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饮圣俞家有作兼呈原父景仁圣从

:
忆昨九日访君时,正见◇前两丛菊。
爱之欲绕行百匝,庭下不能容我足。
折花却坐时嗅之,已醉还家手犹馥。
今朝我复到君家,两菊◇前犹对束。
枯茎槁叶苦风霜,无复满丛金间绿。
京师谁家不种花,碧砌朱栏敞华屋。
奈何来对两枯株,共坐穷檐何局促。
诗翁文字发天葩,岂比青红凡草木。
凡草开花数日间,天葩无根长在目。
遂令我每饮君家,不觉长缾卧墙曲。
坐中年少皆贤豪,莫怪我今双鬓秃。
须知朱颜不可恃,有酒当欢且相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1011篇诗文

猜你喜欢

霁夜

: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从睡梦中醒来,微启惺松的双眼,只见窗栊在朦胧的月色下,富有韵律,耳边隐隐也听到城墙角楼上传来的风铃叮当声。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忽然想起睡前曾有急风骤雨,虽然眼前这淡月笼云的景象还是一样,但那急风骤雨现在已不知飘向何处了。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只留下早就开始零落的秋叶,发出在亲吻大地时的秋的琴韵,眼前也似乎浮现出草坡上的萤火虫在凉意渐浓的夜空中划出流动的光的迹。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那庐山巍峨的雄姿,一定被夜雨洗涤得一片青翠,更具一番秋日清爽的诱人魅力。

参考资料:

1、 萧东海编著. 宋代吉安名家诗词文选[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12.第100页2、 本社编. 宋辽金诗鉴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2.第135-136页

寂历帘栊(lóng)深夜明,睡回清梦戍(shù)墙铃。

霁夜:雨过天晴之夜。寂历:寂静疏落的样子。帘栊:窗帘和窗牖。戍墙铃: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流萤:指飞行不定的萤火虫。

明朝准拟南轩(xuān)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轩:窗户。

参考资料:

1、 萧东海编著. 宋代吉安名家诗词文选[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12.第100页2、 本社编. 宋辽金诗鉴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2.第135-136页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此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表现出爽快的精神境界。一般都因宋玉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句,而发悲秋之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如李白诗中称“秋兴逸”,刘禹锡说“胜春朝”。此诗表现清爽的心境,也是一种逸兴。

  诗篇将以上那种意境和感受,以细腻清新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令人读罢,仿佛也经历了一场荡涤心肺的秋雨洗礼,置身于诗人所营造的那个清风明月之夜,令人宁静淡泊,神思遐举。而尾联诗人忽以豪迈之笔,又将读者推至到一个清旷爽朗的境界,令人不禁逸兴遄飞,精神焕发。诗篇的意境和内含由此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显得更加丰富、厚实。历代诗人咏秋之作十分繁多,然多抒发“悲九秋之为节,物凋悴而无荣”(晋湛方生《秋夜赋》)的伤怀之情,写秋夜更有“秋可哀兮,哀良夜之遥长。月翳翳以隐云星胧胧而没光”(晋夏侯湛《秋可哀赋》)之名篇,直以“可哀为题。反其意而用之者,孔平仲虽不是首家,但这首咏秋夜雨后之作,确有其独创之处。

  “霁夜”,这里是指雨霁之夜。在作诗手法上,诗人更是别出心裁,为了更好地创造意境,不仅将时间延展了,而且将顺序交叉着。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而是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诗中画面相对独立,而时空转换又为复杂。诗人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合一体,读者体会这种跳越而感受得更真切丰富,诗篇本身也随之扩大了容量,避免了板滞平直。

  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的开头却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看夜色在前,而梦觉在后,这是一种倒叙;颔联出句又先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又是一种回叙;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仍然是回叙;末联由夜推想到朝,悬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回叙霁前的风雨和推想第二日的山色。这种时间的交叉和延展,不仅避免了平直,而且扩大了容量。

  清爽的秋兴是通过秋夜景物的描写来表现的。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古人说,“秋风清,秋月明”,清风明月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色;秋叶飘落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描写这种清秋之景,诗人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比起一般的景物点染,其艺术效果要强得多。明暗线素贯穿全篇。诗人的景物安排由幽暗转向明朗,成功地捕捉住读者的注意力,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诗篇的诗脉。诉诸视觉的朦胧月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显得“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铃”的清冷之声与之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便更显得清寂。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这狂风暴雨和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便加强了雨过天晴的切身感受。秋声是听出来的,堕叶也是听出来的,在夜里,落叶不是肉眼观察到的。这里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清秋逸兴,也很有艺术效果。总之,用对比映衬手法描写秋夜景色,从而很好地表现出清秋逸兴,这种前后强烈的明暗反差,使诗篇跌宕生姿,彼此映衬而又相互和谐,烘托出诗人感念于秋之清旷爽朗的主题,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东海编著. 宋代吉安名家诗词文选[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12.第100页2、 本社编. 宋辽金诗鉴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2.第135-136页 3、 缪钺著. 宋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06.第530-53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在金日作·选二

: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南冠年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
开口摧颓空抱朴,协肩奔走尚腰金。
莫邪利剑今何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眥穿胸不汝忘!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装满一肚子诗书,博古通今。连年流落他乡,最易伤情。

南冠年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
囚徒整天关押在帅府里,哪年才有机会回到宋京?

开口摧颓空抱朴,协肩奔走尚腰金。
可叹立身正直动辄得咎,谄媚奔兢之徒,反据要津。

莫邪利剑今何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锋利的莫邪剑啊,你在哪里?不杀尽这些奸邪,此恨难平!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沉沉的长夜里,帐幕上布满严霜。有时候,我也做梦回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听说金国人要把我长留不放,我自信能够学苏武北海放羊。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想起两朝君王都遭受贬辱,遥念祖国原野上已经久绝农桑。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眥穿胸不汝忘!
人生一死全不值得重视,对于你的仇恨,我死也不会遗忘!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
南冠:这里作囚徒解;军府,将帅的衙门。

开口摧颓(tuí)空抱朴,协肩奔走尚腰金。
“开口”句:摧颓,毁坏、废弃的意思。抱朴,保持纯洁的本性。协肩,耸起肩膀,献媚的样子。腰金:腰围金带比喻有权势的人。

莫邪利剑今何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莫邪:传说春秋时,吴国干将和莫邪夫妇造雌雄两剑,就以干将名雄剑,莫邪名雌剑,都是有名的剑。奸邪:指当时南宋当权的一批投降派首领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等人。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西河馆:这里指金国用同样手段对待作者。北海羊: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送去北海牧羊,先后十九年,始终不屈,所持汉节的节旄全都脱光了。

回首两朝俱草莽(mǎng),驰心万里绝农桑。
两朝:指徽宗和钦宗两帝。草莽:野草,古时称不在朝的臣子为“草莽之臣”。这里指皇帝已被贬黜为老百姓。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眥(zì)穿胸不汝忘!
裂眥:愤怒得胀破眼眶。汝:指金国。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
开口摧颓空抱朴,协肩奔走尚腰金。
莫邪利剑今何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眥穿胸不汝忘!

  作者出使金国被扣。第一首写他流落北方、不能回国的痛苦心情,并把满腔愤恨集中到那些误国殃民的“奸邪”身上,希望把他们消灭干净。第二首写他热爱祖国的真诚,不管金国怎样厚待他,他也宁愿忍受最大的痛苦,甚至牺牲生命而决不变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水调歌头·题剑阁

: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在离朝廷很远的地方戍守边疆,骑马立于剑门关上。在群山中尽目远眺看不到边,正北的方向是长安城。百年来,生灵涂炭,百姓受苦,边境的战事依旧严峻,无数军民在战火中罹难,金人统治时间长了,干的坏事多了必定会遭到上天的惩罚。我亲手写好要求常驻此地的奏表,一寸丹心,精光炯炯。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面对着昏黄的青灯,双手挠着苍老的白发,夜晚的沙漏即将流尽,英雄年迈却功业未成,不妨归隐山林。蒲涧的景色优美,白云山间,泉清水甜,梅岭青梅阴阴,都怪我负却旧约。但在烽烟尚存,逆胡未平的时刻,我的梦魂难以回到家园。

参考资料:

1、 萧枫.唐诗宋词全集第15卷:西安出版社,2000年07月:第247页2、 陈永正.岭南历代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页

万里云间戍(shù),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dí),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jiǒng)炯寸心丹。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长安:代指北宋都城汴京。镝:箭头,亦指箭。天道:古代哲学术语。原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其中含有封建迷信成份。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jiàn)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因岭上多梅,故称。作者为广州人,故云。蒲涧:在广州白云山上,涧中生有九节菖蒲,其水清甜。作者曾隐居于此。

参考资料:

1、 萧枫.唐诗宋词全集第15卷:西安出版社,2000年07月:第247页2、 陈永正.岭南历代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页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南宋名臣崔与之是广州人,一直被称为“粤词之视”。他开创了的“雅健”为宗旨的岭南词风,对后世岭南词人影响很大。南宋后期的李昂英、赵必王象、陈纪等人,便是这种“雅健”词风的直接继承者。这首词苍凉沉郁,感慨良多,感情与风格都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的词相近。由于崔与之僻处岭南,存词甚少,故鲜为人知。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起句居高临下,气势恢宠,形成全词的豪迈基调。“万里”,写地域之远:“云间”,写地势之高:“戍”,正点出崔与之的安抚使身份。剑门关为川陕间重要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词人于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立马,极目骋怀,自多感慨。以下笔锋一转,由豪迈转为苍凉。“乱山”二句,语本杜甫“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长安是汉唐旧都,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指代京城,此即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长安在剑阁北面,亦早入金手,故“直北是长安”句,既是实指,又是借指,一语双关。句中虽无“愁看”二字,而愁绪自在其中。乱山无际,故都何在?“直北”五字,似是淡淡道来,实则包含着无穷的悲愤,无穷的血泪。接下去,词人便承此发挥,描写金兵入犯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二句概括了宋朝自南渡以来中原人民的悲惨遭遇。中原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边境地方更因战乱频仍,死者不计其数。“鬼哭”句,正是写边境一带“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的悲惨情况。这两句把战乱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同身爱,激起对敌人的义愤。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明确表示:天道好还,否极泰来,胡运是不会长久的,苦难的日子应该到尽头了!“天道久应还”五字铿锵有力,稳操胜券,流露出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与陆游“逆虏运尽行当平”,“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怀有同样迫切的期望。

  紧接着,作者由对北方人民的思念和关注,进而联想到自己的职责,表示要亲写奏章,留在四川屯守御金,使他管辖下的一方百姓,不受金人的侵害。“手写”二句豪气干云,壮怀激烈,字字作金石声,具见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赤诚。真是热血沸腾,肝胆相照!

  下阕以“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三个短句作过片,写出作者赋词时的环境气氛:青灯荧荧,夜漏将尽。三句中,重点放在“搔白首”三字上;由此而引出“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的慨叹。这里的“勋业”,并非指一般的功名,而是指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与陆游“华发苍颜羞自照”,“逆胡未灭心未平”(《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的意思一样。由于“老来勋业未就”,因此作者原来打算功成身退,归老林泉的愿望便落空了。北宋名臣范仲淹戍边时,曾有感于自己未能象后汉的窦宪一样,北逐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而慨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崔与之亦有此感慨。虽然他对家乡十分思念,但抗金守土的责任感,又使他不得不继续留在异乡。他感到有负故乡的山水,仿佛广州白云山上蒲涧的流泉,粤北梅岭上青青的梅子,都在责备他忘了归隐田园的旧约了。句中的“旧盟寒”,指的是背信弃义之意。“怪我旧盟寒”五字,是对“妨却一身闲”句的照应。“怪”、“妨”二字甚佳,能把作者“老来勋业未就”,思家而不得归的矛盾复杂心境,委婉地表达出来。这两句貌似闲适,内里却是跳动着作者的报国丹心的。

  末二句“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对上述意思再加深一层,意思是说:请不要责备我负约吧,在“逆胡未灭”、烽烟未息之时,我又能归去?其实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故乡,每当战事暂宁的“烽火平安夜”,我的梦魂就回到故乡去了!这两句思家情深,报国意切,十字融为一体。以此收束全词,使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776-177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临江仙·闺思

: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罗带鸳鸯尘暗澹,更须整顿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忧愁与西风应该早有盟约,它们年年一起相会在萧瑟的清秋。长忆旧游于帘帷帐幕风月繁华的扬州,而今形单影只只能在孤灯下重温旧梦,一觉醒来只见屋梁上双燕栖宿明月流照高楼。

罗带鸳鸯尘暗澹,更须整顿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绣鸳鸯的洛带虽已因岁月的风尘而暗淡,还是要梳妆打扮保持原来的美貌风流。万一天涯游子归来见到我,我形容消瘦是为相思而消瘦,我形容憔悴而惭羞也是为他而惭羞。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第458页2、 李元洛选评.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湖南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07月:050-051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清秋:清秋节,即重阳节。扬州:指风月之地。

罗带鸳(yuān)(yāng)尘暗澹(dàn),更须整顿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罗带鸳鸯(:绣有鸳鸯花纹的丝织合欢带。尘暗澹:表示离别时间已久。澹:“淡”的异体字。风流:指美好动人的风韵,此处有使风韵美好动人的意思。见:同现,出现。设想情郎来到。温柔:指温柔乡,喻美色迷人之境,此指伊人香闺。因:一本作缘。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第458页2、 李元洛选评.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湖南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07月:050-051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罗带鸳鸯尘暗澹,更须整顿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上阕着重写女主人公独宿空房的孤寂心境。开首二句的构思就极为精巧,词人把抽象的“愁”情与无形的“西风”都人格化,它们仿佛早有约会似的,每年要到清秋时节前来赴约,相聚在一起,这就巧妙地把女主人公的心情作了十分富有诗意的表达。“旧游帘幕记扬州”是对思情的极为简练而又非常具体的概括:女主人公当年与她的情人在风月繁华的扬州曾有过一段令人销魂的经历,他们曾在一起偎依相游,曾在帘帏帐幕中卿卿我我。而今“一灯人着梦,双燕月当楼”,写出了闺中人孤独寂寞的境况。词人在这里以“双燕”反衬女主人公独宿空房的孤寂,燕影双双更比照出闺中人形单影只的凄楚。

  下阕写女主人公思人时的微妙心理活动。“罗带鸳鸯尘暗澹”表明女主人公翘盼游子久久不归懒于梳妆打扮,鸳鸯带已弃置久矣,但她又觉得应该整顿精神保持自己仪容的美貌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给这一心理活动作了交代:原来她怕天涯游子万一归来见到自己衣冠不整而失却了爱恋的柔情密意。最后二句“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是女主人公内心声音的坦诚流露,她遥向远方的情人倾诉:我形容瘦损是因对你的思念而这般消瘦,人们看到我这样憔悴而议论我,羞赧我,我甘愿为你而羞!至此一个痴情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之情已尽现无遗。

  这首小令写闺中人思念远方的游子。词人借闺中人思念远方的游子之意寄托自己黥面受刑发配外地凄凉悲苦生活,而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愁思和向往怀念。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 :406-40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醉醉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一觉醒来午间醉意虽消,愁却未曾消减。送走了醉天,醉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天黑后,鸳鸯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还没有停止,人声已安静,明天落花应该会铺满园中小径。

参考资料:

1、 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1-222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78-179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xǐng)
水调:曲调名。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景,日光。后期:以后的约会。记省:记志省识。记:思念。省:省悟。

沙上并禽(qín)池上暝(míng),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暝:天黑,暮色笼罩。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弄,摆弄。落红:落花。

参考资料:

1、 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1-222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78-179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北宋词中的名篇之一,也是张先享誉之作。而其所以得名,则由于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据陈师道《后山诗话》及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引各家评论,都说到张先所创作的词中以三句带有“影”字的佳句为世所称,人们喻之为“张三影”。

  这首词调下有注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说明词人感到疲怠,百无聊懒,对酣歌妙舞的府会不感兴趣,这首词写的正是这种心情。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

  其实作者未尝不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但在这首词里,作者却写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以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以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增减。张先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这里上下两个“春”字,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含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上片后三句是说,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这同上面两个“春”字各具不同的涵义是一样的,只是此处只用了一个“晚”字,而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罢了。这件“往事”,明明是可以成为好事的,但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即所谓后期),这就使自己追悔莫及。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也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这就是自己为什么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从而嗟老伤春,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的原因了。可是作者偏把这个原因放在上片的末尾用反缴的手法写出,乍看起来就像事情的结果,这就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下片前两句是说,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

  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在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的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不料云满晴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风起了,刹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吹动,也竟自在月光照耀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喜悦和无限的美感。这才是在张先的许多名句中唯独这一句始终为读者所爱好、欣赏的主要原因。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末四句是说,一重重帘幕密密的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经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

  结尾写词人进入室中,外面的风也更加紧了,大了。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因为外面有风,如果帘幕不遮,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就赶快拉上帘幕。但下文紧接着说“风不定”,是表示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灯焰仍在摇晃,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人初静”一句,也有三层意思。一是说夜深人静;二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三是结合末句见出作者惜花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路上了。作者在末一句所蕴含的心情是复杂的,春天毕竟过去了,自嗟迟暮的愁绪更强烈了,然而幸好今天没有去赴会,居然在园中还欣赏了片刻春光,否则错过时机,再想见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动人景象就不可能了。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作者未参加府会,便在暮色中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才步入园中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风起了,霎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在一天将尽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就遣词造句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已是权威性的评语。沈祖棻说:“其好处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线。”拈出“破”、“弄”两字而不只谈一“弄”字,确有过人之处,然还要注意到一句诗或词中的某一个字与整个意境的联系。即如王国维所举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如果没有“红”、“春”二词规定了当时当地情景,单凭一个“闹”字是不足以见其“境界全出”的。张先的这句词,没有上面的“云破月来”(特别是“破”与“来”这两个动词),这个“弄”字就肯定不这么突出了。“弄”之主语为“花”,宾语为“影”,特别是那个“影”字,也是不容任意更改的。其关键所在,除沈祖棻谈到的起了风这一层意思外,还有好几方面需要补充说明的。第一,当时所以无月,乃云层厚暗所致。而风之初起,自不可能顿扫沉霾而骤然出现晴空万里,只能把厚暗的云层吹破了一部分,在这罅隙处露出了碧天。但云破出未必正巧是月光所在,而是在过了一会儿之后月光才移到了云开之处。这样,“破”与“来”这两个字就不宜用别的字来代替了。在有月而多云到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境下,由于白天作者并未出而赏花,后来虽到园中,又由于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风姿神采也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及至天色已暝,群动渐息,作者也意兴阑珊,准备回到室内去了,忽然出人意表,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娇艳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欣慰。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90-3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