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暝河桥,莺晴台苑,短策频惹春香。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词韵窄,酒杯长。翦蜡花、壶箭催忙。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
浓密的柳荫把河桥遮藏,黄莺在清静的古台旧苑中鸣啭,我曾多少次骑着骏马到此处与你共度春光。还记得那次夜泊桥边,很快便进入了温柔之乡。我的词才显得笨拙,只顾与你共饮清觞,共剪灯花,那一宵过得太快太匆忙。还记得与你嬉游之处,青草铺就的小路上留下你轻盈的脚步,两舟相并,我与你荡漾于城南横塘。
十年一梦凄凉。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银罂。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
十年如梦,梦醒后倍觉凄凉,恰似那西湖上燕子飞去,人去楼空燕巢已荒。今日我重到葑门,百感交集,像从前一样唤酒品尝。急雨拍打着溪面,岸上的落花轻狂。又见到几只乌鸦掠过雾雨苍茫。而今又来到故人的楼上,还有谁能与我凭栏远眺,指点芳草斜阳?
柳暝(míng)河桥,莺(yīng)晴台苑,短策频惹春香。当时短泊,温柔便入深乡。词韵窄,酒杯长。翦(jiǎn)蜡花、壶箭催忙。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zhào)横塘。
柳暝河桥:日暮时停舟于杨柳掩映的河桥之下。暝,日落黄昏之时。河桥,苏州河上的小桥。莺晴台苑:晴日登上莺声婉转的苏州台苑。台苑,指苏州姑苏台的苑圃。策:马鞭。蜡花:蜡烛的火花。壶箭:古代的计时仪器。铜壶装水滴漏,壶中有箭标识时辰。凌波翠陌:与美人在岸上遨游。凌波,女子步履轻盈貌。翠陌,长着青草的道路。连棹横塘:与美人在水上遨游。棹,船桨,指船。横塘,一个连一个的池塘。
十年一梦凄凉。似西湖燕去,吴馆巢(cháo)荒。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银罂(yīnɡ)。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
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形容人去楼空如燕去巢荒。西湖吴馆,作者经常住宿的地方。此处指佳人离去。银罂:银制的酒器。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2、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38-140春事阑(lán)珊(shān)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jué)。
阑珊:衰败、将尽之意。芳草歇:香草将凋萎,不再芬芳。客里:离乡在外期间。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习俗或活动。落红:落花。啼鴂:又名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
咫(zhǐ)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咫尺:形容距离近。楚越:春秋战国时两个诸侯国名。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魂销: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音尘绝:音讯断绝。音尘,音信,消息。梦破:梦醒。心欲折:形容伤心欲绝。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2、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38-140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萧兴国,王林森.苏轼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 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8月:304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919-921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萧兴国,王林森.苏轼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 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8月:304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919-921第一、二句,将心比心,现身说法来谈浴佛的生理效果,只有“自净”才能彼净。这一富有哲理的佛学思想,显示出苏轼天涯沦落不沉沦的勇气。“汗流”代指污垢除尽,“呀气”代指浊气被完全清除,所以苏轼感到浴佛是特别舒适的。
第三、四句,进深一层,借“寄语澡浴人”之机肉身游戏,摒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抒发了苏轼运用佛学思想来游戏人生,以娱身心。其心理平衡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苏轼也常得趣于某事或懂得其中奥妙而以游戏出之。
最后三句,近乎一种呼喊:径直洗吧!径直洗吧!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洗荣辱”,更重要的是为了冲刷人间众生的一切苦难,这正是苏轼要做一个“清净人”“肉身”而游戏三昧的真谛。
全词侧重于浴佛的效果及其心理探索,所表述的思想意义全在于苏轼的“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分世界”的宇宙观和“得于自然,游戏三昧”的人生观。正因为“居士本来无垢”,所以苏轼才有资格喊出“俯为人间一切”的人道主义呼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919-921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日南边防重镇,古宣城历史悠久,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天上的神仙使用着旌旗。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管理渡口的官吏押运船只,安全前往东边,同县做官的背着弓箭走在前面光荣地返回故乡。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谢朓曾在宣城任太守,用歌吟唱此地,这里也是朱公爱情故事的发源地。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
如果人们要坐着喝酒的话,像凌策的大人,谁还敢与他并起并坐,传杯把盏。
参考资料:
1、 毛健.东汉"三独坐"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2期).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编.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1:全书日南藩(fān)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jīng)。
凌侍郎: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泾县凌弯人。侍郎,官名。宣州:知府,知州。日南:汉郡,汉武帝时设立,在今越南中部,东汉末以后,为林邑国所有。藩郡: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古宣城:自公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古称古宣城。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这里泛指天上。使旌:用旌旗。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liáo)负弩(nǔ)昼归荣。
津吏:古代管理渡口﹑桥梁的官吏。戒船:这里指押运船只。县僚:同在一县做官。负弩:背着弓箭走在前面,表示极为尊敬。归荣:光荣地返回故乡。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谢守:指谢朓,他曾在宣城任太守。风月:指男女间情爱之事。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gōng)。
朱公:陶朱公,即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国宛(河南南阳)人。汉庭三独坐:东汉光武帝在加强监察官僚权威方面,创造了一个有趣的形式,叫做三独坐。飞觥:传杯。
参考资料:
1、 毛健.东汉"三独坐"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2期).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编.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1:全书这是一首送别诗,是晏殊送当时的工部侍郎凌策返乡。
首联“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介绍古宣城是块圣地。碧霞满空,神仙都要摇动旌旗,在那里聚集。历史上的宣城 “易置不常,统治称重”宣城地灵人杰,便有凌侍郎这样的人才。
颌联“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写凌策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受命重新筹划从岭南运输香药至京师,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比过去节省下大量人力和大笔运费。由此,“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凌策任英州知州期间,其时广、英路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凌策请求从大源洞开山修路,缩短了行程,方便了运输行旅。“由此,“代还,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超拜都官郎中,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凌策押船营运、开山修路获得如此的成功与殊荣。
颈联“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写凌策的家乡宣城原是谢朓、朱公的所住地。谢朓曾在宣城任太守,在府治之北陵阳峰上建室,取名“高斋”,吟出“空为大国忧,纷诡惊非一。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等诗句,故有“谢守高吟地”之说。朱公即范蠡,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辅佐越国勾践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因古宣城 “禹贡扬州之域,”故有“朱公故里”之称。
尾联“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赞扬凌策的功绩,一般人是不能比拟的。诗人不是从正面来写,而是用“三独坐”典,显示凌策身份的高贵及功劳之大。诗人说,如果人们要坐着喝酒的话,像凌策的大人,谁还敢与他并起并坐,传杯把盏,从侧面颂扬凌策的功劳。
晏殊诗词有其思想上与艺术上的独特追求。他希望以歌颂太平为出发点,艺术上又追求“气象”,同时也讲求词的可歌性。在宋朝的所有宰相中,晏殊也许算是活得最明白的一个。歌颂太平正是其诗词创作趋于一途的共同表现,这也是由晏殊所处的环境、地位决定的。他不少作品直接写酒增加宴席上的欢乐气氛。如《奉和圣制上元夜》、《浣溪沙》等。这首诗借写酒来歌颂凌侍郎及他的家乡,但在一定程度上向“温柔敦厚”靠拢,无凄厉之音,得中和之美,珠圆玉润,其中感情如陈年甘醴,看似平淡,品之味长。
参考资料:
1、 邢少山.府中谁敢伴飞觥——晏殊《送凌侍郎还宣州》赏析[N].宣城日报,2012.02.15(第A7版).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青山连绵不断,潮水褪去路上还带着泥沙。偶尔听到几声鸟鸣,好像是在哀怨时光易逝。又是天各一方的凄凉日子,我远在海角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秋凉的夜露消除残暑的余热,拂晓的徐徐清风吹散朝霞。站在绿杨堤畔询问那池中荷花:你可还记得,去年在此买酒的我?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白话解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16-117 .2、 温庭筠,柳永等著 .婉约词 插图本 :万卷出版 ,2008 :154-155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潮平:指潮落。怨年华:此指鸟儿哀叹年光易逝。凄凉时候:指天各一方的凄凉的日子。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xiá)。绿杨堤(dī)畔(pàn)问荷花:记得年时沽(gū)酒,那人家?
白露:露水 。收:消除。残月,一作“残暑”,指余热。散:一作“衬”,送。年时沽酒:去年买酒。那人家:那个人么?指作者自己。家在此处是语尾助词。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白话解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16-117 .2、 温庭筠,柳永等著 .婉约词 插图本 :万卷出版 ,2008 :154-155 .这首词通篇写景,又抒发了词人对尘世生活的眷恋之情。十里青山,数声鸟啼,残月白露,清风晓霞,有声有色地表现了江南的夏季景色。词中上、下片的结句,委婉含蓄地提到人,而且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清新雅洁,优美柔和,饶有意味。
仲殊,名挥,姓张。安州人,曾举进士。据说他年轻时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因此妻子对他甚为不满,曾在食物里下了毒,他得救不死。从此,他心灰意冷,弃家为僧,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吴山宝月寺。然仲殊虽出家为僧,却不甚遵守佛门清规,虽不吃肉,却嗜蜜、酒如命,每食必饮酒食蜜。这首词便是他出家为僧后所作,从这首词作中读者仍能看出一个早年放荡不羁而半路出家的和尚的自我写照。
上片着重从空间方面着笔,首二句便直接铺叙景物,展示出一幅“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画境。
“十里青山远”是远望所得之景。“十里青山”本已含“远”,而这里更著一个“远”字,不仅点出“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境,而且透露出词人不知归期的惆怅寂冷心态。“潮平带路沙”是近看所得之景。词人的视线由“十里青山”的远景观赏收回到眼前之景,由赋山转向摹水,点出行人的具体环境。第三句由写所见过渡到所闻。远处一带青山,偶尔可以听见“数声啼鸟”,这对欢乐人来说,便是青山绿水、美景如画;莺歌燕舞,良辰美景的赏心乐事,但对感触特多,凡心未尽的词人来说,却似乎觉得啼鸟在怨年光的易逝,青春易老了。这便是词人的心理情感移入到鸟啼声所引起的移情联想。由鸟的啼怨,词人不期而然地涌起又是“凄凉时候”,又是“远在天涯”的感叹了。这是词人长期的漂泊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厌倦情绪的反映。
下片主要从时间方面落笔。
“白露”既指秋凉的夜露,又表明了节候。“清风”句紧承前句强调白昼的结束。这两句紧承“啼鸟怨年华”的命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时间推移的进程。“绿杨”句承前写景。杨柳堤岸,浓荫密处,微风过后,荷香飘拂,那荷花又大又丽,正撩人情思。
站在荷塘边,词人突然想起来了,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又是感叹又是喜悦,于是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这一问颇含韵致,荷花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本是最圣洁的东西,所以释迦佛像都是坐在莲花上的。而如今词人虽为和尚,看到莲花想起的却是它那世俗的美艳,并将荷花与自己醉中赏花的事紧紧联系起来,这就表明了词人虽名为和尚的真实心态。这里词人由眼前景而追忆往昔事,仍是从时间方面来写,照应上片“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全词从时空两方面构思,写景抒情,情寓于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词作设色明艳,对比和谐,色彩艳丽,美感很强。
参考资料:
1、 (宋)王禹偁等著 .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超值金版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214-215 .2、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 .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350-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