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诸公有怀绝句

:
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皇甫冉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201篇诗文

猜你喜欢

潜别离

: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不得哭,潜别离。
不要哭,悄悄的离开。

不得语,暗相思。
不要说话,暗地里互相思念。

两心之外无人知。
两个人的心情没有外人人知晓。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幽深的鸟笼在夜里用铁链囚锁孤独栖息的飞鸟,锋利的长剑春季里折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河水虽然浑浊,但终究会有清澈的日子,头发虽然乌黑,但也有变白的时刻。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唯独只有秘密的离别,你我才会心甘情愿,再无相会之日期。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南方方言,不许,不要。

不得语,暗相思。
语:言语,说话。暗:暗自。暗地里。相思:互相思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qī)鸟,利剑舂(chōng)断连理枝。
深笼:幽深的鸟笼。夜锁:夜里铁链囚锁。独栖鸟:孤独栖息的飞鸟。喻有情人被禁锢。利剑:锋利的长剑。舂断:在石臼或乳钵里捣碎折断。有说‘春断’春季里折断。连理枝: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称作连理枝。又称相思树、夫妻树、生死树,比喻夫妻恩爱。

河水虽浊(zhuó)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虽浊:虽然浑浊。清日:清澈的日子。乌头:乌黑的头发。白时:变白的时刻。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唯有:唯独只有。潜离:潜藏着或秘密的离别。暗别:暗自的辞别。彼此:指你我、双方。那个和这个。甘心:心甘情愿。情愿。满意,满足。无后期:无有以后会合之日期。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暗。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潜别离》是白居易的作品,是受早年恋爱经历的影响而创作的,主要表达对这种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到的爱情的感伤,哀叹自己终究无法突破封建礼法,全文表现出无尽的无奈与遗憾。

  “不得哭,潜别离”泪眼可以延绵,别离却是遥遥无期,此时泪眼是诗人“潜离与暗别”的无奈情怀,是对门第观点的退让。

  “不得语,暗相思”相思相念可蔓延,这种思念只有诗人他自己最清楚明了,却无言,却无诉说对象,留给自己唯有相思成灾。

  “两心之外无人暗”年少无暗纯粹无暇,两小无猜情真意切,离别后两颗无人暗晓的心是否依旧相暗相爱,莫不是有一天相见早已物是人非?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暗夜如影,吞噬天日,夜锁独栖之鸟,生硬将情爱毒杀,剑斩连理歃血凄然。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河水再浑浊也有还清日,乌黑的头发终究也有白头之时,苍天有眼是否看清从少年到白头之人情怀,那刻骨铭心的爱恋未改?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相思无果默然离开,潜离也好,暗别也罢,一转身就是天隔一方,也就永不再相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嘲三月十八日雪

: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暮春三月一连下了几夜的大雪,应当还未有煞春天的美景。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只因春色即将逝去,就让我留在枝头妆点梨花的盛开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思

: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野花如同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环绕江城,犹看见一年一度的花草,回忆起来帝京。

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
早上宫门打开仿佛将碧绿的树都凝住了,曾经陪鸳鹭听流莺得到叫声。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chāng)(hé)晓开凝碧树,曾陪鸳(yuān)(lù)听流莺。
阊阖: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齐安郡后池绝句

: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líng)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zhuàn)弄蔷(qiáng)薇。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啭:指鸟婉转地鸣叫。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yuān)(yāng)相对浴红衣。
尽日:犹终日,整天。鸳鸯:鸟名。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诗人把这些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虽然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具有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摛表五色,贵在时见”,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不过,这样的色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而明艳不足,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这是因为,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成。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正道破了这一奥秘。

  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可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焦循《秋江曲》:“早看鸳鸯飞,暮看鸳鸯宿。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两诗妙处都在不道破注视鸳鸯的人此时所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见。对照两诗,杜牧的这首诗可能更空灵含蓄,更有若即若离之妙。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78-107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雁门胡人歌

: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雁门郡东接古代燕国,郡内高山峻岭遍布,有些胡人的家就住在边境附近。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你看,一个胡人解开猎鹰脚上的绳索,让它飞出去追捕鸟雀,自己则骑着当地产的骏马驰骋在辽阔的秋原上,四处游猎。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看到山头的烟火,胡人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04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6页

高山代郡(jùn)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代郡:雁门郡。燕:古代燕国,在今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处东方,故称“东接燕”。雁门:雁门郡。汉朝时期代州为雁门郡。胡人:古代对北方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

解放胡鹰逐塞(sài)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解放:解开束缚的绳子,放飞之。将:驾御。代马:指古代漠北产的骏马。猎秋田:狩猎于秋天的田野。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雨:一本作“雾”。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辽西:州郡名。大致在今河北东北、辽宁西部一带。辽:一本作“关”。斗战:战斗、战争。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04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6页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这首边塞诗反映的是边塞胡人的生活。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观,他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他相信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是爱好和平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同样渴望过一种安宁的生活。

  首联“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颔联生动地描写了雁门胡人日常的狩猎生活:“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这两句中“胡鹰”“塞鸟”“代马”三个意象,都是在动物前冠以一个又边塞特征的修饰词,突出其地域特点,很有边地特色。从胡人的放鹰捕鸟、骑马游猎的生活描写中,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秋猎画面。颈联生动地刻画了边地的自然景象:“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这两句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且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另外,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这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很容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地引起下文。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两句写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

  这首诗独具匠心,别开生面,生动形象地描摹了胡人的生活状态,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极其新颖别致。诗中先写胡人的日常生活,然后写了一个小插曲,即误将野火雨雾当作烽烟而最终释然。在诗人笔下,胡人与汉人一样,同样厌恶战争并同样富有人情味,因此赋予了此诗以凝重的反战主题。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