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词

: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旧来迟 一作:归来迟)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五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二月之间,垂杨尚未发芽。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黄河岸边。如今开始冰雪消融。长安城里,却正当落花时节。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4页 .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旧来:自古以来。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即今河畔(pàn)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即今:如今,现今。冰开日:解冻的时候。长安: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4页 .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旧来迟 一作:归来迟)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3-6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五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二月之间,垂杨尚未发芽。
黄河岸边。如今开始冰雪消融。长安城里,却正当落花时节

注释
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旧来:自古以来。
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即今:如今,现今。冰开日:解冻的时候。
长安: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3-6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边词》当为张敬忠公元707年(唐中宗神龙三年)前后在边塞军中任职时所写。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公元707年,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这首《边词》大约就是张敬忠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3-6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敬忠

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 2篇诗文

猜你喜欢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落日映红了西天,携妓的公子陂塘放船。啊,风柔柔轻吹水面,浪细细皱起潋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夹岸的绿竹茂密幽深,游士们在此设筵。擎露的荷花多么鲜艳,看着它暑解凉添。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诸公子今日格外殷勤,将冰块化作冷饮;佳人们乘兴要歌唱,唱前忙着梳妆打扮。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天不作美,风景大煞,头上的黑云突现,陪客的我急把天看,灵机一动耸起诗肩。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飘星的雨点沾湿席上,顷刻间骤雨淋头,卷雨的狂风扑打船只,仿佛要掀翻锦舟。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船上善歌的越女啊,红裙儿淋得湿漉漉;能歌的燕姬眉黛含愁,急风里难试莺喉。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冒雨摇橹靠堤岸,柳系缆绳,栓牢荡舟,船上的布幔失落水面,漫卷着浪花浮沤。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归路上人们心绪低落,怨暴雨添了冷寞。骤雨驱散了炎热,闷人的五月凉似初秋。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放船:开船,行船。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ǒu)丝。
公子:称富贵人家的子弟。调冰水:用冰调制冷饮之水。佳人:美女。雪藕丝:把藕的白丝除掉。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片云:极少的云。南朝梁简文帝《浮云诗》:“可怜片云生,暂重复还轻。”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沾:打湿。急:一作“恶”。

越女红裙湿,燕(yān)姬翠黛(dài)愁。
越女:越地的美女,代指歌妓。燕姬:燕地的美女,代指歌妓。翠黛:眉的别称。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故名。

(lǎn)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缆:系船的绳子。宛:一作“卷”。

归路翻萧飒,陂(bēi)塘五月秋。
翻:却。萧飒:(秋风)萧瑟。陂塘:池塘。此指丈八沟。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第一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之前大自然景色的美好和人们心情的恬静。首联不仅巧妙地点出了出游的时间是“晚际”,地点是在湖上,而且还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第二联仍然是用恬静优美的图画组成的。“竹深”“荷净”四字,既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丛丛茂密的翠竹、一朵朵散发着清香的荷花,同时也在静态的美中不知不觉地强调了动感。第三联着重写舟中之人,其特色十分鲜明。尾联使诗的节奏有了出人意料的变化,扣住了“遇雨”的诗题,又为第二首诗埋下了伏笔。

  第二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后作者的心情。既然前一首诗已经说过“片云”来得十分突然,那么这里的“雨”也就尽可以下得十分迅猛。此诗也正强调了这一点。在这一首前六句诗中,作者突出强调了风雨来得迅急,与第一首诗的恬静画面产生了极强烈的对比。最后二句,表现的是作者潇洒风流的精神面貌。句中的“翻”字几乎有扭转乾坤之力,认为那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而已,用不着感到狼狈,又出色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冉溪

: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从小就发奋图强希望建功立业,以身许国从未想过谋取个人幸福。

风波国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在政治风波中跌倒被贬万里之外,壮志瓦解成了未被捆绑的囚徒。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囚居到老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只愿在潇水冉溪边上选个居处。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学习那东汉的寿张侯樊重,在南园种上漆树待它成材后制作器物。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 柳宗元 选编:洪迎华、尚永亮.柳宗元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10月:3页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陈力:贡献才力。希:期望。公侯:古代五等爵位中最高的两级。这里指创建公侯般的业绩。许国:为国家献身,效力。许,应允。为身谋:为自已打算。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lèi)囚。
风波一跌:指在永贞元年(805年)参加革新运动而被贬的事。跌,失足、挫折。逝万里:指被贬谪到遥远的永州。逝,去、往、迁。壮心:雄心壮志。缧囚:被拘禁的囚犯。缧,拘囚犯人的绳索。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bǔ)湘西冉(rǎn)溪地。
余事:以外的事。馀,以后,以外。卜:选择。湘西:潇水西边。柳宗元诗文中常以湘代潇。

却学寿张樊(fán)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寿张:地名,即今山东省寿张县。樊敬侯:指东汉人樊重,字君云,汉光武帝的内戚。封寿张侯,死后缢号为“敬”,故又称樊敬侯。种漆南园:据《后汉书》记载,樊重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嘲笑他。日后树长成材,器物终于做成了。嘲笑过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 柳宗元 选编:洪迎华、尚永亮.柳宗元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10月:3页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全诗前四句写被贬前的事情,柳宗元少年得志,21岁考取进士,26岁又中博学宏词科高第,授集贤殿正字,后又任蓝田县蔚,监察御史里行。在“永贞革新”中,他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成为改革派中的重要骨干。王叔文集团执政的时间总共半年,真正大刀阔斧改革朝政也不过两、三个月,但却有力打击了弄权的宦官和跋扈的藩镇,革除弊政,打击贪暴,选用贤能,减免赋税,“百姓相聚欢呼大喜”。这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王叔文集团被称为“二王、刘、柳”,这足可见柳宗元在改革派中的地位与影响。他后来在信中自述“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寄许京兆孟容书》),也充分表明了他在推动当时的改革斗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前两句写了年青时的抱负,渴望贡献才力创建公侯般的业绩,决心报效国家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三、四句是对参与“永贞革新”遭到挫折的概写,像一只搏击长空的苍鹰,突遭险遇,“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变成了“笼鹰”,被贬到遥远的永州,壮心瓦解徒然落得个囚犯的身分。从“超取显美”的朝中命官到流落南荒的谪吏,打击是残酷的,身心都受到摧残,。然而,即使万受摈弃,名列囚籍,也“不更乎其内”,“不变其操”,这就他的胸襟和节操。

  后四句写今后的打算,“缧囚终老无馀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囚徒到老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只希望在潇水冉溪边选择一块地安居。调子不高,先抑后扬。他喜爱这里的风光“尤绝”,“清莹秀澈,锵鸣金石”,故改“冉溪”为“愚溪”,还在溪边构建“愚堂”,并写了一系列以愚溪为题材的诗文。“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姑且学习寿张侯樊重的榜样,在南园种上漆树,待它长大成材后制做器具。柳宗元在这里引用樊敬侯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不甘心无所作为,决心像樊重那样,不怕打击嘲笑,经过长期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种漆南园”不过是一个比喻,不仅仅局限于种树,而包括培养人才,“复操为文”等等。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遐方怨·花半拆

: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鸳镜里,绣罗轻。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鸳镜里,绣罗轻。
正是雨后初晴的时候,花儿刚刚绽开了笑脸。珠帘尚未卷起,心中的梦境已残。怕听那清晓的莺歌,好似唱不尽的幽怨。昨夜的妆粉早已零乱,眉色浅浅如小山。且对着镜儿又梳妆,偏是清风总多情,轻轻撩起绣裙的边。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2-83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7-68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yīng)。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huán)鸳镜里,绣罗轻。
遐方怨: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半拆:这里指花朵半开。拆,一作“坼(chè)”,又作“折”。珠帘:用珠玉所饰的帘子。宿妆:隔夜残妆。眉:一作“梅”。粉山横:指眉妆褪色,变得浅淡。古代女子修饰容颜以粉敷面,以黛画眉。黛眉变浅,露出白色的粉底,因称“粉山”。约鬟:即束发为鬟髻,未嫁少女多用此发型。约,缠束。鬟,古人把盘为环形的发髻称为鬟。绣罗:这里指绣花罗裙。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2-83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7-68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鸳镜里,绣罗轻。

  这首词主要描写女主人公梦醒后无名的孤独和惆怅。词中并未点破女主人公为什么惆怅,但字里行间蕴含了其惆怅的原因。

  首二句写景:花蕾初绽,半开半闭,水灵鲜嫩;春雨初霁,阳光明媚。寥寥六字,描画出女主人公所处环境的清雅优美,也暗寓女子正值豆蔻年华。花之半开,夜雨昼晴,依稀逗露出春天的气息,这也自然牵动着女主人公的情怀。

  “未卷”句写女主人公尚未睡起,珠帘未卷。“梦残”句则开始打破沉寂,女子迷蒙中,被梦中的情景牵绕,忽听晓莺鸣叫,惊醒过来,美梦不再,内心一片空虚与失落。这句仿佛是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诗的缩写。梦中有欢,方有梦残的遗恨。梦与现实的反差,惆怅自在情理之中。

  “宿妆”句接写女主人公因惆怅不快而懒得梳妆打扮。梦中惊醒,隔宿的妆淡了,眉黛浅了,眉深如望“远山”,眉浅则如望“粉山”。这为下文写她的临镜梳妆做铺垫。

  末二句笔锋突转,描写女主人公临镜梳妆:对着鸾镜,把头发盘成环形,穿上彩绣丝罗衣裙,轻盈地转身,欣赏自己的美貌,推出少女轻盈娇美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她的孤独感。至此,“约鬟”二字,与词首“花半拆”景色相合,可见“花半拆”也是烘托女主人公豆蔻年华的少女妆容。

  此词通过女主人公晨起的形象,含蓄地表现出她对意中人的相思及由此而生的惆怅之情。全词首尾贯串,意脉相连,构思极妙。词中有些句子的描写很有耐人寻味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2-83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7-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笼鹰词

: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萧瑟的秋风里飘飞着严霜,雄鹰展翅直上九霄迎接那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铁翅冲破云雾,斩断长虹,挟带着雷电掠过平旷的山岗。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忽然俯冲下来,披荆斩棘,抓起狐狸与兔子又重回九天之上。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利爪存毛,钢喙沾血,百鸟纷纷躲藏,雄鹰环顾四周,无人能敌,不禁慷慨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不料湿热的夏天骤然而至,抱病的雄鹰羽毛尽脱,元气大伤。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草丛中的狐狸与老鼠居然也敢乘人之危当面骚扰,一夜之中挑衅不断,令人寝食难安。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雄鹰只愿凭借下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季,挣脱重重枷锁再上万里云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5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6

凄风淅(xī)(lì)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凄风:指秋风。淅沥:风声。严霜:寒霜。翻:飞翔。曙光:黎明的阳光。

云披鹰裂虹霓(ní)断,霹雳掣(chè)电捎平冈。
披:分开。裂:冲破。虹霓:彩虹。霹雳:响雷,震雷。掣电:闪电。捎:掠过。

(huā)然劲翮(hě)剪荆棘,下攫(jué)狐兔腾苍茫。
砉然:象声词。这里指鹰俯冲时发出的响声。劲翮:强劲有力的翅膀。攫:抓取。苍茫:指天空。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爪毛:爪上带着毛。吻血:嘴上沾着血。百鸟逝:各种鸟都逃避躲藏起来。独立:单独站立。激昂:心情振奋,气概昂扬。

炎风溽(rù)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炎风溽暑:盛夏又湿又热的气候。摧藏:摧伤,挫伤。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为患:形成危险、灾祸。一夕十顾:一夜之间多次张望。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清商:清秋。假:凭借。拔去:摆脱。万累:各种束缚。一作“万里”。云间:指天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5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6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此诗以笼鹰自喻抒发了作者当年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时的豪情壮志,以及失败后遭到迫害摧残的悲愤;渴望有朝一日能冲出樊笼,展翅高飞,实现其宏伟抱负。

  诗的前半部分,极写鹰击长空,叱咤风云的雄姿。前两句“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说苍鹰不畏严寒,迎着曙光,上薄云天。“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风驰”中的“凄风”、“严霜”这些冷色调的字眼,使整个画面弥漫着肃杀之气。而“虹霓”、“霹雳”等词,又平添几笔耀眼的暖色。“砉然劲翻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以粗放之笔写苍鹰的作为,“一剪”、“一攫”刚劲利索,可谓所向披靡。“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回顾时激昂”,以特写手法刻划苍鹰的神采,气宇轩昂,不同凡俗。这里的“荆枣”、“狐兔”既切合时景,又蕴含政治寓意。

  柳宗元礼赞苍鹰,读者想要知道作者的真意,可从他坦陈心事的书信中寻找答案。《寄许京兆孟客书》云:“宗元早岁,与负罪者友善,始奇其能,谓可以立仁义,裨教化。过不自料,勤勤免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不知愚陋,不可为强,其素意如此也”。又云:“年少气锐,不识几徵,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皆自所求得之,又何怪也?”这里虽有自轻自责的意思,但他并不讳言“永贞革新”之际,怀有济世救民的志向,期望“一心直遂”,取得成功。柳宗元少年得志,位居显要,那种卓厉的气概,就活似矫健的苍鹰。

  诗的后半部分,写形势陡变,苍鹰突遭厄运,困蹇惶恐,日夕不安。“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以季节更替喻政局变化,以脱毛换羽暗指自身受到迫害。“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以狸鼠为患喻处境险恶,以寤寐不宁直抒胸中的积愤。柳宗元一朝谪废,饱尝奔窜禁锢之苦,形容自己犹如翼摧羽折,任人宰割的落难之鹰,是很自然的,也是很贴切的。诗的结尾两句“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是体现出诗人企盼“起废”的急切心情。这种心情在他的书信中再三再四的倾吐过。这首诗充分地展示了柳宗元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自信,及对迫害者的鄙视。

  金元好问评柳诗云:“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一《论诗绝句》)一语道破了柳宗元诗歌感情深沉,弦外有音的特点。这首《笼鹰词》正体现了柳诗的这一特点。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62、 吕国康.笼中鹰凌云志——柳宗元《笼鹰词》赏析[J].零陵学院学报,1993,0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上,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苍莽的树色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9-380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piáo)
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树色随山迥(jiǒng),河声入海遥。
山:一作“关”。迥:远。海:一作“塞”。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qiáo)
帝乡:京都,指长安。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9-380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48-104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