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渡汉水经襄阳
高岸沉碑影,曲溆丽珠光。云昏翠岛没,水广素涛扬。
阅川已多叹,遐睇几增伤。临溪犹驻马,望岘欲沾裳。
乔木下寒叶,亭林落晓霜。山公不可遇,谁与访高阳。
)
)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茅茨:茅屋。
扣关无僮(tóng)仆,窥(kuī)室唯案几。
扣关:敲门。僮仆:指书童。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
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差池不相见,黾(mǐn)勉空仰止。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虽无宾主意,颇(pō)得清净理。
“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也不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翠竹之下一起对饮紫茶,味道醇厚胜过那流霞仙酒。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洗净红尘杂念茶兴却更浓,在蝉鸣声中谈到夕阳西下才尽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代饮茶风气日炽,上自权贵,下至百姓,皆崇尚茶当酒。茶宴的正式记载见于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与赵莒一块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但不像“竹林七贤”那样狂饮,而是以茶代酒,所以能聚首畅谈,洗净尘心,在蝉呜声中谈到夕阳西下。钱起为记此盛事,写下这一首《与赵莒茶宴》诗。
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写作者与赵莒在翠竹下之下举行茶宴,一道饮紫笋茶,并一致认为茶的味道比流霞仙酒还好。饮过之后,已浑然忘我,自我感觉脱离尘世,红尘杂念全无,一心清静了无痕。俗念虽全消,茶兴却更浓,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而散。
诗里描绘的是一幅雅境啜茗图,除了令人神往的竹林外,诗人还以蝉为意象,使全诗所烘托的闲雅志趣愈加强烈。蝉与竹一样是古人用以象征峻洁高志的意象之一,蝉与竹、松等自然之物构成的自然意境是许多文人穷其一生追求的目标,人们试图在自然山水的幽静清雅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舍弃一切尘世的浮华,与清风明月、浮云流水、静野幽林相伴,求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著压(一种织布工艺)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秦吉了(一种类似鹦鹉的鸟)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参考资料:
1、 王明韶,曾凡星,王传光.《走进诗歌部落》: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08:152-1532、 《古诗文诵读》编写组.《古诗文诵读 初中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5:第81页3、 方鸣.《一生最爱古诗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7:第436页4、 李杰虎,李婕,路开源.《新编大学语文》: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9:73-74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zān)绿丝丛。
篸:古同“簪”。
须臾(yú)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须臾:片刻,很短的时间。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散漫:慢慢的。
闲读道书慵(yōng)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慵:懒惰,懒散。水晶帘:石英做的帘子;一指透明的帘子。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liǎo)花纱嫩麴(qū)尘。
吉了:又称秦吉了,八哥。嫩麴:酒曲一样的嫩色。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pī)缦(màn)最宜人。
纰缦:指经纬稀疏的披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此句由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意思是已经观看过茫茫大海的水势,那江河之水流就算不上是水了。除却巫山不是云:此句化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意思是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称不上彩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随便,草率地。缘:因为,为了。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发:开放。白人:皮肤洁白的人。诗中指亡妻。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参考资料:
1、 王明韶,曾凡星,王传光.《走进诗歌部落》: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08:152-1532、 《古诗文诵读》编写组.《古诗文诵读 初中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5:第81页3、 方鸣.《一生最爱古诗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7:第436页4、 李杰虎,李婕,路开源.《新编大学语文》: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9:73-74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其一
其一是回忆情人晓镜中残妆慵懒的可人情态。诗人同韦丛结婚,二人恩爱无比,这首诗是“思”情人一夜恩爱晓起后残妆慵懒的动人情态。诗人不直接去抒写,而是“自爱残妆晓镜中”的情人,残妆晓镜中的她,钗环参差不齐,绿色丝缕丛杂不整。很快日出东方映照面颊红如一朵胭脂,脸庞肌肤红润柔腻好像要立即融化消溶一样,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明丽动人娇媚的风姿。
其二
元稹这首诗的一、二句,也给人以超凡绝尘之感。碧山清泉漫流,万树桃花掩映,已非崔护《题城南庄》“人面桃花”小家碧玉,楼中丽人定是美艳绝伦的仙姝无疑。置景由远及近,敷色自浅人深,焦点渐次凸现,为人物登场设置了悬念及具体环境氛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如果两者与规定戏剧情景浑融,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绝佳艺术效果。
三、四两句推出人物,工笔细描闺中“画眉”故事,对照着笔,角度则从一方眼中写出,此亦有助于丰富潜在的戏剧因素与人物心理层次。“闲读道书慵未起”,“道书”不管是致用明道的儒家经籍,或是羽客仙心的方外秘篆,“闲”字传神地刻画了心不在焉的可笑情态,是一层深曲对比;“慵”既描述一方眼中的楚楚可怜,又流露无限呵护挚爱深情,是二层深曲对比;风光旖旎的闺房之乐出以如此潇洒高雅笔致,是三层深曲对比。“水晶帘下看梳头”也有许多曲折:水晶帘与美人妆,一层;情人眼里看与被看,又一层;好景不长,水月镜花,则更深一层。苏轼《江城子》词云:“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同样以“乐境写悲哀”,同样表现对亡妻死生不渝的深长思念,同样打破并浓缩了时空界限。所不同的是,苏词托之以梦,入而即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元诗则沉浸一往情深的回忆,仿佛在银幕“定格”,痴看而竟不知所以了。水晶帘下看梳头”感性的神往,都能引导读者走向真善美诗境,从而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与美学意义。
其三
这首诗运用了暗喻的手法,首二句写著压的红罗总是追逐新颖的花样,就好像别的女子总是一个比一个动人。绣着秦吉了花纹的轻纱染上了迷人的酒曲一样的嫩色,你不要说纱太薄,因为只有这样的纱才是最好的。正是因为亡妻韦丛典雅淡泊,贤惠端庄,诗人才把她比作经纬稀疏的纱布才是最好的,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却也只有深情者才能才能表现出这种天长地久的真挚。
其四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春天里百花齐放,诗人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与自己的妻子,那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春天百花争奇斗艳,诗人摘了梨花,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妻子不像其她女色,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就好像那洁白的梨花,静静地在枝头绽放。可是,妻子已经过世,满树的梨花凋谢了,只剩下绿叶,孤零零地度过残春。诗人把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自己比作绿叶,抒发了对亡妻的无尽怀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第1217页
)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得得的蹄声,是谁在骑马走过?夜已深沉,北斗星正指向天河。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青娥。
凄冷的西风掀动罗幕的波纹,脸上的残粉似笑我双眉紧锁。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站起身来,唱一支相思的歌曲,幽怨的歌音逼退帘外的霜色。
明星烂烂东方陲,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斑骓。
恍惚间启明星在东方升起,灿烂后天边透出朝霞一叶。我难忘此情此景,也是这时你跨上马与我相别。
参考资料:
1、 李志敏.唐诗名篇鉴赏:京华出版社,2011:2932、 黄玉蓉.李贺李商隐诗选:黄山书社,2008:643、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58-3594、 滕学钦.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中国书店,2010:223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踏踏:马蹄声。直:当,临。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pín)青娥。
罗幕:罗帐。铅华:妆饰用粉。颦:皱眉。青娥:指女子用青黛画的眉。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长相思:乐府旧题,多写朋友或男女久别思念之情。
明星烂烂东方陲(chuí),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斑(bān)骓(zhuī)。
明星灿灿:天色将晓,启明星灿灿有光。陲:边地。陆郎:六朝陈人,本名陆瑜,为陈后主狎客,后用来代指嫖客。斑骓:有苍黑杂毛的马。
参考资料:
1、 李志敏.唐诗名篇鉴赏:京华出版社,2011:2932、 黄玉蓉.李贺李商隐诗选:黄山书社,2008:643、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58-3594、 滕学钦.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中国书店,2010:223这首诗以设问开篇,“马蹄踏踏谁见过?”这话既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别人,表达了女主人公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复杂心情:心上人是骑着马儿离去的,至今不见归来,唯有“踏踏”的马蹄声不时回响在耳边,萦绕在心上。接着展示夜不能寐,坐而吟唱的特定时空。“眼看北斗直天河”,这句有双重含义,一指“夜深”,如注家所诠释的;一指时届凉秋。古人有依据星象的变化来确定季节的习惯,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按北斗星位置的变化来分辨四季,当玉衡、开阳、摇光三星连成的线直指西方的银河时,这片土地便已进入秋天。秋天是自然界由盛而衰的季节,传递秋的信息的是西风和落叶,它们都引发人的伤感之情。况且正值华年,在饱尝别离的痛苦之后,独守深闺空闱之中,长夜漫漫,能不愁肠百结?“铅华笑妾颦青娥”,正是这种愁苦神情的写照。
人的愁苦愈积愈深,到了不堪忍受的程度,势必要设法排遣。“为君起唱《长相思》”,就是女主人公选择的排解方式。她的歌声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饱含爱恋,贯串精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连无情的“严霜”也为之动情,竟至掉头而去,不忍卒听。“帘外严霜皆倒飞”,想象奇诡,极富表现力。比起《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来似更进一层,因为“天若”句有比喻词“若”,系或然之辞,而此句表达得如此坚决,就象实际发生的那样,不仅有形体,而且有气势,使难于捉摸的情幻成新奇美妙、可见可感的物象。这就是艺术魅力之所在。
女主人公感情的可贵突出地呈现在一个“长”字上。自朝到暮,从昏到晓,她的心始终伴随着离去者的身影和“踏踏”的马啼,融进一片痴情。她彻夜难眠,长想思,至于长吟唱,抒发着无尽的恋情,直至东方发白,朝霞升起。她是如此的一往情深,忠贞不渝,而对方,“陆郎去矣乘斑骓”,毫无顾恋之意。多情换来薄情,女主人公徒然陷入痛苦的深渊。“陆郎”具体解释诸本不尽相同。徐文长说是陆贾,“贾在南中,倡家竞留之。”暗示女主人公是青楼中人。王琦以《明下童曲》为本,注云“陈孔,谓陈宣、孔范,陆谓陆瑜,皆陈后主狎客。”狎客薄情,司空见惯,王注似与诗的本意相合。
仔细品味,此诗与鲍照、李白的同题作品有明显的区别。后二者属“听歌逐音,因音托意”一类,女主人公不是歌唱者,而是在聆听所爱的歌声之后,为之沉吟久坐,抒发爱慕的情意,属“投桃报李”式的情感交流,带有喜剧性质;此诗中的坐吟、起唱者皆为女主人公,男方则无反应,以多情烘托无情,更具悲剧效果。就体式而言,鲍照和李白的作品有七字句,也有三字句,属杂言体;李贺的这首则全是七言句,类似七言歌行。这些表明李贺创作诗歌不愿受前人的缚束,他的主体意识相当浓烈,力图充分表达自我。袭用旧题系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非模仿的冲动。善于渲染是李贺诗歌的一大特色。这首诗中就多借景抒情的笔墨,不同寻常的是,景物描写不仅仅用作陪衬而已,常常成为题材的主体部分。例如“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乍看起来前一句是叙事。抒情,后一句是写景。经过仔细体味,就会清楚地认识到两者都是叙事、抒情、写景的结合体,不过一者常,一者变;一者正,一者奇而已。“帘外”句运思奇诡,却不难体味。用奇诡的物象和境界,表达几乎人人都能体味的情理,正是李贺的特长,也是他的诗歌独具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64-566
)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参考资料:
1、 万事慎,万士志编校.《近体诗苑》.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03:571-5722、 邓妍丽编.小学生阅读文库·中国古典文化精粹 唐诗 (注音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0月:743、 禹田编绘.《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 清荷卷》:同心出版社,2007.1:148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yù)河。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近来攀(pān)折苦,应为别离多。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别离:离别,分别。
参考资料:
1、 万事慎,万士志编校.《近体诗苑》.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03:571-5722、 邓妍丽编.小学生阅读文库·中国古典文化精粹 唐诗 (注音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0月:743、 禹田编绘.《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 清荷卷》:同心出版社,2007.1:148“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