体会。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这样的情感意绪,也许就如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一个个希望,一个个失望,到头来也许“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也许“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葬花吟》)。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5-1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羽林郎

: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以前有个霍家的奴才,叫冯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他不过是狗仗人势的豪门恶奴,依倚着霍家的将军势力,调笑一位卖酒的少数民族女子。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胡姬今年十五岁,正是美貌俏丽的年纪。年轻的胡姬独自守垆卖酒,在明媚春光的映衬下益显艳丽动人: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你看她,内穿一件长襟衣衫,腰系两条对称的连理罗带,外罩一件袖子宽大、绣着象征男妇合欢图案的短袄,显出她那婀娜多姿的曲线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再看她头上,戴着著名的蓝田所产美玉做的首饰,发簪两端挂着两串西域大秦国产的宝珠,一直下垂到耳后,流光溢彩而又具有民族特色。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她那高高地挽着的两个环形发髻更是美不胜言,简直连整个世间都很罕见。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甭说她整个人品的美好价值无法估量,单说这两个窈窕的发髻,恐怕也要价值千万。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没有想到有不测风云降临。执金吾的豪奴为调戏胡姬而做出婉容和色的样子前来酒店拜访。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
你看他派头十足,驾着车马而来,银色的马鞍光彩闪耀,车盖上饰有翠羽的马车停留在酒店门前,徘徊地等着他。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他一进酒店,便径直走近胡姬,向她要上等美酒,胡姬便提着丝绳系的玉壶来给他斟酒;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一会儿他又走近胡姬向她要上品菜肴,胡姬便用讲究的金盘盛了鲤鱼肉片送给他。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他赠胡姬一面青铜镜,又送上一件红罗衣要与胡姬欢好。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她首先从容地说道:“君不惜下红罗前来结好,妾何能计较这轻微低贱之躯呢!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你们男人总是喜新厌旧,爱娶新妇;而我们女子却是看重旧情,忠于前夫的。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我坚持从一而终,决不以新易故,又岂能弃贱攀贵而超越门第等级呢!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我非常感谢官人您这番好意,让您白白地为我付出这般殷勤厚爱的单相思,真是对不起!”

昔有霍(huò)家奴,姓冯名子都。
霍家:指西汉大将军霍光之家。

依倚(yǐ)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酒家胡:指卖酒的少数民族女子,因两汉通西域以来,西域人有居内地经商者。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lú)
独当垆:指独自守垆卖酒。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rú)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蓝田:地名,在长安东南三十里。蓝田古代以出产美玉出名。

两鬟(huán)何窈(yǎo)(tiǎo),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pīng)婷过我庐。
不意:没有料想到。金吾子:即执金吾,是汉代掌管京师治安的禁卫军长官。这里是语含讽意的“敬称”。娉婷:形容姿态美好,这里指豪奴为调戏胡姬而做出婉容和色的样子前来酒店拜访。

银鞍何煜(yù)耀,翠盖空踟(chí)(chú)
翠盖:代指饰有翠羽的马车。空:等待,停留。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yáo),金盘脍(kuài)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jū)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裂:裁剪的意思。古人从织机上把满一匹的布帛裁剪下来叫“裂”。多谢:一语双关,表面是感谢,骨子却含“谢绝”意。私爱:即单相思。区区:意谓拳拳之心,恳挚之意。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羽林郎,汉代所置官名,是皇家禁卫军军官。诗中描写的却是一位卖酒的胡姬,义正词严而又委婉得体地拒绝了一位权贵家奴的调戏,谱写了一曲反抗强暴凌辱的赞歌。题为“羽林郎”,可能是以乐府旧题咏新事。

  这首诗在立意、结构和描写手法上,与《陌上桑》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女子之美,同样采用了铺陈夸张手法;写反抗强暴,同样采取了巧妙的斗争艺术;结尾同样是喜剧性的戛然而止。但《陌上桑》更多的是用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这首诗则侧重于正面描绘和语言铺排。前者描写使君的垂涎,主要通过人物语言,用第三者的叙述;这首诗刻画豪奴的调戏,则是用一连串的人物动作,即“过我”、“就我”、“贻我”、“结我”,妙在全从胡姬眼中写出。太守用语言调戏,豪奴用动作调戏,各自符合具体身份。罗敷反抗污辱是以盛赞自己的丈夫来压倒对方,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胡姬反抗调戏则是强调新故不易,贵贱不逾,辞婉意严,所谓“绵里藏针”、“以柔克刚”。罗敷在使君眼中已是“专城居”的贵妇人;而胡姬在“金吾子”眼中始终都是“当垆”的“酒家胡”。因而这首诗更具有鲜明的颇具讽刺意味的对比:“家奴”本不过是条看家狗,却混充高贵的“金吾子”招摇撞骗,这本身就够卑鄙之极了;而“酒家胡”虽然地位低贱,但是终究不必仰人鼻息过生活,在“高贵者”面前又凛然坚持“贵贱不相逾”,这本身就够高贵的了。于是,尊者之卑,卑者之尊,“高贵”与“卑贱”在冲突中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完成了戏剧性的转化,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深思和启迪。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