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路朝奉新居 其一

:

世俗纷纷事总虚,诗翁今作逸人居。勤穿东地缘栽竹,喜占明窗为著书。

近市好赊春肆酒,就淮仍买晚罾鱼。忽撑小艇来西郭,不问皆知访仲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徐积

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5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高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山河是如此的雄伟壮丽,露珠点点,微风轻拂,顿感微微寒意。托人传话给月亮,能否借我镜子让我看清这月下美景。那深谷中的鱼龙凄戚长鸣久久不绝,倒映在水面上的星辰也随着微波摇动,海面上水雾弥漫黑夜漫长。远远望去,月光下那紫金山上的建筑犹如银阙晶宫。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以飞霞为高佩,头戴高冠,遗世独立俯视这人间大地。月光如冰雪般洁白,照耀的大地明亮透澈,那万里之外的景物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回首遥望那海上三神山,仿佛群仙都在对我笑,邀我与他们同游。乘着那鸾鸟驾驶由凤羽为车盖的马车,挥挥手扬长而去。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宋词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129-1130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zǐ),借我高鉴(jiàn)此中看。幽壑(hè)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què),危驻紫金山。
江山:借指国家的疆土、政权。自雄:自豪;自以为了不起。风露:风和露。高寒:指月光;月亮。寄声:托人传话。月姊:原指传说中的月中仙子、月宫、嫦娥,借指月亮。高鉴:镜的美称。中看:好看;顺眼。幽壑:深谷;深渊。鱼龙: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悲啸:凄戚长鸣。倒影:物体倒映于水中。星辰:指列星。摇动:摇摆,晃动。海气: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夜漫漫:黑夜漫长。比喻苦难岁月。 白银:即银。金属的一种。古代也用作通货。紫金山:山名。一称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市区东。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miǎo)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yì)凤更骖(cān)(luán)
独立:孤立无所依傍。霞佩:亦作“霞佩”。 仙女的饰物。借指仙女。切云冠:高冠名。眇视:仔细观看。毫端: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回首:回头;回头看。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何处:哪里,什么地方。闻道:听说。挥手:挥动手臂。表示告别。从此:从此时或此地起。翳凤:本谓以凤羽为车盖,后用为乘凤之意。骖鸾:谓仙人驾驭鸾鸟云游。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宋词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129-1130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金山在江苏镇江。宋时原本矗立在长江之中,后经泥沙冲合,遂与南岸毗连。山上之金山寺为著名古刹。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过金山,登临山寺,夜观月色,江水平静,月色皎洁,如同白昼,此情此景,诗人心中生起无限的遐想和情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篇。

  词的上阕描写雄丽的长江夜景。“江山自雄丽”二句,既写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点明夜间登临时的风露与春寒的感觉。“寄声月姊”二句,运笔不凡。“玉鉴”,指玉镜。词人置身于雄丽金山之中,驰骋着奇幻的想象:他对月倾吐心声;欲借用她那珍贵的玉镜来了望这美妙的景色。“幽壑鱼龙”三句,承上意而具体描绘登山寺所见的各种景象。也许是借助着宝镜的神威吧,词人的视角不仅能看到天上的无数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随着微波摇动,山下的烟雾,一片迷漫,而且还能窥视躲藏在深水沟壑里的鱼龙在张口悲啸。晋书其意。“涌起”二句,由大江转写山景。“白银阙”借指金山寺。《史记·封禅书》说海山三神山“黄金银为宫阙”,《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引作“黄金白银为阙”。苏轼游庐山作《开先漱玉亭》诗云:“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写金山上开先禅院等建筑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银阙晶宫,可以参读。“危驻”犹高驻,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涌起。

  下阕接前结山上意指,写词人在山头观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写转而抒发富有浪漫气息的感情。“表独立”三句,既是作者对自己的一幅素描画像,又是词人心胸的袒露。“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现出词人屹然独立在金山之巅的潇洒出尘的神态。“飞霞佩”,韩愈《调张籍》:“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这是在服饰上来描绘。

  “切云”,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进一层抒写自然外景沁入词人内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样的月光里。感到整个世界是那么广阔洁净,又是那么深高幽远,似乎在万里之外的细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处”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气象转而,引出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但这里不是李清照《渔家傲》词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内心浓郁的感情移进虚拟的物象中,转化成心灵的情致创造出另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词人说:听说神山上的群仙,一个个都在向我打招呼满面笑容地邀我去邀游那缥缈虚幻的世界。

  最后二句分别化用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和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的诗意。借写由不暇骖转化为骖鸾腾飞,登仙而去了。“翳凤”,以凤羽作华盖。“骖鸾”,用鸾鸟来驾车。词中结尾的虚拟与首起的实景,首尾照应,构成一个虚实相合、情景交融的整体。

  陈应行在《于湖先生雅词序》中说:张孝祥“所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洒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以想见也。”所谓“非烟火食人辞语”,大体都指这一类词作。但是这首词的艺术构思,独具一格。词人面对如此雄丽的江山、洁白的月色,心物感应由外在的直觉,渐渐地发展到内心的感受,相互渗透,从而创造出一种更为浪漫的飘然欲仙的艺术境界,显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气和旷达的心胸。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情夜雨,几回无寐。
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情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参考资料:

1、 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9页2、 夏于全主编.《唐诗宋词 第十三卷 宋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mèi)
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无寐:失眠。目断:望尽,望而不见。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àn),只堪憔(qiáo)(cuì)。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

参考资料:

1、 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9页2、 夏于全主编.《唐诗宋词 第十三卷 宋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评注.《唐宋词小令精华》: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3页2、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402—403页3、 陆国斌,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岳麓书社,1993年:第146页4、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 词曲赋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3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

: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拥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最高地方长官(朱轮为古代贵官所乘的车),可富贵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已过了二十个春天。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61-4622、 顾易生.宋词精华:巴蜀书社,1995:70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作者曾任颖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富贵浮云: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二十春:作者由离任颖州到退休归颖,正好二十个年头。

归来恰似辽东鹤(hè),城郭人民,触(chù)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辽东鹤: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或喻人去世,或指鹤。城郭人民:比喻人事沧桑。触目:目光所及。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61-4622、 顾易生.宋词精华:巴蜀书社,1995:70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拥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这是《采桑子》第十首,与前九首仁要写景物、叙游赏不同,这一首主要是抒情,而且抒发的感情已不限于“西湖”它既像是颖州西湖组词的抒情总结,又蕴含着更大范围的人生感慨。

  词的开头两句,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这里特意将“拥朱轮”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富贵浮云,俯拥流年二十春”,突然从过去“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这二十来年中,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既难长久,也不必看重了。“富贵浮云”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从“ 来拥朱轮”到“俯拥流年二十春”,时间跨度很大,中间种种,都只用“富贵浮云”一语带过,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尽在其中了。

  “归来恰似辽东鹤。”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归来”,与上片起首“来拥朱轮”恰成对照。“辽东鹤”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事见《搜神后记》。

  “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这三句紧承上句,一气直下,尽情抒发世事沧桑之感。这里活用典故,改成“城郭人民,触目皆新”与刘禹锡贬外郡二十余年后再至长安时诗句“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用意相同,以突出世情变化,从而逼出末句“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自己,是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的。但人事多变,包括退居颍州后“谁识当年旧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

  此词以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诗化语言和清疏隽朗的风格,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但这词在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却几乎是绝响。因为欧阳修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完全诗化了。特别是下片,运用故典。化用成语,一气蝉联,略无停顿,完全是清新朴素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这种清i疏隽朗的风格、对后来的苏词有明显影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61-4622、 顾易生.宋词精华:巴蜀书社,1995: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念奴娇·春情

: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萧条冷落的庭院中斜风细雨,层层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奇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低垂,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1002、 司马哲.宋词三百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3033、 上彊邨民 等.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536-537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重门:多层的门。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险韵诗:以生僻而又难押之字为韵脚的诗。人觉其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并无凑韵之弊。扶头酒:易醉之酒。征鸿:远飞的大雁。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lán)干慵(yōng)倚。被冷香消新梦觉(jué),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liǎn),更看今日晴未。
玉阑干:栏杆的美称。慵:懒。烟敛:烟收、烟散的意思。烟,这里指像烟一样弥漫在空中的云气。晴未:天气晴了没有?未,同否,表示询问。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1002、 司马哲.宋词三百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3033、 上彊邨民 等.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536-537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此词为春闺独处怀人之作,上片由春闲引发对远人的思念,下片通过抒写春寒之日的凄清,反映作者百无聊赖的心情。这首词叙事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闺怨词。

  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下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不许愁人不起”,写出作者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

  “萧条庭院”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无人,令人伤感;兼以细雨斜风,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一句“重门须闭”,写词人要把门儿关上,实际上她是想关闭心灵的窗户。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这两句由斜风细雨,而想到宠柳娇花,既倾注了对美好事物的关心,也透露出惆怅自怜的感慨。“萧条庭院”句遣辞造句上,也显示了词人独创的才能。“宠柳娇花”是以和易安名句“绿肥红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见锤炼功夫。其中可以引申出这么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时节,垂柳繁花,犹得天宠,人来柳阴花下留连玩赏,花与柳便也如宠儿娇女,成为备受人们爱怜的角色。其中又以人之宠爱为主体奈何临近寒食清明这种多雨季节,游赏不成,只好深闭重门,而花受风雨摧残,也“恼人”之列。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由天气、花柳,渐次写到人物。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别是闲滋味”。一“闲”字,将伤春念远情怀,暗暗逗出,耐人寻味。“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是虚写,实际上是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寓赵明诚走后,词人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万千心事”,关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无方,最后还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

  “楼上几日春寒”句拓开一层,然仍承“万千心事”意脉。连日阴霾,春寒料峭,词人楼头深坐,帘垂四面。“帘垂四面”,是上阕“重门须闭”的进一步发展,既关上重门,又垂下帘幕,则小楼之幽暗可知;楼中人情怀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

  “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意绪,而隐隐离情亦其中。征鸿过尽,音信无凭,纵使阑干倚遍,亦复何用。阑干慵倚,楼内寒深,枯坐更加愁闷,于是词人唯有恹恹入睡了。可是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心事无人可告,唯有托诸梦境;而梦乡新到,又被寒冷唤回。其辗转难眠之意,凄然溢于言表。“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都包含这六字之中,词人为离情所折磨而痛苦不堪,又因明诚外出而实有此情,并非虚构。虚虚实实,感人至深。

  从“清露晨流”到篇终,词境为之一变。此前,词清调苦,婉曲深挚;此后,清空疏朗,低徊蕴藉。“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从“重门须闭”,“帘垂四面”,至此帘卷门开,顿然令人感到一股盎然生意。日既高,烟既收,本是大好晴天,但词人还要“更看今日晴未”,说明春寒日久,阴晴不定,即便天已放晴,她还放心不下;暗中与前面所写的风雨春寒相呼应,脉络清晰。以问句作结,更有余味不尽的意味。

  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从前的愁绪萦回到后面的轩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闺怨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05-12072、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10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客人走后,灯火尽了,西楼挂着一轮淡月。钱塘江潮水涨潮没有定期。希望潮水的平稳安静,使友人的行舟能够安祥稳当地停泊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城渡口上。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钱塘江水好像懂得了我这离去友人的“孤客”的苦闷心绪,一阵温暖平和的南风飘然而过。莫要用当今流行的势利眼光轻视那些多年遭受挫折的人。你我要勤向寄书问讯,钱塘上握别的不忘友谊的忠信誓言一定要遵守。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6-1078页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yùn)。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chóng)城近。
晕:月亮周围的白色光带。潮:指钱塘江潮水。重城:指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城市。又读重城,古代城市在外城中又建内城,故称。一般泛指城市。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yùn)。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南风句:意谓佳人弹琴而唱《南风》之诗,以解除恼怒颜色。时流:当今流行的风气。轻:轻视。久困:多年困顿窘迫的人。忠信:借用《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语意。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6-1078页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楼来无定准。楼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上片“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写出词人内心的寂寥幽暗、孤独凄冷的深层感受。“西楼淡月凉生晕”句,可谓情景交汇,含蓄蕴藉。然其妙处却在移情于物,颇有“通感”技艺,月晕,此乃视觉意象;而“淡月”,已具有了某种心理因素,是感觉意象;“凉生晕”,由于月之残光而感到凉意,则纯属幻觉意象。视觉、感觉、幻觉的三种意象挪移,相辅相成地创造出一个凄凉孤寂的词境,从而强化了词人别去亲密友人的悲哀心绪。这种意象复加的艺术手法,原是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长期锤炼出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它被词人娴熟地运用到这首词里,具有一种强烈的景情互补共生的作用,使词的意蕴显得愈加生动丰富了。下文“明日楼来无定准。楼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又引出了词人对友人舟行前途的挂念。由于钱塘江楼水险恶,多覆行舟,词人祈祷着楼水的平稳安静,俾使友人的行舟能够安祥稳当地停泊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城渡口上,表现出词人对舟行友人的“一路平安”的祝福和期待。

  下片把视线集中到钱塘江水上,并把江水拟人化。“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意谓钱塘江水好像懂得了词人对友人离去的苦闷心绪,一阵温暖平和的南风飘然而过,预示着江面的平静,而与上片的“楼来稳”遥相呼应。于是,期待在此终成现实,友人的烦恼也为之一扫而空。“南风”,也可作《南风》之诗解,则可串讲为“佳人(友人)弹奏着养民的《南风》之诗乐,化解了心头的怨恨。”而后,“莫学时流轻久困”,是对时人说的,即不要用世俗的眼光,轻视苏秦当年作说客未成的临时大困吧。意谓自己与友人在政治上、事业上必会有后效。末二句“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是总揽别情归结到一句话:即不要忘记老朋友,别后要勤向寄书问讯,钱塘上握别的不忘友谊的忠信誓言一定要遵守。

  全词心物交融,情溢望中;章法奇妙,错落有致。此词是一首“送客词”,却不言送客当时的情景,反从“送客归来”的心理感受写起,愈显出词人对友人的深厚怀思情感。可谓逆向推波,出人意表。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6-107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