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
皇家有三十六离宫,其楼台馆阁之高上与天通。
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在阁道上行走,仿佛可直通月宫,美人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因皇帝的恩宠不能遍及宫人,至使宫人有桃李伤春之悲。
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
这样皇帝犹嫌欢乐之意未尽,要起銮驾金舆到回中宫去游乐。
万乘出黄道,千骑扬彩虹。
如今万乘銮驾行出黄道,从回中返驾回宫中了,有千骑打着彩旗开道。
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
前军已至细柳营之北,后骑尚还在甘泉宫之东。
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
是前去向渭川老人或襄野之童请教治国之道鸣?非也。
秋暮瑶池宴,归来乐未穷。
原来是像周穆王西行与王母开瑶池之宴一样去游宴了,现在正是兴冲冲地打道回府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48-149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42-145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
三十六离宫:汉代在长安附近有三十六离宫。
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阁道:楼阁中用长廊相连结的通道。步行月:言其高也。烟空:高空;缥缈的云天。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桃李:桃花与李花。后因以“桃李”形容貌美。
淫乐意何极,金舆(yú)向回中。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回中: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万乘出黄道,千骑扬彩虹。
万乘:指帝王。
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
细柳:地名,即长安细柳仓,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渭水北岸。西汉周亚夫驻军处。甘泉:汉宫名。甘泉宫建于甘泉山上,北距长安三百里,可以望见长安城。
岂问渭(wèi)川老,宁邀(yāo)襄野童?
渭川老:指姜太公吕尚(即姜子牙)。
秋暮(mù)瑶池宴,归来乐未穷。
秋暮:一作“但慕”。瑶池宴:谓神仙之会。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48-149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42-145全诗十六句,分为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明写美人失宠,为下一层转出恣意淫乐之意作铺垫,实则以美人自况,叹己不遇。开篇对景起兴,突兀而出,“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西都有离宫别馆三十六所,楼台林立直逼云端,何等之高又何等之多;并且“阁道步行月”,在横悬于楼阁间的通道上,月儿缓缓移动像是悠闲漫步,是何等奇丽又何等飞动。然而如此富美佳景,只有美人空守楼台!林立高耸的楼台与孤独孑然的美人形成强烈对比,衬出美人的幽独、冷落和空寂。原来是“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帝王并不留恋这人间的美人。君恩疏远,宠爱不及,春风不度,桃李失色,不由令人追寻究竟而生出下层。
中间六句为第二层,极写武帝出游回中声势之壮。先以“淫乐意何极”承上,“意何极”犹言何等极意纵情,再以“金舆向回中”启下。回中宫为秦时所建,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汉武帝元封初至雍,曾开通回中道,后多次游历赏玩。下两句极力状写武帝出游的赫赫声势。“万乘出黄道,千骑扬彩虹”,黄道本指日行之中道,古以日为君象,所以又指天子所行之道。这两句说汉武出游回中,只见御道上车辆万乘,兵马千骑,上有旌旗飘扬,如彩虹垂天。本来有此二句足以称盛,诗人还觉不够酣畅淋漓,又补足两句:“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这两句说车队兵马前后相续,绵延三百余里。这当然是一种极力夸张,但淋漓尽致地形象化地表现了汉武极意淫乐,构成呼应。
相传汉武游回中,时有歌美其行,道是“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如果真是这样,这一极盛出游的场面还无可厚非,那是向北方的月支、匈奴显示汉家国威,迫慑对方俯首称臣的壮举。然而诗人却不这样认为,而是笔锋一转,进入第三层:“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昔周文王出猎之前曾从卜中得知可以获霸王之辅,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水之上遇太公,时太公垂垂老矣,而文王载与俱归,立为师,周室因此而兴。襄野童典出《庄子·徐无鬼》,大意说黄帝将见至人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黄帝与随行人员都迷了路,问牧马童子,童子不仅知大隗和具茨之山,还告诉黄帝治天下莫过于无为。黄帝称童子为天师而告退。这两句是说,汉武出游回中,岂是像文王那样渭滨求兴霸业之贤辅,或是像黄帝那样襄野问为天下之大道,都不是,而是“但慕瑶池宴,归来乐未穷”,汉武所企慕的只是神仙之道,在神仙所居的瑶池来挥觞宴饮,纵享仙界之乐,归来还沉醉其中余兴不尽。
这首诗借汉武帝讽唐明皇,因此其忧患是深沉的,而全诗的风格却是“悲懽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怨”(《诗法家数》)。诗中描写汉武极意淫乐,喜好神仙是极力烘托,反复渲染。先着力写宫馆之众,楼台之高,阁道之壮,佳人之美都管不住汉武,烘托出淫乐之极,后以“万乘”,“前军”两联的工整对仗,渲染出汉武出游的声势之威,好仙之极。这一连串的描写,空间阔大,景象壮观,极力驰骋,意绪骏快。最后笔锋一转,“岂问”两句陵地跌宕,使极力驰骋的思绪猛然一顿,在大起大落之中使其刺时叹己的主题得到了强化的表现,其鲜明如红梅映雪,空谷传音。可以说此诗蕴含深厚,豪中见悲是其最鲜明的特点。而在结构上上下回环,层层相生,语言上华丽缤纷,气势直下;在立意上高古典雅,超迈逸群。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42-145
)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一个巴地小女孩骑着牛儿,唱着竹枝词,沿着处处盛开着荷花、铺展菱叶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门,我知道我家门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篱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78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ǒu)丝菱叶傍(bàng)江时。
巴:地名,今四川巴江一带。竹枝:竹枝词,指巴渝(今重庆)一带的民歌。藕丝:这里指荷叶、荷花。傍:靠近,邻近。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jǐn)篱(lí)。
还家错:回家认错路。槿篱:用木槿做的篱笆。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78 .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转家去。如此山乡风味,极其清新动人。
下两句:“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纯然是小孩儿天真幼稚的说话口气,像是骑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对于旁人的一段答话。这时天色渐渐晚了,可是这个顽皮的小家伙还是一个劲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听任牛儿不紧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会儿天黑下来,要找不到家门了!不料这个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为然地说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入夏开华,花有红、白、紫等色,本是川江一带农家住房四周通常的景物,根本不能以之当作辨认的标志。小女孩这番自作聪明的回话,正像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告诉人们“我家爷爷是长胡子的”一样的引人发笑。诗中这一逗人启颜的结句,对于描绘人物的言语神情,起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古人说:“诗是有声画。”这首小诗就是如此。因为它不但有形、有景,有丰富的色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芭蕉的新绿和竹篙上紫、白相间的槿花),而且还有姑娘清脆的歌声。《竹枝词》是流行在巴渝一带的民歌,从诗人刘禹锡的仿作来看,讴歌天真纯洁的爱情是它的基本内容。从此诗中可以想见,这位巴女正是在纵情歌唱着她青春的情怀,这从“藕丝菱叶”似乎也能得到一点暗示。而且,妙就妙在她是骑在牛背上,一路走一路唱着,像移动的电影镜头一般,慢慢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空阔的远方。“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使整首诗充满乐观开朗的气息,给予读者一种健康的美的享受。
这是于鹄采用民谣体裁写的一篇诗作,词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静生活的一个侧面,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24-725 .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一直跟随着我归来。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回头望下山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偶遇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孩童急忙出来打开柴门。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走进竹林中的幽深小径,树枝上下垂的藤蔓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一曲唱罢已是星光稀微。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欣愉悦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7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28-729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碧山:指终南山。下:下山。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却顾:回头望。所来径:下山的小路。苍苍:一说是指灰白色,但这里不宜作此解,而应解释苍为苍翠、苍茫,苍苍叠用是强调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种苍茫貌。翠微:青翠的山坡,此处指终南山。
相携(xié)及田家,童稚(zhì)开荆(jīng)扉(fēi)。
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青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行衣:行人的衣服。
欢言得所憩(qì),美酒聊共挥。
挥:举杯。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谓夜已深了。河星:一作“星河”。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陶然:欢乐的样子。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机:世俗的心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7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28-729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 .中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前四句写诗人下山归途所见,中间四句写诗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见,末六句写两人饮酒交欢及诗人的感慨,流露了诗人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的感情。全诗都用赋体写成,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情飞扬,语言淳厚质朴,风格真率自然。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则可知。
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
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
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
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22-323 .
)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 . 《李白文集 4》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08 .苍苍金陵(líng)月,空悬帝王州。
苍苍:苍白色。帝王州:指金陵曾为六朝古都。
天文列宿在,霸(bà)业大江流。
列宿:指天上的星宿。霸业大江流:意思是古代的帝王霸业已似江水一般逝去。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绝:冲断。驰道:《三辅黄图》: “驰道,天子所行道也。”古丘:指六朝时的陵墓。
台倾鳷(zhī)鹊观,宫没凤凰楼。
台倾鳷鹊观:意思是鹪鹊观楼台已倾坏。一鹩鹊观,六朝时所建宫室,今无考。宫没凤凰楼:意思是凤凰楼宫室荒投。凤凰楼,在凤凰山上。南朝宋元嘉年间所建。
别殿悲清暑(shǔ),芳园罢乐游。
清暑:清暑殿,在台城内,晋孝武帝所建。虽暑月尤有清风,故以为名。芳园罢乐游:意思是乐游园里已经没有了游乐。芳园,指游乐园,在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观,苑内造正阳、林光等殿。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玉树:即《玉树后庭花》。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 . 《李白文集 4》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08 .月光照着南京,诗人不尽悲从中来。星星还是那几颗星星,而金陵的王气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路之尽头是浩淼的湖水,古墓上的苍松翠柏老态龙钟;昔日那么繁华的妈鹊观、凤凰楼、清暑殿和乐游苑,也都荒废残破,少有人来。萧瑟的秋风中,还可以听到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
金陵自三国东吴以来,连续是好几个朝代的首都,在帝王将相的经营下,它的繁华程度和消费水平达到了顶点。东晋在这里定都以后,建造清暑殿,重楼复道,是夏天乘凉的好地方。南朝宋修驰道,一直通到玄武湖,长达十余里。凤凰山上有凤凰楼,覆舟山下有乐游苑,从山南到山北,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宫观台榭。南朝齐诗人谢眺作诗说:“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可见它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作为政治中心的金陵,文学艺术也发展繁荣起来。这首先是因为皇帝的提倡,而且好几位皇帝就是文学家或艺术家,在他们周围聚集了大批文士;其次也因为金陵地处江南,民歌流行,艺术土壤丰厚,滋养出华丽璀璨的艺术之花。
但这一切都成为过去。面对着傲岸的诗人李白,只剩下萧瑟的秋风和素净的月光。秋风里,隐隐传来《韦树后庭花》的乐声,这种靡靡之音,这种亡国之音,这昭示着金陵衰落原因的曲子,现在还在被人唱着!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 . 《李白文集 4》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