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36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挽:拉。当:应当。长:指长箭。
射人先射马,擒(qín)贼先擒王。
擒:捉拿。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列国:各国。疆:边界。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gǒu)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苟能:如果能。侵陵:侵犯。岂:难道。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36霜落江始寒,枫叶绿未脱。
秋天的霜落了,江水变得寒冷,可枫叶仍然是绿色,还没有脱落。
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达。
游客在外,路途遥远难以到达目的地,加上寒冷的秋季,心情更加悲戚。
沧波眇川汜,白日隐天末。
大江烟波渺渺,长天浮云掩蔽白日。
停棹依林峦,惊猿相叫聒。
在山峦密林间泊船,猿猴哀啼不绝,使人心惊。
夜分河汉转,起视溟涨阔。
中夜起看天上河汉旋转,下视大江潮水汹涌。
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
凉风萧萧,流水呜鸣。
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
江浦沙滩干净如洗,明亮的海月,让人想拾取弄掇。
兰交空怀思,琼树讵解渴。
怀念你,高洁的朋友,身如琼树,心如惠兰,如饥似渴。
勖哉沧洲心,岁晚庶不夺。
让我们相互勉励,让沧洲的高洁之心不因年老而屈服社会现实。
幽赏颇自得,兴远与谁豁。
欣赏幽静的风景很自由自在,除你以外,还可以与谁豁开心胸交谈呢。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25页霜落江始寒,枫叶绿未脱。
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达。
沧波眇川汜(sì),白日隐天末。
川汜:水滨。
停棹依林峦,惊猿相叫聒(guō)。
夜分河汉转,起视溟(míng)涨阔。
夜分:夜半。河汉:即银河。溟涨:大海。
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
活活:流水声。
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duō)。
掇:拾取。
兰交空怀思,琼树讵(jù)解渴。
琼树:亦喻指友人。《古文苑》卷四李陵《赠别苏武》:“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
勖(xù)哉沧洲心,岁晚庶(shù)不夺。
勖:勉励。
幽赏颇自得,兴远与谁豁。
兴远:意兴高远。豁:抒发。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25页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
我住的地方在郊野林间暑气轻微,于是公子前来与我交游。
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贫寒的居室像农家房舍,僻静地靠近在城南楼。
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
我的邻居十分淳朴,所缺之物也容易向他们求助。
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
隔着墙壁呼唤西邻:“请问你家有没有酒?”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
邻居从墙头递过一坛浊酒,于是开席,俯身畅饮不休。
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清风从左右吹进屋里,客人惊讶不已以为到了初秋。
巢多众鸟喧,叶密鸣蝉稠。
抱歉的是檐下鸟儿太多争斗不止,院中林叶太密蝉鸣太稠。
苦遭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这繁杂的吵噪声一定使您苦恼,唉,谁说我的茅屋寂爽清幽?
水花晚色净,庶足充淹留。
幸而池中的莲花晚来清丽,希望凭着这点景致足以把您挽留。
预恐樽中尽,更起为君谋。
唯恐坛中酒尽您还不能尽兴,请允许我起身另为您寻求。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7-78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1-423、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55-56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
远林:即远郊的林子。薄:稀少,稀薄,指远林暑气稀薄,可以避暑。过:拜访,探问。
贫居类村坞(wù),僻近城南楼。
村坞:村庄。村外筑土形成的小土堡叫做“坞”。僻近:靠近。
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
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
墙头过浊醪(láo),展席俯长流。
浊醪:浊酒。
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喧(xuān),叶密鸣蝉稠。
喧:声音杂乱。稠:众多。
苦遭此物聒(guō),孰谓吾庐幽?
此物:指蝉。聒:吵闹。
水花晚色净,庶足充淹留。
水花:莲花。淹留:长期逗留。
预恐樽(zūn)中尽,更起为君谋。
樽:酒杯。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7-78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1-423、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55-56这首诗是杜甫写景中的佳作。全诗层次鲜明,结构严谨,更为惊奇的是此诗部分所写只见顿挫而不见沉郁。此诗描写的是农家风光,盛夏作者在农舍邀请李炎畅饮。
“远林”与下文“僻近”相互呼应,说明此处离闹市甚远,幽远深静。并点明李公来游的原因是为了贪凉。此处虽是贫居,但“淳朴”,有“浊醪”,有美景,有乐音,杜甫极力邀请客人留下饮酒,有挽留之意。“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这里写的比较有意思,作者居住此地,知此处有酒,实有“故弄玄虚”之感。下句“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酒从墙头过,展席畅饮美酒,与上句结合,也展现了杜甫少有的浪漫之意。前句很有意思。一来显得是贫居,墙低,故酒可以打墙头递过来;二来也显得邻家的淳朴,为了顾全主人家的面子,不让贵客知道酒是借来的,所以不打从大门而打从墙头偷偷地送过来。杜甫之憎富人,爱穷人,是有他的生活体验作基础的。
杜诗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特点,而“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而真正让我们惊得恰恰是“惊”字,秋好像人一样知道了客人的意愿,刮起了习习清风,可谓顿挫到了极致。下两句用对偶句描写了林间鸟儿斗架、蝉鸣,为下句铺垫。“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这两句是说:我不禁“苦恼”的埋怨道这些东西吵闹,谁说我的草庐幽静呢?杜甫此时的苦恼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苦恼”,而是假意的苦恼,这中“苦恼”正是作者得意之处。最后四句是说:因为村野僻远,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拿来款待客人,只好将此问美好的景色充作留客之物。西家的酒,也许没有了,不能不更想个办法,总之委屈不了你。从这里也显示了杜甫的淳朴、豪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1-422、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55-56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蝴蝶轻轻扑打着室内的卧帐,卧帐里散发着春天的温热气息。床前一幅华贵的龟甲屏风,床上搭着她那美丽的彩衣。
东家胡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
年轻的丈夫长期出门在外,就像蝴蝶一样到处飘飞。正在今日这个时候,他骑着白马回到自己家里。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0-151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xié)。
杨花:指柳絮。春云:双关语,既指成阵的杨花,又指少妇思夫的春情。甲屏风:玉制或玉饰的屏风。因其花纹似龟甲纹路,故名。醉眼缬(xié):指网眼细的、有花纹的彩色丝织品。这里指女子身上的衣服。缬,原是古时织物的一种印染方法,这里指华美的彩带或彩色衣裳,形容闺中少妇衣着的华丽。
东家胡蝶西家飞,白骑(jì)少年今日归。
蝴蝶飞:古人认为蝴蝶飞是喜事,如果它忽然入宅舍,“主行人即返”(吴曾《能改斋漫录》)。白骑少年:骑白马的少年。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0-151表面看来,这首诗一句写窗外,一句写窗内,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想,简单直白,似乎无甚可赏。其实颇有可品味寻觅处。
早春二月,已是暖意融融,仲春季节,百花正待开放,却唯见成阵的杨花如春云般荡漾。开篇吟咏,就给人带来一种中心无主,寂寞无依之感,而飘荡的杨花又偏偏涌起阵阵热浪直袭闺中帐前,惊扰、触动了诗中主人公的心绪,这样就非常自然地从窗外化入窗内,把女主人公的活动场景展现出来。“龟甲屏风”,指用杂色玉石拼镶成龟壳纹路的屏风,这里以点概面,在描绘室内华丽装饰时,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身份,却又不一语道尽,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再以“醉眼缬”喻全人。醉眼,描绘闺中少妇醉眼迷离,娇态可掬。诗人在这里用“醉眼缬”三字刻画这位衣着华丽的闺中少妇春情缱绻,无计自适,故而浮白以遣穷绪,盛妆以求慰藉,与“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意思相似,只是在表现上更为委婉而隐含。华美的衣着反衬出内心的空虚、惆怅,女为悦己者容,然悦己者不在眼前。迷离的醉态可见得感情的寂寞、孤独,闺中独处无伴,无人可与对饮。这位少妇既无意于社燕归来春已浓,也无意于闲将诗草临窗读,个中缘由自然引发读者的关切和猜想。而其中的消息,是从三、四两句中隐隐透出的。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彩蝶纷飞,出现在诗人们的笔下总是会引起人们对一份人间美好情意的憧憬和追求,双飞的蝴蝶又往往象征了情人间的依依相恋、两心相许,是人间感情的净化和升华。但这一切,对寂寞闺中人来说,引起的却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心态活动。她已无法如彩蝶般双飞,自由而又无所羁,不禁怨恨双飞的蝴蝶偏在她独处空闺时翩翩起舞,进而想到是谁使她独守空闺由羡虫蝶双飞而怨彩蝶双飞。恨、爱、哀、怨一齐引向那个使她空虚惆怅、寂寞孤独的白骑少年。“白骑少年今日归”是爱情的期盼。殷殷的希望、浓浓的情愫、冷冷的失意,一起袭向这位闺中独处的少妇,而以杨花成阵直扑帐前领起,惊扰了闺中人,触动了芳心,撩乱起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思绪,尽在这不用典、不深奥、看似简单直白的二十八字中。
李长吉“天才奇旷,又深于南北朝乐府古调,得其怨郁博艳之趣,故能镂剔异藻,成此变声”(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他的诗常常营造出一种使人恍如进入珠宫贝阙之中,置身七宝楼台之内,让人目不暇接的境界;又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故又被后人称为“鬼才”,“鬼仙之词”。但这首《蝴蝶飞》却一反他的奇幻瑰诡而写得温婉清丽。诗人写杨花飞舞、龟屏富丽,并把神情倦怠,心中寂寞,懒出闺门一步的少妇均隐在这一动一静中,笔墨不多,凝静而传神;写蝴蝶飞舞,少年当归,又融情于景,浓而不艳,从中可看出诗人李贺诗风和情感的另一面。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0-151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48页渡辽水,此去咸(xián)阳五千里。
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zhuó)衣裳如送死。
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题:上奏呈请。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zhù)马相看辽水傍(bàng)。
回渡:一作“渡辽”。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48页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