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

:
柳色尚沉沉,
风吹秋更深。
山河空远道,
乡国自鸣砧。
巷有千家月,
人无万里心。
长城哭崩后,
寂绝至如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周朴

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54篇诗文

猜你喜欢

代扶风主人答

: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彩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彩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一路上到处弥漫着肃杀凄凉之气,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一会儿悲风四起,落日的余晖似乎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四周的空气中弥漫着浮动的尘埃,这使得行走在路上的游子心情更加抑郁不乐。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于是跟往常一样,晚上依然留宿在扶风这个地方,买酒独自消遣。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没想到几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绪却更加难以排解,竟忍不住发出了“长铗归来乎”的感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扶风主人走过来和我一起举杯共饮,闲聊之中流露出颇多感慨。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扶风主人说他从十五岁就去边境当兵,曾经多次参加了讨伐异族的战争。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边境战事频繁,一年之中兵甲常备,有时作战紧张,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在最后那次恶战之中,我军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后军中统帅被迫投降,朝廷派去求和的使节投河自尽。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当时一起出征的几十万人马,现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着回到了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你要是不相信沙场征战的艰苦,请你看看我这满身的伤痕。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面对此情此景,禁不住拉着松枝,仰天恸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如此凄惨的情景竟然时禽兽都不忍离去,路过此地的人哪还能忍心目睹这凄惨的一幕。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幸好赶上现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宁,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自己虽然还想为国出力,但无奈已年老体衰,希望能好好休养。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你现在正赶上这样一个好的时运,为什么还这样闷闷不乐呢?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当今皇上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正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的好时机。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现在边境的情况也都是这样,将士用命,众志成城,这些都是好兆头啊!时运变迁,世事通塞需要精心地体察,你自己好好把握吧。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26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4-75页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杀气:指秋天的肃杀萧条之气。日彩:指太阳的光辉。日:一本作“月”。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mí)不欢。
四远:周围。弥:一本作“迷”。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jiá)谁能弹。
长铗:用冯谖客孟尝君典故,见《战国策·齐策四》。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就:靠近。叹:一本作“然”。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多为叙述离别悲伤,世路艰难之意。

十五役(yì)边地,三四讨楼兰。
地:一本作“城”。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和罗布泊一带。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qián)
桑乾:水名,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huán)宇静波澜。
休明:指政治清明。寰宇:即海内,天下。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少年:指诗人。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hàn)
封禅:指古代帝王到泰山筑坛祭祀天地。刷羽翰:指贤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三边:泛指边境地区。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26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4-75页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主人就我饮”四句为过渡句,引出了扶风客舍的主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

  从“十五役边地”到“路旁谁忍看”是扶风主人自述其军旅生涯。这里明显化用了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句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战地归来,家园零落,满目凄凉,虽然满心酸楚,但想到“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心里还是有几分庆幸。这在行文上为下文抒写珍惜太平盛世的生活感慨作了过渡,转承显得十分自然。

  “幸逢休明代”以下四句是扶风主人抒发欣逢盛世及年老体衰的感慨。

  收尾六句是扶风主人对诗人的劝慰勉励之词,语重心长,感情真挚。

  全诗写景叙事,有条不紊。其间颇多转折,如九九回廊,迂回曲致。老人之言语带沧桑,但终不流于伤感,感人至深。此诗从风格上看,虽有几分沉郁,但仍是盛唐气象的回响,内容和形式结合巧妙,谋篇布局颇见匠心,不失为一首优秀的边塞诗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4-7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北中寒

:
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
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
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一方灰暗,三方天色皆成紫。黄河冰冻,成片鱼龙皆困死。

三尺河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
三尺河皮冻裂,辨不清纹理。百石大车上路,在冰面行驶。

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
霜花降落衰草,凝成铜钱大的霜簇。挥刀舞剑向天,难割破灰蒙蒙天色。

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海上波涛回旋激荡,积冰哗哗作响。山谷瀑布凝结失声,如白虹悬半空。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M].湖北:崇文书局,2015(7):321-3222、 梁超然.三书斋文存·第三卷·古代文学研究(三)[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7):232-233

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一方:指的是北方。照:辐射。

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dàn)强车上河水。
三尺木皮:这里说三尺是夸张,由于寒冷冰冻,把三尺厚的木皮冻断。百石:古人百斤为石。强车:坚固的兵车。这里指装载沉重的大车。

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méng)天。
霜花:冰雪凝结在草上。挥刀句:说北方冬天大雾迷漫,似浓厚的布幔,挥刀也不能进入。

争瀯(yíng)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争瀯:波涛激荡,洄漩。飞凌喧,海上的流冰相互碰击,发出喧闹的声音。飞凌,流冰。凌:冰。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M].湖北:崇文书局,2015(7):321-3222、 梁超然.三书斋文存·第三卷·古代文学研究(三)[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7):232-233
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三尺河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
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
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诗描摹北地寒冷之状。北方的天空如此阴寒晦暗,连其他三方都被映带成了神秘的紫色,给人以威压之感。天气奇寒,千里黄河冰封成一大块,万斤重的车辆也可以在上面往来奔驰,水下的鱼龙恐怕都被冻死了。三尺厚的树皮皲裂开来,它也抵挡不住严寒。浓厚的雾气将天空遮蔽得结结实实,似乎连刀也插不进去。草河上凝结的冰花,硕大如铜钱一般。海水中也有不少的冰块,在汹涌的波涛中碰撞激荡,发出清脆的声响。山间的瀑布冻成了白虹,无声地悬挂在高空。诗中虽多夸饰想象之词,但亦当有所亲历感受,或是北上潞州后所作。所谓“死”等字眼,只是用来形容奇寒之状,未必与国事或诗人自己的处境与心情有关。

  首句“一方黑照三方紫”总写北中天色阴沉的感觉。天下分东、南、西、北四方,而北中这一方昏暗的天色竟将其余三方的天空映成了紫色。诗人用一个“黑”字即点明寒冬之意,提纲挈领,为全诗奠定隆冬酷寒的基调。余下七句为分写,除第三句外,诗人都选取了与水有关的事物,以水遇冷凝结成雾、霜、冰来突出北中的寒冷。天寒地冻,黄河冰封,三尺厚的树河表皮都被冻裂了,河水冻成结实的冰面能通过装着百斤重石头的车,落在枯草上的霜花大小如铜钱一般,迷雾浓重得刀砍不入;海面上漂浮着巨大的冰块,瀑布哗哗的流水停止了且冻结成一条玉带悬在山间。

  迷雾飞霜、冰冻的河水、浮冰的海面、冻结的瀑布,天地间充斥着凛冽的寒气,没有一字直言“寒”却让人顿生寒意。细细读来,其中许多处描写超乎常理却别出心裁。如“黄河冰合鱼龙死”中一个“死”字便将冬天河水结冰,群鱼沉于冰下,冰面悄无声息的那种死寂刻画得入河三分,“死”描写的不是鱼龙死去,而是指寒冬的静寂;又如“挥刀不入迷漾天”一句则以极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北中雾气弥漫的情景。

  谋篇布局,在散乱中见经营,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诗没有情节贯穿,甚至也没有时间流,全由片断的景色联结而成。然而诗人也有意匠经营。在全诗写景中,首句提纲挈领。以下各句,虽说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然而除“三尺河皮断文理”外,都是写天地间水文变幻所构成的种种不同奇观,而这正是严寒统治的世界的特点。这些景观次第是冰封的黄河及河上的行车、钱大的霜花、浓厚的雾幔、浮冰充斥的海洋、冻结了的飞瀑等等,既真实,又揉合了诗人奇异的想象,从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冰雪世界。那里天是黑的、地是亮的,宛如一座神秘的水晶王国,人会感到寒冷,更会感到超出寒冷百倍的惊讶和愉快。

  遣词设喻,于无理处得奇趣,是此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如果读者拘泥于常识,自然常识和语法常识,那么就会对《北中寒》的诗句逐一加以“订正”:黄河冰合时,应是鱼龙潜底。说“鱼龙死”,没有道理。《汉书》谓“胡貉之地,阴积之处,河皮三寸”,不是“三尺”;是“百石重车”,不是“强车”;是“上河冰”,不是“上河水”;迷露可说挥刀难破,不是“不入”。然而所有这些无论从事理上还是措辞上对常规的违逆,都包含着独创的匠心,都是出奇制胜。“鱼龙死”意味着河水全体冻结,注重表现异乎寻常的严寒,无理而有趣。“百石强车上河水”的“水”即是“冰”,但用“水”字则取得了一种令人惊异的效果。“抽刀断水水更流”虽更近乎常理,而“挥刀不入迷濛天”则别有神奇之感,可见那北国之雾特别的稠密。虹本有七彩,而“玉虹”的铸辞,更强调冻瀑的透明,而透明中亦能折射出不同的色光,给读者十分奇异的语感。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504-505.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568-56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皇帝的亲信刘郎中在田野有一座清幽的别墅,但不肯独自行乐,经常找亲近的人设宴共享。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这天雨过天晴,园林景致更加幽美,清明设宴,想必是用皇帝赐给近臣的新火了。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刘郎中常以文章学问聚会朋友,有道德不会孤单,自有人来结伴为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阳光在池水上返照进,客人定到晚上兴尽才回去,杯中的春酒带着药的香味。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屋檐前落花满地,竹丛里的鸟儿常来窥看客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身居于这样清幽的地方,何必再寻找什么桃花源。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976页2、 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第572页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刘郎中:郎中,官名,作者的友人。别业:别墅。本宅之外另建的园林游息之所。魏晋以来,达官贵人多有别业。唐时此风尤盛。近臣:皇帝的亲信。违:离开。亲:指双亲。

(jì)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霁日:指雨过天晴。烟火新:是指古时习俗清明节前一天禁烟火,清明皇帝才颁新火给贵戚近臣,故叫“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池照:是指阳光在池水上返照。

檐前花覆(fù)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桃源:桃花源。后世因以桃花源代指避世隐居之地。隐沦:隐士。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976页2、 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第572页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这首诗叙述清明节诗人在刘郎中别墅的宴饮情况。第一句写刘郎中在田野有别墅,为人和蔼,第二、三联写刘郎中在清明前后以文会友,第四、五联写别墅中的池塘、药酒、花儿和鸟儿的景象,最后一联总写别墅就是一个室外桃园,很合适隐居。作者善化用和拟人的手法,动静结合描绘一幅以文会友的情景,作者融情于景,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起而破题,点明“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之事。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便来承接上联,进一步写出清明的情景:清明多雨,而“霁日园林好”,这一天更是到处传接“新火”,但这只是大处来写清明春日之景。

  “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是对主人的称颂,同时也将作者的笔转到眼前之景:“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是写主人居住的环境及其悠游、闲静的生活情态。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属对工整,写景更是传神,虽然也只是平常的句子,但它写出了仕途之外最令文人士子们向往的一种生活。

  同时“花覆地”、“鸟窥人”写出了这园林、居处的幽静、适意。有了这样的描写、渲染,诗的结句中,诗人自然要有感慨了:“何必桃源里”,这就是一个世外的桃花源。不必去苟营于仕途、官场,有这样的环境,正可以“深居作隐沦”。

  诗人的感慨,表面看来自然是有一份洒脱,可这一些也许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是面对窘困、穷愁时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劝慰,当然在席筵之上,更有它的一种应酬意味,诗的本身当然也不会再隐含什么深意,但当读诗的人,明白了诗人的那种心态,又听他吟诵这样的诗句时,在心中才起了一种别样的滋味,这感受中有一种无奈,这只是读者内心的事了,但它是由诗作引发而起的,那么就不能不说诗歌本身也确有一些言辞之外的东西。这样说来,这酒席上的应酬之作,也有可读之处了。

参考资料:

1、 王景科主编.中国二十四节气诗词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5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井栏砂宿遇夜客

: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这个小村子傍晚的时候风雨潇潇,遇到的绿林好汉竟然也知道我的名字。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当年根本就不用隐遁荒野,如今的世上多半都是你们这样的绿林好汉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211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81-382页 .

暮雨潇(xiāo)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暮:一作“春”。潇潇:象声词,形容雨声。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绿林豪客:指旧社会无法生活,聚集在一起劫富济贫的人。知闻:即“久闻诗名”。一作“敲门”。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他时不用逃名姓:一作“他时不用相回避”,又作“相逢不必论相识”。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211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81-382页 .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七七。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37-93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齐州送祖三 / 河上送赵仙舟 / 淇上别赵仙舟

: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才相逢刚刚以一笑相对,又相送变成了阵阵啜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祖帐里我已经感伤离别,荒城中我更加发愁独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天寒季节远山一片明净,日暮时分大河格外迅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解开缆绳你就迅速远去,遥望着你我还久久伫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86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35-36 .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zhàng)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祖帐:为出行者饯行所设的帐幕。古人出行,上路前要祭路神,称“祖”,后来引申为饯行。此句一作“祖帐已伤离”。荒城:即边城的意思。指齐州。一说指济州。

天寒远山净,日暮(mù)长河急。
长河:指济水,齐州在济水南。

解缆(lǎn)君已遥,望君犹伫(zhù)立。
缆:系船的绳索。伫立:久立。此句一作“望君空伫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86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35-36 .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此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为送别友人祖咏而写的作品。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此时又悲伤了起来。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相逢”、“相送”、“方”、“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这两句真是天生的好言语。下两句亦是叙别。济州位于黄河下游,作者在《被出济州》中谓之“井邑海云深”,谪居于此,自然更生遥远之感了。他的愁入荒城,也含有不甘于这种境遇的意思。那首也是作于济州的《赠祖三咏》写道:“贫病子(指祖)既深,契阔(离散、劳苦)余不浅。”可见二人皆是天涯沦落人,因此友情就显得分外深厚了。“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沈德潜称“着此二语,下‘望君’句愈觉黯然。”(《唐诗别裁》)诗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望着友人离去,真是“黯然销魂”至极了。“解缆君已遥”,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这类的诗句很多,只是王维这两句用两个“君”分明是谈话口吻,仿佛此时他在心里默默地与友人在交谈。

  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天寒”二句的描写也似是不经意间的点染,王文濡评曰:“不设色而意自远,是画中之白描高手。”(《历代诗评注读本》)这真是“淡者屡深”(司空图语)了。

参考资料:

1、 汤华泉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102-103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