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漂泊他乡多年,已是心中愁苦人憔悴。故人相逢,二人感情依然深厚。刚重逢又要马上分离,何等的仓促,怎么忍心唱那凄切的《阳关》曲!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我本就是漂泊在外的人,现在还要送漂泊之人远去。愁苦无边无际,秋蝉哀鸣,回首遥望,暮色一片苍茫。
参考资料:
1、 《线装经典》编委会.《宋词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01:第201页2、 华业.《词坊》: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6:第241页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jù),忍唱阳关句。
点绛唇:词牌名,词调最早见于南唐冯延已的《阳春集》,又名十八香、沙头雨、南浦月、寻瑶草、万年春、点樱桃。此曲句式上片为四七四五,下片为四五三四五。人声韵,上下片首句均不押韵。管倅(cuì):其人不详,据词中推测,应是作者好友。倅,对州郡副贰之官的称呼。憔悴:指作者现在困苦的样子。天涯:此指他乡。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无据:即无端、无边无际之意。
参考资料:
1、 《线装经典》编委会.《宋词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01:第201页2、 华业.《词坊》: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6:第241页“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着重写故友的重逢与别离。“憔悴”是说他们相遇时俩人的形貌已憔悴不堪,早已不象年轻时那样意气风发了。不仅重逢在垂暮之年,且颠沛奔波于天涯海角,这就更令人感慨嘘唏了。然而,友谊却没有因岁月流逝而淡漠,人虽憔悴,感情友谊并未憔悴。前句抑,后句扬,且重叠两个铿锵作响的“故”字加以强调,通过白描式的叙述,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和对纯真友谊的珍重,在吟咏之中,自然能体味得出。“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这是一个急转。好友重逢,理应畅叙离情,如今却不能如愿。为了生计,大家匆匆相聚,又匆匆分别,怎能不伤怀、悲切呢!情之所至,开怀畅饮,唱一曲《阳关三叠》以遣情怀。然而,唱到动情处,呜呜咽咽,实在无法再唱下去了。这是真情的流露。。
“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在他乡遇故知,俩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匆匆过客。正如苏轼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天涯沦落人,聚散苦匆匆。今朝一别后,何日再相逢?一个“更”字道出这是非同一般的送别和愁怨之深。“愁无据,塞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此时俩人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是很难用言语尽情表达的。只有在依依惜别,频频回首相望中,看着斜阳在寒蝉鸣叫的树林里降落,天色逐渐黯淡下来,这种感情才体味得更深切。以写景结句,点出时令,渲染离别的环境气氛,不言愁,而愁自见。
全词风格婉约、言辞朴实、情感真挚,没有对匆匆相逢又别离的全过程进行具体描写,而是侧重突出即将分手之时的愁情,写得凄恻动人,可谓送别词中的佳作。唐代诗人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就对这种客中相见又分手的情形作了细致的刻画,可与本词参照理解。
参考资料:
1、 《线装经典》编委会.《宋词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01:第201页2、 华业.《词坊》: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6:第241页3、 韦立军.《宋词鉴赏辞典》:北京出版社,2009.05:第108页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咨嗟:叹息。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71-176页晓梦随疏钟,飘然蹑(niè)云霞。
疏钟:稀疏的钟声。蹑:踩,踏。一作“跻”。
因缘安期生,邂(xiè)逅(hòu)萼(è)绿华。
因缘:依仗,凭借。安期生:秦时仙人。邂逅:不期而遇。萼绿华:古代传说中的得道仙女。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无赖:没有道理,不凑趣,恶作剧。玉井花:传说中神奇的莲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食枣如瓜:《史记·封禅书》:“李少君曰:君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居蓬莱,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翩(piān)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翩翩:风度潇洒。意妙:一作“貌妍”。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嘲辞:嘲谑之辞。斗:竞争。诡辩:言语奇特机智。活火:火之焰。分新茶:用新茶作分茶之戏。一作“烹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帝:天帝。一说皇帝,亦通。莫可涯:无涯,无穷尽。一作“何莫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liǎn)衣坐,掩耳厌喧哗。
敛衣:敛掩衣襟,即整装以示肃敬。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咨嗟:叹息。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71-176页这是一首记梦诗,李清照的记梦诗仅此一首。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蔡义江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五言古体诗以不换韵为正格,此诗便是一韵到底的。但它在内容安排上,却有点像那种四句一换韵的诗:每四句各成一小段落。诗题即首句起头二字,这是风谣乐府传统中之通例,诗中亦常有。此诗写作者某天早晨睡起前梦幻中的一番游仙经历以及醒来后的感慨。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先叙入梦遇仙。拂晓前作者一度醒来,又随着钟声进入梦境,“疏”字形容钟声缓而轻,这恰好能起催眠作用。飘忽身轻,跻入云霞。从飘飘欲仙,到梦见仙人,就十分自然。在仙人中,作者举了人们熟知的安期生和萼绿华。可能同是女性的缘故,作者似乎对遇到萼绿华显得特别高兴。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据韩愈描写,玉井莲开花高达十丈,它的根藕当然也会大得像条船了;由藕说到枣,按比例扩大,天衣无缝地将李少君说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的话用上了。与仙人们在一起,其兴奋愉悦之情洋溢纸上。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这四句写人物志趣风貌,叙写诸仙座中以嘲谑取乐、分茶为戏情状。意妙、语佳、思捷、手巧,加之风度翩翩,真是无一不好。虽说只是梦中幻境,实际上却完全是作者自己生活理想的反映。所以,叙来也充满热情。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写自己对神仙生活的羡慕和感慨。这样的意识通常总是在梦回清醒之后才会产生的。这里作者正是以感想来代替叙述,略去如何从梦中惊醒过来的描写,使诗意更为紧凑,过渡了无痕迹,又简省了很多笔墨。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最后补明醒来以后,尚对梦境无限留恋。醒来后作者陷入了沉思。“喧哗”包含着现实生活中人们为名利得失纷争不已的意思,对此梦中所见,更觉得可“厌”。这是从对梦境和现实的相反感受写。明知是幻梦而犹念念不已,则是从理智和感情的矛盾状态写。这样来写内心的强烈感受,是深刻而真实的。
此诗借美好的梦境来寄托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同时反衬出现实生活之可“厌”。构思命意上,也许受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一些影响。不过,李白诗在卒章显志时,能昂首扬眉,表现得傲骨嶙峋;而李清照这首诗,却只是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71-176页苕霅水能清,更有人如水。秋水横边簇远山,相对盈盈里。
苕溪和霅溪的水是清澈的,更是有人像水这样清澈啊。秋天的江湖水横在天边簇拥着远处的山阿,相对映着十分美好。
溪上有鸳鸯,艇子频惊起。何似收归碧玉池。长在阑干底。
溪水上有鸳鸯,小船驶来他们被频频惊起。鸳鸯们回到碧玉色的池子里,生长在栏杆下面如何呢。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苕(tiáo)霅(zhà)水能清,更有人如水。秋水横边簇(cù)远山,相对盈盈里。
苕霅:苕溪和霅溪的并称。是唐代张志和的隐居之处。盈盈:形容美好貌。
溪上有鸳鸯,艇(tǐng)子频惊起。何似收归碧玉池。长在阑干底。
艇子:小船。阑干:即栏杆设在楼阁或路边水边。李白《清平调词》:沉香亭北倚阑干。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枝头的花已经开败,莺啼的声音也渐渐稀残;桑树上叶子渐渐稀疏,蚕也作茧三眠。
叶湿叶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梅雨的道路总是忽干忽湿,麦收时节天气常常乍暖乍寒。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我在小村的酒店停下,喝着薄酒,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旅店的墙上题诗,也只是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悠闲自乐宛如神仙。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注评.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07:163-1642、 李元强,卢晋.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61-3623、 陈衍.宋诗精华录全译 下 修订版.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03:845-846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乍寒乍暖:忽冷忽热。麦秋:麦收,粮食成熟为秋。
村垆(lú)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村垆:乡村酒店。邮:驿站、旅舍。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qiú)粝(lì)食地行仙。
方寸:指心。怡怡:和悦顺从。粗裘:粗布衣服。粝食:粗米饭。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注评.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07:163-1642、 李元强,卢晋.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61-3623、 陈衍.宋诗精华录全译 下 修订版.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03:845-846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诗写旅途所见,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闲适容与的心情及随遇而安的处世观,每联以两句分写两个侧面,合成一层意思,相互衬托,得体物抒情的真趣。
起句“花枝已尽莺将老”就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点明了季节。此中未遣一字表示感情,但已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次句又转换镜头,映出“桑叶渐稀”的画面。“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夏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梅雨”是江南初夏特有的气候。诗人抓住这一季节特点,抒写路途境况,渲染初夏的气氛。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
上两联写景,突出了时令特征,而且用对偶句式,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互相衬托,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将江南乡村的初夏景色刻画得鲜明生动。作者还把养蚕和麦收等农事活动摄人诗中,不仅丰富了季节感,同时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两联转入叙事抒怀。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旅人皆然,己亦如是。“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用全称判断加强语势,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尾联笔意洒脱,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怡怡”一词,用意精到。诗人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还有“粗裘粝食”,自然应无怨尤。结句以“地行仙”自喻。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人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此外也寄托了作者仕宦不达,有志未酬的感慨,也表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注评.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07:163-1642、 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09-311闻道双衔凤带,不妨单著鲛绡。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沈烟袅。
听说佳人佩带过双凤共衔的绣绶带,单薄穿着代替薄绡也不碍事。夜晚的香不知为谁而烧,帐然望着珍贵的香木烧烟袅袅上飘。
云鬓风前绿卷,玉颜醉里红潮。莫教空度可怜宵。月与佳人共僚。
如云集的鬓发在风前被卷成绿圈,如玉白的脸面醉酒以后而泛起红晕。不要白白度过这嗔爱的良宵,月亮和美人是共同美好的。
参考资料:
1、 王延龄.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 西江月: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25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35闻道双衔(xián)凤带,不妨单著鲛(jiāo)绡(xiāo)。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沈烟袅。
闻道:听说。双衔凤带:双凤共衔图案绣的绶带。不妨:不碍事。单著:单薄穿着。鲛绡:鲛人织的薄绡,纱质薄而价贵。夜香:古代妇女晚时祷神烧的香。与:为了。阿谁:谁。水沉:又名水沉香。
云鬓风前绿卷,玉颜醉里红潮。莫教空度可怜宵。月与佳人共僚(liáo)。
红潮:红晕。莫教:不要让。可怜:可爱。僚:通“嫽”。美好。
参考资料:
1、 王延龄.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 西江月: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25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35这首词写一女子在窗前月下遥望所爱,和《月兔茶》主题和意境近似,可以称之为姊妹篇。
上片写薄命佳人的美貌及寻春求佛的情景。春天来临,春心欲动。开头两句写改浓妆为淡妆,改一般装为贵重装。从旁人的口里得知“双衔凤带”装束本来超出常人水平,但薄命佳人还是改换成了“鲛绡”贵重薄衫。一可显示身姿美,二可标志身价高。第三、四句写烧香拜佛,祈祷神灵。烧上珍贵的水沉香木,如痴如醉,“怅望”“烟袅”。不言自明,是让菩萨保佑她寻找到一位青春美的心上人。而其所爱已“双衔凤带”,另有他欢。东坡十分重视将外界事物作为词的信息之源泉,激发词思之触媒,表达词情之载体。“双衔凤带”。“单著鲛绡”,“夜香”“水沉烟”,以我观物,以物观我,情以物迁,都打上了青春情爱的印记,富有艺术魅力。
下片写薄命佳人向往与心上人共度良宵的心态。开头两句写美丽的容貌。鬓发美如云集似的,风卷绿发如画;颜面美如玉白似的,酒醉“红潮”如花。一头黑发,一张红脸,是女子的招牌,所以东坡特写得如此唯妙唯肖。不言自明,为的是去会见青春美的心上人;为的是心上人一见倾心,十分喜爱她。第三、四句写薄命佳人的寻春、度良宵的心态。“莫教空度可怜宵”,好一个“可怜宵”。光阴无情,人生易老,把握良宵,及时行乐。“月”是美好的,“佳人”是美好的,花好月圆,美上加美,然而心上人久待不至,她的美梦难以成真。东坡十分重视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然界的明月化为有情而动心的知音,变成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的桥梁,以寄托薄命佳人的情思,让这种情思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美学色彩。
全词,上片先写薄命佳人的良苦用心,改装,拜佛,回答“与阿谁”的问题;下片再写薄命佳人的虔诚心态,惜时,望月,以实现共度良宵之美愿。中国古代的薄命佳人都美丽、善良、可爱,有强烈而炽热的爱情追求,所以从心底吐露出“莫教空度可怜宵,月与佳人共僚”的虔诚心愿。
参考资料:
1、 王延龄.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 西江月: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25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