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花池边刚栽了七棵梅树,想到开花时我再来查点。
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
不要怕长洲的桃李嫉妒,今年你要好好为我吐艳。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78-1792、 萧瑞峰.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6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点检:即检点、查点的意思。
莫怕长洲桃李妒(dù),今年好为使君开。
长洲:古苑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太湖北。使君:诗人自谓。汉以后对州郡长官尊称使君。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78-1792、 萧瑞峰.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6全诗模仿《离骚》诗意,写作者在池边种下七株梅树。屈原在《离骚》中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的句子,以大量种植香草喻培育各种人才。白居易在此诗中借亲手栽梅亦含有希望进步力量出来挽救时局之意。他要到开花的时节来查看这七棵梅树,诗人是非常希望梅花能完好无损地成长的。
这首诗通过栽梅一事,表达了诗人良好的愿望。开头一句“池边新种七株梅”,点明栽梅的地点和棵数。“新”,紧扣题目(一题《新栽梅》)。第二句“欲到花时点检来”,写诗人的打算。关于“点检”,无疑是“点检”梅树生长的情况,梅花盛开的情景,梅花艳丽的程度,当然,“点检”包含着观赏的内容。
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为着替皇帝拣选贡桔,曾在此游览。长洲苑桃李芬芳,争奇斗妍,它表面艳丽却义易:于凋零,此刻似乎怀着对梅花的嫉妒心理。诗以桃李喻小人。在三、四两句中,诗人明确表态:他要自己亲手种植的梅花盛开,而不要担心桃李嫉妒。拿梅花束和桃李作对比,明确表示出诗人的爱憎态度,此中深意,只有对梅花的高洁品性有充分了解的诗人,才能体会出来。
这首诗写得通俗晓畅,风格平淡。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78-1792、 萧瑞峰.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6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八九月芦花满天纷飞,深水中垂钓的老人伴着夕阳余晖归去。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秋天的山,满眼都是浓浓的翠绿,云层下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参考资料:
1、 蒋郭雄,舒萱.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第14页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xī)老人重(zhòng)钓归。
谿:同“溪”。重钓:深水中钓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jiàn)云依依。
槛:轩廊临水的栏干。依依,隐约貌。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huī)。
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翻:反而。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储皇:即储君皇太子。
参考资料:
1、 蒋郭雄,舒萱.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第14页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本首诗是诗人《渔父歌》五首的姊妹篇,作者以“南溪老人”来比喻自己,通过写渔父的悠闲垂钓的生活,来暗喻作者自己此时的闲隐生活。此诗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远情志。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两句是说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是说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诗人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轻灵的气息。作者采用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视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景物的转换深处是归家路途的缓缓延伸,弯弯曲曲的小径,踏着秋日的余晖,手把钓竿的老渔父正在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路在脚下徐徐延伸。老人脸上微微的笑意,那是洗尽尘滓,超然世外的满足感,诗人运用绘画的艺术手法,描绘出包孕性的瞬间。
“闲梳鹤发对斜晖”则是完美地传递出老渔父自在悠闲的心理状态。“小径”颇有象征意味,不妨看作是一条自然出世的桃源路。
尾句“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诗人认为四皓未绝尘俗,舍却隐居生活的安逸,卷入宫廷废立的纷争,不免多管闲事。此处议论,运用典故,顺景延情,文理自然,意到笔随,并将作者的人生观鲜明的表达出来。李德裕称张志和“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玄真子渔歌记》)。
《渔父》的尾联正是他人生观最恰当的注解。“古来闲着,多隐于渔”(刘克庄《木兰花慢·渔夫词》),张志和从个体生命的体验出发,塑造了林泉高致的“渔父”形象,并运用富有感受力的艺术心灵捕捉贴切的审美意识:芦花、秋山、白云、野艇、斜晖……无不流淌着诗人对高蹈超逸的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理想化,审美化的隐逸生活暗含着一种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潜在肯定,以及对时代隐隐的不满、失望之情。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落寞的中唐时代赋予了性好道学的张志和更多出世的生命情怀,促使他吟唱出了一曲曲美丽的“渔夫”之歌。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唐诗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6:813-815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度过洮水河。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táo)。
金带:大刀柄上系的红绸子。连环:一种刀。束:捆。临洮:古县名,在今甘肃省岷县,以临洮水得名,在临河沿岸。
卷(juǎn)旗夜劫单于帐,乱斫(zhuó)胡兵缺宝刀。
卷旗:指急行军,军旗高高飘扬。劫:劫持,冲杀。斫:读,砍。缺:破损。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这首诗犹如一幅出征图,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诗人不说其头盔铠甲,也不说其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仅此一句,就写出一个英武将军的雄姿。下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辛,骑兵队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这两句写夜袭敌军营的情景。上句的一“劫”字,写出唐军将士在军旗率领下,直捣敌军最高统帅的营帐,大有出其不意,石破天惊之感,表现了唐军作战的机智和勇敢。“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夜袭”,是说这次战斗是实行的夜间突袭,看出这场战斗是出其不意,奔袭敌营。下句写唐军闯进匈奴兵营,挥刀舞剑,东杀西砍,敌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这句把诗的激情推向高潮。一“乱”字写出唐军与敌作战的情景,见敌就杀,将宝刀左右挥舞,写出将士饱满的战斗精神。一“缺”字非常传神,写出唐军因砍杀敌兵过多,刀剑竟然为之缺豁卷刃,表明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和惨重。
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重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此全诗神定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朱枝富编.边塞军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2、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敢远望,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6-207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将,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一部分。
至今窥(kuī)牧马,不敢过临洮(táo)。
窥:窃伺。牧马:指吐蕃越境放牧,指侵扰活动。临洮:今甘肃省洮河边的岷县。一说今甘肃省临潭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6-207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这首诗题为《哥舒歌》,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是因为他戍边抗敌,保国为民。但是,作者并不从激烈的战斗中直接表现他如何英勇善战,如何机智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诗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来。人民为何赞扬,吐蕃何故畏惧;过去吐蕃长驱直入,如今又为什么“不敢过临洮”,这都是宣扬哥舒翰的赫赫武功。可见这样的描写是很富于启发性的。“哥舒夜带刀”,这个“夜”字是颇有讲究的,它把起兴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把赞扬和崇敬之情融注于人物形象之中;同时又将边地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警备神态刻画出来了。“哥舒夜带刀”五个字干净利落,好像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像。在那简炼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中,蕴藏了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战则能胜的信心,而给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慑。因此,就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诗的主题来讲,“哥舒夜带刀”比起那种冲锋陷阵的形象更丰富、更传神,更能诱导人们的想象。
这首《哥舒歌》可能是经过修改加工后的作品,但是它那种朴实和巧妙、明朗和含蓄相统一的风格,依然显示出民歌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