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 汪维懋. 边塞诗词赏析: 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1172、 吕晴飞 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781-782海畔(pàn)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折:断。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 汪维懋. 边塞诗词赏析: 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1172、 吕晴飞 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781-782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参考资料:
1、 汤高才 黄铭新. 蒙读唐诗鉴赏辞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358-359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89-790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
地处越绝之境的柳州,只见山峰万千,连绵不断。我整日坐在空荡荡的书屋,沉默不语,愁绪难奈。
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那官印经久不用已生绿霉,砚盒也久不磨墨被尘土遮盖。
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鳙。
遥望韶州方面的梅岭,如藏在烟雾之中的翡翠,近看秋日的柳州河水,偶尔可见怪鱼鰅鳙浮上来。
丈人本自忘机事,为想年来憔悴容。
老朋友啊,千万不要任性为人行事,而忘掉了机巧权变,想想我如此凄然寂寞,当以为戒。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新选唐诗精华.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254-255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chōng)。
越绝:越之绝境。舂: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印文:印泥。经旬:指很长时间。旬,十日为一旬。砚匣:放现台的匣子。尽日:犹终日,整天。
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yú)鳙(yōng)。
梅岭:即大度岭,在江西、广东两省边境。桂江:西江支流。鰅鳙:两种鱼,鰅一种表面有斑纹的鱼,鳙也称胖头鱼,都属鲶鱼的一种。
丈人本自忘机事,为想年来憔悴容。
忘机:泯除机心,指一种消极无为,淡泊宁静的心境。为想:可以想想。憔悴:黄瘦,瘦损。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新选唐诗精华.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254-255首句点出贬地之远,正符合诗人初到柳州的心境。本以为在永州十年等待而来的诏返,可以让自己再展宏图,未想到反被迁往更加远离中原的南荒之地,所以“趣绝”、“孤城”、“千万峰”,组合成叠相交加的荒远、隔高的空间意象,反映了他最直觉最敏锐的心理感受,处于这样的荒山远岭中,即使身为地方刺史,也如同被抛弃,于是,其寂寞之情随笔福来:“空斋不语坐高舂”,一“空”、一“不语”,直陈孤独之况。接下来写官事冷清、环境险恶,进一步铺叙其寂寞、忧恐之情。在荒州为官,穷极无聊,印不用而生绿、砚长不磨而生尘,已见常寂难耐,而环顾山水,又常有异鸟、怪物出没在视野里,其忧惧之情可以想像。最后两句寄塑对方,希望得到关心理解,诗人意谓:“丈人您是个清心寡欲的高士,可我不若您之机事尽忘,优游自适,您大概会想到我这个远谪绝域之人一年来憔悴成什么样子了吧。”言外极其孤独,极其苍凉。
柳宗元七律大多作于柳州,虽不多,但情感皆哀而酸楚,艺术亦精绝工致。此诗起句引出寂寞之情,中间展开具体景况铺写,结句画龙点晴,以“憔悴容”回照全篇,结构可谓浑然。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 编选.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75-76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只遗憾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不必满怀惆怅埋怨花开得太早。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狂风已吹尽了鲜红的花朵,现在绿叶成荫果实缀满枝。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年:686页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chóu)怅(chàng)怨芳时。
自是:都怪自己。校:即“较”,比较。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深红色:借指鲜花。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年:686页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此诗通篇采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含蓄自然,耐人寻味。
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97-1098页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参考资料:
1、 杨鸿儒编著,唐代绝句评译 (上),华文出版社,2006.11,第11页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他乡:异乡。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yàn)那从北地来。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那:为何。北地:北方。
参考资料:
1、 杨鸿儒编著,唐代绝句评译 (上),华文出版社,2006.11,第11页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60-61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听完高僧佛经讲解划船回去。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因为卢橘饱含雨水,所以其果实沉重而低垂,棕榈的叶子随着清风的吹动相互击打着。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湖上的水气迷蒙,微波动荡,水天一色, 望湖上琼楼珠殿,参差不去,倒映在夕阳下。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回到对岸,请各位客人再回首望去,孤山寺仿佛像仙山中的蓬莱宫一样,坐落在水中央。
参考资料:
1、 王尧衢 .唐诗合解笺注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83 .2、 许金榜 .历代山水田园诗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6年03月第1版 :188-190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ráo)出道场。
柳湖:西湖旁多植柳,故有是称。松岛:孤山。莲花寺:孤山寺。桡:船桨。道场,僧侣诵经礼拜之处,即佛殿。
卢橘子低山雨重(zhòng),栟(bīng)榈(lǘ)叶战水风凉。
卢橘子:枇杷的果实。重:沉重。栟榈叶:棕榈的叶子。战:交相互动。凉:指水风的清爽。
烟波澹(dàn)荡摇空碧,楼殿参(cēn)差(cī)倚夕阳。
烟波:湖上的水气与微波。澹:安静的样子。空碧:指水天交相辉映。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倚:靠着,这里有映照的意思。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君:各位客人。回首:回头。蓬莱宫:传说海上有仙山,名蓬莱,而孤山寺中亦有蓬莱阁,语带双关。
参考资料:
1、 王尧衢 .唐诗合解笺注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83 .2、 许金榜 .历代山水田园诗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6年03月第1版 :188-190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这两句,虽然仅是对“西湖晚归”的一个交代,但在写法上却很见技巧。试以现代的电影摄影手法作比,先是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然后镜头向前推近:映出松岛、莲花寺。最后是两个分镜头:湖上,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寺中,诗人正和“诸客”走出道场,准备“晚归”。这种写法,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其次,这两句五处用了富有特征性的修饰词语和“借代”之法,从而增加了景物的质感和特征,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喜悦之情。试想,如果直说“西湖孤山山上寺,晚动归舟出庙堂”,这就索然无味,不能写出孤山寺的特色及诗人的喜悦之情。诗贵别趣,意忌直出,没有诗人的这种精心安排和恰当修饰,就不会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的。
上二句,从大处写起,由景到人;下二句,是从小处着笔,由人观景。“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就是写诗人归路所见。卢橘即批杷,栟榈即棕榈。批杷硕果累累,金实翠叶,本来就多么令人喜爱,山雨过后,清香四溢,连果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一个“重”字,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多少喜悦之情!棕榈树高叶大,俨若凉扇遮径,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凉”字,透出诗人多少快感!好的画境,首先要看它能否表现出典型的物象;好的诗情,首先要看它能否把作者的精神融于画境。这两句,可以说是美景爽情的融冶,诗情画意的结合,似情似景,难解难分。
诗人移步登舟,船行湖上,这时的情景是: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的寒烟似有似无,蓝蓝的湖波共长天一色,所以说“烟波澹荡摇空碧。”“澹荡”二字,使人如泛仙槎,如升青冥,写出了清爽闲适之情。回望孤山寺:“楼殿参差倚夕阳”,“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有景色,从而使人想到檐牙错落、各抱地势的瑰丽情景;加之夕阳晚照,红砖绿瓦,金光明灭,真是佛地宛如仙境,因而诗人发出由衷的感慨:“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落笔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作品便戛然而止。孤山寺中有蓬莱阁,两者浑然一体,不着痕迹,更增加了韵外味,弦外音,使孤山寺的诗情画境久久萦绕于读者的脑际。
这首诗,短短八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读后如随诗人游踪,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画图。它宛如一篇优美的游记,更配有铿锵的韵致,荡起喜悦的心声,如画卷在目,如乐章在耳,给人以情景水乳交融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