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渡汉水经襄阳

:
导漾疏源远,归海会流长。延波接荆梦,通望迩沮漳。
高岸沉碑影,曲溆丽珠光。云昏翠岛没,水广素涛扬。
阅川已多叹,遐睇几增伤。临溪犹驻马,望岘欲沾裳。
乔木下寒叶,亭林落晓霜。山公不可遇,谁与访高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百药

李百药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另外,据《安平县志》载:李百药及家族墓地遗址在今河北省安平县程油子乡寺店村南。 28篇诗文

猜你喜欢

酬二十八秀才见寄

:
昨夜山月好,故人果相思。
清光到枕上,袅袅凉风时。
永意能在我,惜无携手期。

昨夜山月好,故人果相思。
昨天夜里山中月色甚是美好,不知不觉便想起远隔千里的你。

清光到枕上,袅袅凉风时。
清浅的月光映照在我的枕头上,窗外的习习凉风让人倍感舒畅。

永意能在我,惜无携手期。
你我之间的深厚情谊从未改变,只可惜我们想要共聚一堂仍是遥遥无期啊。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昨夜山月好,故人果相思。

清光到枕上,袅(niǎo)袅凉风时。
清光:清亮的光辉。多指月光、灯光之类。

永意能在我,惜无携(xié)手期。
惜:感到遗憾,哀痛。携手:指聚首,聚会。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骑马向长安进发。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关中的少年朋友们,你们多准备美酒吧,我们很快就会把春色带进关内来。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撰.杜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20

东都放榜(bǎng)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东都:唐代以洛阳为东都。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春的科举考试在此举行。三十三人:指这一年进士科登第共三十三人。

秦地少年多酿(niàng)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秦地:指今陕西一带。此代指唐京城长安。酿酒:一作“办酒”。春色:既指春光,又指通过吏部关试的喜讯。唐时进士及第后,必须过吏部关试,方取得入仕资格。关:这里同时指关试和函谷关。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撰.杜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20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大和二年这次考进士在东都洛阳举行,一共录取了三十三人,所以首句说“东都放榜”,次句说“三十三人”。唐代考进士在正月,二月放榜,洛阳花还未开,所以“放榜未花开”。考中的人按惯例要骑马游行,以示荣耀,所以三十三人都“走马回”。“走马回”,就是孟郊《登科后》诗中所写“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意思,但孟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杜诗里此时的洛阳却连花还未开。洛阳花在唐诗中多指牡丹,二月的时候牡丹自然没开,至于别的花,恐怕还不在诗人的眼中。“未花开”将情绪稍作压抑,为三、四句蓄势。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人关来。”“秦地少年”指的就是题目中的“长安故人”。“关”和“春色”此处都有双关意。“关”既指潼关,也指关试。潼关是从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进士及第后称为“新及第进士”,还要到长安吏部去应关试,通过后才能做官,雁塔题名、曲江宴等也都要在关试之后。杜牧要到长安去应关试,因此“关”便双关潼关与关试。通过关试,登记人选,谓之春关。唐御史中丞韩仪有个朋友要考关试,他做了一首《知闻近过关试仪》诗:“短行纳了付三铨,休把新衔恼必先。今日便称前进士,好留春色与明年。”所以“春色”既指大自然的春色,也指顺利通过关试。“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人关来。”意思是嘱咐朋友们多准备酒,因为他已经要经潼关到长安,马上就能通过关试,带来无尽春色了。这是志在必得,让朋友们提前准备为他庆祝的意思。

  东都“未花开”,诗人却自信已带将春色人关来,一派意气风发的潇洒豪情,可见诗人的自我期许之高。杜牧家学渊源,“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又自幼勤学,抱负远大,眼界奇高,“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无不精通于心。明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中评论:“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划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清全祖望称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才略不在贾谊之下。可见杜牧的自信不是狂妄,而是有自身实力做保障的。

  杜牧到长安之后恰好赶上制举。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常科每年举行,包括明经、进士等数十种科目,制举是用以选拔非常之才的特殊考试,不是每年都有,而是临时设置,由皇帝亲自主持。杜牧在大和二年三月考中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在同一年中接连进士及第、制策登科,这是很难得的。杜牧在《赠终南兰若僧》一诗中写:“两枝仙桂一时芳。”指的就是这件事。孟荣《本事诗》中说他:“弱冠成名...制策登科,名振京邑。”结合杜牧的出色成绩,他在此诗中所表现出的高昂志气,就更好理解了。刘熙载在《艺概》卷二中说杜牧的诗“雄姿英发”“无窠白”,杜牧不仅是诗文雄姿英发,不落窠白,人亦如诗,英姿俊爽,俊迈不羁,千载之下,犹令人想往其风采。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杜牧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2:84-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宫中调笑·团扇

: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团扇,团扇,宫中的美人病后用它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抱病三年,容颜憔悴,再没有谁同她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管弦,管弦,无情的春草把通往昭阳殿的道路阻断。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5页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团扇:圆形的扇子,古代歌女在演唱时常用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xián)
管弦:用丝竹做的乐器,如琴、箫、笛。

弦管,弦管,春草昭(zhāo)阳路断。
昭阳:昭阳殿,借指皇帝和宠妃享乐之地。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5页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以咏扇起兴,同时绘出一幅妍妙的宫中仕女图。“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如明月。”(班婕妤《怨歌行》)美的团扇,是美人的衬托。人的处表美当与健康分不开,但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却是:西子捧心则更添妍姿。词起首写美人病来,自惭色减,以扇遮面,而纨扇与玉颜掩映,反有“因病致妍”之妙。如此写人,方为传神;如此咏物,方觉生动。倘如说“病态美”于今天的读者已经隔膜,那也无关紧要,因为全词的旨趣并不在此。作者最多不过是借此表明一种“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感慨罢了。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玉颜憔悴”上应“美人病来”,却从咏物及人的外部动态过渡到写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转折中词意便深入一层。从下句的“复”字可会出,“三年”前美人曾有人与同“商量管弦”,以歌笑管领春风,而这一切已一去不复返。可见美人的“病”非常病,乃是命运打击所致,是由承恩到失宠的结果。“玉颜憔悴三年”,其中包含多少痛苦与辛酸。“谁复商量管弦!”将一腔幽怨通过感叹句表出。谁,有谁,也即“没有谁”。冷落三年之久,其为无人顾问,言下自明,语意中状出一种黯然神伤、独自叹息的情态。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点明宫怨之意。“昭阳”,汉殿名,为汉成帝赵昭仪所居,用来指得宠的所在。“昭阳路断”即“君恩”已断,不直言这是因为君王喜新厌旧所致,而托言是春草萋萋遮断通往昭阳之路,含怨于不怨,尤婉曲有味。这从昭阳殿那边隐约传来的歌吹之声,会勾起久已不复有人“商量管弦”的宫人多深的惆怅,是不言面喻的。于是,“团扇”的兴义立见,它暗用了班婕妤著名的《怨歌行》的全部诗意,即以“秋扇见弃”暗示“恩情中道绝”。则所谓“美人病来遮面”亦不仅是自惭形秽而已,其中颇含“且将畴扇共徘徊”(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感慨,见物我同情。这又是首尾转应了。

  本来“弦管”的叠语按律只为上句末二字“管弦”倒文重叠咏叹,不必具实义。此词用来却能化虚为实,使二叠语大有助于意境的深化和词意的丰富。全词这所以能曲尽“转应”之妙,与此大有关系。这样的句子,方称得上“活句”。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5页2、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1-22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飙吹散南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临歧惆怅若为分。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衡山在夜色的天空下愈发苍翠,从山上俯视着南方升起的老人星。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剧烈旋转的风吹散了南岳五峰上的雪,轻絮的花儿飘落到了洞庭湖。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在这样的清爽气氛下,山岳更显得秀气俊美,陈郎将一家都披上铠甲。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他门下的食客就像浮云那样多,世上的人都把他比作昔时的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临歧惆怅若为分。
江上为你送行时连一丝波浪都没有,在分别的时候似乎连惆怅都分开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牡丹

: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公子蕊归灯下见,
美人朝插镜中看。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
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朝:早晨。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当庭:庭院当中。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
太真:唐杨贵妃号。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公子醉归灯下见,
美人朝插镜中看。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罗隐这首咏物诗,为古代咏牡丹的名作。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诗的开头两句是说:牡丹花在园中蓓蕾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难得开大;就开放的花朵来说,花瓣一片粉红,当小包着深红的花蕊,十分好看。这两句是总体上写牡丹的外观。诗人不完全限于对其外形、色彩的刻画,而是置之于自然环境之中,写它给人的直觉印象。它颜色鲜亮,富有光艳,却被一层云气包裹,如轻纱中的美女,更具诱人的魅力。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前句是写瓶中的牡丹;后句是写插在美女鬓上的牡丹。醉眼所见及镜中所映,皆有失于真。在那些富贵公子、千金小姐们看来,这牡丹能在他们的金瓶之中、云鬓之上,真算得“富贵花”、“花中王”了,而实际上,这却并不合于花的本性。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当庭始觉春风贵”,这一句是写庭院中的牡丹。是说只有种在庭院之中,才能显出它的魅力,竟至使得春风更惬人意,使得春天真正显示出它动人的容貌。古人云:“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蝴蝶可以显示春风的婀娜美妙,牡丹花就更是这样。“带雨方知国色寒”,则是写雨中的牡丹。牡丹被称为“富贵之花”,是因其本身的花繁朵大,色彩艳丽,并非由于上了富贵人的金瓶、绿鬓。它不但能使大自然更美,而且也只有在自然的变化中,才能显示出多种姿态和良好的气质。在门阀观念严重的唐代,“寒”总是同“微”联系在一起,然而,“寒”同时也可以显出严峻刚强的秉性。经一阵雨洗风摇,碧叶更见苍翠,红瓣更见鲜艳,那条条枝茎,也显示出铮铮硬骨。“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这两句写出了牡丹的刚强品质与不凡气度。但是,这两句的深意,只有在同“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的比较中才能体味出来,“始”、“方”二字,便透露了诗人一反一正进行比较的用意。然而,意思的转折方面,又十分自然;如一般地去看,中两联四句是排比写牡丹在瓶中、鬓上、庭院、雨里四种情况下的状况,细心体味,又含着正反两层意思。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是以美人杨贵妃为喻(杨玉环为女道士时曾号为“太真”)。这两句是写牡丹经过一天日晒,如同娇轻慵懒、弱不禁风的美女。不过,这两句诗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引起人们对李白《请平调》三首的联想。李白的诗是唐玄宗同杨贵妃赏牡丹时奉旨所作,后两首即将牡丹与杨贵妃联系起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罗隐诗的末两句,扩展了李白诗作的联想范围,使读者从时间的、历史的座标去认识牡丹的美艳绝伦。

  此诗写牡丹之美,而不限于花叶的描绘,一方面着眼于牡丹的生活环境,另方面着眼于对它精神气质方面的表现,这二者的结合,使得诗中所写似乎并非纯粹的花,好像还表现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第一联概括地写其给人的直觉,末一联以美人为喻,前后照应。当中两联似为排比地写了牡丹的四种生活环境,而实际上是正反两种境遇,细致品味,意蕴无穷,令人想象无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