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九华

:
九华巉崒荫柴扉,长忆前时此息机。黄菊倚风村酒熟,
绿蒲低雨钓鱼归。干戈已是三年别,尘土那堪万事违。
回首佳期恨多少,夜阑霜露又沾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罗隐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362篇诗文

猜你喜欢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美人起舞好似莲花旋转,世上之人想必从未看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高堂之上铺满红色地毯,翩翩起舞有若天上人间。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此曲乃是胡人传入汉家,座上客人无不为之惊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舞女矫媚身姿多么匀称,轻绸全线衣裙多么鲜艳。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裙袖飘动好似团团飞雪,左右飞转有如急风回旋。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琵琶横笛乐曲来过一遍,花门山头飞来黄云片片。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忽然奏起出塞入塞之声,白草胡沙卷起寒风满天。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乐曲将尽狂舞似有神助,前旋后转舞姿千变万幻!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天下舞曲谁能与之相比,采莲落梅顿觉令人生烦。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世人学舞只是舞来舞去,姿态怎会如此神异不凡!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3-204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70-274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qú)(shū),试舞一曲天下无。
氍毹(:毛织的地毯。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nóng),轻罗金缕(lǚ)花葱(cōng)(lóng)
纤复秾:说体态匀称,不胖不瘦。秾,本指草木繁盛,这里指体态丰满。轻罗:轻而薄的丝绸。金缕花葱茏:说舞女衣服上金线绣出的花朵十分生动逼真。缕,线。葱茏,草木繁盛。

回裾(jū)转袖若飞雪,左鋋(chán)右鋋生旋风。
裾:衣服前襟。左鋋右鋋:鋋,古代一种铁柄短矛,易于手上旋转。这里将旋转的舞女比作鋋。

琵琶横笛和未匝(zā),花门山头黄云合。
匝:一周,一通。花门山:山名,在今内蒙境内。这里借指边地。合:聚拢。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sà)飒。
出塞、入塞:均为乐府曲名。《西京杂记》载,汉戚夫人善歌《出塞》、《入塞》之曲。这里当指乐曲奏出出塞和入塞的情调。白草:牧草,干熟时呈白色,故名。飒飒:形容风吹“胡沙”、“白草”的声音。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入破:唐代大曲一般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入破,即乐曲进入第三段。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guō)耳。
采莲:曲名,梁武帝作。落梅:即《梅花落》。聒耳:形容声音杂乱刺耳。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3-204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70-274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这首七言古诗所描绘的是作者所亲见的一场精妙奇特的舞蹈。

  诗歌一开始六句就直接点明题目:“美人舞如莲花旋”,“舞”是诗中描写的对像,其特点是“如莲花旋”题目所有之意用此一句点出。然后接连几句赞美舞蹈:为世人所未见,为天下所未有,见之者无不既惊且叹,一层深入一层地来突出舞蹈之不凡。与此同时,作者又顺便对舞的环境:“高堂满地红氍毹”,舞的来源:“此曲胡人传入汉”,作了准确而又简明的交代。以上用虚写的笔法从几个方面来写舞蹈之不同寻常,为下文“舞”的正面描写蓄势。

  诗的下一层四句入手写美人舞姿。先从舞者的容貌体态写起:“曼脸娇娥纤复秾”,接着写舞者的衣着服饰:“轻罗金缕花葱茏”,这就把题目中的“美人”形象展现出来。然后从容写舞姿:诗人用“回”、“转”、“旋”等词语来突出舞蹈旋转的特点,用“若飞雷”、“生旋风”两个比喻写美人之舞,不仅极生动形像,而且绝无娇弱之态,反充满豪迈飘逸之气。

  在下面六句中,诗人又写在琵琶横笛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美人和着乐曲,转而跳起了富有边塞特色的舞蹈,用神奇的舞蹈语言,展现出奇异壮丽的塞外风光。客人在她的舞姿中,仿佛看到花门山头黄云在聚拢,茫茫白草胡沙上飒飒寒风在吹过。这些动人的边塞风光,形象地显示了舞蹈粗旷辽阔的特色。这几句把乐器的伴奏和美人的舞姿交替描写,用乐曲的节奏写舞姿的变化。用“忽作”置字写乐曲的突起,也写舞姿的突变;用“如有神”写其不凡,用“回回新”写其新奇,把急促跳跃的旋律,千变万化的舞姿写得出人意表,令人应接不暇;诗的语言也随之而生顿挫之感。

  诗的最后四句以诸乐曲与莲花舞曲比较,以世人学舞与北鋋舞比较,对美人的舞蹈作进一步赞叹,照应开头“应末见”、“天下无”的语意,从而结束全诗。

  用富有边塞特色的自然风光来表现富有边塞特色的舞姿,是这篇作品描写上的特点;把乐曲的进行和舞姿的变幻两条线索紧紧绞在一起,以前者引导后者,陪衬后者,明确后者的节奏,是这篇作品结构上的特点。在语言上,韵脚变化自如,音调澈切急促,“左鋋右鋋”,“出塞入塞”、“前见后见”等回环的语势,都显示出舞姿旋转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70-27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观音台望城

: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长安城百千家的分布像围棋的棋盘一样,十二条大街把城市分隔得像整齐的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远远的可以辨认出百官上早朝时所持灯火,宛如天空一道星宿直达大明宫。

参考资料:

1、 师长泰注评. 白居易诗选评[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273-274.2、 廖仲安主编;王新霞,王军编著. 新选分类唐诗三百首[M].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7,171.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qí)
观音台:指唐长安乐游原上观音寺(后改名青龙寺)内的高台。观音,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从梵文本译为“观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略称“观音”。局:棋盘。菜畦:菜田中划分的方形小区。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xiù)五门西。
入朝火:官员早朝时所执之灯火。一条星宿:形容百官所执灯火,宛如天空一道星宿。五门:当指长安大明宫正门丹凤门。

参考资料:

1、 师长泰注评. 白居易诗选评[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273-274.2、 廖仲安主编;王新霞,王军编著. 新选分类唐诗三百首[M].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7,171.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此诗前二句用“围棋局”“菜畦”作喻,描画长安城整饬、匀称的布局,笔直、宽敞的街道;后两句笔锋转向唐都政治活动的中心即大明宫,写早朝情景,以“一条星宿”为喻,写出火把之多,官员之众,仪礼之盛。此诗的描写具体生动,言简而意丰。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两先写天亮后所见,从鸟瞰的角度写长安的全貌与特点。唐代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宏伟的城市之一。它按照事先设计的规划施工修建,将全城分为宫城、皇城、坊里(即住宅区)三部分。宫城是皇宫所在地;皇城则是朝廷官员办公之处,城内的南北七街、东西五街排列着尚书省、御史台等各级官署;围绕宫城、皇城的一百一十四坊,以承天门为界,东西各占一半,南北十四条大街、东西十一条大街穿插在坊市中间,将城市分割为一块块的小方格,方格内分布着千百家居民、住户。“围棋局”、“种菜畦”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长安城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的建筑格局。作者之所以未按时间顺序描述,目的是从全局上突出长安建筑的独特,气魄的雄伟,让它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两句写拂晓前所见,选择百官上朝途中的一个场面,反映了京城的独特风貌。古代百官早朝时,必须在天亮前就赶到宫门,等候皇帝上殿。唐代自高宗以后,举行国家大典和接见百官的地方,由太极宫移至大明宫。作者在台上看到,远处百官上早朝时的灯笼、火把,像天空一条蜿蜒的恒星,向着大明宫的西门移动、伸展。这些微小、闪烁的火光,在黑夜中,与天上的星星相互辉映,增加了京城的神秘与宁静,而星宿的比喻,又与地上的天廷(即朝廷)有几分联系,显示出首都的尊严。一早一晚,一总一分,长安城的万千气象就尽集其了。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内皇宫衙署、市民住宅,布局规整,不相混杂的风貌。

参考资料:

1、 鲍思陶 郇玉华等主编. 中国名胜诗联精鉴[M]. 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651-652.2、 汪旭编著. 唐诗全解[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5,1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随着春风郊外散步,村村一片片红花绿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田翁说春社快要临近,邀我去他家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沉醉中赞颂新上任的成都府尹,这样的好官双眼从未见过。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回头指着大儿子说,他原来是一个弓箭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名字登在飞骑兵的军籍上,服兵役的年月也最长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前几日放他回家务农,这才救了辛辛苦苦的老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差役赋税哪怕重得逼人致死,我发誓也不把全家搬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今年社日,要大大热闹一番,不知您能在这里留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接着呼喊妇女,把大瓶打开,为我还用大盆盛酒。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这种扬扬的意气令人感动,爱民正是为政之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说的话过多而且又杂乱,夸奖府尹始终不离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清晨出游,偶然来到他家,却从卯时到酉时喝了一天酒。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长久做客应爱惜人的友情,我哪能拒绝邻近老叟的挽留?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他高声叫人拿取果栗,我几次告辞他又拉住我的臂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看他指手画脚强留得无礼,我不觉得村里老头粗鄙呆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月亮来时他还一再遮拦,还生气问我喝酒管它几升几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3-184

步屟(xiè)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步屧:行走;漫步。“屧”即草鞋。花柳:花和柳。

田翁逼社日,邀花尝春酒。
逼:逼近。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之分。这里是春社,在春分前后。春酒: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

酒酣夸新尹,畜(xù)眼未见有。
酒酣:有几分酒意。新尹:新上任的成都尹,指严武。畜眼:畜眼,犹老眼,是对自己眼睛的谦称。“畜”同“蓄”。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指大男:指着他的大儿子对杜甫说。渠:他。弓弩手:弓箭手。此句是说被征去当兵。

名在飞骑籍(jí),长番岁时久。
飞骑:军名。长番:唐代府兵制中,无更代的长期兵役。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xiǔ)
放营农:放归使从事农耕生产。衰朽:即衰老,田父自谓。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差科:指一切徭役赋税。一作“差料”。举家:全家。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大作社:社日要大大地热闹一番。拾遗:指杜甫。杜甫曾任左拾遗。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zhǒu)
取:取酒的意思。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风化首:意思是说为政的首要任务在于爱民。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杂乱:多而乱;无秩序、条理。

(zhāo)来偶然出,自卯(mǎo)将及酉(yǒu)
朝来:早晨。卯:地支的第四位,上午五点到七点为卯时。酉:地支的第十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为酉时。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久客:久居于外。惜:珍重。邻叟:邻家老人。此指田父。

高声索果栗(lì),欲起时被肘。
肘:这里作动词用。时被肘:是说屡次要起身告辞,屡次被他以手掣肘(拖住或搂下)。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指挥:此指田父指手画脚。村野:犹鄙野,相当于现在说的“老粗”。

月出遮花留,仍嗔(chēn)问升斗。
遮:遮拦,就是拦住不让走。嗔:嗔怪,就是生气。升斗:借指酒。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3-184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此诗开头“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是说穿着草鞋信步去玩春景。即下文所谓“偶然出”。万方多难,百忧交集,然而花柳无情,并不随人事为转移,自红自绿,故花柳上用一“自”字。与“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的“自”,含义正同。接着写田父请杜甫喝酒:“酒酣夸新尹。”酒酣,有几分酒意的时候。“新尹”,严武是上一年十二月做的成都尹,新上任,所以说新尹。“畜眼未见有!”是田父夸严武之辞,说长了眼睛从未见过这样的好官。先极口赞美一句,下说明事实。然后他指着大儿子对杜甫说,大儿子曾被征去当兵,是个弓箭手,而且得长远当兵,没有轮番更换。现在却能放回家从事生产,他非常感激。“辛苦救衰朽”,这句是倒装句法,顺说即“救衰朽辛苦”。“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二句说田翁表示感激,欲以死报。并且要在社日大大地热闹一番,问杜甫能否留下:“拾遗能往否?”杜甫曾作左拾遗,所以田父便这样称他一声。接着的“叫”字写得很生动,叫是粗声大气的叫喊,如果说“唤妇”,便不能写出田父伪粗豪神气。浦起龙注:“叫妇二字一读,如闻其声。”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这两句是杜甫的评断;也是写此诗的主旨所在。田父的意气扬扬,不避差科,就是因为他的儿子被放回营农。因为感激,所以口口声声总离不了成都尹。即所谓“美”。“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久居在外,故人情尤可珍惜。这两句说明打扰田父一天还不走,井非为了贪杯,实由盛情难却。“指挥过无礼”中的“指挥”二字,很形象,也很幽默。“未觉村野丑”:杜甫爱的是真诚,恶的是“机巧”(“所历厌机巧”),故不觉其为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田父意在尽醉,所以当杜甫最后问到今天喝了多少酒时,他还生气。意思是说:“酒有的是,你不用问。”极写田父的真朴慷慨。关于这句,浦起龙有不同的解释,他说:“问升斗,旧云问酒数,吾谓是问生产也。见有此好宫,不须记挂口料,不怕没饭吃。吾曹今日只管开怀痛炊耳。”

  严武是杜甫的朋友严挺之的儿子。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杜甫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劳动人民那种豪爽天真的品质。杜甫的这首诗虽然历代都有人称赏,但这些称赞并没有充分估量出它的份量和价值。它实是一首富有浓郁政治色彩和艺术独创的优秀诗篇。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很明确,因为这首诗明白晓畅,内容一望便知,而且诗题还概括了它的基本内容。它具体叙述了杜甫被一位农民盛情相邀饮酒的情景,通过农夫之口赞颂了严武政绩卓著以及在百姓中的口碑。诗中对老农的热情淳朴、豪迈正直写得十分生动。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3-1842、 刘文刚.论小说体政治诗《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鄱阳湖学刊,2014,0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富平少侯

: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张放十三岁就世袭得了富平侯的爵位,他年幼无知,根本考虑不到局势不稳、七国叛乱、边患不断、匈奴南犯的事情。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他不识金弹的贵重,把它弹落在林子里不知道收回,倒翩翩中意起井上的辘轳架来了,对它偏有几分爱惜,真无知啊。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华丽的灯柱上转动着明亮的灯烛,灯烛像明珠一样交相辉映,精致美丽。精美的檀木枕刻镂精巧,像玉一样莹润精美。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在侯王府的早晨,守门人不再按照常规给来客通报,因为少侯新得了一名叫莫愁的佳人,值此良辰美景,不敢打扰他。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xí)富平侯。
七国:汉景帝时的七个同姓诸侯国: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他们曾联合发动叛乱。此处用以喻指藩镇叛乱。三边:战国时期燕赵秦与匈奴接壤,后来便以燕赵秦所在地为三边,即幽州、并州、凉州。未到忧:不知道忧虑。十三身袭富平侯:指张放十三岁就继承富平侯爵位。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不收金弹抛林外:用韩嫣事。银床:井上的辘轳架,不一定用银作成。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tán)回枕玉雕锼(sōu)
彩树:华丽的灯柱。珠错落:环绕在华丽灯柱上的灯烛像明珠一样交相辉映。玉雕锼:形容檀木枕刻镂精巧,像玉一样莹润精美。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当关:守门人。侵晨客:清早来访的客人。莫愁:女子名,《旧唐书·音乐志》说她是洛阳石城人,善歌谣。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此诗首联:“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七国”喻藩镇割据​叛乱,“三边”指边患,“未到忧”即未知忧。指出其不知国家忧患为何物,次句再点醒“十三”袭位,这就有力地显示出童昏无知与身居尊位的尖锐矛盾。如果先说少年袭位,再说不恤国事,内容虽完全相同,却平直无奇,突现不出上述矛盾。这种着意作势的写法与作者所要突出强调的意旨密切相关。

  颔联:“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写少侯的豪侈游乐。“不收金弹”用韩嫣事,典出《西京杂记》。上句说他只求玩得尽兴,贵重的金弹可以任其抛于林外,不去拾取。可见他的豪侈。下句则又写他对放在井上未必贵重的辘轳架(即所谓“银床”,其实不一定用银作成)倒颇有几分爱惜。这就从鲜明对照中写出了他的无知。黄彻说:“二句曲尽贵公子憨态。”这确是很符合对象特点的传神描写,讽刺中流露出耐人寻味的幽默。

  颈联:“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续写其室内陈设的华侈。“彩树”指华丽的灯柱,“绣檀”指精美的檀枕。锼,是刻镂的意思。两句意谓:华丽的灯柱上环绕着层层灯烛,像明珠交相辉耀;檀木的枕头回环镂空,就象精美的玉雕。上一联在“不收”、“却惜”之中还可以感到作者的讽刺揶揄之意,这一联则纯用客观描写,讽刺之意全寓言外。“灯”、“枕”暗渡到尾联,针线细密,不着痕迹。

  尾联:“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是说,守门人不给清晨到来的客人通报,因为少侯新得了一位佳人名叫莫愁。莫愁,传为洛阳人,嫁卢家为妇。这里特借“莫愁”的字面关合首句“未到忧”,以讽刺少侯沉湎女色,不忧国事;言外又暗讽其有愁而不知愁,势必带来更大的忧愁;今日的“莫愁”,即孕育着将来的深愁。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倾向,不直接说出,而是自然融合在貌似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之中,尖刻冷峭,耐人寻味。

  此诗塑造了一个荒淫奢侈、醉生梦死的贵族公子形象,把他不知内忧外患,只顾挥霍浪费,荒淫好色的丑恶行径同晚唐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照,也暗示了让这种纨绔子弟身居高位,正是当时政治腐败的表现,是国运不振的重要根源。

  清代注家徐逢源推断此诗系借讽唐敬宗,其说颇可信。因为所讽对象如为一般贵显少年,则他们所关心的本来就是声色狗马,责备他们不忧“七国三边”之事,未免无的放矢。必须是居其位当忧而不忧的,才以“未到忧”责之。所以首句即已暗露消息,所谓少侯,实即少帝。末句以“莫愁”暗讽其终将有愁,和《陈后宫​》结句“天子正无愁”如出一辙,也暗示所讽者并非无知贵介,而是“无愁天子”一流。不过李商隐托古讽时、有特定讽刺对象的咏史诗,题目与内容往往若即若离,用事也古今驳杂,再说托古讽时之作,所托之“古”与所讽之“今”但求大体相似,不能一一相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秋露像细微的雪粒洒下前池,阵阵西风吹过回塘,万竹萧飒生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瓢忽无定的人生啊,本来就多悲欢聚散;但那池上的红荷花,为什么也零落纷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我杳远难凭的归梦,只有孤灯才能见证;我空虚落寞的生涯,唯有清酒方可得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难道到了白头之年还是如此?我早与嵩山南面的松雪两心相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5-66

露如微霰(xiàn)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微霰:微细的雪粒。月:一作“风”。回塘:回曲的水池。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浮世:即浮生,指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红蕖:红荷花。蕖,芙蕖。离披:零落分散的样子。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huò)落生涯独酒知。
悠扬:起伏不定;飘忽。归梦:归乡之梦。濩落:原谓廓落。引申谓沦落失意。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只尔:只是这样。嵩阳:嵩山之南。嵩山在河南登封,距离洛阳才百里。松雪:象征隐士的气节和品格。心期:心神交往,两相期许。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5-66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冥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恨悲情。

  此诗的前半写初秋崇让宅的景象。清池前横,修竹环绕,地方可谓清幽已极。但诗中用“风”、“露”点染,立刻使之带上浓重的悲切气氛。露凝如霰,说明露重天寒。下面接着再用风加重描写。诗人把主观的强烈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所以见得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开头两句,是用环境的凄清,衬托诗人心境的凄楚。下面两句,则是借环境景物,抒发人生的感叹。“浮世”,此处谓世事不定、生命短暂。“聚散”虽兼含两义,重点是在“散”(别离)上。从诗的后半看,这里主要是对妻子而言,同时也兼指筵上之人,因为筵终席散,大家又当别去,它与下联的“灯”、“酒”,关合诗题“宴”字。诗人此前,先是给人作幕僚,以后在朝廷作小官,继而在县里为吏,后来又作幕僚,颠沛流离,东西奔波,常与妻子分离。第三句的感叹,正是诗人坎坷经历的沉痛总结。第四句上承首句的“风”,意谓:“人生固然常多分离,池中的红荷,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不用直叙而用反问,可以加强感叹痛惜的语气;对红荷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这一联“浮世”对“红蕖”,“本来”对“何事”,对仗比较自由,何焯说它是“变体”,纪昀也说“三四对法活似江西派不经意诗”(《李义山诗集辑评》),可以说是李商隐对律诗的一个发展。

  上面四句是即景生情,融情入景,下面四句则是直接发抒感慨。第五句上承第三句的“聚散”,写对妻子的深切思念。“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归梦”又和“灯”联系起来,意味深长。梦自然使人联想到夜,夜又使人联想到灯。读这句诗,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幽微的灯光,好像在向人诉说诗人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比起直叙梦中思念来,意境更美,更富诗意。第六句上承第三句的“浮世”,是说因为失意无聊,只好以酒浇愁。句中用一“知”字,使酒带上人情,似乎也在为诗人的坎坷遭遇痛惜不平。两句中“惟”和“独”,都起着一种强调、渲染的作用,表现出诗人的冷落、孤寂之感。失意之悲,别离之痛,郁结在诗人胸中,终于宣泄出来:“难道直到白头都只是这样下去吗?归隐嵩山之南的苍松白雪之中,才是我的夙愿啊!”中岳嵩山,是古代著名的学道隐居之地。“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诗人于无可奈何之中想到归隐山林,这只是仕途坎坷、壮怀未成的幽愤而已。

  “情深”(钱良择评语),是此诗的特色。诗人将“比”“兴”这两种手法揉合在一起,用环境景物,烘托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风露塘竹之悲,触动加深了人之悲切;红荷的离披,也象征着人的别离;客中苦酒,像在悲叹一样;寒夜孤灯,仿佛也在凄惋幽思;即使是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诗人归去,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12-12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